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王楠,賀宜春,藍北武,高宇飛,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外一科

 

2008年,MAMELAK等報導一種汲取神經內鏡技術特點,並與傳統手術顯微鏡定位相同的顯微鏡系統——外視鏡,該系統中鏡體置於術野數十釐米處,將手術圖像進行光電轉換並實時傳遞至高清顯示屏上,術者通過顯示屏觀察術區情況。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

 

1.外視鏡系統的結構及特點

 

1.1外視鏡系統的結構組成

 

該系統通常有以下部分組成:遠視鏡、光源、高清攝像頭、顯示屏、支架。

 

①遠視鏡。術區圖像傳導的最基本光學通路,其擁有一個硬性、長杆狀鏡體,直徑約10mm,長度約140mm,鏡頭與鏡體長軸成0°或90°,焦距範圍250~750mm,視野深度35~100mm。該鏡體的諸多特質可為外科醫生爭取到一定手術操作空間的同時避免頻繁聚焦調節。

 

②光源。目前,外視鏡系統光源主要為光纖傳導的氙氣燈光源,或者由2顆LED燈提供光源,燈體位於鏡頭旁,為術區提供充足、精準照明的同時儘可能減少產生偽影。

 

③高清攝像頭。高清攝像頭連接於遠視鏡後,進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同時可為視頻圖像提供變焦、聚焦等調節,上置焦距調節、圖像放大等控制鍵,是手術醫生與外視鏡系統的主要交互元件。

 

④顯示屏。實時顯示術區影像,為手術醫生及助手提供手術畫面,如術者和助手位於手術臺兩側,可分別於手術臺兩側放置顯示屏供術者及助手使用。且最新的外視鏡系統可將手術影像信息經後期處理,以翻轉180°的形式顯示於助手顯示屏上,從而使助手能更便捷參與手術進程。

 

⑤支架。用以固定、承託鏡體。可與神經內鏡共用支架系統,目前廣泛使用的氣動支架系統活動度大,可通過按鍵迅速便捷的調整鏡體位置;更新一代的支架系統將更輕巧、靈活,更適合術者操控。

 

1.2外視鏡系統的獨特性

 

外視鏡的結構組成不難看出其技術特點源於神經內鏡技術,可理解為加強版神經內鏡系統,但其功能定位類似傳統手術顯微鏡,這就決定其不具備神經內鏡可以憑藉體積小通過自然腔道或人造竇道進行神經系統深部手術的特點;因此,其與傳統顯微鏡在臨床應用中不存在明顯互補性。外視鏡系統的出現是一種新的手術輔助顯微鏡系統嘗試取代傳統手術顯微鏡的開始。

 

2.外視鏡系統的優、劣勢

 

外視鏡功能定位類似與傳統手術顯微鏡,因此,探討其優劣勢主要指外視鏡系統與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劣勢比較。

 

2.1外視鏡系統的優勢

 

①更合理的人機工程學工作模式。與傳統手術顯微鏡比較,術者不必低頭曲頸注視目鏡,而是以直立面向顯示屏的方式進行手術操作,並可以自由扭動頭部選擇舒適角度,從而在長時間的手術進程中儘可能降低術者疲勞程度,此優勢在某些部位(如枕下或乙狀竇後)手術時將會更明顯。術者以更加舒適的姿勢進行手術操作可能對手術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②更廣視野、更長焦距、更大視野深度。外視鏡較傳統手術顯微鏡擁有更長的焦距、更廣的手術視野及更大的視野深度,鏡體通常置於距離術區250~750mm範圍內,從而為手術操作提供更充裕的操作空間,並減少調焦頻率。

 

③更高的手術圖像質量。得益於高清攝像頭與高像素顯示屏,外視鏡可以提供比手術顯微鏡更清晰的術區圖像,手術觀摩者可以在手術顯示屏中看到同術者相同質量的圖像,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高質量手術圖像及較大顯示屏可以給術者提供沉浸式的手術體驗,增加手術專注度;手術顯示屏還可以讓手術室內所有成員隨時了解手術進程,更積極高效地參與到手術過程中。

 

④更加便捷高效的操控。傳統手術顯微鏡進行角度調節等操作時,術者需要雙手同時操作,而採用氣動支架的外視鏡系統在調整鏡體位置、調焦等操作均可單手完成,操作更加方便、高效。

 

⑤體積、重量小,可移動性好,且成本低。此方面外視鏡系統較手術顯微鏡有明顯優勢,其結構特點決定其佔用空間小、可移動性好,在儀器設備繁多的手術室更具有兼容性。且外視鏡較手術顯微鏡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使其在發展中國家或小型醫院更具推廣價值。

 

⑥易與手術室內其他設備進行整合。外視鏡系統電子成像技術特點及佔用空間小的優勢,更易於同術中導航資料及其他基於顯示屏的手術設備進行整合,更具兼容性。

 

2.2手術顯微鏡的優勢

 

①更好的視覺立體感。雙目鏡手術顯微鏡憑藉雙眼視覺差異產生立體視覺。多個報導中,神經外科醫師均將缺乏立體視覺效果列為外視鏡的一項不足,即使有學者認為三維立體感並非限制手術的關鍵因素,可通過外科訓練克服,或通過術區器械移動為二維手術視覺引入時間維度,以彌補三維空間覺的缺失;但在深部複雜手術時,二維的外視鏡系統仍無法取代傳統手術顯微鏡。研究報導顯示:在腦深部關鍵部位手術中,最新的3D-外視鏡系統依然無法完全替代手術顯微鏡。

 

②在腦深部病變手術及出血時組織辨認中的優勢。最新的3D-外視鏡系統可以提供良好的立體視覺,但傳統手術顯微鏡在顱腦深部病變手術及出血時組織辨認方面依然有無可替代的優勢,OERTEL和BURKHARDT在3D-外視鏡系統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在列入研究的一組由5例顱腦手術、11例脊柱手術組成的研究對象中,3例顱腦手術在手術關鍵步驟中手術醫生不得不摒棄3D-外視鏡系統而使用手術顯微鏡繼續完成手術。這3例手術中無法使用3D-外視鏡系統完成整個手術過程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照明、立體視覺、支架調節及對焦等,但無論如何對腦深部複雜手術,手術顯微鏡仍有一定優勢。

 

3.外視鏡系統在神經外科領域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3.1國內外發展現狀

 

2008年,MAMELAK等首次報導2D-外視鏡系統在活體動物模型接受測試。2010年,MAMELAK等開始2D-外視鏡系統的臨床應用研究。2017年,SACK等首先報導在人體標本上對3D-外視鏡系統的外科應用進行測試研究。目前,國外已有較多外視鏡系統在臨床使用的研究報導,其使用技術及經驗日趨成熟。而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2013年,國內學者開始以自制的輕便型顯微鏡(screen surgical operation mode,SSOM)系統在屍頭上進行模擬手術操作研究。但目前商用的標準化外視鏡系統的測試研究以及外視鏡系統的臨床應用研究國內鮮有報導。

 

3.2發展趨勢

 

外視鏡系統的功能定位類似於傳統手術顯微鏡,其只有突出比較優勢才能在手術顯微鏡技術業已成熟的背景中繼續發展。

 

①利用其兼容性好的優勢同多種術中輔助設備結合。如與術中導航或管狀牽開器等儀器整合,開展多模態的神經外科手術;外視鏡系統也可通過添加濾鏡進行膠質瘤螢光手術,也有報導整合使用外視鏡系統與神經內鏡系統來消除傳統內鏡手術時由硬腦膜開口處到內鏡鏡頭之間的視覺盲區的案例。

 

②通過與手術顯微鏡的比較研究,揚長避短,找出更適合外視鏡系統的手術部位或術式。脊柱手術由於神經血管結構相對簡單,術野相對較淺,適合進行外視鏡手術治療,且外視鏡鏡體與術區距離較手術顯微鏡遠,易於操縱等特性使其可以更高效進出手術區域,適合脊柱手術時複雜固定器械、植入物使用及需術中頻繁透視檢查的手術,有時在使用C臂時也可不必調整鏡體位置;外視鏡系統在表淺的顱腦手術或需要術者以一種不舒適的姿勢進行較長時間手術的術式中均具有一定優勢。

 

4.外視鏡系統的推廣

 

外視鏡系統的推廣發展與以下兩方面息息相關:①外視鏡系統技術的繼續升級改進。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在可期的未來,外視鏡系統將繼續改進發展,比如照明系統升級、3D-外視鏡系統的完善及推廣等,使外視鏡系統展現出更多優勢。②神經外科醫生的接受和學習。鑑於外視鏡系統存在區別與傳統手術顯微鏡的獨特優勢,外視鏡系統的操作使用應該成為神經外科醫生必備的操作技能之一,且對有神經外科顯微操作經驗,尤其是神經內鏡操作經驗的醫師其學習難度並不大,外科醫師的接受是其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5.結語

 

19世紀中期,外科手術室窗戶通常朝向東南,且室內需裝反光鏡,以達到良好的手術照明及顯露效果。這是為滿足外科手術的3個基本要素:照明、顯露和視野。技術進步推動手術輔助設備的不斷升級,從最初手術顯微鏡的應用到如今各種新的手術成像系統出現,每一次嘗試都是對已有技術的補充和完善。目前,外視鏡系統尚不能完全取代手術顯微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地位,但其展現出的獨特優勢應引起廣大神經外科醫師的重視,並將熟練掌握外視鏡手術作為一項必備技能,一個合格的神經外科醫生應該選擇最適合手術方式來進行疾病治療,手術顯微鏡、神經內鏡和外視鏡都應該是手術備選項。隨著技術的持續升級進步,外視鏡系統也將繼續升級改進,相信其會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來源:王楠,賀宜春,藍北武.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9(09):426-42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是利用腦神經電生理的原理對手術操作可能影響到的神經組織對其進行監測以達到避免或減小損傷的目的,為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指導方法。本研究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內容、麻醉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關係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不同神經外科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 3D列印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優勢
    神經外科:是研究人體神經系統,如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並探索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技術的一門高精尖學科。背景:神經系統解剖結構複雜,相關疾病種類繁多,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目的:綜述3D列印技術在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中的應用現狀,並對應用前景進行展望。
  • 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4月7日-4月9日,由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區協作組等聯合主辦、上海市浦南醫院承辦的「三維模擬技術在顱底及腦血管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
  • 前沿| 數字神經外科在中國
    神外前沿編者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神經外科的概念再次引起關注。從虛擬實境、混合現實、3D列印、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機器人、術中磁共振、術中質譜檢測到聲光電磁技術、數位化超級手術室、腦機接口等。數位化或者說計算機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公司於 2017 年完成天使輪融資, 2019 年獲得順為資本、匯鼎基石資本數千萬元的 A 輪投資,產業推進不斷加速,所募集資金的將全部直接投入到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工作中。團隊方面,術銳現有資深研發工程師數十名,多來自美敦力、西門子、GE 等世界知名醫療公司,擁有 5 到 12 年的手術工具和醫療裝備研發經驗。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公司於 2017 年完成天使輪融資, 2019 年獲得順為資本、匯鼎基石資本數千萬元的 A 輪投資,產業推進不斷加速,所募集資金的將全部直接投入到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工作中。團隊方面,術銳現有資深研發工程師數十名,多來自美敦力、西門子、GE 等世界知名醫療公司,擁有 5 到 12 年的手術工具和醫療裝備研發經驗。
  • 3D直播神經外科手術 專家議多學科協作促神經科學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中外數百位專家學者就國際神經科學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交流。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治療風險大,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建立一整套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快速有效處理原則及協作模式,既是神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疾病診療的迫切需要。
  • MDT專題|MDT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價值和團隊建設經驗
    團隊包括神經外科、放療科、腫瘤內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個學科,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物等高層次人才組成,團隊定期開展病例討論、多學科協作,依託多模態手術、分子診斷、精準放療等領先技術對膠質瘤患者進行綜合診治,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進行各學科資源和優勢的整合,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最佳治療方案。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以該技術為基礎發展的神經導航系統,能將數字影像數據與神經系統實際解剖結構建立動態關係,實時向神經外科醫生反饋手術過程。、術中CT或MRI成像以及電生理監護技術發展,以及神經外科精準醫療、微創外科理念提出,神經導航技術也迅速發展。
  • ...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公司於 2017 年完成天使輪融資, 2019 年獲得順為資本、匯鼎基石資本數千萬元的 A 輪投資,產業推進不斷加速,所募集資金的將全部直接投入到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工作中。團隊方面,術銳現有資深研發工程師數十名,多來自美敦力、西門子、GE 等世界知名醫療公司,擁有 5 到 12 年的手術工具和醫療裝備研發經驗。
  • 【曙光·動態】我院費智敏主任擔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
    2020年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成立大會日前在上海醫學會禮堂順利舉行
  • ...血管畸形」「顱底腫瘤」「功能神經外科 SCS」學術年會與高峰論壇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左妍)11月28至29日,由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主辦的「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冬雷腦科第三屆學術年會」、「2020 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同時在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放射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治療策略的演變—王鑫 丁建波
    從1970年到2000年,85%以上的散發性聽神經瘤患者接受了顯微外科切除術,從1990年開始顯微外科手術率每年下降2%,2010年後的十年中,手術切除比例顯著下降至44%。採取觀察等待策略的患者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7%上升到2000年後的14%,到2010年後的33%。接受放射外科治療的比例90年代為7%,之後明顯上升,2010年後的十年中為28%。
  • (時代先鋒)忠誠之星:記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上)
    作為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在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的建立、發展和走向世界前沿的進程中,這顆星綻放出奪目光輝。  立志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  1951年,26歲的王忠誠於北京大學醫學院提前畢業兩年後,報名參加了吉林省洮南後方醫院抗美援朝醫療隊,在鴨綠江畔的戰地診所救治志願軍傷員。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膠質瘤是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腫瘤之一,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手術切除範圍對於膠質瘤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影響,由於膠質瘤侵襲性生長的特點,其與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常導致手術不能完全切除。
  • 巴特朗菲教授來華助推Xkmed神經外科中心籌備
    而作為腦癌主要治療手段的神經外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和國外的神經外科水平相比,無論是在醫療設施、醫療環境、術中技術的應用及人才培養仍然具有一些差距。  為了使國內的腦腫瘤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國際一流的神經外科接軌,攜康長榮公司正在積極進行神經外科中心的籌備工作,爭取為國內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
  • 2014顱底解剖、血管吻合神經外科論壇舉辦[圖]
    東方網通訊員蒲欣12月8日報導:世界級神經外科「神手」來滬送教。日前,浦南醫院在前幾年連續舉行的兩屆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的基礎上再次舉辦「2014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暨顱底解剖、血管吻合培訓班」。市內外100餘位神經外科醫師參加了論壇活動。  顱底及腦動脈手術均是神經外科最高難度手術。
  • 醫學史上的9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逝世
    由於親眼目睹了一位年僅17歲的志願軍小戰士因為腦外傷無法救治而犧牲,王老痛定思痛立志鑽研神經外科。後來,天津總醫院在1952年開展了神經外科技術的培訓,王老即報名前往學習。學成之後,王老協助趙以成(中國神經外科創始人之一)籌建了北京的第一個神經外專科。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  這段對話發生在近日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像嗎?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近日,首次成功運用在新疆的腦瘤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