「年齡70,不過是小孩子;年過80,也只是小青年;90歲的時候,即使老天爺在召喚我也得讓他等我到100歲,」這是日本衝繩大宜味村村口的碑石文,作為世界第一長壽村,大宜味的百歲老人數量是美國的10倍,不禁令人驚嘆。不過二十一世紀生命科學所創造的「壽命奇蹟」,不禁同樣耀眼並且更能惠及常人。
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Kathryn Demanelis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研究:有著「生命時鐘」之稱的DNA端粒(Telomere)再迎新發現,通過檢測1000名遺體捐獻者的20多種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發現,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可替代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這為釐清端粒長度和人體衰老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實驗中,科學家Kibriya分析了1000名遺體的6000多份組織樣本和包括大腦、肺、腎臟等在內的23種組織器官,發現有15種組織器官的端粒長度與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高度一致,這說明,我們可以用比較容易收集的全血細胞端粒長度,來替換更難獲取的器官中的端粒長度例如大腦、腎臟,以此穩定端粒長度保持年輕。
什麼是端粒?早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遺傳學專家Muller和Meclintock等人就已經發現了端粒結構的存在,此後人類對端粒的研究不斷加深,2009年憑藉『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人類染色體』的學術成果,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三位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壽命與衰老學術界意識到如果能維持端粒的穩定,將有望實現抗衰老。
2019年3月,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煙醯胺單合苷酸(NMN)可以維繫端粒長度穩定,幫助人類突破「海佛力克極限」極限活到120歲。海佛力克極限是指端粒分裂次數的極限,每分裂一次端粒將會縮短一點直至消失,人類的分裂極限是52次,因此壽命極限是120歲,這為日後艾沐菌等相關延緩衰老的技術普及提供了學術後盾。
此次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了即便在同一人體中,不同組織細胞的端粒長度也是不同的,例如衰老的組織器官就比年輕器官端粒長度更短,另外像睪丸、骨骼肌等組織的端粒長度並不會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這讓科學家們更容易釐清端粒在對抗衰老中的作用。
如果能夠使「全血細胞端粒長度」成為「衰老組織端粒長度」替代物的研究成功落實到人體上,將意味著除了服用艾沐菌等煙醯胺單合甘酸方式外,端粒長度替代能為人類延緩衰老再添一種新方式,雖然目前該方向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是前景明朗,一旦成功可助力人類打破120歲壽命極限。
對於打破人類壽命極限的學術研究,走在更前面是一種名為「煙醯胺單合甘酸」的維生素衍生物。除了上述提及的美國貝勒醫學院發現具備維繫端粒穩定的學術研究外,包括華盛頓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多座學府還在激活幹細胞、提高eNAMPT酶循環水平等方面論證了該科研成果的抗老技術,由於其效果出眾且無副作用,已經被資本圈看中進行了商業化。
此前為哈佛實驗室提供高純度實驗原料的基因港,在2017年率先通過全酶法將實驗所用煙醯胺單合苷酸市場化,並在此後三年間在京東持續走熱,引得國內多家上市資本入局該科研成果領域,幾度引發股民追捧,目前旗下浙江餘姚的百噸級原料工廠已佔據全球80%~90%產能供給。
另外據外媒最新消息,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煙醯胺單合苷酸抗衰機制的發現者David Sinclair已經至少獲得5000萬美元B輪融資用於開展對煙醯胺單合苷酸的後續應用,近期已經聯合港中大教授、基因港創始人王駿針對該物質展開一輪新的學術研究,不日該成果將登上權威期刊《Nature》。
包括端粒研究、煙醯胺單合甘酸技術在內多項科學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突破壽命極限絕不是天方夜譚。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Colin Blakemore曾在壽命與衰老會議上表示,120歲是人類壽命的絕對上限,而現代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正使我們距離這個數字原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