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2020-12-05 36氪

編者按: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編譯,來源:deepmind.com 等,作者:DeepMind、Brian Mingus,編譯:熊笑;36氪經授權發布。「新智元」(ID:AI_era)

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

DeepMind 最新研究:將認知心理學首次引入深度神經網絡研究

從識別和推理圖像中的物體,到以超人的水準玩 Atari 和圍棋遊戲,深度神經網絡已經學會完成很多了不起的任務。而隨著這些任務和網絡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神經網絡學習得到的解決方案也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

這就是著名的「黑箱」問題。這一問題已隨著神經網絡在現實世界中越來越多的應用而日益凸顯。

在 DeepMind,我們正致力於擴展理解和解釋深度神經網絡的工具箱。在我們已被 ICML 接受的最新論文(,點擊查看)裡,我們為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方法:採用認知心理學中的方法來理解深度神經網絡。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 Deep Neural Networks: A Shape Bias Case Study

認知心理學通過測量行為來推斷認知的機理,有大量文獻描述這些機理,更不乏相關的實驗論證。隨著我們的神經網絡在一些特定任務上接近人類水平,認知心理學中的一些方法和黑箱問題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為了展示這一點,我們的研究報告包括了一個案例研究: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闡明人類認知,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深度神經網絡是如何完成一個圖像分類任務的。

我們的研究顯示,認知心理學家觀察到的行為,同樣出現在深度神經網絡中。而且,對於網絡是如何完成圖像分類任務的,研究結果揭示出有用且令人驚訝的洞見。更籠統地說,案例研究的成功體現出了使用認知心理學理解深度學習系統的潛力。

用小樣本詞彙學習模型測量形狀偏好。

在我們的案例研究中,我們思考了兒童是如何識別和標識物體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對此研究較為豐富。兒童從一個示例中猜出一個單詞的意義——所以稱為小樣本詞彙學習——進行得是如此簡單,讓人禁不住認為小樣本學習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然而,哲學家Willard Van Orman Quine 提出的經典思想實驗卻展現出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問題。

一位田野語言學家去拜訪一個語言完全不同的文化。該語言學家正在努力從一位熱心的本地人那裡學一些詞語。這時一隻兔子迅速地跑過。本地人說:「gavagai」,語言學家這時需要推理這個新詞語的意義。語言學家面對的可能性多種多樣,「gavagai」指的可能是兔子、動物、白色的東西、這隻具體的兔子或是兔子的某個部位。有無數種可能的推理,人類如何能選出對的那一個?

「Gavagai」所指為何?

50年以後,對於能夠進行小樣本學習的深度神經網絡,我們有了同樣的問題。比如 Matching Network——DeepMind 開發出的一種神經網絡。這一模型採用了注意力和記憶方面的最新進展,憑藉一個孤立樣本就取得了 ImageNet 圖像分類任務中的目前最佳性能。

為了理解這是如何做到的,我們考察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發現,兒童會通過採用歸納偏好來消除許多不正確的推理,找到正確的推理。這種偏好包括:

整體偏好:通過整體偏好,兒童假設一個詞語指向的是一個完整物體,而非其組件(這排除了「gavagai」是兔子某個部分的想法);

分類偏好:通過分類偏好,兒童假設一個詞語指向的是一件事物的基本類別(這減小了「gavagai」是所有動物的可能性)

形狀偏好,通過形狀偏好,兒童假設一個名詞的意義是基於一件事物的形狀而顏色或材質(這減小了「gavagai」是白色物體的可能性)

我們選擇衡量神經網絡的形狀偏好是因為針對人類的這一偏好有相當多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中外部刺激的部分樣例,用於測量我們深度網絡的形狀偏好。由印第安納大學認知發展實驗室的 Linda Smith 提供。

我們採用的經典的形狀偏好實驗過程操作如下:我們向深度神經網絡展示了三個物體的圖形:一個測試物體,一個與測試物體顏色相同但形狀不同的物體,一個與測試物體形狀相同但顏色不同的物體。之後我們通過記錄測試物體和和形狀相同物體而非顏色相同物體被做出同樣標註的次數佔比來測量形狀偏好。

我們使用的圖形是印第安納大學認知發展實驗室用於人類實驗時使用的圖形。

Matching network 認知心理學實驗的示意圖。Matching network 將測試用物體(左圖)與形狀相同物體A(上圖,中)與顏色相同物體B(上圖,右)進行匹配。輸出結果(右下)取決於 Matching network 形狀偏好的強度。

我們用我們的深度網絡(Matching Network 及生成基準模型)來嘗試這一實驗,並且發現我們的網絡如同人類一樣對物體的形狀有更強的偏好(相比較對物體的顏色或質地而言)。換言之,它們也具備形狀偏好。

這說明 Matching Network 及生成分類模型採用了基於形狀的推導偏好來剔除錯誤的假設,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它們是如何掌握小樣本詞彙學習的。

對於形狀偏好的觀察結果並不是唯一有趣的發現:我們還觀察到,形狀偏好在網絡訓練之初是逐步顯現的。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人類形狀偏好的發展過程:心理學家們發現年齡偏大的兒童的形狀偏好高於年齡偏小的兒童,而成人展現出的形狀偏好最高。

我們還發現基於初始化和訓練時隨機採用的樣本的不同,網絡展現出的偏好水平也有所差異。因此我們認識到,在深度學習系統的實驗中,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模型樣本來得出可靠的實驗結果,就如同心理學家不能夠僅通過一個實驗對象得出結論一樣。

此外,我們注意到,即便各自的形狀偏好非常不同,不同的網絡也展現出同等的小樣本學習的能力,顯示出不同的網絡在解決複雜問題時能夠各自找出同等有效的方法。

這一神經網絡結構中此前未被辨識的偏好的發現證明了使用人工認知心理學來解讀神經網絡解決問題過程的可能性。其他一些領域中,情景記憶的理論可被用來理解情景記憶結構,而語義認知的技術可被用於理解最近出現的概念形成模型。這些及其他一些領域內的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成為我們解決「黑箱」問題及深入理解神經網絡行為的新工具。

論文摘要:

深度神經網絡(DNN)在一系列廣泛的複雜任務上取得了進展,對於深度神經網絡給出的解決方案,我們已經無法理解其本質。雖然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但還沒有人利用認知心理學家發明的一系列研究人類認知的實驗方法。為了探索將認知心理學方法應用於此問題的潛在價值,我們從發展心理學中選取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將其應用於對深度神經網絡的研究中。這種分析方法解釋了兒童是如何學習物體的詞語名稱的。憑藉使用受認知心理學實驗啟發的刺激的數據集,我們發現,在 ImageNet 上訓練的最先進的小樣本學習模型,展示出了和人類一樣的偏好:它們傾向於根據形狀對物體分類,而非顏色。這種形狀偏好在架構相同但種子不同的模型中有很大差異,甚至在訓練過程中隨種子不同而波動,不過分類性能幾乎相當。研究結果體現了認知心理學工具在揭示 DNN 隱藏計算過程方面的能力,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人類詞彙學習的計算模型。

抨擊:DeepMind 把自己的研究包裝成了全新的

DeepMind 的論文介紹博客剛發了幾個小時,就有科羅拉多大學的學者Brian Mingus 指出,DeepMind 是把自己的研究包裝成了全新的。

雖然大多數現代深度學習研究者對模型闡釋的研究沒有從認知心理學中借鑑,但如果說「從沒有人做過」,則也是不對的。

自從上世紀 80 年代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https://stanford.edu/~jlmcc/)教材問世,認知心理學家一直在使用深度神經網絡作為大腦模型;當然,有人會堅持認為如果反過來,將大腦看作是你模型的模型,則是全新的研究。然而最終,這種堅持沒什麼意義,因為這兩種理念基本上是相等的:當你研究得足夠深入,把人類大腦概念化,看作是一個深度神經網絡,那麼當你研究深度神經網絡時,不把人類認知投射上去,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在 Science 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名為The Last Inventorof the Telephon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9/5871/1759.2)的論文裡,LSTM和神經網絡開創者之一的Jürgen Schmidhuber(他可能是諸位「之父」中名聲最不顯的一個)談到了「學術抄底」的現象,認為科學界和工程界都有此類現象:當新研究者發現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新研究者有機會把它包裝成是自己全新的研究。這當然可以使新研究者名利雙收,但網際網路的存在則有助於我們打破這一陋習,把功勞歸功於原始研究者。在認知心理學的歷史中,我們會發現豐富的理論基礎,不僅是把人類理解為深度學習模型的,也包括把深度學習模型當作人類去理解。

對於在這一領域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員,我推薦閱讀網上的教材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ttps://grey.colorado.edu/CompCogNeuro/index.php/CCNBook/Main)。這一科羅拉多大學 CCN Lab 的書目包括上萬份覆蓋了整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歷史的文獻,也包括聚焦於理解用於理解我們自身的深度神經網絡的知識(請注意不要混淆Computation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和Cognitive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後者是一個即將到來的新的會議)

最後,如果想了解深度學習更為「純淨」的歷史,我推薦你閱讀這篇精彩的綜述(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3608014002135)。如果你對「模仿」你自己大腦的深度學習模型感興趣,而且希望使用深度學習模型來塑造你對大腦的理解,或者使用認知心理學理解你的深度學習模型,試試這個明確為這一目標設計的深度學習模擬器:emergent (https://grey.colorado.edu/emergent)。

DeepMind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706.08606.pdf

編譯來源:https://deepmind.com/blog/cognitive-psychology/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cognitive-psychology-deep-neural-networks-brian-mingus

相關焦點

  • DeepMind解密黑箱第一步:原來神經網絡的認知原理和人類是一樣的!
    隨著神經網絡越來越多地參與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解決這個黑箱問題也變得越發重要。為了能夠了解和解釋這些神經網絡系統,DeepMind的研究人員們一直在探索新的工具和方法。最近ICML就收錄了一篇來自DeepMind的論文,文中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來自認知心理學的方法,來理解深度神經網絡。認
  • ...DeepMind AI解決生物學50年來重大挑戰,破解蛋白質分子摺疊問題
    本周Google旗下人工智慧企業DeepMind發布了最新 AlphaFold成果,這是全球AI界無比振奮的重大科研突破。蛋白質存在於我們世界中的所有有機物體及奧妙人體中,全新的AlphaFold 算法揭秘了生物學界50年來試圖破解蛋白質分子摺疊的難題,這項AI帶來的重大突破,將幫助科學家弄清某些困擾人們的疾病機制、加速找出新型流行病的具體原因(比如今年的全球新冠大流行),促進新藥設計、幫助農業增產、解析可有效降解廢棄物的嶄新成分、甚至探索為大氣減碳的全新解決方案。
  • 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
    蛋白質摺疊50年來重大突破,AI破解預測難題蛋白質的形狀與其功能密切相關,預測蛋白質結構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挑戰,比如發展疾病的治療方法或者找到分解工業廢物的酶,從根本上來說都與蛋白質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 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
    蛋白質摺疊50年來重大突破,AI破解預測難題蛋白質的形狀與其功能密切相關,預測蛋白質結構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挑戰,比如發展疾病的治療方法或者找到分解工業廢物的酶,從根本上來說都與蛋白質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 DeepMind 綜述深度強化學習:智能體和人類相似度竟然如此高!
    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復興推動了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許多領域的突破。這些發展引起了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心理語言學家和神經學家的興趣,他們對 AI 發展是否意味著關於人類認知和腦功能的新假設展現出了充分的好奇心。從這個角度來講,AI 中最具吸引力的領域就是深度強化學習。因為它將神經網絡建模與強化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從獎懲中學習而非從準確教學中學習的方法。
  • 從AlphaGo到蛋白質摺疊,Deepmind在不斷捅破AI領域的天花板!
    比起這個成果,相信大家跟我一樣更感興趣的是,這個DeepMind究竟是個什麼神奇公司,可以破解50年來無人能破的世界級計算難題?為創建超人類AI而生,讓馬斯克極度關注DeepMind跟傳奇的谷歌X實驗室不同,它並非谷歌親身,而是最初於2010年在英國成立的一家AGI(通用人工智慧)公司。
  • 「它將改變一切」,DeepMind AI解決生物學50年來重大挑戰,破解蛋白...
    DeepMind 重大科研突破的消息一出即被《Nature》、《Science》等科學雜誌爭相報導,新成果也立刻獲得了桑達爾 · 皮查伊、伊隆 · 馬斯克等人的祝賀。科學家們表示,Alphafold 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將幫助科研人員弄清引發某些疾病的機制,並為設計藥物、農作物增產,以及可降解塑料的「超級酶」研發鋪平道路。
  • 認知中的黑箱效應
    我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到一種認知的黑箱效應,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慢慢的,你的眼睛就會適應黑箱的環境,瞳孔會放大,你會發現,其實黑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黑,你會慢慢地適應這個環境,發現其實它並不是那麼可怕,甚至比想像的要簡單得多,你就開始熟悉這個環境,甚至可能愛上這個環境,實際上,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就是認知水平的提升,就是人生寬度的增加!
  • 重大事件上鏈—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
    DeepMind表示,他們已經解決了關鍵的「蛋白質摺疊問題」,並且將解決問題的運算時間從數月縮短至了數小時,這將大大加速藥物發現速度,有可能破解一個類似於繪製人類基因組的問題。這一成就不僅引來不少業界人士的點讚,Nature還發文稱,「這將改變一切」。
  • 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
    蛋白質摺疊50年來重大突破,AI破解預測難題蛋白質的形狀與其功能密切相關,預測蛋白質結構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挑戰,比如發展疾病的治療方法或者找到分解工業廢物的酶,從根本上來說都與蛋白質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認為查明了刺激和反應的關係,就可以預測行為,通過控制環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學的刺激和平時所說的刺激其實是不同的,外界客觀事物對人體感覺器官所發生的作用都叫刺激。例如光線對眼睛在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刺激。行為主義心理學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片面地強調了行為的絕對影響力。
  • 解決黑箱問題,專家級精度診斷眼疾,DeepMind新AI已上線|論文
    銅靈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人工智慧診斷疾病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是,在今天之前,還沒有人知道AI在做出診斷時,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AI對人類是個黑箱。不過,AI黑箱的歷史被DeepMind終結了。DeepMind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不僅可以識別眼疾,還能有理有據的講出系統是如何進行判斷的。
  • DeepMind AI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
    AI在生物科學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麼這場驚動科技圈、生物學界和科學界的重大突破,到底是一項怎樣的研究?AlphaFold:精確度高達92.4GDT首先要了解為什麼要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眾多周知,蛋白質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疾病,包括癌症、痴呆症都與蛋白質的功能有關。而蛋白質的功能由它的3D結構決定。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這一學科集群正在與新技術聯手逐步揭示人類的日常認知和科學認知、自我認知和社會文化認知的多重機制,所取得的實證研究的許多重大突破也對傳統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道德倫理和哲學方法論構成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技術變革不僅把我們帶入了人機共在的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全新社會,也為哲學家借鑑和反思經驗科學,拓展哲學發展的空間創造了重要機遇。
  • DeepMind AI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巨大挑戰
    AI在生物科學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美國時間11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公開宣布,生物學界50年來的重大難題——蛋白質摺疊預測,已被其成功攻克。那麼這場驚動科技圈、生物學界和科學界的重大突破,到底是一項怎樣的研究?AlphaFold:精確度高達92.4GDT首先要了解為什麼要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眾多周知,蛋白質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疾病,包括癌症、痴呆症都與蛋白質的功能有關。而蛋白質的功能由它的3D結構決定。
  • DeepMind AI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巨大挑戰
    作者 | 貝爽AI在生物科學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 DeepMind 論文三連發:如何在仿真環境中生成靈活行為
    通過對抗式模仿從動態捕捉中學習人類行為  上文提到的突發行為極具魯棒性,但是由於這些動作必須從頭開始,它們往往與人類動作並不相似。在第二篇論文中,我們展示了如何訓練一個策略網絡(policy network),它可以模仿人類行為的動態捕捉數據,以對行走、起立、跑步、轉彎等特定動作進行預學習。
  • 進化心理學:從「伊甸園」神話,到心理認知和機械認知的轉變
    進化心理學的「伊甸園」神話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於它似乎讓那些相信它的人擺脫了三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的束縛:1、由於進化的伊甸園在非洲,我們都是一個種族,基本上是非洲人(所以種族主義的指控沒有問題)。2、考慮到進化的伊甸園早已消失,我們的進化就結束了,所以自然和性別選擇不再有效(所以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性別歧視沒有問題)。
  • 教你去認知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可以通過可觀察的行為(行為)客觀地研究人類或動物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研究領域是對19世紀心理學的反應,它使用對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進行自我檢查來檢驗人類和動物的心理。歷史和起源,行為主義是對心理主義的反應,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心理學家使用的主觀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