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 中外專家齊聚線上,共話神經科學前沿...

2021-01-08 網易

  

  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精彩回顧,聆聽學術強音。

  2020年3月22日~4月28日,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衛材中國」 )主辦的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ENF )以不同於往年的獨特方式在線上成功舉行。

  疫情雖讓我們的腳步受限,但止不住我們對學術的堅守,本次論壇圍繞不同主題展開深入探討,來自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大咖齊聚線上,為我們奉獻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

  1

  周圍神經病分會場 | 經典病例討論,精彩紛呈

  3月22日,2020 ENF周圍神經病( PN )分會率先召開。本次會議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焉傳祝教授擔任主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向軍教授擔任點評嘉賓。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分享了PN經典病例,交流診療經驗,焉教授和陳教授對這些病例進行了精彩點評。

  

  圖1. 2020 ENF-PN分會場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趙亞雯醫師報告了遺傳性壓力易感周圍神經病( HNPP )病例。HNPP多起病於青春期,首發症狀常為神經嵌壓部位無痛性局灶麻痺,症狀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呈自限性。陳教授在點評時強調,對於PN,要強調定向診斷,並綜合影像學、電生理、形態學和基因診斷等多項證據來明確診斷。

  浙江省人民醫院王奕琪醫師分享了轉甲狀腺素蛋白相關家族性澱粉樣周圍神經病( TTR-FAP )病例,病因可能與患者父母近親結婚有關。陳教授在點評時指出,FAP為遺傳代謝病,存在神經系統以外的表現,給診斷帶來一定挑戰。焉教授對這個病例也發表了獨到見解,他表示當患者出現雙側腕管症候群時,需要考慮FAP的可能。

  邰宏飛醫師分享了抗Caspr1-IgG4陽性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病( CIDP )病例,患者最初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在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後一過性好轉,後再次逐漸加重,最終變更診斷為CIDP。陳教授在點評時表示,抗Caspr抗體診斷和免疫球蛋白試驗性治療在該病例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仍要注重經典的臨床思維,不要因為某個抗體陽性陷入思維誤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周夏俊醫師帶來了一例罕見的線粒體神經胃腸型腦肌病( MNGIE )病例,患者父母為近親結婚。焉教授點評,對於線粒體疾病,基因診斷和肌肉活檢非常重要,但是由於該患者死亡較快,導致一些證據缺失;另外該患者出現了肝脾腫大,不排除合併腫瘤等其他疾病。

  2

  癲癇分會場 | 吡侖帕奈是局灶性癲癇單藥和添加治療的優選

  癲癇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影響全世界各個年齡約5000萬人,癲癇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三倍。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癲癇上升至公共衛生問題的高度,敦促全球採取措施合理管理癲癇。

  4月7日,2020 ENF癲癇分會召開。大會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洪震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周東教授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肖波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多位專家分別進行了中國抗癲癇協會( CAAE )工作報告和全新抗癲癇藥物( AEDs )前沿分享。

  

  圖2. 2020 ENF-癲癇分會場

  CAAE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王玉平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癲癇中心的建設及評估標準。他指出目前我國共有三百多家癲癇中心,但是分布不均衡,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佔一半以上,另外還存在學科合作不夠充分、癲癇診療新技術重視不足和硬體設備有限等問題。未來兩年CAAE將完成全國癲癇中心評估,逐步實現癲癇「高質、高效、經濟」的分級診療。

  AEDs是目前治療癲癇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手段。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汪昕教授做了「癲癇藥物治療進展——傳承與挑戰」的主題報告,他介紹吡侖帕奈是目前首個且唯一的非競爭性AMPA受體拮抗劑,研究顯示吡侖帕奈8mg用於難治性局灶癲癇的有效率可達43.3%,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隨用藥時間的延長而下降。

  

  圖3. 吡侖帕奈治療難治性局灶癲癇的療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朱國行教授在」癲癇患者的慢病管理實踐「講座中指出,癲癇患者往往在初治單藥治療時無法獲得滿意的無發作療效,而吡侖帕奈8mg聯合治療局灶性癲癇繼發全面性發作的有效率高達61%,治療12個月的保留率仍高達80.5%,且其總體耐受性好,常見不良反應輕微、易管理。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AEDs中僅吡侖帕奈為一天一次服用,患者依從性好。此外,還有研究顯示使用吡侖帕奈作用第一種加用藥物,患者生活質量也逐漸提高。

  

  圖4. 吡侖帕奈聯合治療局灶性癲癇繼發全面性發作的療效

  兒童是癲癇的高發人群,每年發病率為151/10萬,是成人發病率的4倍以上。在兒童局灶性癲癇加用治療上,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李巖教授介紹,對於單藥治療失敗的兒童癲癇患者,應考慮合理加用治療。而給兒童癲癇患者選擇AEDs時除考慮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外,藥物對認知的影響及治療依從性也需要特別考慮。

  吡侖帕奈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有效控制兒童局灶性癲癇發作,可與多種AEDs聯合應用,安全性良好,不影響認知,且一天服用一次,對於學齡兒童來說服藥尤其方便,可以提高治療依從性,是兒童局灶性癲癇患者加用優選。

  3

  帕金森病分會場 | 優化治療方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 PD )是一種低病死率、高致殘率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4月11日,在北京醫院陳海波教授主持下,多位大咖圍繞PD的治療策略展開了深入討論。

  

  圖5. 2020 ENF-PD分會場

  北京醫院秦斌教授以」新一代複方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為題做了主題報告。他表示恩他卡朋雙多巴片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他卡朋組成的複方製劑。

  多項研究表明,與傳統左旋多巴聯合恩他卡朋治療方案相比,恩他卡朋雙多巴片療效更優,能夠有效平穩改善臨床症狀,減少運動併發症的發生,而且服用一片藥物簡單易行,患者依從性更好。對於早中期出現出現劑末現象和運動波動的患者,建議儘早優化左旋多巴治療。

  在專家答疑環節,對於恩他卡朋雙多巴片的適用人群和轉換策略,首都醫科大學馮濤教授表示,恩他卡朋雙多巴片是PD劑末現象的標準治療手段,臨床醫生對適用人群轉換成恩他卡朋雙多巴片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症狀和原來的左旋多巴治療劑量來制定轉換策略,常用方法是等量轉換,即100mg左旋多巴轉化成為1片恩他卡朋雙多巴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玲教授對以上問題進行了補充並回答了觀眾提問,她指出三合一的恩他卡朋雙多巴片比左旋多巴聯合恩他卡朋治療方案費用更低,是更加經濟實用的選擇。

  4

  收官之作 | 傳承經典,攀登未來

  4月28日,本屆ENF迎來收官之作。衛材中國總經理馮豔輝女士在致辭中表示,「新冠疫情雖然限制了人們的出行,但是沒有阻擋探討學術的熱情。衛材中國在神經科學領域深耕超過20年,目前上市的產品涵蓋周圍神經病、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癲癇、頭痛、眩暈等。

  隨著更多突破性產品在全球上市,衛材神經科學領域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擴大。」衛材中國副總經理兼醫藥事業本部本部長張建忠先生也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我們迎來了第六屆衛材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ENF ),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長期支持,讓ENF蓬勃發展,相信ENF未來一年會比一年更精彩!」

  

  圖6. 2020 ENF-收官之作

  在收官會議中,北京協和醫院崔麗英教授、解放軍總醫院蒲傳強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進勝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等共同擔任會議主席並致辭。

  眾多專家一致表示,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通過衛材中國搭建的學術平臺,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國內醫生對於神經系統疾病的規範化診治水平的提升。

  此後的學術宣講環節,焉教授首先由一個經典病例引出對鈷胺素代謝缺陷所致可逆性腦病的討論。患者為15歲男性,因出現精神行為異常就診,MRI顯示腦萎縮,腦電圖提示瀰漫性腦功能損害,實驗室檢查顯示同型半胱氨酸顯著升高,血液和尿液中甲基丙二酸均升高,考慮為甲基丙二酸血症( MMA ),基因檢測顯示鈷胺素C( cblC )缺陷。

  在使用甲鈷胺和羥鈷胺治療4個月後,患者神經精神症狀完全消失。焉教授介紹,MMA在中國人群中常見,以急性或亞急性腦病起病的MMA容易誤診和漏診。對於診斷未明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應常規檢測同型半胱氨酸。血尿有機酸檢查和cblC基因檢測可以確診MMA,使用鈷胺素、甜菜鹼和葉酸治療MMA療效明顯。

  隨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以「新選擇,領航新未來「為題分享了2019年第73屆美國癲癇學會( AES )年會熱點。在2019年AES年會上,多項吡侖帕奈數據得以發布。

  
其中412研究( FAME研究 )顯示,吡侖帕奈作為首個加用藥物可有效控制癲癇發作,50%有效者比例為80.0%,75%有效者比例為71.8%,無發作率為47.1%;安全性方面,大多數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 TEAE )為輕度,頭暈、嗜睡和頭痛這3種最常見的TEAE在劑量調整後大部分得以改善。

  402研究表明,不同吡侖帕奈劑量的總TEAE發生率無明顯區別,吡侖帕奈合併或未合併酶誘導劑治療的TEAE發生率相似。

  

  圖7. 412研究(FAME研究)事後分析結果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Peter Jenner教授帶來了PD治療中最大化左旋多巴作用的策略。他表示左旋多巴為PD治療的「金標準」,可以提高PD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

  然而,左旋多巴進入腦內發揮作用需要經過酶代謝的「關卡」,酶抑制是使左旋多巴作用最大化的關鍵。左旋多巴主要通過多巴脫羧酶( DDC )和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 COMT )代謝成為多巴胺而發揮作用。當DDC被抑制,但COMT沒有被抑制,僅10%的左旋多巴劑量可到達腦內。

  由此可見,使用COMT抑制劑能夠使更多的左旋多巴進入腦組織。研究表明,COMT抑制劑恩他卡朋可以顯著增加「開」時間,減少血漿左旋多巴濃度波動。而恩他卡朋雙多巴片作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他卡朋的三合一複方製劑,使用更加方便,為PD患者提供了良好選擇。

  

  圖8. 抑制COMT的必要性

  5

  總結

  每年由衛材中國主辦的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ENF )等學術會議,已成為醫生認可並給予高度好評的品牌。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國內外專家無法面對面交流學術,給神經科學的進展帶來了幹擾。而衛材中國始終不忘初心,即使條件有限,仍本著將患者及其家屬利益放在首位並為提升其福祉做貢獻的理念,在此特殊時期,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讓醫護人員足不出戶也能知「天下事」。

  未來也期望全球疫情早日結束,國內外專家早日齊聚一堂分享領域前沿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D直播神經外科手術 專家議多學科協作促神經科學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中外數百位專家學者就國際神經科學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交流。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治療風險大,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建立一整套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快速有效處理原則及協作模式,既是神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疾病診療的迫切需要。
  • 山東省聊城第五屆神經科學高峰論壇在聊舉辦
    齊魯網聊城7月30日訊(記者 張安明 通訊員 李春豔 )7月28日至29日,由山東省腦血管病防治協會主辦,聊城市人民醫院、聊城市腦科醫院協辦的「山東省聊城第五屆神經科學高峰論壇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來源:https://icons8.com今天給大家分享「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 ,該系列書籍引進翻譯國際認知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成果
  • 交大承辦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學習記憶基礎與臨床分會成立大會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學習記憶基礎與臨床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高峰論壇於2019年7月5日-7日在上海召開。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教授出席分會成立儀式並致辭。
  • 知名專家「雲」聚 共同探討神經醫學學科發展
    本次論壇強調與醫生臨床、科研實際需求相結合,國內外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影像、病理、護理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線上,通過大會主旨演講、各亞專科分會場專題報告等不同形式,對神經科學領域前沿和熱點問題、技術和理念進行了廣泛交流。
  • 唐山市醫學會召開神經科學分會成立大會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唐振中) 11月27日,唐山市醫學會主辦、唐山市工人醫院承辦的「唐山市醫學會神經科學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年會、唐山市心理衛生協會整合醫學分會第四屆年會和第二屆神經免疫和認知障礙高峰論壇」在世德花園酒店隆重召開。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正式成立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由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田仔擔任主任委員,由全國開展意識與意識障礙神經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的40餘家單位的專家擔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徐如祥、中科院院士趙繼宗、唐孝威等本領域知名專家和學會委員出席分會成立儀式並作學術報告。來自全國近100名科研及臨床工作者齊聚自動化所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舉行 共話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議現場  昨晚,一場推進教育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科研與教育互助相長的良性互動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首場主旨活動,在溫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匯集二十餘所海內外知名高校校長、院士專家,共話青年成長與未來發展,教育共享與創新引領。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年會聚焦「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腦科學研究新方法和新工具的研發與應用」,邀請25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作特邀報告,提供一個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了解國際發展趨勢和拓寬研究思路的平臺。會議就神經電生理、光遺傳學、病毒示蹤、神經探針和高解析度光學成像等多項神經科學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及腦認知和腦疾病等重要科學問題與演講嘉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2月22日上午,第七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開班。
  • 計算神經科學:21世紀的前沿科學
    鑑於神經系統的複雜性,從分子到神經迴路再到功能的各個層面,理論和建模被越來越多地視為理解神經科學的必要條件。大腦連接組學和神經生理學的數據分析需要新的數學工具;計算機建模有助於探究大腦工作原理假說的細節並對特定的預測進行檢驗;理論工作可以幫助我們從數學上理解大腦運作的一般性原理。除了在基礎研究中的貢獻,計算神經科學還有助於為精神病學的發展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搭建合作的橋梁。
  • 線上線下 專家雲集!魯北婦科微創高峰論壇舉辦
    11月29日,由德州市衛生健康委、德州市醫學會主辦,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德州市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專業委員會承辦的魯北婦科微創高峰論壇舉辦  由於疫情影響,論壇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上以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且直播面向全國;線下以現場授課的方式進行,德州市直醫療衛生單位,各縣市區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分管院長、婦科主任、婦科業務骨幹參加論壇。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這句話引出的身心二元論曾經一度是人們所堅信的事實。身心二元論認為:與無法確定存在的身體不同,自我思考是在對世界懷疑中唯一能確定存在的東西。因此,思想與物質是獨立的。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
  • 專家談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關係
    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很關注對於大腦功能和神經網絡的研究,希望在理解其工作機制的基礎上設計出新型的「人腦式電腦和機器人」 。今年3月,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在人大、政協兩會上提出了「中國大腦」提案,呼籲一個新技術革命,並希望以此「帶動整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升」。
  • 伊利母乳研究高峰論壇 百名專家共創系統模擬母乳Σ時代
    中新網9月21日電 9月19日,伊利母嬰營養研究院(YMINI,Yili Maternal & Infant Nutrition Institute)在上海舉辦了2020母乳研究學術交流大會暨第二屆YMINI母乳研究高峰論壇。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前沿科技發展面臨諸多倫理問題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所以,我們的神經科學也面臨著很多倫理問題。「當然,還有其他的問題,比如人類基因疾病的基因編輯。我們可以如何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我們對於唐氏症候群可以進行什麼樣的基因治療。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有問題的基因進行替換或者將我們的染色體進行替換,確保人類生的孩子不會受唐氏症候群的侵擾。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倫理?」
  • 前沿神經科學
    現代神經科學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並結合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醫療技術。生物學研究和計算建模。科學家們終於開始解開大腦的許多深奧之謎。建立大腦——旨在模擬各個層次的人腦DNA和神經遞質在分子水平上,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楚天都市報12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玲 陳錦洛)近日,第十五屆中西部地區翻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採用線上和現場相結合的形式,圍繞「疫情話語的翻譯」以及「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態勢」展開討論,設有12場主旨發言和12個小組六個分主題論壇。
  • 衛材中國藥業聚力支持「神經病學青年創新基金」
    上海2020年6月11日 /美通社/ -- 2020年6月9日,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材中國藥業」)捐助、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發起、協同中華神經科雜誌共同打造的「神經病學青年創新基金」正式啟動。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成為發達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全球科研界下一個必爭之地。自2013年起,美國、歐洲各國、日本等相繼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今年出版的《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我們展示了美國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如何運用於學校和教室,如何與教學實踐緊密相連。
  • 專家齊聚共話第三代人工智慧演進路徑丨CNCC大會論壇
    除全國多地設立分會場和專場外,還全程進行同步線上直播,讓參會者能更方便快捷的參與CNCC。論壇邀請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家張鈸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教授、依圖科技CTO顏水成、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鄧柯以及論壇主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崔鵬,可謂是全明星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