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2017年9月14日,上海管理論壇第260期學術講座《動機與激勵:神經科學方法在管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切入點》在上海大學管理學院420會議室舉行。主講人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孟亮副教授,講座由於曉宇教授主持。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的馬君教授、許科副教授、厲傑博士等教師,及來自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院校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孟亮副教授於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獲得浙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等獎項,是上海市晨光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神經管理與神經工程研究會理事。孟亮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基於意義追尋的工作動機,科研成果發表於《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Social Neur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等SSCI/SCI期刊,目前擔任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評閱專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評閱人。
講座中,孟亮副教授首先介紹了神經管理學這一新興概念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就如何做好該領域研究提出了以下三個步驟:第一,瀏覽神經管理學領域已發表的論文,了解現有研究所涉及的主題及方法;第二,聚焦感興趣的研究主題,並評估使用神經科學方法開展研究的可行性;第三,思考如何深化現有研究或是進行原創性研究。隨後,孟亮副教授分享了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自我決定理論的內在激勵研究:社會比較視角》的最新研究成果。孟亮副教授認為,以往內在激勵的相關研究聚焦於單一個體的影響因素,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互動。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常常通過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進行自我評價,因此,與他人比較會可能會對個體的內在激勵產生影響。孟亮副教授設計了三組實驗,對社會比較環境的競爭性、社會比較過程的挑戰性和社會比較行為的自主性進行模擬,並探索這三個因素對個體內在動機的影響,分別回答了如何營造工作氛圍、如何選擇工作任務以及如何管理社會比較行為的研究問題。以社會比較過程的挑戰性的實驗設計為例,孟亮副教授創造性地引入了國際羽毛球比賽的21分賽制,以「完敗」、「惜敗」、「險勝」和「完勝」這四種情形代表不同的挑戰性水平,並運用神經科學方法測量個體在不同挑戰水平下的腦電情況,探究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內在動機水平。研究發現,挑戰性與個體內在動機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最後,孟亮副教授對神經管理學的未來研究進行展望,並呼籲更多研究者為神經管理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講座過程中,馬君教授、許科副教授、厲傑博士以及研究生陳依、李雅潔、梅晨等就神經科學方法、實驗流程設計、實驗被試選擇等問題與孟亮副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次講座為與會學者提供了管理學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亦鼓勵管理學者打破學科界限,運用神經科學、大數據科學、人工智慧、物理學等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事物規律。
2017年9月7日-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生命科學部、信息科學部與政策局聯合主辦的第187期雙清論壇,論壇主題為「神經管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應用」,標誌神經管理學研究受到各方越來越多的關注。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亦將在此領域做探索性研究,與學界共同推動神經管理學的發展。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如原作者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010-535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