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2021-01-17 搜狐網

近日,汪永新醫生在詢問許順成的恢復情況。 (記者趙劍塵攝)

  核心提示:11月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一間普通手術室裡,誕生了一個新疆醫療史上的新紀錄:腦部島葉膠質瘤手術中首次成功運用術中喚醒技術。

  地點:烏魯木齊

  醫生:頭顱已經打開,感覺如何?能不能豎一下大拇指?

  患者:(順利豎起拇指)

  醫生:很好,我們繼續下一步。

  ……

  這段對話發生在近日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像嗎?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近日,首次成功運用在新疆的腦瘤手術中。

  新疆網訊(記者趙劍塵)11月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一間普通手術室裡,誕生了一個新疆醫療史上的新紀錄:腦部島葉膠質瘤手術中首次成功運用術中喚醒技術。

  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術中喚醒是一種新技術。來自呼圖壁縣五工臺鎮、37歲的農民許順成,成了第一個有勇氣決定嘗試新技術的腦瘤患者。

  以前傳統手術中,功能區的腦腫瘤切除,可能難以徹底切除或手術損害到大腦功能區,使患者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等後遺症,而且術後復發率高。術中喚醒手術切除術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新策略,關鍵是在切除病變前將患者從麻醉狀態下喚醒(因為腦部本身沒有疼痛神經),利用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腦重要功能區並探詢病變與功能區的關係。既切除腦腫瘤病變部位,又不損傷大腦功能區。

  腦瘤 家庭頂梁柱遭遇病魔

  10月28日,對於許順成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天都塌下來的日子。這一天,許順成正往家裡運煤。正在卸煤的許順成,突然感覺到左臉、左脖頸和左肩膀不可抑制地抽動起來,他想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再抽動,可無能為力,越來越劇烈的抽動讓他腿軟了,他不由自主地蹲在地上。他恐懼極了,想喊幾聲,可張開嘴也發不出聲音。

  許順成覺得身體抽動了很長時間,但實際只有十幾秒。等這種抽動慢慢平靜,在母親的攙扶下他終於可以站起來的時候,他看向父母,那種巨大的恐懼仍然籠罩著這個平凡的家庭。

  這樣的情況已經是第二次了。今年5月份,許順成的左臉、左脖頸和左肩膀就不可控制地抖過,因為情況輕微,所以也沒有引起他的重視,也沒給家人講。

  如今,面對著父母親滿是皺紋愁苦的臉,許順成想到一家兄弟姊妹五人,只有他一個兒子,父母親、兩個孩子都依靠著他這個一家之主。他茫然極了,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麼。

  第二天,許順成來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掛號、做完檢查後,神經外科的副主任汪永新一看拍的腦部CT,直接告訴他:「這是島葉膠質瘤,必須儘快手術。」看病當天許順成就住院了,緊接著就確定了手術日期。

  選擇 選舊經驗還是新技術

  46歲的汪永新看到許順成的病歷,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讓這個只有37歲的腦瘤患者,做完手術後和術前一樣,生活不受影響,像正常人一樣運動、說話。

  作為神經外科的醫生,汪永新清楚地知道,這種與腦部功能區連接最緊密的腫瘤是如何地難纏,它是所有神經外科醫生所要攻克的難題。因為大腦中每個功能側重的部位不同。有的腦神經直接影響著人的運動、語言及視力功能。

  病理情況下,炎症會把正常的腦組織推開,腦部功能區去哪裡了?不知道?腫瘤大小也不知道,醫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找到腫瘤的準確位置才能下刀。傳統的腦瘤切除術,就是最大可能地將腦部腫瘤切除,但有些腦腫瘤侵入大腦組織後,會迅速蔓延至腦功能區,肉眼有時很難分辨。這時主刀醫生就會陷入兩難境地。醫生想儘可能多地將腦部腫瘤切除,又想儘量不影響病人的腦部功能,但腫瘤大小不一,怎樣能夠兩者兼顧,這就得靠主刀醫生的經驗。如果腫瘤切除的少了,腦腫瘤容易復發。如果一刀下去,腫瘤切除乾淨了,但不小心卻損傷了病人的腦功能區,對一個醫生來講也意味著手術的失敗。既能替患者將腫瘤切掉,又能將腦功能完整保留,當然是一種「完美」狀態。

  當接診醫生王增亮將診斷結果告訴許順成那天的晚上,許順成和妻子兩人相顧無言,兩人默默地流著眼淚,雖然知道要手術,但腦瘤,這多可怕,術後會怎樣,他們不知道。許順成幾乎不敢想,自己的家,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他有個三長兩短,這個家就完了。

  當王增亮醫生將新技術的優點及術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告知許順成後,他害怕了。這時,父親、妻子、三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全都來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該怎麼辦?用傳統技術,有可能會有後遺症,用新技術,如果在喚醒後自己緊張了,也有生命危險。怎麼辦?為了讓許順成對手術有信心,汪永新醫生又和許順成談了一次,分析手術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和他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後許順成決定,要相信醫生,用新技術來做手術。

  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將患者喚醒,需要他配合醫生,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護腦功能區。但術中喚醒許順成之後,他的身體不能自由活動,哪怕是一絲輕微的動作,都有可能影響正在進行的腦部手術。也不能咳嗽、吞咽唾液等。當然更不能緊張,人一緊張會血壓升高,最大的風險會引起腦膨出,危險時會危及生命——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

  喚醒 腦部手術中他醒了過來

  許順成決定後,王增亮立即帶著他演練術中喚醒後需要他配合的內容。目的是想消除許順成的緊張心態。

  11月3日早上9點半,許順成進入了手術室,隨後全身麻醉。在他失去意識的這段時間裡,王增亮醫生開顱,緊接著汪永新醫生用B超定位探查腫瘤的精確位置、大小,然後進行切除。快靠近腦功能區時,又運用神經電生理技術,電極的一頭在醫生手中,另一頭的許多分支在許順成的左手、左腿、左邊臉上。汪永新用手中的電極刺激許順成的腦部,如果在他身體部位的電極波動了,說明那是功能區,不能進行腫瘤切除。當然,最精確的地方還需要術中喚醒。

  許順成還清晰地記得,被喚醒後,他發現自己嘴中插著呼吸機,他沒有緊張,也沒有恐懼,他只聽到醫生在和他說話,聽到自己頭上做手術的聲音,他只記得要配合醫生,儘快把手術做完。

  術中喚醒是保護病人腦部功能最關鍵的一步。當病人的手和腳還能動,說明這個區域的腫瘤還能切除。王增亮說,「我和病人對話,讓他豎大拇指。一旦病人動起來困難時,則說明到了危險邊緣,這一部位不能再切除了。除此之外,下刀時還要特別注意病人的腦血管不受損傷。醫生在這時候,也要平靜,太興奮激動,手上的動作會變形,只有動作精細了,再細的血管,也能保留的很完整,切除血管下的病變,這樣才能保證大腦功能的完整。試想一下,腦血管實際比一根繡花針還要細。所以,醫生必須要以平常心去做高難手術。」

  這臺手術共用了3小時15分,等許順成從麻醉中醒來,他發現自己的手腳都能動,巨大的驚喜淹沒了他。他心裡明白,按照醫生事前的說明,這就證明手術成功了。恢復後,他可以像以前一樣生活了。

  11月7日,在廈門召開的神經外科全國年會上,醫生們還在討論全世界腦功能區的手術風險。在地處偏遠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在努力讓涉及到腦功能區的手術風險降低,而術中喚醒等技術的綜合運用,許順成手術的成功,讓腦瘤患者們看到了希望。

http://news.sohu.com/20141117/n406092347.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4/1117/c1008-26035173.html report 3551 近日,汪永新醫生在詢問許順成的恢復情況。(記者趙劍塵攝)核心提示:11月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一間普通手術室裡,誕生了一個新疆醫療史上的新紀

相關焦點

  • 患者開顱手術中被喚醒回答問題 專家:可避後遺症
    患者開顱手術中被喚醒回答問題 專家:可避後遺症 2014-10-22 11:03:28  「手術中『夢醒』時分的感覺輕鬆自如,好奇妙。」昨天中午,46歲的孝感數學老師黃先生來協和醫院神經外科複診時,講述了他在開顱切瘤手術中被喚醒,與醫生交流的奇特經歷。  手術患者:  被喚醒的20分鐘一點也不痛  今年46歲的黃先生,身體向來沒大問題,不料在9月16日上數學課時,突然沒辦法說話了,隨後出現了頭痛伴右下肢無力的症狀。
  • 患者南京做開顱手術 醫生與他聊著天切病變
    1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鼓樓醫院獲悉,專家在一位腦腫瘤患者的開顱手術中途,停用麻醉藥物,把他喚醒,和他聊聊天說說話,讓他動動手指腳趾……在確認他的運動神經沒有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醫生準確徹底地切除腦部腫瘤。大腦開刀,進退兩難這位患者是一名35歲男性,近一個月來,四肢抽搐已經多次發作,每次發作時意識不清。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開顱手術,亦稱穿顱術,是顱骨外科手術的一種,指通過機械設備打開患者顱骨,從而進行一些非常規治療。由於開顱手術的高風險性,例如醫生的失誤操作導致患者腦損傷,這個手術本身也備受爭議。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癲癇等,實施開顱手術還是很有必要。開顱手術後遺症:有沒有後遺症看幾個方面:受傷程度,受傷部位,術後恢復情況等。後遺症的種類很多。
  • 西北首例術中喚醒!9歲男孩勇敢接受「清醒開顱」手術
    醫學上有個「開顱」手術,通俗點說就是把「腦袋打開」,聽著是不是就特別可怕,當年曹操也這樣認為!話說曹操當年頭疼不止,軍中有人把神醫華佗請來,華佗表示這個頭疼的病需要開顱治療,曹操以為華佗這是要謀殺他,二話沒說,把華佗殺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萬事「開頭」難啊。
  • 開顱手術突然甦醒 六個方法預防腦瘤
    一個29歲的小夥子在工作中突然暈倒,而且,還不時的發生抽搐,經過檢查確診為是腦瘤,一般情況下一旦確診腦瘤必須要進行手術,如果腦中的腦瘤不摘除,隨著瘤體的長大,很可能隨時壓迫腦組織,出現意外。因此,手術是勢在必行。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功能區切腦瘤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功能區切腦瘤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宋黎勝 2018-10-10 16:48 來源:澎湃新聞
  • 25歲小夥開顱切除腫瘤,手術中突然醒來,還唱了首歌…
    近日,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患者近日將出院。鑑於小陸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誦詩歌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陸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在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評估後,10多天前,手術按計劃進行。樓林團隊打開小陸顱腦2個多小時,暴露腫瘤後,通過降低麻醉將小陸慢慢喚醒,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小陸:好的。
  • 醫院開顱手術時停電 病人手術後成"準植物人"
    東方網12月8日消息:大慶市一名開電梯的女工,因為被查出腦中有瘤到大慶油田總醫院進行開顱手術,沒想到手術中突然停電,醫院手術室中又無應急供電電源,手術中斷近半個小時,病人頭顱大出血,手術室中一些搶救設備無法正常工作。病人手術後左側肢體癱瘓、右眼失明、面神經麻痺。這起手術意外被隱瞞了10年。
  • 「薦讀」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
    導讀「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 開顱手術中醫生喚醒病人,聊著天就把腦部腫瘤給切了!
    近一月來多次發作四肢抽搐伴意識不清,另一家三甲醫院查頭顱CT和功能MRI發現右側額葉功能區佔位伴周圍水腫,考慮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大,建議行藥物治療觀察,後輾轉來到鼓樓醫院,住院用藥期間患者仍發作癲癇。神經外科主任杭春華教授組織我院膠質瘤多學科診療組(MDT)神經外科、影像科、腫瘤科、病理科、手術麻醉科等專家討論,最終決定採用神經導航下顯微手術切除病變,同時術中喚醒麻醉下配合皮質電刺激定位功能區,並且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手術方案。   手術切除腦功能區病變一直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挑戰,易造成神經功能損傷,術後易出現偏癱、失語等併發症。
  • 家屬不要錯過-開顱手術後遺症這樣康復治療很有效!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開顱手術還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患者沉睡之中,腦袋被「打開」,面對複雜而又精密的顱內結構,顱內手術對於醫生來說是極具挑戰。但是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開顱」也變成了一個極具科技感的場景,根據需要患者中途可以被喚醒,並不影響醫生的手術,甚至在手術臺上可以活動手腳以及跟醫生做對話交流,這樣「腦洞大開」的畫面已經實實在在的發生了。但是根據現在的醫療水平以及顱內的複雜結構和患者本身的體質差異,手術後的後遺症不能完全避免,比如:長期昏迷、偏癱、失語、癲癇等等。
  • ...冰冰,小黃,癲癇,病灶,龔德山,功能區,手術,腦電圖,開顱,精準...
    東方網通訊員徐敏6月25日報導:「嘎嘎……」大多時候出現在幼兒園、遊樂場等場所的小黃鴨,近日卻出現在上海德濟醫院的一臺神經外科的手術中——19歲的少女冰冰(化名)一邊進行著開顱手術,一邊聽從醫生的指令,捏玩手裡的小黃鴨,讓其發出嘎嘎的聲響。
  • 醫生邊打吊瓶邊工作 網友為「最敬業醫生」點讚
    醫生邊打吊瓶邊工作 網友為「最敬業醫生」點讚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2月22日07:19 李醫生弓著身子給患者上藥 人民網武漢2月22日電 近日,網上一張「吊瓶醫生」弓著身子給病人開醫囑的照片,引來不少網友為醫生點讚。
  • 史前開顱術書寫神奇 出土開顱人手術後存活兩年
    後來,鮑修風採用了X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等手段,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分析研究,證明此缺損邊緣的斷面成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組織修復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螺旋CT三維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邊緣,顱骨的內板和外板已經很好地融合了,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 邊走邊講數學思維小故事——《緊急手術》
    有一天,醫院裡突然接到了一個從傳染病區送過來的患有急性腸炎的病人,急需動手術。可是給這位病人動手術是要冒著被瘟疫感染的風險,而且這臺手術如果讓兩位醫生上陣做手術,成功率很小,必須要三個醫生的緊密配合,手術成功率才能大大提升,所以這臺手術需要這3位主治醫生輪流上陣。
  • 神奇「術中喚醒」讓患者在手術中講了三國語言
    側臥在手術臺上的是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由於患有腦部腫瘤,他在工作中頻頻「失語」。為了讓小周能夠繼續流利地使用德語、英語和漢語,醫生採用「術中喚醒」的方式,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大腦掌控不同語言的「功能區」。
  • 妻子五年「喚醒」「半植物人」丈夫
    正是這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貼身照顧,丈夫漸漸被「喚醒」,梁大豔的辛苦付出,在當地成為了一段佳話。  2013年,梁大豔和丈夫藏正新兩人在常州打工。當年10月23日,梁大豔忽然接到丈夫同事的電話,稱藏正新騎摩託車在路上被一輛大貨車撞倒。藏正新被送醫搶救後,醫生表示須連夜進行開顱手術。手術中,醫生發現藏正新的右腦腦部血管也開始出血,必須再做右腦開顱手術。
  • 開顱手術意外出血死亡 家屬質疑醫院操作失誤
    李先生: 我老婆是元月5號那天,因為頭疼,送到急診科看病檢查,經過一個簡單CT掃描,說我老婆小腦蚓部出血 ,然後說要馬上緊急手術,它這個手術說要3個小時的。
  • 景德鎮一醫院,58歲男子左腦出血,醫生手術中卻開了右顱
    對於病人家屬來說,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醫療事故了,隨著最近這些年科技越來越發達和管理越來越嚴格,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了,但其中還是有一些沒有醫德的醫生,置病人生死與不顧,在手術過程中馬虎大意,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而前段時間在景德鎮一家醫院中一名58歲的男子,因為左腦出血急需手術,沒想到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卻開了這名病人的右顱。
  • 五千年前的古人們就已經會做開顱手術了,真相令人震驚
    出土的人骨標本被保存在淄博的一個倉庫中,一開始大家並沒有發現人骨標本有什麼異樣,更沒有想到5000年前的古人們會做過開顱手術,這一切都令人大為震驚。根據以往的經驗,他推測這個頭骨上留下的圓洞是主人生前做開顱手術留下的。在同年山東省內考古學界醫學界對這個頭骨的開顱手術進行了初步認定。隨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鮑修風先生對這個頭骨上的小孔,做出了技術鑑定和醫學方面的研究,最後確定這個小孔不是因為病變或者先天性發育不健全留下的。那麼現在的疑問就是這個小孔到底是生前留下的還是死後才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