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談談敏感的『性』背後

2020-12-05 廣柑司令

最近有這樣一本書流入了中國市場,或許你聽聞過它,《黑箱》。並沒有讀過這一本書,但是我看了它的作者的訪談和作者在籤售會上的演講,有幾許觸動吧,更有幾許反思。我不知道這樣的話題會不會太敏感以至於不能發出來,但是我想盡我的一份綿薄之力,以示對這位作者的尊重與敬仰,也對於女權、人權這樣的主題的支持。

沒看《黑箱》,便不在這裡講述。

我想從作者伊藤詩織說起。

伊藤是這樣一起強姦案的受害者。她的夢想是當一名記者,她通過努力得到了她所崇拜的一位前輩的引薦,和這位前輩吃上了一頓飯,旦日醒來,改變了她的一生。她被那位位高權重的前輩侵犯了。驚慌、無助、惶恐至極,甚至在幾天後才有勇氣告訴朋友,更久之後才有勇氣聯繫了性侵犯保護中心,卻沒有勇氣去採集生理證據,怕上街,怕進入紛雜的街道市區,怕人群往來;再之後她漸漸站起來,報了警。

這是她的經歷,當然她的經歷沒有到此為止。也許受到這樣的傷害,對于堅強勇敢的伊藤來說,還不算致命傷。她,伊藤,25歲、擁有堅定夢想、滿腔正義感的女孩,仍然在之後絕望、痛不欲生。

她說,她受害之後的現實才是她的致命一棒。不放棄,敢說敢發聲的她於是開始了新的徵程。於是她便遊走世界,將這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你知道當時你去報警,會發生什麼嗎?」最基礎的社會性問題是她的第一道阻撓。警察局裡女性極少,更甚,女性高層高職極少極少。她報警要求找女警察,在哭著戰慄著講述了兩個小時後,女警察說「你還是要去找高層警官,我只是交警,不能幫你。」面對男警察,你不僅要對他說出你的遭遇,這首先就是心理上的坎。

忍下了這一遭的伊藤,著實讓人敬畏。她說報案,男警察會不斷質疑你,反覆讓你回憶你的夢魘,最可怕的是日本有這樣的制度:你想要報警,那好,你要先有資格——完成案件重現。警察會抱出等身的人偶放在平躺的受害者身上,完完全全重現案發情景,警察拍照記錄。不敢想像這是怎樣一種摧殘,近乎於變態的手法。我們應感慶幸,在中國應該沒有這樣變態的程序。

伊藤仍然挨下了這一遭,又是橫在性案件受害者前面的高山。幾經官司,施暴者沒有影響,反倒是伊藤被告知「無法在日本工作」。施暴者山口的證詞是「伊藤處於不清醒狀態,並未反抗。這件案子雙方都應反思,這不是強姦。」可笑嗎!我更能感受到受害者內心的悲涼絕望,伊藤說「她對於日本司法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她至死也要傳播出去,這樣的故事。」

報個案,暴露出來了日本在性侵犯這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甚至在日本法律中,強姦強暴都只能算是侵犯;而受害者未成年,這樣的案子只算是受騙!從社會到制度到司法,這樣幾座高山阻退了千千萬萬受害者,讓日本只有4%的受害者敢於報警。

伊藤說,這些問題興許易於改善,從她最初開始到現在,已經撬動了日本法律中有關性侵犯騷擾的板磚,「這是十分值得的」她如是言,「可是法律也好,制度也罷,最根本的卻是人的思想、觀念。」

伊藤在遊歷世界,關注著全球這樣的事件之後,提出這樣一個深刻的事實:人們對於『同意』沒有一個定論。

日本曾有這樣一個調查,一下哪種行為會讓你覺得對方同意與你發生性行為。百分之十幾的人選擇了「兩個人單獨吃飯」,二十幾的人選擇了「兩個人單獨坐一輛車」,三十幾選擇「對方在自己面前喝醉」。這樣的調查結果讓人生笑,讓人覺得不可理喻,讓人覺得可悲,讓人覺得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處處是危機,仿佛自己每一個動作都是別人作案施暴的動機,人道呢!天理呢!良心呢!是這些人內心裡戲夠多,能夠臆想這一出出戲劇化的東西!人性真是可怕,能夠無所不用其至地為自己開脫、狡辯。世界上是不是除卻明確的「不」是表反對,其他都是同意!伊藤說:「她要致力讓只有『不』才表示反對,只有『是』才表同意」。

我不禁聯想到,也是前幾天——女演員在機場身穿著被大眾熱議;以前的新聞上——施暴者說『受害者衣著儀態勾引我犯罪』這樣聽起來可笑更令人反思的事情。是不是每個人的正常生活都會被貫上受害的標籤!是不是人們日常的行為就會成為受害的可能!觀念如此,不只是日本,更有我們,甚至有全球。

伊藤提出:性教育,不僅僅應該提供給小孩子,更應該在成人心中根深蒂固;性教育不應該停留於淺表,而應該從本質深挖。

伊藤舉了一個外國四歲女孩被親生父親侵害的例子,母親在教女孩自己保護自己時才發現了丈夫的惡行。她說,性教育就應該是這樣,不應是學校裡或者應付式的、或者為了避免尷尬與敏感的泛泛而談,而應該是作為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從保護自己的角度。這才是性教育的根本意義。

反觀我們當今,相對於封建了幾千年的昔時,現在的確是開放了許多,甚至開放得有些瘋狂。現在年輕一代對於性這個東西總是充滿了無限幻想,迫切地想要融合西方的性文化,卻把握不到西方性文化的精髓——再怎麼著,保護自己是第一位。所以在低齡早熟的國外,性行為的確很常見,甚至出現年齡普遍較小的情況,但是父母總會教導他們隨時揣上安全套,保護自己;而我們這裡,面對成年後無知懵懂心存憧憬,追求了性開放,然後呢?卻不把自我保護放在在首位。年輕衝動,追求同性的刺激,盲目崇洋媚外,成為一些洋垃圾手下的受害者,愛滋病肆虐傳播,之後反社會報復行為聳人聽聞……如此種種皆可被扼殺於良好性教育的搖籃中,我們的觀念卻任由它們滋生蔓延。

伊藤說,她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傳播講述這樣的故事;更希望我們之中的有權力的人做好這樣的工作。防範之心不可無,90%以上的侵犯案件發生於熟人之間:或親人、或朋友、或上級。施暴者往往是位高權重的那一個,他們的權力也是扼制受害者發聲的一座高山。

「黑箱」幾何?在伊藤接近成功時,警察阻止了法院對於施暴者的追捕。人性的黑箱,造成了一群人觀念思想的黑箱,造成了社會背後制度、司法、權利的黑箱。現實真的有夠黑暗,伊藤說她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這樣的受害者;也沒有想到在她自認為最安全的她的家鄉,她會成為受害者;更沒有想到受害者維護自己的聲音有這麼的微薄;這樣的申訴有這麼的困難。

這不僅僅是女權,更是人權。

於是我也加入了這樣的行列,把這個故事講給了你聽。

相關焦點

  • 誰將為黑箱金融埋單?
    它未被國人重視的嚴重性,正如它深遠、前瞻的偉大性一樣不可忽視。這則法令最重要的兩個原則在於:1、最大限度的保護個人隱私,嚴格限定企業、政府對個人信息數據的使用條件。將科技、人工智慧、數據滲透阻擋於個人隱私之外。
  • 揭開算法「黑箱」:讓你上癮的背後是什麼?
    但是純粹的客觀性真的存在嗎?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無疑是需要承載一定價值的。算法的來源涉及諸多因素,人類的需求、利益和社會環境、現有技術等都會對算法產生影響,算法設計者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設計意圖、價值觀念同樣也會影響算法。
  • 走出黑箱
    缺乏高質量的公開信息,現在市場的投資者仿佛置身於一個黑箱當中,對於企業和經濟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主要基於草根的、碎片式的推斷,在此基礎上的博弈質量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黑箱環境中,任何隨機的、散點式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市場的非理性應對,從而放大市場整體的風險。
  • 大數據是一個「黑箱」 我們都是透明人
    被套路、被殺熟……這些事情之所以會發生,可能是因為你生活在一個「黑箱」時代!「黑箱」概念由馬裡蘭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斯奎爾提出。將我們當下所處的大數據時代,稱為「黑箱時代」。大數據時代的「黑箱」就像飛機上的黑匣子,可以將所有重要信息記錄清楚,但我們只是信息的生產者,卻不知道這些信息將被用於何處,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其實,當你在上網娛樂、學習、瀏覽新聞或從事商業活動時,已經無形中陷入一張數據採集的網絡,這張網的覆蓋面之廣你絕對難以想像。
  • 人臉識別60年︱安巴·卡克:行動者們正在打開「黑箱」
    作為敏感信息,「人臉」是如何存儲的?使用後,數據會被銷毀嗎?經過六十年的發展,它不再是加州一間小辦公室裡技術探索者的古怪實驗,人們試圖去理解,「黑箱」裡有什麼。澎湃新聞:談談這份報告的緣起吧。安巴·卡克:差不多一年前,我們啟動了這個項目。當時我們能感受到,世界範圍內,圍繞生物識別——特別是人臉識別,各種討論達到了高峰。熱度既來自這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也暗含人們對它的擔憂。人們期待,能有更針對性的法律規範這項技術。
  • 岑少宇:臺灣,你怎麼「撒」出這麼多黑箱?
    「說是課程大綱修改裡面有黑箱」。 「又是黑箱?臺灣實行民主,不是沒黑箱了嗎?」愈發不耐煩,我在找和地球相似度0.98的行星,你偏要和我說相似度100%的黑箱。 「說是又發現了新的黑箱,小朋友們在馬路上寫標語,要求『撒』回」。 「『撒』回!」我終於沒辦法繼續思索人類未來了,人間鬧劇實在太多太可笑。
  • 遊戲設計與理論化研究(2)——黑箱方法論的運用
    舉個小慄子與此類似的,在遊戲性設計中,我們也仍然可以利用黑箱方法對自己的設計理論進行修正和改善。現在嘗試把這個模型用在類LOL/DOTA遊戲中,把是否啟用ELO算法本身作為可控制變量,然後開始設計實驗,並對結果進行預測。
  • 揭秘:女人「性敏感」區全身分布圖
    導語:女性性感區由強於弱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女人「性敏感」區全身分布圖(1)外生殖器包括:陰蒂及其周圍皮膚;小陰唇的內表面及陰道的周緣(但陰道內部對觸摸並不敏感);大陰唇和陰阜。其中以陰蒂及小陰唇最為敏感。這些區域有豐富的神經末梢。(2)乳房和乳頭在兩性的接觸中,男性本能地渴求撫摸女性的乳房,而女性則本能地渴求對乳房的撫摸。一些性科學家認為,男性通過撫摸乳房而增強哺育後代的責任感。嬰兒吸吮母乳時,母親常常也會產生一種快感。女性乳房一般對性刺激比較敏感,因為乳房和乳頭也含有豐富的神經末梢。
  • 認知中的黑箱效應
    我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到一種認知的黑箱效應,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黑箱效應是一個正常現象我想表達的是,這種效應是特別正常的,誰都會有類似的經歷,所以這時候你不用太著急,也不用太緊張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睛會慢慢適應人們剛進入一個黑箱中,感覺什麼都看不見,但當你穩下心來以後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
  • 看AI偵探如何破解深度學習的黑箱
    隨著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在科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AI的黑箱性質已經愈發引起技術專家、科學家以及倫理學家的擔心。於是一批AI專家開始把研究目標對準了AI自己,他們利用各種辦法試圖提高AI執行的透明度,從而形成了一種新興的AI學科——AI神經科學。《科學》雜誌的這篇為我們介紹了這些AI偵探是如何破解黑箱的。
  • 伊藤詩織:她遭遇的不僅是性侵,還有日本「黑箱」
    新華社東京1月15日電(天下人物)伊藤詩織:她遭遇的不僅是性侵,還有日本「黑箱」  新華社記者王可佳  在日本,性侵事件如同海面下的冰山。許多女性因為羞恥心、恐懼感以及無形的社會枷鎖而不敢發聲,但有一位女性勇敢地站了出來。
  • 高手之所以厲害,是他的「大腦黑箱」,隱藏著你看不到的認知地圖
    一、物理層面(物質世界)的規律;二、心理層面的規律;三、社會層面的規律;而我們每個人其實從一出生開始,之後的生活就再也離不開這三大領域,並且終其一生我們都要不斷的「升級」著對這三大領域背後隱藏規律的認知
  • 民進黨的「黑箱」顯示臺灣的民主已倒退
    評論認為,當年高舉公開透明旗幟的民進黨,現在卻在創造臺灣最大「黑箱」;面對檢驗,還把輕浮當有趣,藐視民意,臺灣的民主已倒退一大步。評論表示,民進黨重返執政前總把「公開透明」當口頭禪,無論是ECFA、服貿還是課綱,只要扣上「黑箱」2字,什麼都能反;就算衝入立法機構、霸佔行政機構,也能主張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反黑箱反得煞有其事。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而後人們發現,不單單能量和光存在這種量子性,包括電子等其他微觀粒子,也存在這種「量子性」。
  • 談談有話說|圈層小火星何以成為網暴大事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談談有話說| 圈層小火星何以成為網暴大事件在社交媒體時代,不少網絡暴力事件看似偶發,其實背後都有人為操縱。小紅書、樂乎下架整頓,疑似在一些特殊敏感時間節點,被對手惡性灌入大量違規信息。頻發的「跟風黑」背後,有組織的職業團隊才是幕後真兇。多起亞文化圈的內鬥背後,都不乏深諳傳播學規律的專業人士身影。這些「職黑團隊」利用小眾文化圈的「心病」做引子,提前數月「測敏」埋線、左右「下套」、布局「挖坑」,輿情走向全在他們的掌控中。
  •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作者:魏秀麗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開本:16開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系統地覆蓋了微觀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三個層面論述了管理中的人的行為問題,囊括了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
  • 民進黨明知服貿談判絕非黑箱 攪混水
    臺灣《中國時報》26日社論說,我們非常清楚,反對「服貿協議」人士訴求的「反對黑箱作業」並非事實。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回溯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在談判前及談判期間,臺當局相關部門曾與島內金融、遊戲、會展、海運、印刷、美容、餐飲、旅遊、廣告、物流等產業代表,總共舉行110次小型座談會。
  • 老被批黑箱 柯建銘回酸黃國昌才是密室協商高手
    黑箱作業?」    柯建銘表示,過去民進黨2000年至2008年,朝小野大,或2008年到2016年「在野」時,27席、40席皆靠「朝野」協商靈活運用,才能以寡擊重,讓長期過半的國民黨豪無優勢,甚至擊倒馬政權,故國民黨一直把我列為「頭號戰犯」,甚至人身攻擊、抹黑及司法追殺,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