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中的黑箱效應

2020-12-06 韓秀超說營銷

我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到一種認知的黑箱效應,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就是當我們第一次到達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或者第一次進入一個嶄新的單位,或者第一次接觸到一幫不認識的新人時,你感覺一頭霧水,什麼都不清楚,所有的規則對你來說都是陌生的,你過往的經驗在這裡都起不到作用,這時候你感覺特別恐懼,特別謹慎,好像自己呆在一個黑箱子裡,不知所措!

黑箱效應是一個正常現象

我想表達的是,這種效應是特別正常的,誰都會有類似的經歷,所以這時候你不用太著急,也不用太緊張,最好不要輕易做什麼決定,不要急著做什麼動作,而是等待,讓時間幫你解決問題,這就是當年我送女兒去上大學,我在新校園裡跟她說的話,因為那時她第一次離開家獨立生活,我擔心她會有點緊張,就跟她說,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不要著急,先看後行動,時間會給你光亮!

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睛會慢慢適應

人們剛進入一個黑箱中,感覺什麼都看不見,但當你穩下心來以後,慢慢的,你的眼睛就會適應黑箱的環境,瞳孔會放大,你會發現,其實黑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黑,你會慢慢地適應這個環境,發現其實它並不是那麼可怕,甚至比想像的要簡單得多,你就開始熟悉這個環境,甚至可能愛上這個環境,實際上,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就是認知水平的提升,就是人生寬度的增加!

情緒、認知、行為三者相花影響

所有,在陌生環境下,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儘量減少自己的行為,這時候你的認知能力就會提高,就會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當認知提升了,自然情緒就會更穩定,這時候做出的行為一般才會是正確的,認知、情緒、行為的三位一體,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機制,三個要素相互影響,我們必須理清三者的相互關係。

提升認知的途徑

在認知提升的時候,大約有三個途徑,第一個途徑就是理解,所謂理解就是慢慢看這個事物上下左右的相關信息,你會立體的了解他,而不是片面的看待他,你就慢慢理解了這個事物的來龍去脈,就容易還原這個事物的本質面貌,第二就是推理,有很多方面你是永遠看不見的,但你可以根據你以前的經驗,推測看不見的那部分大概是什麼樣子,這樣也有助於你對事物全貌的洞察,最後一個就是通過學習,認真地鑽研你不了解得知識,這樣就會變不知道為知道一些最後變得相對精通,這個學習的過程特別重要!

我今天分享的就是我自己以前的真實感受,就是我們會經常性的走進一些黑箱,這時候不要恐懼不要緊張,你要相信你會慢慢的適應這個環境,看清楚這個黑箱,這時候實際上你的認知能力就提升了,而人生的樂趣就在於此!這是我最大的感悟!

2018年3月31日周六上午於家中!

相關焦點

  • 高手之所以厲害,是他的「大腦黑箱」,隱藏著你看不到的認知地圖
    那麼,我們提高自己頭腦中的對事物、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的過程是怎樣的呢?首先,這世界表象下面隱藏著規律,其次,人們通過實踐認識到了這些隱藏的規律並把它們總結成知識,然後,這些知識被我們「印刻」在大腦中,就形成了我們的「認知」。
  • DeepMind解密黑箱第一步:原來神經網絡的認知原理和人類是一樣的!
    人類已經教會了深度神經網絡做許多驚人的事情,從識別和推理圖像中的物體,到在Atari遊戲和圍棋中發揮出超越人類的水平,不一而足。隨著神經網絡的結構和所做的任務變得越來越複雜,神經網絡學到的解題方法也越來越難以被人類理解。人們把這個問題稱作「黑箱」。隨著神經網絡越來越多地參與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解決這個黑箱問題也變得越發重要。
  • 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新智元」(ID:AI_era)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
  • 民進黨明知服貿談判絕非黑箱 攪混水
    依據「立法院」議事資料,在「兩岸服貿協議」談判過程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曾於2013年4月20日、5月2日及5月30日舉行3場會議,臺當局官員詳細報告了談判進程,其中第二場會議為秘密會議,實質說明了臺灣方準備與大陸籤訂的內容。
  • 走出黑箱
    缺乏高質量的公開信息,現在市場的投資者仿佛置身於一個黑箱當中,對於企業和經濟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主要基於草根的、碎片式的推斷,在此基礎上的博弈質量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黑箱環境中,任何隨機的、散點式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市場的非理性應對,從而放大市場整體的風險。
  • 誰將為黑箱金融埋單?
    2、要求人工審查重要的人工智慧中的算法決策,提供個別算法決策的詳細解釋或關於算法如何做出決定的一般信息。這一條款將大大降低技術黑箱問題的存在。通俗並且簡而言之,這兩個原則,試圖保護人類個體不受愈發失控的技術黑箱之侵害。如果不受限制,技術黑箱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 遊戲設計與理論化研究(2)——黑箱方法論的運用
    當人們發現無論如何都無法影響黑箱本體時,他們通過控制按鈕可以間接達成對燈泡的控制,這個過程就是在按鈕和燈泡之間建立了一個耦合關係。當人們可以自如地控制燈泡了,至於黑箱能不能打開,就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了。人們在對黑箱進行輸入並期待結果的過程中,產生了並不被意識到的第一個默認前提,即:我對黑箱進行互動(輸入),就一定會在哪裡產生一些結果(輸出)。
  • 岑少宇:臺灣,你怎麼「撒」出這麼多黑箱?
    聽到臺灣學生又鬧事這個新聞,我正扭著脖子在星空中尋找1400光年之外的克卜勒452b,由於剛剛飛出去的思緒被打斷,著實有點不耐煩。 「不是剛鬧完嗎?」我繼續仰頭做目光穿越狀。 「這次不是佔領『立法院』,是佔領『教育部』」。 「不是差不多嗎?為什麼鬧?」 我揉揉後脖子,腦子裡塞滿宇宙大事,重量明顯增加了。
  • 大數據是一個「黑箱」 我們都是透明人
    在購物網站上瀏覽過的商品,會出現在網站推薦中。和同事一起打車,路線和車型完全一樣,價格卻不一樣!和朋友同時在訂票平臺買同一影院和場次的電影,作為老顧客的你買到的價格卻比朋友貴!被套路、被殺熟……這些事情之所以會發生,可能是因為你生活在一個「黑箱」時代!
  • 民進黨的「黑箱」顯示臺灣的民主已倒退
    臺灣中時電子報今(20)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立法機構首場關於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質詢,蘇貞昌的「鬥嘴」功力了得,確實鬥得在野黨東倒西歪。但,質詢的暴風核心是民進黨當局在臺美經貿談判過程中,除少數決策者,整個臺灣全被蒙在鼓裡,政令一出,就要逼百姓出賣健康換取空頭支票。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聰明的猶太人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父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理論以及黑洞的見地是眾所周知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在物理領域被授予的諾貝爾獎是著眼於獎勵他對光電效應的發現。 這項革新性的發現推進了我們對於周圍所處世界的認知。那麼,光電效應是怎麼回事?當你想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什麼?廣義相對論,黑洞,還是他蓬鬆誇張的髮型?
  • 黑箱——談談敏感的『性』背後
    最近有這樣一本書流入了中國市場,或許你聽聞過它,《黑箱》。並沒有讀過這一本書,但是我看了它的作者的訪談和作者在籤售會上的演講,有幾許觸動吧,更有幾許反思。我不知道這樣的話題會不會太敏感以至於不能發出來,但是我想盡我的一份綿薄之力,以示對這位作者的尊重與敬仰,也對於女權、人權這樣的主題的支持。沒看《黑箱》,便不在這裡講述。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作為這種思維的結果,或者在經歷任何其他認知影響時,你更有可能以一種更消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什麼是認知影響。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 追本溯源:光電效應的認知與創新
    物理學還有一個極限就是把很多東西放在一起所展現出來特殊的效果,這就是集體的效應,超導就是這麼一個現象。物理學還有一個極限是光。大家知道光的速度非常快,光速是速度的上限。人類對光的認知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光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從遠古至今,幾乎在所有的文明中大家都在猜測光。古希臘對於光的本質有過很多很多的猜想。
  • 揭開算法「黑箱」:讓你上癮的背後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算法是人們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捷徑」。人們信任算法,是基於其「客觀性」。谷歌公司堅信「我們的用戶信任我們的客觀性」。谷歌的人機算法模式,試圖強調「技術理性」,即「沒有人為因素幹預的客觀性」。但是純粹的客觀性真的存在嗎?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無疑是需要承載一定價值的。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
  • 你不知道的《莫扎特效應》促進你的認知能力
    莫扎特效應這一切都是因為莫扎特效應,而莫扎特的音樂,以純淨,明亮著稱,符合人體生理規律,這種音樂能夠激發你的正能量,從而提高你的認知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聰明。莫扎特效應的興起「莫扎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裡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
  • 伊藤詩織:她遭遇的不僅是性侵,還有日本「黑箱」
    新華社東京1月15日電(天下人物)伊藤詩織:她遭遇的不僅是性侵,還有日本「黑箱」  新華社記者王可佳  在日本,性侵事件如同海面下的冰山。許多女性因為羞恥心、恐懼感以及無形的社會枷鎖而不敢發聲,但有一位女性勇敢地站了出來。
  • 沈志勳: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
    人類對光的認知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光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從遠古至今,幾乎在所有的文明中大家都在猜測光。古希臘對於光的本質有過很多很多的猜想。但是光作為一門科學,對光的本質的認識,是大概四五百年以前牛頓在 Gassendi (伽桑狄,法國數學家,1592~1655)的基礎上發展的。
  • 擺脫職場焦點效應,需要有清楚的自我認知
    焦點效應就是自我放大影響力,認為旁邊的人都很在乎你,自我認為是焦點形成的效應! 我們都有一上臺,或者一開會發言就會緊張的情緒,因為這種緊張而導致恐慌,要向擺脫焦點效應,首先我們要明白焦點效應產生的誘因。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產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