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無需基因改造,延長端粒就可顯著延長壽命,抗擊衰老

2020-11-27 生物谷

2019年11月5日訊/

生物谷

BIOON/---

端粒

是位於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核蛋白結構。它們由串聯重複的TTAGGG DNA序列組成,這種序列被稱為shelterin的六蛋白複合物所結合。

端粒

對於DNA修復活性和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DNA降解至關重要,它們在染色體穩定性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所謂的「末端複製問題(end replication problem)」,端粒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而縮短。

人類基因組,圖片來自Wikipedia。

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酸蛋白DNA聚合酶,可通過在染色體末端重新添加TTAGGG重複序列來延長端粒,從而補償端粒消減。端粒酶由一個逆轉錄酶催化亞基(稱為TERT)和相關的RNA組分(Terc)組成,其中Terc用作合成TTAGGG重複序列的模板。在成年有機體中,端粒酶活性僅限於

成體幹細胞

區室,不過,在這些區室中,不論是在人類中,還是在小鼠中,端粒酶僅有部分活性,即便在這些成體

幹細胞

中,端粒酶的表達也不足以在整個有機體的壽命中維持端粒穩態,這也就無法阻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漸進性端粒縮短(progressive telomere shortening)。

端粒的長度由

遺傳

決定,端粒的平均長度和端粒縮短的速率在不同物種之間有所不同。在這方面,人類天生具有比小鼠更短的端粒,但是小鼠端粒的縮短速率比人類快100倍。當端粒縮短到極限長度時,它們會誘導持續的DNA損傷反應(DNA damage response)和基因組不穩定性,從而引發其他的細胞事件,比如細胞衰老和/或凋亡,以及削弱

幹細胞

再生組織的能力。端粒縮短被認為是衰老的特徵之一,這是因為較短的端粒足以引起有機體衰老和壽命縮短。科學家們已發現使用不同的端粒酶過表達方法(包括

基因治療

策略)來維持成年小鼠中的端粒長度可以延緩衰老和年齡相關病理特徵,並延長它們的壽命。

但是,端粒酶在大多數人類癌症中都被重新激活,這引起了人們對端粒酶重新激活在促進腫瘤發生中的潛在負面長期影響的關注。在這方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即使在癌基因受到激活的情況下,通過使用非整合型AAV病毒

載體

使得成年小鼠中的端粒酶重新激活也不會導致癌症的增加。然而,大型人群研究已表明在人類中,更長端粒的存在與肺癌等某些癌症的發病率增加有關。此外,Pot1 shelterin基因發生的導致更長端粒的生殖細胞突變與多種類型的家族性癌症---比如

黑色素瘤

和神經膠質瘤---有關。儘管在後一種情況下,Pot1突變不僅導致更長的端粒,而且還導致端粒畸變增加,這種端粒畸變增加也可能是導致癌症易感性增加的原因。因此,在端粒酶不被激活或不發生其他端粒變化的情況下,探究較長的端粒本身是否可以促進

腫瘤

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鼠中,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Maria A. Blasco研究團隊和其他人之前已證實端粒酶在胚泡階段被激活,在該階段,端粒在內細胞團(ICM)中延長,以這種方式設定了給定物種的正常端粒長度。有趣的是,Blasco團隊還發現源自ICM的胚胎幹細胞(ESC)在體外增殖時允許它們的端粒進一步延長而超過這個物種的正常端粒長度,從而產生所謂的超長端粒胚胎

幹細胞

(hyper-long telomere ESC)。這種端粒的延長與多能性階段的表觀遺傳變化有關,這些表觀

遺傳

變化允許更「開放」的端粒染色質結構,並且在不存在明顯的基因表達變化的情況下允許端粒酶介導的端粒延伸。近期,Blasco團隊證實這些具有超長端粒的小鼠ESC可以聚合成桑椹胚(morulae),從而獲得嵌合體小鼠,這些嵌合體小鼠也由具有比正常情形下更長端粒的細胞組成。因此,具有超長端粒的ESC能夠產生所有的成年器官,並且不會影響這些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但是,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增加一種物種的天然端粒長度的長期影響。

為此,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lasco團隊百分百地利用具有超長端粒的ESC培育出嵌合體小鼠,即超長端粒小鼠(hyper-long telomere mice),隨後在它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它們進行了跟蹤。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由具有超長端粒的ESC培育出的小鼠在較大年齡時具有比正常情形下更長的端粒,而且未顯示出任何病理異常。相應地,與具有正常端粒長度的對照小鼠相比,在超長端粒小鼠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整體DNA損傷以及端粒縮短誘導的DNA損傷的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同樣,在超長端粒小鼠中,衰老標誌物p21的水平下降了。

有趣的是,從第40周開始,超長端粒小鼠的體重比對照小鼠減輕了。這些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這種體重減小的原因是在瘦體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脂肪堆積減少。此外,超長端粒小鼠表現出「年輕」的代謝表型跡象,這表明在它們的一生中,血清中的LDL、ALT和膽固醇水平顯著下降。再者,它們顯示出對葡萄糖和胰島素攝入的敏感性增加,即使在年老時也是如此,因此這就表明相比於具有正常端粒長度的對照組小鼠,超長端粒小鼠具有「更年輕」的代謝年齡。

先前的報導已表明線粒體功能下降與端粒功能障礙有關。與這些先前的發現相一致的是,Blasco團隊的當前數據表明具有超長端粒的小鼠具有改善的線粒體功能。特別是,他們發現在超長端粒小鼠中,Pgc1-α/β以及其靶基因Errα和Pparα的表達增加了。此外,與具有正常端粒長度的對照組小鼠相比,超長端粒小鼠還顯示出增加的線粒體DNA拷貝數和增加的OXPHOS線粒體基因細胞色素C、ATP合酶、細胞色素C亞基6和細胞色素C亞基5a表達水平。總之,這些發現表明,超長端粒小鼠的線粒體活性增強,這可能有助於它們的代謝性能的改善。

超長端粒小鼠比正常小鼠瘦。圖片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10.1038/s41467-019-12664-x。

重要的是,Blasco團隊並沒有觀察到超長端粒小鼠具有增加的自發性腫瘤發生率,相反,與具有正常端粒長度的對照小鼠相比,它們顯示出明顯的減少自發性腫瘤的趨勢,因此這就表明較長的端粒本身並不增加

腫瘤

的發生,相反似乎會降低癌症風險,這與更年輕狀態時的情形相一致。同樣與此相一致的是,他們發現超長端粒小鼠的壽命比對照小鼠長,中位生存期增加12.75%,最大生存期增加8.4%。可能有人提出,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100%嵌合小鼠可能來自供體滋養層細胞,其性別可能會影響這些小鼠的生存。然而,眾所周知,滋養層細胞的全部作用在於它們能夠形成胎盤和羊膜囊,這不太可能影響成年小鼠。

由此可知,Blasco團隊在這項研究中提供了一種在沒有基因操作的情況下可以延遲衰老的小鼠模型。這個小鼠模型具有抗衰老表型,這些抗衰老表型也存在於先前描述的具有延遲衰老特性的幾種轉基因小鼠模型中。特別地,Blasco團隊開發的這個小鼠模型顯示出與生長激素(GH)突變侏儒小鼠相類似的體型減小,胰島素敏感性增強,甚至致命性

腫瘤

的發生率下降,不過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前者具有更低的身體脂肪,然而這種侏儒小鼠容易堆積身體脂肪。在這方面,超長端粒小鼠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突變小鼠更相似,後者還具有身體脂肪堆積減少的特點。

總而言之,Blasco團證實通過增加胚胎

幹細胞

的傳代數量並在不進行基因修飾的情況下,可以產生端粒比自然物種長得多的小鼠。這些超長端粒小鼠表現出更年輕的表型,體現為線粒體功能改善、代謝參數改善、癌症減少和壽命延長。這些結果還表明,在物種中,端粒較長的個體並不存在負性選擇,因此,人們可以預見,在特定物種中,有利於端粒較長的個體的自然選擇過程可能會延長物種壽命。最後,這些發現提出了一種誘導具有更長端粒的個體的潛在方法可能是在端粒被延長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調節多能性階段的持續時間。(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iguel A. Mu?oz-Lorente et al. 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10.1038/s41467-019-12664-x.

相關焦點

  • 無需任何基因改造,實現壽命延長,且無副作用
    該研究團隊用具有超長端粒的ES細胞產生了100%的細胞都擁有超長的端粒的小鼠模型。研究表明,「超長端粒小鼠」 患癌症更少,壽命更長,體型更苗條,對胰島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更強,線粒體功能也更好。因此,無需任何基因改造,壽命就能顯著增加。
  • 壽命延長了24%!科學家改變端粒長度,讓老鼠壽命延長,人類呢?
    而最近,在一項新研究中,一組科學家成功地通過改變老鼠的端粒長度,讓老鼠的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而且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極大地提高。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的周期。
  • 西班牙科學家:AAV病毒延長端粒再現,或一次可年輕20歲
    "端粒抗衰術"重出江湖,這次玩家並非來自美國而是西班牙。8月10日,西班牙CNIO研究所在《JCB》發刊,AAV導錄延長端粒酶技術,逆轉了多項衰老指標。CNIO研究所在AAV病毒身上悄悄裝上動物的端粒酶基因,對此渾然不覺的AAV則在無意間把端粒酶基因帶進小鼠細胞,使小鼠磨損縮短的端粒被延長,且暫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端粒,是細胞壽命的「計時器」,端粒長度的減少,一直以來被視作人類衰老的重要標誌。那麼,延長端粒,是不是就可以「延年益壽」了?
  • 科學家不講武德,讓60多歲的老同志延長端粒38%,逆轉衰老過程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療法實際上在兩個主要方面逆轉了衰老過程: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根據細胞類型的不同延長了20%到38%。與此同時,衰老細胞在整個細胞群中所佔的比例也顯著降低——根據細胞類型不同降低了11%-37%。
  • 科學家解析端粒延長替代機制
    正常細胞的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穩定,細胞進入衰老期並以死亡告終。而人體內大部分癌細胞則可通過端粒酶來彌補這一損失,逃避程序性死亡。 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腫瘤細胞並不依賴於端粒酶來維持端粒的長度,他們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端粒延長替代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
  • The FASEB Journal:逆轉生命時鐘,延長細胞端粒
    2015年1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最近聲稱他們將編碼TERT的mRNA改造後送入人體細胞內後,發現端粒得到了快速而有效延長。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充當基因組的保護帽。它一直被認為與衰老和疾病有相當的關係。正常年輕人的端粒包含8000-10000個核苷酸。每一次的細胞分裂,端粒都會隨著DNA複製而縮短。當端粒的長度到達一個臨界值,細胞就會停止分裂或者死亡。這也是用細胞作為實驗材料的局限性之一:細胞傳代一定次數之後就不能再使用。而研究人員如何在體細胞內延長端粒?
  • Science:解析端粒延長替代機制
    隨著細胞不斷地分裂,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正常細胞的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穩定,細胞進入衰老期並以死亡告終。而人體內大部分癌細胞則可通過端粒酶來彌補這一損失,逃避程序性死亡。
  • 飲食限制能減少細胞衰老 自噬與延長壽命的關係
    該病與遺傳物質異常有關,可出現一系列加速衰老的表現。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是什麼DNA剪切修復基因Ercc1缺陷的小鼠可表現出加速老化的現象。該基因缺陷使細胞較長基因的表達減少,這個現象類似於正常細胞老化時的表現,亦與部分DNA損傷的影響相同。其他修復基因異常,如Xpg基因缺陷的小鼠可表現出類似科凱恩氏綜合症的症狀。
  • 劉光慧/湯富酬等開發延長壽命、抗衰老基因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這些都是衰老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的衰老調控基因,且其調控衰老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
  • 基因突變可能延長男性壽命:生長激素幹預延緩衰老
    因此與長壽相關的基因標記令科學家頗感興趣,但是如果你的基因存在差異,尤其是基因突變性,可能直接影響壽命長短。圖中是享年116歲的日本老壽星Jiroemon Kimura,他是迄今世界上壽命最長的男性目前,一支大學專家小組希望發現人類長壽的基因作用,尤其是與生長激素相關的基因。
  • 逆轉衰老!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為開發延緩衰老新藥鋪平道路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Sciencedirect科學資訊網27日消息稱,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陳根:從長生不老到老而不衰,那些延長生命的科學努力
    如今,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在過去幾個世紀得到了顯著延長。1900年的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1歲,甚至在最富裕的國家也不到50歲。當然,這並不代表對衰老的研究是無意義的。事實上,由於人類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下降,世界人口的年齡構成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
  • 哈佛科學家說它能延長壽命30%
    哈佛科學家說它能延長壽命30%,不過一看價錢就涼了,實在是太貴了!以前覺得「長壽藥」「長生不老藥」這類東西只有太上老君煉丹爐裡才有,可誰能想到,飛速發展的生物技術把這仙丹偷了出來帶到民間。2019年,美國休斯敦貝勒醫學院赫芬頓衰老中心發布研究報告,補充人體內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NMN(β-煙醯胺單核苷酸)這種物質,可以維持端粒長度、抑制DNA損傷,改善線粒體功能。
  • 美學者發現長壽秘密,動物壽命延長2.3倍,人類將打破壽命天花板?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這樣人類的壽命應該是100~175歲。另一種推算方式是計算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人類細胞一生可分裂50次左右,據此推算,壽命至少達120歲。除此以外,還有性成熟說、端粒說等推算人類壽命的方法。不管採取何種推算方法,人類理論上的壽命極限都不低於120歲。
  • 科學家發現氧艙療法可以延長壽命三分之一
    科學家發現氧艙療法可以延長壽命三分之 --加壓吸氧3個月,身體年輕25歲11月20日,據《每日郵報》報導,以色列科學家們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這是一項可以改變衰老狀態的生物學研究。在這項獨特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氧氣療法,逆轉了生物衰老的兩個關鍵指標「端粒縮短」和「衰老細胞積聚」。據相關研究人員稱,這樣的療法可以改變老年人的身體。
  • 新臨床試驗取得重大突破:人類端粒可延長20%
    然而,出於根深蒂固的生命原則,以及生命更基礎部分的不明機制,雖然人類文明在不斷地進步,但人類渴望延長自己壽命的舉措卻一直沒有多大起色,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在七八十歲的時候就油盡燈枯,重歸泥土。由於DNA固有複製機制的限制,每次染色體複製時末端都無法複製,真核生物因而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作為可以被丟棄的重複片段,有效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但端粒的重複片段是有限的,一旦消耗殆盡,細胞就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進入衰老或程序性死亡。
  • 端粒偏短致死率達8倍?輔酶I可使它延長,人類壽命再突破?
    眾所周知很多因素都會對人類壽命的長短產生影響,包括身體的健康狀況、日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有重磅發現:染色體上的一個小「片段」能影響人類壽命。染色體末端上的雙鏈片段在細胞複製的過程中會被小幅「剪切」,從而實現染色體DNA遺傳信息的保護,而這持續被剪切的片段其實就是端粒。
  • Nat Commun:能延長小鼠壽命的一種與糖相關的化學物質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報告說,關節炎患者廣泛使用的一種飲食補充物能延長蠕蟲和衰老小鼠的壽命。與糖相關的化學物質「D-葡糖胺」(該物質被認為對人類使用是安全的,購買無需處方)是通過模仿含碳水化合物低的一種飲食的分子效應產生這種壽命延長效果的。
  • α-酮戊二酸可延長衰老小鼠壽命並降低發病率
    α-酮戊二酸可延長衰老小鼠壽命並降低發病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4:47:37 美國巴克衰老研究所Gordon J. Lithgow、Brian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