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偏短致死率達8倍?輔酶I可使它延長,人類壽命再突破?

2020-12-06 養老還得靠社保

今年五月底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鮑勃·威頓去世,終身年齡為112歲。而在鮑勃·威頓成為「世界最長壽老人」之前,這個稱號屬於一個名叫渡邊智哲的日本老人,他最終以113歲的高齡在2019年1月去世。根據媒體報導,在鮑勃去世之後這個稱號將會傳到一個名叫杜密特魯的羅馬尼亞老人身上。

在古代及戰爭時期,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二三十歲,如今社會穩定加上先進科技的加持,人類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0歲左右,但人類在壽命方面仍有更高的期許。那麼人類壽命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拋開這些長壽的個例,人類能否實現長壽這個夢想?我們興許可以從人類壽命影響因素中找到答案。

眾所周知很多因素都會對人類壽命的長短產生影響,包括身體的健康狀況、日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有重磅發現:染色體上的一個小「片段」能影響人類壽命。

染色體末端上的雙鏈片段在細胞複製的過程中會被小幅「剪切」,從而實現染色體DNA遺傳信息的保護,而這持續被剪切的片段其實就是端粒。

美國猶他大學Camh在《Lancet》上發表研究稱,人類生存期限可以通過端粒來預測,端粒縮短是多種與衰老有關疾病發生的原因,壽命因此受到牽累。並且端粒長度短於平均值的老人,相比於端粒長度長於平均值的老人,其壽命要短4-5年,心臟病致死率卻是他們的3倍以上,因傳染性疾病而喪生的機率也更大(達到8倍)。

人類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反而愈來愈短。在年齡達到75歲時,人的端粒已經很短了,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齡。但為什麼過了75歲以後,反而是年齡越大的人端粒越長呢?這就是「倖存者偏誤」!活過75歲的前提是端粒足夠長,而長壽老人處於某種因素端粒往往特別長。

據報導有個女孩年齡只有13歲,但她的相貌和身體狀態和老人無異,生理功能均退化嚴重,科學家發現女孩體內端粒已然失調,而這是基因所導致。雖然實際年齡只有13歲,但她生理年齡已經達到七八十歲。而端粒在其中起到很大的影響,細胞分裂的同時端粒也在縮短,端粒又決定了壽命的長短。

理論上來說端粒的長度跟人類壽命長度成正比。而端粒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變短,如果縮短的速度過快,就會影響人的自然壽命。

一般情況下人端粒長度大概為8000-10000bp(鹼基對),每次分裂都會丟失一小段,大約50-100bp,最終端粒就會「消耗殆盡」。DNA沒有端粒就像沒有安全帽,其重要信息會丟失,細胞也就自然走向死亡。

端粒長度比壽命關係的發現讓人振奮,因此不少人做出這樣的假設:無限延伸端粒的長度,能否實現人類壽命的無限延長?我們要明確的是:端粒的合成是以端粒酶為主要原料,並且依賴於全能性很高的細胞如造血幹細胞,而體細胞不含有端粒酶這種物質因此不能夠進行端粒的合成。

2019年3月28日《Cell Metabolism》發表了美國貝勒醫學院Hisayuki Amano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端粒和Sirtuins的關係,並發現β-煙醯胺單核苷酸(香港萊特維健NMN的核心成分)可以維持端粒長度。端粒縮短會導致肝臟中Sirtuins水平下降,而端粒縮短的原因又和輔酶I(NAD+)下降有關。

而通過物質β-煙醯胺單核苷酸補充輔酶I水平(β-煙醯胺單核苷酸是輔酶I的直接前體),可以減緩端粒縮短的速度從而實現其長度的維持。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給小鼠連續注射2周的β-煙醯胺單核苷酸,然後同時注射6周纖維化誘導劑CCI4和β-煙醯胺單核苷酸,結果發現給予β-煙醯胺單核苷酸的小鼠端粒要比對照組更長。

β-煙醯胺單核苷酸作為輔酶I的前體,在人體中參與數千種反應,2016年哈佛醫學院教授大衛·辛克萊爾研究發現暮年小鼠(約合人類60歲)補充β-煙醯胺單核苷酸一周後回到年輕狀態(約合人類20歲),β-煙醯胺單核苷酸一時成為抗衰老領域的明星分子,該物質也以萊特維健為品牌代表實現商業化,強勢入駐京(官)東(旗)等主流平臺。以往的研究認為β-煙醯胺單核苷酸是通過激活Sirtuins和修復DNA來實現延壽,上述研究又增加了「維持端粒長度」這一內容,使得該物質的抗衰老機制更加豐富。

辛克萊爾教授曾在著作中透露自己的「不老」秘訣,稱自己曾長期帶領全家服用哈佛醫學院實驗室的高純度煙醯胺單核苷酸,在一次電視臺採訪的檢測中他的生物學年齡比真實年齡年輕了近20歲。像辛克萊爾教授這樣「爭吃螃蟹」的人似乎還不少,在香港萊特維健產品推出之前,就有小部分富豪和科研人員在圈子裡進行服用,例如英國生物老年醫學研究基金會的亞歷克斯·扎沃龍科夫博士就在《長壽2020大會》上承認了曾長期服用該物質。

該研究成果在商業上的成功反映出國內外資本圈對於抵禦衰老類成果的青睞。長城證券分析師劉鵬曾在名為《從輔酶Q10到輔酶I,輔酶的世界很精彩》的研報中表示,NMN市場產業化潛力巨大,消費者更注重價格、品牌和資質認證。香港萊特維健NMN10000以其品質、含量、純度等方面的優勢,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

世界權威商業數據平臺statista報告則顯示,預計2021年全球抗衰老市場規模將達到2160億美元。「未來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是致力於延遲人類死亡的公司,2025年這個市場將達6000億美元,人類的健康壽命將很快達到100歲。」 美銀美林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總之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除端粒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影響壽命的長短,β-煙醯胺單核苷酸之類的物質或許只是人們追求長壽的一個縮影,拋開廣闊的抗衰老市場前景不談,你相信人類可以實現長壽這個夢想嗎?

相關焦點

  • 壽命延長了24%!科學家改變端粒長度,讓老鼠壽命延長,人類呢?
    而最近,在一項新研究中,一組科學家成功地通過改變老鼠的端粒長度,讓老鼠的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而且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極大地提高。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的周期。
  • 美科學家新發現:「端粒長度」可替換,人類壽命將再迎突破
    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Kathryn Demanelis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研究:有著「生命時鐘」之稱的DNA端粒(Telomere)再迎新發現,通過檢測1000名遺體捐獻者的20多種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發現,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可替代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這為釐清端粒長度和人體衰老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美學者發現長壽秘密,動物壽命延長2.3倍,人類將打破壽命天花板?
    人類自然壽命到底有多長?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這樣人類的壽命應該是100~175歲。另一種推算方式是計算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人類細胞一生可分裂50次左右,據此推算,壽命至少達120歲。
  • Nat Commun:無需基因改造,延長端粒就可顯著延長壽命,抗擊衰老
    由於所謂的「末端複製問題(end replication problem)」,端粒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而縮短。人類基因組,圖片來自Wikipedia。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酸蛋白DNA聚合酶,可通過在染色體末端重新添加TTAGGG重複序列來延長端粒,從而補償端粒消減。
  • 科學家發現,端粒可用新物質代替,人類壽命有望突破120歲!
    科學家發現,端粒可用新物質代替,人類壽命有望突破120歲!每個人都對生都充滿了渴望,這也是很多人積極尋找壽命延長方式的原因之一,在日本衝繩有一個聞名於世界的第一長壽村,這裡的百歲老人數量是美國的10倍左右。
  • 167歲是人類壽命極限?三種計算方法剖析,端粒越長越好麼?
    根據《細胞》雜誌指出,來自美國科學家在生物實驗之中,通過對基因改變的方式,使得單細胞生物酵母菌實現了壽命6倍的增長,創造了延長生物生命的最高紀錄。但是綜合情況來說,如果人能夠活到85歲以上,那麼再想延長壽命15年到20年,那麼基因就是關鍵作用。所以基因就是決定了壽命的具體時間。改變或者優化基因就是延長生命的已知最好的探索方向。
  • 科學網—端粒:可調試的「時光機器」
    細胞為了防止發生癌變,只能以「犧牲」壽命為代價,也就是不能讓端粒酶活性太高及端粒太長。這一現象似乎暗示,正常細胞中的端粒酶可能受負調控。原來,細胞可利用腫瘤抑制蛋白(如p53、pRb等),抑制端粒酶活性。 假如腫瘤抑制蛋白功能正常,那麼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不斷縮短,細胞正常衰老。
  • 西班牙科學家:AAV病毒延長端粒再現,或一次可年輕20歲
    "端粒抗衰術"重出江湖,這次玩家並非來自美國而是西班牙。8月10日,西班牙CNIO研究所在《JCB》發刊,AAV導錄延長端粒酶技術,逆轉了多項衰老指標。CNIO研究所在AAV病毒身上悄悄裝上動物的端粒酶基因,對此渾然不覺的AAV則在無意間把端粒酶基因帶進小鼠細胞,使小鼠磨損縮短的端粒被延長,且暫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 DNA修復:解密癌細胞的端粒延長機制
    染色體末端,即端粒不斷變短限制了細胞的壽命。一些癌症細胞通過一種名為端粒替代延長的機制來避免這一命運,但這一機制的具體分子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究。這意味著DNA末端的重複序列——端粒在每次分裂時都會縮短。這種縮短限制了大多數細胞的複製壽命。在癌症發展過程中,細胞有兩種方法避免端粒縮短,通過上調端粒酶(延伸端粒的酶),或通過激活端粒替代延長通路(一種基於DNA修復常見通路同源重組的通路,名為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
  • 精華盤點:端粒與人類疾病!
    某些特定的癌細胞,如果可以阻止端粒酶,端粒就會變短,癌細胞就會死亡。所以深入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變化,是目前腫瘤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本文中小編盤點了端粒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端粒會通過產生壓力信號來抑制非整倍體細胞的增值進而對非整倍性作出反應,然而合成端粒的端粒酶或許可以通過減緩端粒所誘導的壓力信號來間接促進非整倍體細胞的存活,進而促進機體致癌作用的發生。
  • 人體壽命的「時鐘」——端粒(附照片)(圖)
    現在,這已經成為了可能,一種位於人類染色體兩端的叫做「端粒」的重要結構,正在逐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端粒—壽命的度量衡  很多人會使用化妝品和整容術,以求「改變自己的年齡」,事實上這是徒勞的,因為年齡早已被端粒寫進了人的每個細胞裡!  人為什麼會衰老?「細胞衰老了」是最常見的答案之一。那細胞為什麼會衰老呢?
  • 長壽輔酶被發現,小鼠存活期延長超2倍,可應用於人類?
    這正和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小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臨床精神病學》上發表論文的觀點不謀而合:人類對生活意義的尋找和確立,有利人體健康的同時還有助於理想預期壽命的實現,而60歲是生命意義出現的高峰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行考量,衰老和壽命幹預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為了打破人類目前的壽命天花板,科學家對此展開孜孜不倦的研究並逐漸將原本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的情節變成現實。
  • DNA片段能預知壽命:端粒長度決定生物壽命
    西班牙、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提取血液中的細胞,測試細胞中端粒的長度,可推斷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  端粒與壽命的關係早就被科學研究所證實,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了發現端粒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發現,人和一些動物的細胞核(DNA,也稱染色體)的兩端有一個帽子狀的東西,稱為端粒。端粒實際上就是一種DNA片段,由特殊的鹼基序列構成。端粒的作用是保護染色體,由端粒酶來啟動、製造和維持其功能。端粒的長度決定著生物的壽命,端粒越短,生物的壽命越短。
  • 端粒檢測是不是預測壽命的「神算子」?(圖)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揭開衰老的秘密:為什麼人類細胞不能無限分裂下去?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制約著它?而與此同時,瘋狂的癌細胞卻又能突破這個限制,獲得「永生」,其中道理何在呢?  端粒的發現以及對其功能的研究為我們初步解開了人類衰老的謎團。在人類細胞核內共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是雙股螺旋DNA,是決定我們生老病死的遺傳物質。
  • 人類DNA端粒長度決定壽命 嬰兒出生便可預測
    DNA分子可顯示出預期壽命,甚至從一出生的嬰兒就能探測出他們未來的壽命長短。這取決於DNA端粒長度,它可以保護染色體不被損耗。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科學家發現通過測量嬰兒的基因能夠預測出未來的壽命。人體DNA分子具有顯示預期壽命的信息,並且在嬰兒剛出生之日起就能進行預測分析。人類預期壽命取決於DNA端粒長度,科學家將端粒描述為:「它能夠起到鞋帶末端塑料保護層的作用」,它將保護染色體不被損耗。
  • 它是罕見「不會死」生物,人類能否利用它的基因,延長自身壽命?
    龍蝦永遠不會死,影響壽命的原因在基因中,能否被人類利用呢?在大自然當中有很多超乎人類想像的事物,甚至違背了大自然規律,每一個人都想長生不老,可是受到了基因的限制,很難實現永生,對此有科學家不斷研究其他生物壽命長的原因。
  • 新臨床試驗取得重大突破:人類端粒可延長20%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這是前些年一首極度流行的歌曲裡唱的,人類在物質精神生活極大豐富之後,終於向所謂的地球生命規則發出了詰問和挑戰,希望能獲得遠超現在的生存時間,來享受更為長久的生命時光,探索未知的宇宙奧秘。
  • 122歲164天是人類壽命終點?科學家推算出終極壽命極限值
    按照現代科學技術來看,人類其實在整體的壽命上已經提升不少,122歲164天可能並非也是人類生命極限或者終點。根據《細胞》雜誌指出,來自美國科學家通過在生物實驗之中,進行對基因改變的方式,對單細胞生物酵母菌實現了壽命6倍的增長,這創造了延長生物生命的最高紀錄,而對於人類來說,影響壽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遺傳,生活環境,習慣等因素佔據了重要比例。
  • 人類的壽命極限到底是多少?
    有幾個方式可以推測一個物種的大致壽命,主要可以用生長周期或者細胞分裂次數來推測平均壽命,而且這個數值還是可以參考的,不妨來了解下:生物學規律推算根據哺乳動物生長周期推測:一般哺乳動物的壽命,大約是生長周期的5-7倍,人類的生長周期大約在18-19年,所以壽命最高可達130歲左右,最低也能活到90歲以上,當然這個範圍有點大
  •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太空環境影響端粒的長短,或將延長壽命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太空環境影響端粒的長短,或將延長壽命!我國古代神話中國一直都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說法,雖然說法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卻深入我國人民的心中。而最近科學家公布了這一項結果,或許這個說法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