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inberg)的研究發現青少年(11—20歲)的冒險行為顯著多於兒童和成人。青少年前額葉皮層的認知控制功能發育滯緩,而皮下層尋求獎勵的社會情感系統提前進入了成熟狀態,在兩者相對的一強一弱的交互過程中,青少年相對於兒童和成年人表現出了更多的冒險行為。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視角下,雙系統理論對青少年更多的冒險行為的解釋基本歸結於:青少年認知神經發育過程中,腦區間發育進程的不平衡在社會生活層面的表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只能對外界環境進行控制幹預,以減少青少年做出不當冒險行為的可能,而無法改變青少年本身愛冒險的神經發育特徵。
關鍵詞:青少年;冒險行為;認知;神經;發育;控制系統;研究;皮層;社會情感系統;表現
作者簡介: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面臨各種不同的抉擇,有些抉擇比較誘人,但也可能產生不良結果。例如,青少年最初接觸菸酒的時候,雖然父母或者老師已告誡過他們要對菸酒避而遠之,但出於各種誘惑,他們還是想要嘗試一下,這時候他們所做的抉擇即為風險決策。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inberg)的研究發現青少年(11—20歲)的冒險行為顯著多於兒童和成人。
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如打架、抽菸、酗酒、遊戲成癮、性行為等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而且,青少年冒險行為甚至會引發犯罪和自殺行為,因此探究青少年冒險行為背後的機制以便有效幹預尤為重要。
很早就有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解釋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原因。如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與同伴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師生關係等社會關係有關;相關研究也表明不良同伴或者只是單純的同伴在場會增加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的不佳也會引發青少年的冒險行為。也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冒險行為與青春期發育有關,性激素的分泌以及個體身心的變化都會使他們表現出更多的冒險行為。還有學者認為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冒險行為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還未成熟,所以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近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學者們對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又有了新的見解。認知神經科學是系統神經科學和認知神經心理學交叉的產物。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人腦神經活動觀測記錄技術對人腦神經活動進行探究,探索人類認知過程的神經機制。它的基本假設包括:人的認知功能必有對應的神經結構,人的認知過程必有對應的神經活動。如果部分神經出現病變,也就意味著人的部分認知功能受損。認知神經科學與多個學科結合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研究領域,如神經經濟學、神經教育學、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等。而認知神經科學與發展心理學結合的產物便是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它以人腦發育過程中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為研究對象,探究心理發展背後的腦機制問題。
Casey、Steinberg等發展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解釋青少年冒險行為的理論,即雙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冒險行為是社會情感系統和認知控制系統兩個神經系統競爭的結果。社會情感系統是增強動機、尋求獎賞的腦區集合,主要位於大腦邊緣區域,包括杏仁核、腹側紋狀體、眶額葉皮層、內側前額葉皮層和顳上溝等。其中,腹側紋狀體是涉及獎賞尋求的主要腦區之一。Barkley-Levenson、Silver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相對於成年人和兒童,青少年面對獎賞的時候,其腹側紋狀體表現出更強的激活狀態。而認知控制系統是抑制非理性衝動的腦區集合,主要位於外側前額葉皮層、扣帶前回皮層以及與兩者聯繫的頂葉。Paulsen、Spielberg等人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抑制控制任務的表現與其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程度呈正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外側前額葉不斷發育,抑制控制的能力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