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2020-11-26 中國社會..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認知神經科學,定位為「心智的生物基礎」,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調用各層次上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區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了解認知神經科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取向,對理解人類大腦—心智—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從認知進路探索行為

  就產生和發展而言,認知神經科學可視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取向,即採用神經科學的範式研究人類認知過程,解決有關人類心智的根本問題。與外顯行為不同,認知心理學關注的是那些不能直接觀察但卻構成了人類行為基礎的內部機制和過程,如意識的起源、思維的產生和信息的加工等。

  認知心理學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類比計算機的信息加工,即將大腦的加工模式比作計算機的序列加工。第二階段是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平行加工,這種聯結主義認為,大腦各項功能主要依賴於神經網絡的整體加工,但此階段的模型大多是基於算法的計算模型,即人工神經網絡,還未涉及具體的神經科學證據。第三階段是嵌入環境的具身認知思潮,即將認知、身體和環境看成是一個動態的統一體,認為認知是在一定環境下,由身體提供認知內容,並由物理屬性決定認知加工方式的過程。第四階段是如今的認知神經科學,即從神經科學的視角解釋人類認知過程,探討心智與大腦的關係。

  因此,認知神經科學的核心仍是解決根本的認知問題,正如科萊考爾(John W. Krakauer)所強調的,僅將重心放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上無法做到理解人類行為,只有通過理論和實踐對行為的認知過程進行分解,並輔以神經科學研究對因果關係進行檢驗,才能真正理解大腦,真正理解認知,進而解釋人類行為。

  腦科學帶來新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這一領域主流趨勢的形成,直接原因在於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是為解決大腦加工模式究竟是分不同的功能模塊還是作為一個整體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認知問題。不同於心理學研究中普遍參照的行為指標,認知神經科學會使用更為客觀的腦成像技術作為研究依據。其中主要包含了時間解析度較高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和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以及空間解析度較高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EEG和MEG分別檢測神經元細胞產生的電活動信號和細胞內電流產生的磁場,因此在信號傳導過程中會受到介質的影響導致空間解析度較低,其中腦磁圖受介質的影響較小,但受到距離的影響很難探測到大腦深處的磁信號。得益於二者較高的時間解析度,通過測量認知活動引起的腦電或腦磁信號的變化,就可以逆向推斷出神經元活動的源定位,其中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的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被廣泛應用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但也只能是對真實腦活動的粗略估計。

  相比之下,依據大腦對能量的消耗進行測量的PET和fMRI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就高很多。其中PET主要通過將放射性標記物注入人體,計算腦內相關物質的代謝率來測量人腦在進行認知任務時腦部血流量、糖代謝率以及耗氧量的變化,以此說明生理代謝活動和認知過程之間的關係。而fMRI技術則無需標記物,直接通過血液中氧濃度變化引起的血紅蛋白磁性變化來檢測執行認知功能時腦部興奮區域的活動模式。

  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應用PET和fMRI技術主要通過與對照狀態相減的方法,認為相減後的興奮區域就是與特定認知任務相關的腦區。基於的前提假設是認知任務能從其他認知活動中獨立分離出來,而不會相互影響。這可能並不符合實際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想要得到更為確切的神經機制還有很多技術和理論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但至少現在可以認為某個特定區域負責相應特定功能的觀點是錯誤的,幾乎所有認知活動都會涉及多個腦區的同時興奮。

  近年來的近紅外腦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利用神經血管耦合規律來反推大腦的神經活動情況,能夠解決以往技術由於幹擾敏感和成像過程幽閉等原因無法適用於兒童(尤其嬰幼兒)和自然情境的問題。也有研究採用EEG和fMRI相結合的方法以取得技術的優勢互補,但考慮到依據的生物基礎不同,為獲取高時間解析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神經影像仍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技術路線。

  探索心智的功能和結構

  認識人類自身是理解人類行為的基礎,是解釋人類為何會成為智慧生物的根本。如果說認知心理學的目標在於探索行為背後的認知活動和加工機制,那麼認知神經科學則更加強調大腦與這些認知活動之間的關係,即探究心智的功能和結構,找到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的基本關係,闡明人腦實現認知活動的信息加工機制。

  對於一個複雜的信息加工系統的研究,馬爾(David Marr)提出了三層次理論,即這個系統至少要包含計算理論層次、表徵與算法層次以及物理實現層次,分別解決了為什麼、是什麼和怎樣做的問題。第一個層次,研究者關心這個系統的計算目標是什麼,想要實現怎樣的功效,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對什麼信息進行加工,例如人類想像鳥類一樣實現飛行。第二個層次則要考慮需要進行的操作有哪些,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如為了飛行對空氣動力學進行研究。第三個層次則探討設計何種物理系統來執行上述算法,從而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例如製造飛機來實現飛行。從研究取向上來看,認知神經科學側重於解決第二層次的算法問題,相比於認知心理學僅對心智過程和機制進行探索,加入了對大腦的探秘,進而能幫助神經科學或電子工程學完成第三層次的實現問題。

  多腦互動: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過去二十年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讓人們對於大腦和認知有了新的理解,但人們尚不清楚大腦在普遍且具有生態意義的環境下是如何運作的,即社交互動。以往研究受限於實驗範式和研究設計,難以將互動考慮在內,僅能研究孤立的大腦。但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相比於個體如何解釋和加工信息,人們更應該關心人類在互動中如何形成共享的認知空間,使得在個體信息加工差異存在的情況下還能夠在溝通行為中實現快速的相互理解。

  在社會互動背景下,依託於多人交互同步技術,即對執行社會互動任務中的不同被試進行同時的、多人的記錄(多EEG、多fMRI或多NIRS同步記錄)來測量人類在交流時大腦間的神經活動,探討認知和心理活動是如何實現相互聯繫的。庫倫(Anna K. Kuhlen)指出,通過多人交互同步技術能將大腦置於人際互動背景中,人們能夠根據自己對互動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對溝通方式進行適應性的調整。這使得大腦交互研究成為可能,更為解決某些無法解釋的社交障礙提供基礎,為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生態現實意義。

  認知神經科學的魅力,在於能夠直接衝擊人類對於「我是誰」的哲學思考,解決人類行為產生和形成的問題,並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開創新的路徑,未來的發展和貢獻可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inberg)的研究發現青少年(11—20歲)的冒險行為顯著多於兒童和成人。青少年前額葉皮層的認知控制功能發育滯緩,而皮下層尋求獎勵的社會情感系統提前進入了成熟狀態,在兩者相對的一強一弱的交互過程中,青少年相對於兒童和成年人表現出了更多的冒險行為。
  •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試圖理解人類複雜行為背後存在基本的數學原理
    畢達哥拉斯那麼是否跟物理規律類似,人類複雜的行為和認知背後,也存在某些基本的數學和計算原理?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致力於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計算認知神經科學。圖1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的目標是通過生物學上可信的計算模型來解釋動物和人類神經元活動和行為。從歷史上看,每個學科(圓圈)都解決了這些挑戰的一個子集(白色標籤),計算認知神經科學力求同時應對所有挑戰。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主要包括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圖1)。
  • 國內外專家匯聚大工探討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新進展
    由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西班牙拉拉古納大學和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協辦的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國際會議,日前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芬蘭、西班牙、丹麥和中國的14位知名語言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以及認知哲學方面的專家出席。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近年來,技術聯盟為增進對複雜作戰環境下作戰人員神經認知行為的理解,在全面監測大腦和身體的可攜式傳感器系統、大規模集成實驗的設計與實現、處理高維數據集的算法創新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部分研究成果於2018年4月舉行的兩年一次的研究管理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演示。未來兩年,技術聯盟還將開展先進算法、腦機交互技術、現實世界的神經影像等新領域研究,繼續推動並引領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未來發展。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克隆猴)行為和認知平臺...
    非人靈長類獼猴是與人類最接近的親緣物種之一,在結構和功能上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使得獼猴成為研究大腦功能和腦疾病極為理想的模型。非人靈長類(克隆猴)行為和認知平臺隸屬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上海市科委正在籌建的上海市國際靈長類腦科學研究中心。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
  • 20年來,神經科學有何進展?
    有哪些問題是近期主要的研究目標?又有哪些神經科學研究振奮人心?在此,我們簡單總結了科學家們在期刊採訪中普遍提到的熱門研究及其技術,將帶領大家聚焦當下神經科學的部分熱點。分子&細胞突觸構成及其可塑性的分子基礎在突觸研究中,我們對其分子層面的構成及其可塑性的了解獲得了重大進展。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成果有哪些?
    近年來,遊戲化學習備受關注,眾多研究從不同視角證實了遊戲的教育功能。作為學習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認知神經科學促進了人類對腦學習機制的探索研究,為遊戲化學習的研究與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梳理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介紹了可應用於教育研究的腦科學研究工具,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在閱讀與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調研了利用腦科學研究方法證實的遊戲化學習對認知、情緒以及學科學習的相關研究,分析了認知神經科學對於遊戲化學習重要價值,並展望了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的未來發展前景。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目錄一、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什麼是神經科學?二、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大腦的工作原理三、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大腦的研究方法四、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人類情緒監控五、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互相啟發六、人工智慧+神經科學的商業落地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會議由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深圳先進院主辦,深圳先進院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籌)、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深圳神經精神調控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腦圖譜解析關鍵技術與設備工程實驗室承辦。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滲透到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題。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
  • 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基本話題
    現階段我們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結論可靠的基礎研究,與教育相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發現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長,它們可以也確實應該被真實地了解並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去。(1)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一個解釋腦如何根據經驗進行調整的神經科學術語。學習過程涉及感覺輸入或者動作之後,神經突觸間連接強度的改變。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為此,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以及工業合作夥伴組成「認知與神經工程學協作技術聯盟」,其目的是通過整合神經科學、心理學、運動機能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致力於提高對真實作戰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的認識,了解作戰人員在複雜作戰環境中的神經認知行為,從而增強高負載動態信息條件下的個體和群體的協同作戰能力。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
  • 計算神經科學:21世紀的前沿科學
    儘管大腦研究從根本上是一個由實驗工具驅動的實驗科學領域,但優先事項5強調了理論和計算模型的重要性:「嚴謹的理論、建模和統計方法正在推進我們對複雜的非線性大腦功能的理解;這是單憑人類的直覺所無法做到的。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產生的新數據也需要新的分析和解釋方法。
  • 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新智元」(ID:AI_era)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
  • 連線認知神經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仍無法預判未來
    他們認為,人工智慧在許多方面上已經超越人類,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智慧」。比如AlphaGo通過深度學習,它已經能模擬人類下棋,擁有「直覺」。  「智慧」、「直覺」,這些原本用來描述人類大腦的詞彙,經過這次比賽後,開始更多的用在人工智慧身上。  著名的腦科學家,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麥可 · 加扎尼加(Dr. Michael S.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通過藉助腦成像技術或其他神經科學技術,把對人的決策基礎的探索從心理學層面推進至認知神經科學層面,此即通常所指的神經經濟學。於是,當所研究的決策行為恰好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行為時,認知神經科學就自然而然與行為經濟學聯繫起來,此即前述的第一類別的神經經濟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