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2021-01-20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1月18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內側視前區在任一性別個體中都能介導雌雄二樣性行為》的論文。該項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此項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在有性繁衍的物種中,雌雄個體在求偶行為和後代照看行為中表現出不同。這些雌雄行為差異在人類和非人靈長類中可能由社會因素決定,而在其他物種中則更多反映了神經系統的性別分化和雌雄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同。內側視前區(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位於大腦的底部,下丘腦的前端,在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物種中都存在顯著的雌雄差異,在細胞數目、基因表達以及神經聯結等多方面雌雄不同,因此內側視前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調控雌雄行為差異的重要腦區。然而,對於內側視前區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描述性或者損傷性實驗上,缺乏精確的功能學層面的研究,因此對於內側視前區是否調控雌雄行為差異以及其行為調控的神經機制我們一直都不清楚。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許曉鴻課題組利用最新的光遺傳學和光纖記錄等研究方法,同時在雌雄小鼠中系統性地探究了內側視前區神經活動和性別二樣性行為輸出之間的關係(圖一)。首先,他們發現內側視前區神經元,尤其是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和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發生次數高度相關。令人興奮的是,激活內側視前區神經元或者是特異性地激活Esr1+神經元在雌雄個體中都可以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表明內側視前區在任一性別個體中都具有支配任一性別特異性行為的潛能。與此同時,如果在行為過程中實時阻斷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則可以阻止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相應的,殺死Esr1+ 神經元則完全消除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性別差異。

 

綜上,論文提出性別分化後大腦仍然具有雙性潛能的假說,並提出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的性別特異性激活是造成雌雄行為差異的關鍵因素。此項研究不但增強了我們對於內側視前區功能的了解,也為未來性別二樣性行為神經機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框架。

 

該項工作由博士研究生魏益超和王少冉等在許曉鴻研究員的指導下合作共同完成。本研究由基金委面上項目(31471065),科技部青年973計劃(2015CB559201)和中科院交叉創新項目資助完成。

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介導雌雄行為差異:當給予雌性小鼠作為刺激動物,雄性實驗動物在行為測試時較雌性實驗動物更多的表現出模式化的求偶動作,而當給予幼崽作為刺激,雌性動物在行為測試時則較雄性動物更多的表現出母性行為。a.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鈣離子指示蛋白(Gcamp6s)的腺相關病毒(AAV),通過光纖記錄的方法,我們發現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活動與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高度相關。b.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光敏感蛋白(ChR2)的AAV,通過光遺傳學手段特異性地激活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我們發現在雌雄個體中都可以誘導出類似的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c.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光敏感蛋白(GtACR1)的AAV,在行為發生時通過光遺傳學的手段實時抑制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與對照動物比較,顯著性地阻斷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比如公孔雀看到雌孔雀,會張開自己美麗的羽毛,展現自己的「魅力」,而對公孔雀可能就會有攻擊行為。那麼,動物感知性別進而採取相應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是怎樣的呢?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揭開了謎底。而動物界雌雄差異主要在於激素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尿液中的成分,因此通過尿液可以很準確地判斷其他個體的性別。」「對小鼠而言,當雌雄個體不存在顯著的第二性徵差異的時候,靠尿液的判斷異性更準確。」許曉鴻說。
  • J Neurosci:多巴胺或能調節蠕蟲的性別差異
    年5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題為「Sexually Dimorphic Regulation of Behavioral States by Dopamin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埼玉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多巴胺或能調節蠕蟲的性別差異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2016-07-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有了新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6月3日,《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有關視覺學習行為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劉德陳為第一作者
  • 揭示經典心理學現象」戰或逃(fight or flight)」行為的神經機制
    而近期的實驗表明,位於杏仁核中央部分的核團(central amygdala, CeA)同樣參與了對動物防禦性反應的調控,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行為學實驗中,把小鼠的頭部固定住,具體實驗分為兩部分,(1) 被動性防禦行為:先讓動物處於缺水狀態,然後通過小管提供水分,小鼠會用舌頭舔水(lick water)。
  • 發現時間折扣神經機制新證據
    人類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差異是,人類具有對未來進行計劃和規劃的能力。但在對未來與現在的價值進行權衡時——即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時,如同故事「朝三暮四」中的猴子一樣,人類難以避免地帶有來自進化的非理性偏差:偏好即刻的價值勝於未來的更大價值。從動物到人類,從兒童到成人,這一普遍現象已被大量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所證實。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喜軟怕硬,憑什麼?  「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有社會親和行為的缺失或異常。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
  • 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時間:2016-02-19 18:17:35來源:新華社作者:編輯: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維才領導的研究組,近日揭開了這一植物生殖的奧秘,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這也為雜交育種開闢了新天地。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據介紹,被子植物的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雜交育種的技術瓶頸之一。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壽命的延長應以延緩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為前提。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她試圖總結關於大腦組織結 構「性別差異」研究的成果,並得出男女的一些思考 和行為差異緣於他們大腦結構不同的結論,強調女 性大腦如同「高速路」,男性大腦卻似「鄉間路」。無論 男孩還是成年男性,都不如女孩和成年女性「能說會 道」。女性平均每天要說2萬個單詞,比男性多出 1.3萬個,而且女性說話的語速也比男性快。大腦組 織結構的差異也使女性更為健談,而這種差異從胎 兒發育時期便開始了。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John Broadus Watson,行為學派創始人近年來,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主要是把動物行為與生命科學中許多其它的許多分支學科相互滲透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完整、系統地闡述動物行為的原因、機制、發生或發育,進化與適應功能等問題,形成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觸覺感受被社交環境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助於理解神經編碼的複雜性。可以想像,如果在交配時雌蠅也和正常狀態下一樣會感受到機械力刺激而產生防禦行為,是無法順利完成交配的,這其中一定存在某種調節機制。 為了研究具體的機制,作者模擬了一個交配環境:給雌蠅循環播放雄性求偶歌並釋放雄性氣味,結果顯示在模擬的交配環境下雌性的防禦行為的確會顯著降低。
  • 科研一對一 | 清華大學 | 神經生物學: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探討情緒與動機的神經調控機制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探討情緒與動機的神經調控機制
  • 姚海珊研究組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靈長類和嚙齒類的實驗發現,OFC在靈活行為和學習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刺激-獎勵偶聯的行為中,OFC神經元編碼獎勵預期或刺激的預期價值。OFC編碼的獎勵預期信號能傳遞到其它與學習和獎勵行為有關的腦區,包括基底外側杏仁核、腹側被蓋區和紋狀體。最近嚙齒類的皮層連接圖譜研究發現,OFC神經元向感覺皮層(包括初級視皮層V1)有反饋投射。但是,該反饋投射具有什麼功能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