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基本話題

2020-09-14 賈新超博士

人腦是一個極其神奇的器官,它擁有發生無數變化的能力,並且其改變過程會持續終身。現階段我們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結論可靠的基礎研究,與教育相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發現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長,它們可以也確實應該被真實地了解並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去。

(1)大腦可塑性

「可塑性」是一個解釋腦如何根據經驗進行調整的神經科學術語。學習過程涉及感覺輸入或者動作之後,神經突觸間連接強度的改變。在我們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神經元細胞都在延展新的樹突,生長新的軸突,形成新的突觸連接,修正或者剪切已經存在的神經連接。基因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我們的大腦隨著我們的經驗不斷改變,就像肌肉會因為我們不斷地鍛鍊而得到增強,大腦的網絡連接也會因為我們的不斷使用而增強。

(2)神經生成

在不久之前,大多數的神經科學家還相信,儘管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在我們的生命中持續增加,大腦本身卻不會產生新的細胞。但是,這種觀念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神經生成的發現,即特定腦區中新細胞的生成,代表著我們在理解人類大腦過程中的巨大突破。在動物研究中,研究者們已經證明了在小腦和其他重要腦區中(比如同記憶有關的海馬)腦細胞的生成。此外,開始有研究發現,神經生成可以通過鍛鍊、加強營養、減少壓力等方式得到增強。

(3)情緒和壓力

關於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認知與情緒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學校和課堂中,我們竭力關注認知過程的發展,情緒情感必須讓位於我們的學習,理智和情感不應該混同。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將情緒和學習過程分開是不可能的。「儘管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認為自己是『會感受的思維動物』,但是在生物學上,我們其實是『會思考的感覺動物』」(Taylor,2008)。

(4)注意力

調整注意力到相關任務上的能力幾乎影響著學習過程的方方面面。Posner和Rothbart(2007)區分了三個神經網絡,即三個涉及注意行為的相互連接的腦區系統:(a)警覺網絡——允許我們保持警覺狀態;(b)朝向網絡——幫助我們注意到感覺事件;(c)執行網絡——在特定事件中維持注意。他們的研究指出,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控制從幼年便開始發展一直持續到青少年時期。此外,當被試接受了特定的、要求注意控制的訓練任務後,注意過程的神經活動模式發生了變化,注意力在行為測量上也得到了增強。

(5)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被描述為一組基本認知加工過程,強調對進行中的、目標導向任務的調控以及高級思維技巧的運用。這些基本的功能通常同大腦額葉的神經加工過程有關,包括保持工作記憶中的信息,啟動、抑制一個動作,轉換視角或者注意等。這些功能讓我們能夠完成複雜的動作,例如制定計劃、組織過程、自我監控和情緒調節。許多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孩子會表現出一項或者更多項同執行功能相關的技能缺損。執行功能在要求形成新穎連結、要求對信息進行靈活運用的學習情景中變得尤其重要。

(6)運動與腦

運動在認知和學習中的重要性很早就被發現了。蒙臺梭利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錯誤就是把運動當作運動本身,當作與其他高級功能分離的東西······心智的發展是與我們的運動有緊密關聯的,並且心智發展可能依賴著個體運動的發展」。

與蒙臺梭利的觀點一致,新近的腦科學研究揭示了運動和鍛鍊不僅僅能產生讓我們的心情愉悅的化學物質(多巴胺等),而且深刻影響著個體認知發展的許多方面。物理運動能促進特定化學成分的產生從而鞏固記憶,也能促進海馬中新神經元的發展。

(7)藝術與腦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在教學環境中,藝術參與能夠給學習帶來重要的積極效應。藝術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除了能夠豐富孩子們的體驗與經歷,更是被證明能夠通過多種方式給學習本身帶來益處。James Catterall(2009)發現,那些有藝術課程訓練的年輕人同那些從來沒有過藝術訓練的群體相比,在學業水平和社會行為上有著顯著的區別。那些接受了15個月音樂訓練的學生展現出了大腦特定區域功能的顯著變化,這些區域的變化與音樂相關的運動和聽覺技能的提升有關。

(8)青春期大腦變化

神經認知科學的研究正在逐步闡明青春期大腦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所伴隨的神經活動模式。相較於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青春期少年在各項任務的完成中,其各個腦區之間出現了更多的關聯互動,而腦內的灰質容積卻顯著減少,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執行功能系統的連接平衡也在青春期發生改變。青少年們的言語智力和非言語智力分數在青春期的變化也證實了青春期局部腦結構的變化。

除了神經和認知加工過程的變化,青少年的一般睡眠模式也表現出與青春期前的顯著不同。青少年的晝夜節律開始出現一種夜晚更遲的睡眠啟動,以及清晨更遲的意識喚醒(更晚睡,更晚醒)的趨勢。這樣的發現要求我們略微推遲白天開始上課的時間,去適應這個時期青少年的睡眠模式。

腦的改變也可以用來解釋青少年為何會從尋求父母贊同轉變為更渴望同伴贊同,以及解釋青少年尋求刺激行為的傾向(Giedd,2009)。我們希望這些領域的研究進展可以被用來協助教育者和養育者們更好地理解和預防孩子們在青春期的潛在問題。

(9)創造性

作為21世紀人才的必備技能與核心品質,創造力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研究問題和大眾傳媒樂於探討的話題。儘管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孩子們的整體智力分數提升了,但是創造力水平卻在降低。一項大規模的調查分析發現,超過30萬的孩子和成年人的Torrance測驗(一個相當流行的測量創造力思維的測驗)分數降低了。

當教育者們仍在想辦法為已經超負荷的課程中增加一些創造性活動時,科學家們早已大踏步地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認知神經科學已經開始探討,相較於傳統的依賴死記硬背的學習,當人們更多地參與到創造性、自主性的活動中時,大腦信息加工過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書中在倡導上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案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和解讀,為實際操作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指南。上述內容是近來飛速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習和教育關係的一個縮影,接下來我們來拓展一下這方面的描述。我的專業是發展心理學,就從神經科學與個體發展的相關研究談起。
  • 腦科學轉化應用入歧途 教育神經科學鬚髮力
    相比較而言,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相對較少,專業人才培養機構嚴重匱乏,學科整體發展速度緩慢,與國際教育神經科學的迅猛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亟須進一步加強。乘法口訣表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十進位制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的基本計算規則,也是我國小學生必須背誦的。我們發現,很多國家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沒有教乘法口訣表,大英國協國家小學生背誦的乘法口訣表也和我國的不一樣,他們背誦的是全表,既背誦小數字在前的乘法算式,也背誦大數字在前的算式(即,背誦了3×7=21,還要背誦7×3=21)。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腦科學帶來新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這一領域主流趨勢的形成,直接原因在於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是為解決大腦加工模式究竟是分不同的功能模塊還是作為一個整體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認知問題。
  • 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成果有哪些?
    本文梳理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介紹了可應用於教育研究的腦科學研究工具,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在閱讀與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調研了利用腦科學研究方法證實的遊戲化學習對認知、情緒以及學科學習的相關研究,分析了認知神經科學對於遊戲化學習重要價值,並展望了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遊戲化學習研究的未來發展前景。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12月20日至24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召開。會議由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深圳先進院主辦,深圳先進院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籌)、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深圳神經精神調控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腦圖譜解析關鍵技術與設備工程實驗室承辦。
  • 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生物醫學工程-神經科學雙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招生...
    電子科技大學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以下簡稱麥大)合作舉辦的生物醫學工程-神經科學雙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成功獲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育部批准號:MOE51CA1A2018959N)。三年期內必須到麥大工作4個月及以上 研究方向:強調學科交叉交融,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研究方向——腦成像和圖像處理、行為神經科學、生物醫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發育神經科學、衰老神經科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工程、系統神經科學、學習與記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 畢業文憑:本項目合格畢業生授予雙學位——麥大神經科學理學碩士學位(論文碩士),以及電子科大生物醫學工程工學碩士學位
  • 馬斯克演說讓神經科學火了,歐洲哪些大學有神經科學專業?
    其實現今不僅國外大學熱衷於神經科學的研究與人才培養,而且中國也已經把神經科學研究納入了國內重大科技項目的十三五規劃之中1543年安德烈·維薩裡所著的《人體的構造》為神經科學誕生創造了條件,不過更多的還是涉及腦部手術研究,而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大腦也不斷的深入研究,神經科學概念也被提了出來。
  • 國家腦庫: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國家人腦組織庫負責人馬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腦組織資源庫是神經科學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該資源庫內有254例全腦組織,其中183例生前未發現腦疾病,34例有痴呆症病史,37例有其他腦疾病史。 腦庫需要「規範化」儲存 人腦,是目前自然界已知最複雜的結構。
  • 成果推介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象學與神經科學對話中他心問題的...
    項目名稱:現象學與神經科學對話中他心問題的重構及其超越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項目批准號:16CZX015   所在學科:科學技術哲學   本成果嘗試在神經科學與現象學的對話中為理解他心提供整合主體性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的研究框架,建構一個理解他心的自然化交互主體性理論。
  • 在神經科學領域中最為緊迫的問題是什麼?| 對話科學家
    我們需要了解正常大腦和受損大腦中多結構活動的原理和動力學。我們需要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得到的病理模型。在這種情況下,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的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選擇放棄NHP研究,那麼我們就需要接受這些疾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最終是無法治癒的。Cell Press:您對神經科學領域未來的哪個研究方向最感興趣?Nikos K.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大會金秋十月,伴著豐收,碩果纍纍迎來一場盛宴。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
  • 網絡神經科學 Network neuroscience
    網絡神經科學通過將神經解剖學和複雜網絡相結合,從大腦拓撲結構角度整合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描述、記錄、分析和建模神經生物學系統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網絡神經科學特種了新的工具去創建全面的圖譜來記錄分子、神經元、大腦區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動態模式。同時網絡神經科學使用現代網絡科學的原理框架和計算工具對問題進行處理。
  • 為什麼計算神經科學和AI會融合
    日期:2020年01月03日正文共:802字1圖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來源:教育新聞網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召開:
  • 鄭州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鄭州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根據最新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鄭州大學新增「神經科學與行為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
  •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試圖理解人類複雜行為背後存在基本的數學原理
    畢達哥拉斯那麼是否跟物理規律類似,人類複雜的行為和認知背後,也存在某些基本的數學和計算原理?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致力於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計算認知神經科學。也就是說,解碼模型能夠檢測出兩種刺激中的哪一種產生了我們所測量到的激活模式。體現的內容可以是識別感覺刺激(從一組備選的刺激中識別)、感知刺激的屬性(如光柵的朝向)或者是認知操作和行為過程中所需要的抽象變量。
  • 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數創新高,陳天橋資助的數字藥物研究落戶上海
    在10月11日舉行的中國最大規模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來自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分享了他們在這一學術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中國神經科學研究有望趕超歐美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新當選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張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的參會人數規模創下新高,比兩年前翻番,這是個好現象,反映了中國參與神經科學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原來越多,社會各界對於神經科學研究越來越重視。」
  • ...教授做客上海大學管理論壇分享神經科學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MBA中國網訊】2017年9月14日,上海管理論壇第260期學術講座《動機與激勵:神經科學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切入點》在上海大學管理學院420會議室舉行。
  • 21世紀的中國計算神經科學展望
    「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被列為八大科學前沿之一。 腦科學的研究越來越需要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是一門跨領域的交叉學科,把實驗神經科學和理論研究聯繫在一起,運用物理、數學以及工程學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來研究大腦的功能。
  • 20年來,神經科學有何進展?
    原創 NR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深度 | Deep-diving137個在你的領域中有哪些有趣且值得關注的發展?有哪些問題是近期主要的研究目標?又有哪些神經科學研究振奮人心?在此,我們簡單總結了科學家們在期刊採訪中普遍提到的熱門研究及其技術,將帶領大家聚焦當下神經科學的部分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