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省文物精品大展」在省博物館開幕,一樓展廳裡,陳列著一個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已有5000年的人類頭蓋骨。它有什麼重要的文物價值呢?要想對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有必要將記憶翻回到2001年3月。那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受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請,來山東整理、鑑定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人骨標本。當技工把這些標本上的泥土清理乾淨時,人們驚奇地發現,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顱骨的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
5000年前的墓主人
頭顱上發現圓洞
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是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南1公裡的傅家村。
遺址南北長50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了配合濰(坊)高(青)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於1985年、1995年和1996年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600餘平方米,清理了一批房址、水井灰坑和墓葬等遺蹟,其中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400餘座,並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文化遺物。
392號墓是在1995年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中被發現的,位於發掘墓葬區中部。該墓葬為長方形墓,葬具為一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為一成年男性,年齡在35歲至45歲之間,在頭部左側有隨葬陶鼎一件。根據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和碳十四年代數據分析,該墓年代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當技工把標本上的泥土清理乾淨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墓主顱骨的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
開顱手術後至少
存活了兩年
作為人類學研究專家,韓康信對國內外古代顱骨穿孔術曾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憑著職業敏感,他對392號墓墓主顱骨上的圓洞給予了高度關注。圓洞周圍有明顯刮削痕跡和骨組織修復的跡象,根據以往經驗,他推測這個直徑為31毫米×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是墓主生前施行開顱手術時留下的。
2001年4月初,山東省文化廳邀請了省內考古學界、醫學界部分專家進行了座談,對廣饒傅家392號墓墓主開顱手術進行了初步認定。隨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鮑修風,從考古學、醫學的角度進行了綜合研究。通過檢測,首先確定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確實有明顯的人工刮削過的痕跡,排除了這個孔是由於病變或者發育不健全(顱裂)等原因造成的可能性。
後來,鮑修風採用了X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成像等手段,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分析研究,證明此缺損邊緣的斷面成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組織修復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螺旋CT三維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邊緣,顱骨的內板和外板已經很好地融合了,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中國最早的成功
開顱術實例
那麼當時開顱手術的工具和條件如何呢?據發掘現場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隨之出土了一些堅硬的物品,如鑽孔的石斧、骨質的梳子等。雖然這不能斷定就是直接用來做手術的器械,但是說明當時已經有了超過骨硬度的刮削刻鑿工具。另外還出土了同時期帶有針鼻兒的骨針、線等,說明當時已經具備了手術後縫合的條件。現在非洲肯亞的一些地方,有些部落的「醫生」仍然在使用一些簡陋的金屬工具為病人做開顱手術,而且有相當高的成功率。這就為整體的分析論證提供了現實的參照。依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當時實施開顱手術所用的工具應該是一種鋒利的石器,縫合工具是骨針。
2001年6月26日,山東省為此又專門成立了一個鑑定委員會。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張忠培教授任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和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立醫院教授張敏任副主任,此外還包括了8位國內考古學、人類學、醫學界的著名專家。在鑑定會上,委員會成員一致認定,廣饒傅家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成年男子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系人工開顱手術所致,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的實例。
古人做開顱手術
為哪般
眾所周知,開顱術是一項技術難度大、危險性高的精密外科手術,即便在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的今天,要實施開顱手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施行這麼危險的手術呢?考古學家指出,古人的動機或許存在四種可能:一是為了獲得活人或者死人頭骨上的圓盤狀物作為驅邪品;二是為頭骨受創尤其是在頭骨骨折時的一種外科治療;三是為治療頭痛、癲癇、白痴、癲狂及其他疾病而施行藥物治療的外科手術程序;四是認為對頭部施行這種外科手術,有助於長壽或者是時髦。
具體到392號墓的墓主,他開顱手術的原因何在?目前仍是一個謎,沒能得出確切的驗證結論。不過據鮑修風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由於外傷造成的顱骨骨折,創口不大;二是由於顱骨本身長了溶骨性的腫瘤;三是顱內腫瘤向顱外發展。由於已經做了手術,所以現在無法認定。
古代開顱術的
其他發現
頭骨穿孔長期以來在中國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曾一度令中外科技史家和醫學史家感到困惑。
實際上,我國近幾十年已經在很多古代遺址中發現了人類頭骨的穿孔現象,其中在青海民和、大通,河南安陽和黑龍江泰來等地的四個古代墓地出土的5例標本中,顯示了比較清楚的手術跡象;標本的年代範圍則從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青銅時代延至漢代。在廣饒傅家這一例確認之前,時代最早的系青海民和縣陽山墓地70號墓的主人——一個距今4000年前的成年男性人體頭骨。考古學家經考證,認為由於兩次重擊造成骨折並導致顱內炎症,才在其頭頂處實施了開顱手術,鑿開一個鈍三角形的大孔。從開孔的創緣生出骨刺及「暈圈」狀刮削麵已顯模糊看,術後病人依然存活,手術很成功。
在已經發現的幾例顱骨穿孔手術中,手術難度係數最高的當數對青海大通小孫家寨墓地392號墓墓主人所實施的開顱手術,其規模之大,實屬世界罕見。在這位3000年前的中年男子的頭骨上,開孔差不多橫貫整個腦顱,從左至右直線距離達115毫米,前緣橫弧長度約155毫米,最寬處約30毫米。在此大型腦顱開口的前後創緣各有一個小型穿孔,很可能是該男子在術前曾受過創傷的遺蹟,也是他生前接受手術的主要原因。開口創緣已鈍化並伴有發育程度不等的再生骨贅,說明手術後該男子依然存活了一段時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側創緣骨贅的次生現象強於右緣,而創孔前緣的骨贅再生又強於右緣,特別是右側後緣外骨板刮削麵更清楚,其創緣幾乎無骨贅再生,說明此次手術存活的時間不長。因此推測左右和前後的手術時間可能有過間隔,也就是說該男子曾不止一次做過開顱手術。
(責任編輯:李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