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經典心理學現象」戰或逃(fight or flight)」行為的神經機制

2021-01-08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工智慧學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人工智慧學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為這個問題困惑的不只是哈姆雷特,哪怕是一隻小老鼠,它也會面臨類似的重要的選擇。在這樣的生死抉擇面前,它該怎麼做呢?它的選擇會比哈姆勒特更聰明嗎?在下結論之前,先看看下面這篇由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給您介紹的這篇最新的科學論文吧。可能你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當面對恐懼性刺激時,動物通常會採取兩種防禦策略:1) 主動性反應,如快速逃跑;2) 被動性反應,如靜止不動。

  早期的研究指出,杏仁核(Amygdala)尤其是基底外側(basolateral)的部分在動物多種防禦性反應的產生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近期的實驗表明,位於杏仁核中央部分的核團(central amygdala, CeA)同樣參與了對動物防禦性反應的調控,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2016年6月15日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首次在活體的動物身上發現,CeA區一種神經元核團(somatostatin neurons)的活性高低決定了動物在面對恐懼刺激時,是採取主動的防禦行為還是被動的防禦行為。

  該論文的研究團隊主要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實驗對象是活體小鼠。行為學實驗中,把小鼠的頭部固定住,具體實驗分為兩部分,(1) 被動性防禦行為:先讓動物處於缺水狀態,然後通過小管提供水分,小鼠會用舌頭舔水(lick water)。接著,施加一個聲音的刺激作為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和一個電擊的刺激作為恐懼性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重複多次來訓練小鼠,最後測試在只有CS情況下,小鼠舔水的頻率變化(lick rate);(2) 主動性防禦行為:同樣是讓動物早期處於缺水狀態,然後用小管提供水分,通過CS和US刺激來訓練小鼠。不同的是,小鼠的四肢位於可滾動的圓輪上,即小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運動的。 下圖A-C中給出了被動性防禦行為實驗的示意圖和具體的操作過程。D圖中左邊數據給出了在訓練階段,CS刺激時期小鼠舔水頻率的降低;右邊數據給出了對於訓練好的小鼠,只有CS刺激下小鼠舔水頻率的降低。E圖中的數據是對8隻小鼠數據的平均。這組結果表明,面對恐懼性刺激,小鼠會被動地選擇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

為了分析這種變化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光遺傳學技術,選擇性地激活CeA區中somatostatin neurons (SOM神經元)的活性,也能復現上面的實驗現象。如下圖所示,通過藍光激活SOM神經元後,小鼠的lick rate幾乎消失,而激活非SOM神經元,則沒有這些變化。C圖是對多隻小鼠數據的平均。D圖用鈣成像技術顯示了CeL(CeA)區SOM神經元的活動狀態。這組結果表明,小鼠採取被動性防禦反應與SOM神經元的激活有關。

  下圖A顯示了主動性防禦行為實驗的示意圖。實驗中,通過光遺傳學技術可以選擇性的抑制掉SOM神經元的活動。B-C是對應的被動性行為實驗的結果。在D圖的主動性行為學實驗中,通過光刺激抑制SOM神經元後,小鼠在圓輪上的跑動速度顯著增高,E圖中給出了相應的統計結果。這組數據表明,SOM神經元活性的降低與小鼠主動性防禦反應有關。

  綜上,這篇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當CeA區SOM神經元活性高時,小鼠傾向於採取被動性的防禦行為;而當SOM神經元活性低時,小鼠傾向於採取主動性的防禦行為。

  對恐懼性刺激的防禦不僅發在小鼠等動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很普遍。本文中介紹的這篇研究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面對恐懼刺激時,有人採取主動性防禦行為(如:快速逃跑),有人採取被動性防禦行為(如:靜止不動),根本原因是與大腦CeA區SOM神經元的活性高低有關。(編譯:中國傳媒大學 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 汪雷 白宇)  

歡迎報名6月28日創新項目微信群路演,面對近百位著名投資人展示

  第一期「創新項目與風險投資家見面會」將在6月28日舉行,AIE實驗室歡迎創新科技項目負責人屆時參加風險投資家微信群項目路演,報名請點擊本文左下角」「

  AIE實驗室邀請近100位著名風險投資家和天使投資人加入創新項目展示群,其中包括高榕資本合伙人張震、英諾基金創始合伙人

李竹

、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360公司創始人

周鴻禕

、獵豹移動CEO

傅盛

、軟銀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

羊東

、老鷹基金創始人劉小鷹、前

北京

聯眾總裁,著名天使投資人

鮑嶽橋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美團網

創始人兼CEO

王興

、諾基亞成長基金董事總經理及合伙人

鄧元鋆

、紫牛基金合伙人

張泉靈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

朱嘯虎

等人。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工智慧學家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2016-07-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摘要: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掌握書本上的基本概念,幫幫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普通心理學複習知識點,還希望各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有社會親和行為的缺失或異常。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
  • 心理學筆記七:選擇傷害還是幫助?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3 影響攻擊行為的7個因素: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低智力水平、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神經遞質、情緒喚起水平、群體與大眾媒體的影響、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1)大腦額葉區功能缺陷:大腦的前額葉對攻擊行為有緊急抑制作用,攻擊行為的出現與額葉、顳葉存在功能缺陷有關。
  • 2020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掌握書本上的基本概念,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普通心理學複習知識點,還希望各位考生將基本知識點牢記於心,掌握基本概念。來學習第二章!
  • 曹鵬課題組揭示本能行為抉擇的神經環路基礎
    責編 | 迦   漵「趨利-避害」是一類廣泛存在的生命現象,對物種的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
  • 揭示壓力導致頭髮變白機制!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導致色素...
    長期以來,一些奇聞軼事將壓力經歷與頭髮變白現象聯繫起來。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確切地發現了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壓力激活了作為戰鬥或逃避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一部分的神經,這接著對毛囊中的色素再生幹細胞(pigment-regenerating stem cell)造成了永久性損害。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2018年09月14日 06: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 神經心理學(科普)講義
    一報告腦神經認知科學前沿新成就「柳下多元感覺神經連接模型」,解釋意識及其腦神經核心機制,對心理學給出若干重要啟示
  • 心理丨蘇彥捷《生物心理學》:心理活動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部分主要是生物心理學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心理學概論、心理與行為的種系發生和演化以及心理行為的遺傳機制。該部分具體論述了生物心理學的起源、現狀和前景,生物心理學研究方法,以及心理活動的神經生理學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比較心理學闡述了心理和行為的發生和演化過程。此外,還通過量化遺傳學、分子行為遺傳學研究成果揭示了心理、行為與遺傳的關係以及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對心理行為的影響。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跨學科協作拓寬理論發展空間  行為經濟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  建立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  行為決策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行為經濟學是一個拿來主義者。任何能夠有效揭示行為的心理形成機制的方法或工具,都可被行為經濟學加以利用。」
  • ...Human Behaviour發文揭示人類面孔種族分類加工的神經機理及其...
    ,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廣泛存在並產生嚴重後果,因此受到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高度關注。,對自己的理論假設進行系統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驗證。課題組研究大腦如何自發地把不同個體的面孔歸類為某一個種族,概念上突破傳統的他族/本族面孔二分論,發展了一個新的基於大腦神經活動重複抑制的實驗範式,在嚴格控制不同個體面孔知覺屬性差異的條件下,結合行為、腦電圖(EEG)、腦磁圖(MEG)及功能磁共振(fMRI)等多種研究方法,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系統闡明了加工某一族群不同個體面孔共同屬性(即面孔種族分類加工)的神經機制。
  • 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新智元」(ID:AI_era)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
  • Nature:揭示腎上腺素激活心臟電壓門控鈣通道機制,有助開發治療...
    腎上腺素在引發戰鬥或逃避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中研究最深入的現象之一。然而,這種激素如何刺激心臟功能的確切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謎團,即腎上腺素如何調節一類關鍵的負責啟動心臟細胞收縮的膜蛋白---電壓門控鈣通道。
  • 我國學者揭示心肌梗死後自主神經重構現象
    我國學者揭示心肌梗死後自主神經重構現象
  • 第二節 神經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 神經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神經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思想萌芽階段(公元前3,000年~19世紀)   在古代書籍和醫學書中(包括我國和黃帝內經)很早就記載了有關一些高級心理機能和腦的關係或在腦中定位的論述。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2020-03-25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7:48 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anthia Suthana、Matthias Stangl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然而,對於內側視前區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描述性或者損傷性實驗上,缺乏精確的功能學層面的研究,因此對於內側視前區是否調控雌雄行為差異以及其行為調控的神經機制我們一直都不清楚。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許曉鴻課題組利用最新的光遺傳學和光纖記錄等研究方法,同時在雌雄小鼠中系統性地探究了內側視前區神經活動和性別二樣性行為輸出之間的關係(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