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直播神經外科手術 專家議多學科協作促神經科學發展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神經學科事業的發展與學術交流,11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屆三博神經科學論壇在京舉行。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李亞南)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中外數百位專家學者就國際神經科學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交流。

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治療風險大,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建立一整套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快速有效處理原則及協作模式,既是神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疾病診療的迫切需要。

當天中外專家主要採取主題演講、病例討論、經驗體會結合文獻綜述等方式,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從病例分析到最新、權威的學術動態,多維度、深層次地就相關專業最新進展和熱點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

為讓專家學者能更身臨其境地就手術技術、前沿的醫學知識展開探討,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閆長祥教授等專家在手術室獻技,分別演示了聽神經鞘瘤手術、腦膜瘤手術、脊髓脊柱手術等多場高難度手術,論壇會場上現場同時進行3D直播。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主辦方供圖

會議現場專家還對手術的關鍵部位進行了詳細講解指導,觀摩手術專家、醫生就現場提問與手術專家進行答疑解惑。沒有到場的專家、醫生也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在線觀看整個手術過程。

據了解,3D直播可有效地擴大觀摩醫生的視野範圍,使顱內或脊柱內狹窄難辨的病灶部位更加清晰。通過改進顯示屏及佩戴3D眼鏡,還原了真實視野中的三維立體感覺,並藉助顯微鏡的放大功能,連極其微小的血管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有效幫助觀摩手術的醫生更加精準觀摩操作技巧、判斷距離、下刀位置等。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神經學科事業的發展與學術交流,11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屆三博神經科學論壇在京舉行。會議圍繞「多學科協作共促神經科學發展」這一主題,主要內容涉及癲癇和功能性神經疾病、腦腫瘤、腦血管病、脊髓脊柱、小兒神經外科等領域。(完)

相關焦點

  • 知名專家「雲」聚 共同探討神經醫學學科發展
    此次論壇,我們特邀了國內外眾多神經科學知名專家蒞臨線上,期望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以促進學科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基層神經外科醫師的理論水平,共推神經科學的發展。 拓視野 神經學科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線上 本次論壇為期3天,這是一次多學科相互交流、深度融合的盛會,除了主會場外,本次論壇將圍繞神經科學臨床及科研實際進行學術交流,以疾病、臨床需求為中心設置了21個分會場,主要涉及腦腫瘤、癲癇、運動障礙病、腦血管病、脊髓脊柱、神經介入、腦健康篩查與管理、顱腦解剖
  • 多學科協作診療可獲長期生存
    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的腫瘤內科、放療科、神經外科專家匯聚一堂,就腦轉移癌的臨床治療及最新進展作深入討論。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張明山主持了會議。
  • 宣武院長趙國光:力推六大知名專家團隊診療模式
    1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做客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北京城市廣播《健康加油站》聯合推出「市民對話一把手——院長直播守護健康」系列節目時透露,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有望明年6月試運行;同時下月起,院內將新增2個知名專家團隊。
  • (時代先鋒)忠誠之星:記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上)
    2012年6月,浩瀚的宇宙裡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她是「王忠誠星」。這顆星以對人民和科學事業的赤誠閃耀於星河。作為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在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的建立、發展和走向世界前沿的進程中,這顆星綻放出奪目光輝。
  •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成—新聞—科學網
    > 搭建世界神經學科大咖的交流平臺
  • 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
  • 深圳將建國際一流臨床神經科學中心
    所謂「強」,是舉全院之力辦好神經專科,突出神經外科,涵蓋創傷、腫瘤、脊髓、血管、介入、功能、外周、與小兒神經外科等八個亞專科。此外還設有神經內科、神經介入、神經影像、神經病理、神經重症、神經康復等多個專科,預計總床位接近300張。 以神經外科為重點的「雜交手術室」和神經專科ICU (NICU)是醫院的一大亮點。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新裡程美家走訪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巴特郎菲教授帶領新裡程美家團隊參觀醫院大樓各項設施和病房,介紹醫院重點項目,討論膠質瘤特別是腦幹膠質瘤,以及聽神經瘤、脊柱腫瘤的手術技術。巴特朗菲教授表示他在腦幹膠質瘤的手術量、切除率依然保持著世界紀錄。  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是國際神經外科泰鬥馬吉德·薩米教授,80年代就已經活躍在世界顱底外科的舞臺,撰寫了很多專著,對顱底腦幹位置的手術入路有豐富的經驗。
  • 3D列印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優勢
    神經外科:是研究人體神經系統,如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並探索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技術的一門高精尖學科。背景:神經系統解剖結構複雜,相關疾病種類繁多,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它不僅要求醫生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還有避免術中對重要神經、血管及功能區造成損傷,因而臨床上一直在探索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的治療方式及相關輔助手段。3D列印是一種快速成型的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行業。
  • 函需重視的顱面創傷救治 多學科合作成績斐然
    視神經損傷只是顱面創傷中的一類,顱面創傷患者基數巨大,又涉及到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整形科等。然而,各個學科的單打獨鬥往往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甚至很多科室還對此類疾病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目前,顱面創傷急需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以增強多學科合作,提高救治效果。
  •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患者如何出國看病?
    (INI)設有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神經放射科、耳鼻喉科、骨科和內科等專科。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個特色就是對於神經系統血管畸形及腫瘤進行跨學科、手術和介入放射方法的治療。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最擅長的就是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研究所的神經外科中心享譽國際,中心主任M. Samii教授是神經外科領域的著名專家,M.
  • 劍指神經腫瘤精準醫學,廣東組建多學科協作平臺
    劍指神經腫瘤精準醫學,廣東組建多學科協作平臺 2020-12-0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MDT專題|MDT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價值和團隊建設經驗
    MDT診療模式有助於達到臨床診療利益最大化 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即多學科協作,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醫療專家組率先提出,它是指由兩個以上的臨床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相對固定的醫療團隊,針對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統疾病,通過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採用多學科會診討論的形式,
  • 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 3.外視鏡系統在神經外科領域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3.1國內外發展現狀 2008年,MAMELAK等首次報導2D-外視鏡系統在活體動物模型接受測試
  •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成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4日訊(記者吳佳佳 通訊員王蕾)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4日正式落成,新大樓有望明年6月啟用。   據介紹,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大型神經疾病綜合診斷治療中心。研究所地上9層,地下3層,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所內設床位280張、神經外科手術室8間、血管造影手術室2間、雜交手術室1間、複合手術室1間、伽馬刀中心、遠程會診中心和微侵襲神經外科培訓基地等。投入使用後,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總病床數將增加到360張。
  • 張劍寧教授:神經外科圍手術期選擇安全有效的止血藥物十分重要
    張劍寧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學部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促會神經損傷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等雜誌編委,榮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學術獎,全國「白求恩式好醫生」
  • 前沿| 數字神經外科在中國
    神外前沿編者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神經外科的概念再次引起關注。從虛擬實境、混合現實、3D列印、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機器人、術中磁共振、術中質譜檢測到聲光電磁技術、數位化超級手術室、腦機接口等。數位化或者說計算機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
  • 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 院士專家商討發展大計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曾舒琪 通訊員 李巖)1月12日-13日,2019認知神經科學峰會在深圳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為期2天,聚集了4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安排了27場學科報告,帶來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的進展,專家大咖們交流經驗,商討發展大計。
  • 77歲神經外科院士以寥寥數筆 讓學生管窺可愛內心 勉勵後輩多學習
    原標題:77歲神經外科院士以寥寥數筆,讓學生管窺可愛內心 漫畫調侃醫家事,勉勵後輩多學習漫畫寥寥幾筆,記錄了神經外科手術室一幕。漫畫寥寥幾筆,記錄的是神經外科手術室一幕:兩個醫生「汗噠噠」,還有一位「白大褂」在翻書。漫畫旁白:「腫瘤在什麼地方?」漫畫作者正是我國神經外科泰鬥級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良輔。  談及這張「壓箱底」的漫畫,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專家笑言,臨床上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如今找腫瘤哪裡還會用肉眼去找,老師這是在調侃、勉勵後輩,要時刻不忘加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