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

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inberg)的研究發現青少年(11—20歲)的冒險行為顯著多於兒童和成人。青少年前額葉皮層的認知控制功能發育滯緩,而皮下層尋求獎勵的社會情感系統提前進入了成熟狀態,在兩者相對的一強一弱的交互過程中,青少年相對於兒童和成年人表現出了更多的冒險行為。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視角下,雙系統理論對青少年更多的冒險行為的解釋基本歸結於:青少年認知神經發育過程中,腦區間發育進程的不平衡在社會生活層面的表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只能對外界環境進行控制幹預,以減少青少年做出不當冒險行為的可能,而無法改變青少年本身愛冒險的神經發育特徵。

關鍵詞:青少年;冒險行為;認知;神經;發育;控制系統;研究;皮層;社會情感系統;表現

作者簡介: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面臨各種不同的抉擇,有些抉擇比較誘人,但也可能產生不良結果。例如,青少年最初接觸菸酒的時候,雖然父母或者老師已告誡過他們要對菸酒避而遠之,但出於各種誘惑,他們還是想要嘗試一下,這時候他們所做的抉擇即為風險決策。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inberg)的研究發現青少年(11—20歲)的冒險行為顯著多於兒童和成人。

  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如打架、抽菸、酗酒、遊戲成癮、性行為等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而且,青少年冒險行為甚至會引發犯罪和自殺行為,因此探究青少年冒險行為背後的機制以便有效幹預尤為重要。

  很早就有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解釋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原因。如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與同伴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師生關係等社會關係有關;相關研究也表明不良同伴或者只是單純的同伴在場會增加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的不佳也會引發青少年的冒險行為。也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冒險行為與青春期發育有關,性激素的分泌以及個體身心的變化都會使他們表現出更多的冒險行為。還有學者認為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冒險行為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還未成熟,所以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近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學者們對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又有了新的見解。認知神經科學是系統神經科學和認知神經心理學交叉的產物。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人腦神經活動觀測記錄技術對人腦神經活動進行探究,探索人類認知過程的神經機制。它的基本假設包括:人的認知功能必有對應的神經結構,人的認知過程必有對應的神經活動。如果部分神經出現病變,也就意味著人的部分認知功能受損。認知神經科學與多個學科結合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研究領域,如神經經濟學、神經教育學、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等。而認知神經科學與發展心理學結合的產物便是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它以人腦發育過程中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為研究對象,探究心理發展背後的腦機制問題。

  Casey、Steinberg等發展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解釋青少年冒險行為的理論,即雙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冒險行為是社會情感系統和認知控制系統兩個神經系統競爭的結果。社會情感系統是增強動機、尋求獎賞的腦區集合,主要位於大腦邊緣區域,包括杏仁核、腹側紋狀體、眶額葉皮層、內側前額葉皮層和顳上溝等。其中,腹側紋狀體是涉及獎賞尋求的主要腦區之一。Barkley-Levenson、Silver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相對於成年人和兒童,青少年面對獎賞的時候,其腹側紋狀體表現出更強的激活狀態。而認知控制系統是抑制非理性衝動的腦區集合,主要位於外側前額葉皮層、扣帶前回皮層以及與兩者聯繫的頂葉。Paulsen、Spielberg等人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抑制控制任務的表現與其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程度呈正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外側前額葉不斷發育,抑制控制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中平)

相關焦點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提升億萬青少年心智健康
    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舒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正在就兒童青少年腦發育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包括:兒童腦學習與記憶的一般規律研究,從根本上革新傳統的學習方式;兒童語言學習的特殊規律研究,促進語言與閱讀障礙的早發現與早幹預;情緒與社會行為問題對兒童腦發育的影響研究,為兒童的腦與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從畢生發展的角度理解神經科學與學習和教育應用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與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興起有關,即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董奇教授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院刊上介紹了這個正在迅速崛起的領域: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將以往研究心理行為生物學基礎的「靜態」視角討論大腦發展與心理行為發展的關係,轉向「動態」研究畢生發展進程中各種認知功能的發生、發展和衰退的過程,以及伴隨著學習、經驗等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動態變化及其可塑性。這一領域貫穿個體畢生發展全程。我們在談論腦發育時,通常認為神經元的遷移在出生前就已經完成。
  •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試圖理解人類複雜行為背後存在基本的數學原理
    畢達哥拉斯那麼是否跟物理規律類似,人類複雜的行為和認知背後,也存在某些基本的數學和計算原理?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致力於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計算認知神經科學。圖1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的目標是通過生物學上可信的計算模型來解釋動物和人類神經元活動和行為。從歷史上看,每個學科(圓圈)都解決了這些挑戰的一個子集(白色標籤),計算認知神經科學力求同時應對所有挑戰。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主要包括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圖1)。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克隆猴)行為和認知平臺...
    非人靈長類(克隆猴)行為和認知平臺隸屬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上海市科委正在籌建的上海市國際靈長類腦科學研究中心。該平臺定位於對神經所製作的各種腦疾病克隆猴模型,建立專用動物行為檢測平臺和實驗室,開展和研發測試各種認知行為和運動功能定量化檢測方法和技術。檢測的結果將與相關人類腦疾病的症狀比較,以確定各種腦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準確性。
  • 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基本話題
    現階段我們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結論可靠的基礎研究,與教育相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發現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長,它們可以也確實應該被真實地了解並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去。(1)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一個解釋腦如何根據經驗進行調整的神經科學術語。學習過程涉及感覺輸入或者動作之後,神經突觸間連接強度的改變。
  • 神經科學讓營銷更有效 神經營銷學的誕生!
    例如:消費者經常發生回憶錯誤;某些情況下不願意說出真實看法;有時會迎合其他人的期待 (社會期望偏差);有時,僅僅是回答問題就能改變消費者的想法或行為! 在營銷發展的的這幾十年裡,在與營銷無關的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發展的平行線上,科學家們越來越理解人們如何思考、如何決策;也有越來越多的工具來直接測量人們決策過程中的眼球軌跡、大腦活動等。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快速發展。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通過藉助腦成像技術或其他神經科學技術,把對人的決策基礎的探索從心理學層面推進至認知神經科學層面,此即通常所指的神經經濟學。於是,當所研究的決策行為恰好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行為時,認知神經科學就自然而然與行為經濟學聯繫起來,此即前述的第一類別的神經經濟學範疇。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
  • 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更多事業單位考試題庫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誠聘英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國內最早開展並持續引領我國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機構之一。在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11年由美國麥戈文基金會和國際數據集團(IDG)捐資成立了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
  • 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新智元」(ID:AI_era)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
  •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持續的偏好,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作出理性的行為決策。但由於部分傳統經濟學理論推理所用的假設不符合實際,並且有時會出現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個體決策行為相違背的情況,因而其受到了一定的質疑。近年來,部分經濟學家開始和神經科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來觀察人類外顯的決策行為,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樣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近年來,技術聯盟為增進對複雜作戰環境下作戰人員神經認知行為的理解,在全面監測大腦和身體的可攜式傳感器系統、大規模集成實驗的設計與實現、處理高維數據集的算法創新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部分研究成果於2018年4月舉行的兩年一次的研究管理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演示。未來兩年,技術聯盟還將開展先進算法、腦機交互技術、現實世界的神經影像等新領域研究,繼續推動並引領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未來發展。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目錄一、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什麼是神經科學?二、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大腦的工作原理三、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大腦的研究方法四、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人類情緒監控五、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互相啟發六、人工智慧+神經科學的商業落地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因此,我們可以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去獲得發展新的人工智慧的靈感。 二、腦認知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人類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的容量,它主要有三種研究方式:結構研究、功能研究和有效研究。 大腦的結構連接是靜態的,功能連接和有效研究則具有時空動態演化的特性。在視覺和聽覺神經網絡的區域空間中,功能連接和有效連接是不一樣的。
  • 你想了解的認知神經科學,統統在這裡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Phineas Gage和貫穿他頭部的鐵棍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因此,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作戰人員能否充分認知信息、有效整合信息以支撐決策和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