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小夥開顱切除腫瘤,手術中突然醒來,還唱了首歌…

2021-01-17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我始終帶著你愛的微笑,

一路上尋找我遺失的美好,

不小心當淚滑過嘴角,

就用你握過的手抹掉……」

開顱手術中,患者突然醒來吟唱張韶涵的歌《遺失的美好》,豈不嚇人?

沒事,這是神經外科專家與患者術前約定的一次「詩歌表演」。

近日,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患者近日將出院。

點擊觀看手術過程視頻↓

視頻 王恆婷

特殊「要求」,專家使出「看家本領」

患者小陸今年25歲,從事著設計師的工作,平時很是喜歡朗誦以及唱歌等語言藝術。不幸的是,不久前的一天凌晨,他突發顏面部抽搐繼而伴隨全身肢體抽搐,小陸以及家人以為是工作後壓力以及勞累的原因。

輾轉省內多家醫院後,來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樓林的門診。反覆追問病史,原來在發病之前的數月,小陸一直有發作性「口齒不清」的症狀。一絲不祥之兆湧上樓林心頭,首先考慮為「癲癇發作」,但憑經驗,很可能有「繼發性」的因素(如顱內腫瘤、血管畸形等等),於是安排了頭顱核磁共振檢查。

結果一出,小陸一家驚恐交集,原來在其大腦的「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個近3公分的腫瘤。樓林仔細查看核磁共振片子後,考慮手術切除後應效果良好,棘手的是腫瘤長在小陸大腦語言中樞區域,手術後極有可能影響小陸的講話功能,而喜歡詩詞朗誦及唱歌的特長則一去不復返了,且對其美好一生也會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工作、婚姻等。

樓林團隊通過對小陸病情的詳細評估以及與其本人的溝通,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的技術精準切除腫瘤病變。鑑於小陸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誦詩歌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陸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

在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評估後,10多天前,手術按計劃進行。樓林團隊打開小陸顱腦2個多小時,暴露腫瘤後,通過降低麻醉將小陸慢慢喚醒,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

小陸:好的。

醫生:現在聽我的口令做,可以嗎?

小陸:可以。

醫生:現在可以歌唱了。

小陸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手術中唱歌的小陸

樓林說:「當時我們根據小陸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功能區。患者歌唱時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這個點是功能區,需要避開,就這樣,患者一邊唱歌,我們抓緊做手術。在保持他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腫瘤切除完畢,麻醉師逐漸增大麻醉鎮靜劑量,小陸又昏昏然睡去。醫生給他關上顱腦,縫合傷口。樓林笑著說,手術過程順利,術後小陸也沒有出現語言障礙,作為醫生,也算是完成了小陸的一個心願吧。

「一開始麻醉,沒有任何感覺,被喚醒之後可以聽到醫生們在說話,知道手術在進行中,但沒有太多感覺。」小陸回憶說:「在和醫生聊天互動時,醫生突然讓我唱首歌,我就脫口而出這首《遺失的美好》,具體原因我也說不清楚,可能也因為我小時候看過很多張韶涵的電視,然後對這首歌比較喜歡。」

「醫生主動和我來溝通手術的過程,和我約定,大概是因為第一次動手術,所以手術前沒有太害怕的感覺,有擔心,也有激動。清醒的狀態動手術,沒有痛感,還能唱歌,至今覺得這個技術真的神奇。」術後的小陸恢復得很好,「你看我現在點滴也只需掛一瓶了。」

術中喚醒手術的奇妙之處

為什麼要在患者清醒狀態下做手術?

樓林解釋,小陸這個腦瘤位置非常「毒」,幾乎與管理大腦的語言功能中樞纏在一起,如稍切多點,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腫瘤又切不乾淨,對患者將來後續的康復治療有很大的危險。「只有在患者清醒的時候,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地找到運動功能區域,手術才能繞開這個區域,精確切除腫瘤。」

為什麼要求讓患者唱首歌?

樓林介紹,因為唱歌考驗患者發音、語言組織,以及對韻律的掌控,可以準確判斷語言功能好壞。

患者醒著做手術,難道不覺得痛嗎?

「這一手術,不僅對手術醫生要求很高,麻醉師同樣如此,對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樓林解釋,麻醉藥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鎮靜藥、鎮痛藥,還有的藥物兼有鎮靜、鎮痛功效。在患者醒著的時候,只是少用了鎮靜藥,而鎮痛藥依然持續在給,所以患者是感覺不到痛的,能夠按照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手術成功與否,患者心理素質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否則,到要緊關頭,他毀『約』了,會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甚至前功盡棄。」樓林說「所以術前要與病人反覆溝通,好在我們醫院在這方面已積累了經驗,通過量表和醫師的專業評估,大量心理量表測定以及談話來看,小陸是個開朗樂觀的人,依從性佳,可以跟醫生很好配合。(文中小陸系化名)

相關信息

神經外科術中喚醒(清醒開顱術)技術是指在保證患者無任何痛苦的前提下精準切除腦內病變而保留重要腦組織,從而使患者在術後能最大程度保留重要的腦功能(如語言、運動、音樂、邏輯計算、認知等等),多用於神經外科功能區病變的切除,包括運動區、語言區、高級認知功能區等,是「精準醫學」的最好詮釋和體現。其不僅需要對麻醉進行精確控制,且對氣管插管技術和術中監護水平也有較高的要求,還需要神經外科和神經電生理醫師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資料顯示,這類病變觸及功能區病人做常規全麻手術,有近30%可能會發生語言、行動等功能障礙,而在清醒狀態下做手術,可能性只有4%。

祝患者早日康復

為醫術精湛的醫生團隊點讚!

想一秒找到長沙晚報了解最新資訊?

so easy!

找到我們,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

來源丨都市快報

編輯丨姚碧姿

值班主任丨黃慧瑩

為醫術精湛的醫生團隊點讚

相關焦點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功能區切腦瘤
    錢江晚報 圖「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
  • 患者開顱手術中被喚醒回答問題 專家:可避後遺症
    患者在手術中突然醒來  「手術中『夢醒』時分的感覺輕鬆自如,好奇妙。」昨天中午,46歲的孝感數學老師黃先生來協和醫院神經外科複診時,講述了他在開顱切瘤手術中被喚醒,與醫生交流的奇特經歷。  手術患者:  被喚醒的20分鐘一點也不痛  今年46歲的黃先生,身體向來沒大問題,不料在9月16日上數學課時,突然沒辦法說話了,隨後出現了頭痛伴右下肢無力的症狀。
  • 「薦讀」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
    導讀「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  這段對話發生在近日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像嗎?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近日,首次成功運用在新疆的腦瘤手術中。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有很多的疾病患上了就要做一個手術,就是開顱手術,一聽到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毛骨悚然的,因為聽著真的非常恐怖,那您知道開顱手術全過程是什麼樣的嗎?您知道做了開顱手術後遺症哪些嗎?做完手術的護理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來看看開顱手術後吃什麼好,趕快來學習一下吧。開顱手術全過程一提到開顱手術,第一個反應就是把頭骨打開的,真的就是感覺打開了還能合的上嗎?
  • 患者南京做開顱手術 醫生與他聊著天切病變
    1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鼓樓醫院獲悉,專家在一位腦腫瘤患者的開顱手術中途,停用麻醉藥物,把他喚醒,和他聊聊天說說話,讓他動動手指腳趾……在確認他的運動神經沒有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醫生準確徹底地切除腦部腫瘤。大腦開刀,進退兩難這位患者是一名35歲男性,近一個月來,四肢抽搐已經多次發作,每次發作時意識不清。
  • 24歲小夥患罕見腎上腺腫瘤 5科室主任10小時聯合「拆彈」
    24歲的阿龍是武漢市黃陂區的一個農村小夥,4年來,在他的肚子裡,一顆「不定時炸彈」野蠻生長:從人體最大的靜脈下腔靜脈到肝臟,再到上腔靜脈,直插入右心房,腎上腺腫瘤在他多個重要臟器、血管裡肆掠蔓延,最大直徑達15釐米。 瘋狂飆升的高血壓、多次發生突然昏厥、心力衰竭和肺部嚴重感染……年輕的阿龍長期遊走在死亡的邊緣。
  • 25歲小夥胸部腫瘤大如籃球 右肺「消失」原因令人震驚
    東方網通訊員鄧天、谷志濤、記者劉軼琳8月12日報導:「這個腫瘤直徑有25公分,就跟籃球一樣大!」手術室中,一臺巨大縱隔腫瘤切除術正在進行著。雖然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專家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碩大的腫瘤幾乎佔滿了病人的整個胸腔!強烈壓迫著周圍的心肺組織和重要血管。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特別是,中腦導水管正好位於頂蓋前方,可受到腫瘤的壓迫,導致梗阻性腦積水,這通常是這些腫瘤病人最主要的症狀。症狀可能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腫瘤生長的快慢。它們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突然或緩慢發展。有些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切除是最困難的神經外科手術之一。松果體區腫瘤很難通過手術切除。它們位於大腦的死亡中心,所以它們是離表面最遠的結構,也很難到達--不管是哪種方法。
  • 小夥腦腫瘤手術後不說話 醫生彈唱英文歌喚醒他
    小夥腦腫瘤手術後不說話 醫生彈唱英文歌喚醒他 2017-02-0914:29:16來源:南方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7年02月09日 14:29 來源
  • 開顱手術中醫生喚醒病人,聊著天就把腦部腫瘤給切了!
    日,南京鼓樓醫院神經腫瘤中心成功為一例年輕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切除腦功能區腫瘤。該患者是一位35歲男性,為IT從業人員。近一月來多次發作四肢抽搐伴意識不清,另一家三甲醫院查頭顱CT和功能MRI發現右側額葉功能區佔位伴周圍水腫,考慮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大,建議行藥物治療觀察,後輾轉來到鼓樓醫院,住院用藥期間患者仍發作癲癇。
  • 三叉神經鞘瘤切除術:顯微外科開顱手術圖解
    顳肌的骨膜下剝離,在顳淺動脈的後方切開,從顴骨根部向前推進以保護顳中動脈。  在B1附著時,顴骨與斜前切口分離,斜前切口穿過顴骨隆起,穿過根部,向後。顳肌在顳上線水平分離,與顴弓一起向下延伸至中間窩。在顳窩底水平鑽孔,設計顳部開顱手術,抬高皮瓣(圖3)。外科醫生應在中間窩定位重要的標誌,以防止神經血管結構的損傷。
  • 西北首例術中喚醒!9歲男孩勇敢接受「清醒開顱」手術
    醫學上有個「開顱」手術,通俗點說就是把「腦袋打開」,聽著是不是就特別可怕,當年曹操也這樣認為!話說曹操當年頭疼不止,軍中有人把神醫華佗請來,華佗表示這個頭疼的病需要開顱治療,曹操以為華佗這是要謀殺他,二話沒說,把華佗殺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萬事「開頭」難啊。
  • 開顱手術突然甦醒 六個方法預防腦瘤
    一個29歲的小夥子在工作中突然暈倒,而且,還不時的發生抽搐,經過檢查確診為是腦瘤,一般情況下一旦確診腦瘤必須要進行手術,如果腦中的腦瘤不摘除,隨著瘤體的長大,很可能隨時壓迫腦組織,出現意外。因此,手術是勢在必行。
  • 33歲肺部腫瘤患者 接受手術機器人切除手術 醫生室內看「大片」
    近日,國內某腫瘤醫院胸外科,迎來一個開機大吉,醫護人員面對鏡頭齊聲喊到:「一 二 三,開機大吉」。開機大吉?誒,這是要拍一部反映醫院生活的電影嗎?紅綢子蓋著的這個是攝影機嘛?其實啊,這個長著四個臂膀的鋼鐵俠,是某腫瘤醫院剛剛引進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 胸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
    但是,因為胸腺腫瘤的發病率較低,區域內醫生診治經驗並不均衡,微創手術中仍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探討,標準的胸腺腫瘤微創手術必須遵循與開放手術相同的外科學和腫瘤學原則。本文內容涉及胸腺腫瘤微創手術的概念、手術中採取的策略以及必須遵循的原則等方面。正文目前手術仍然是胸腺腫瘤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公認根治性切除與腫瘤分期及組織學類型並列為胸腺腫瘤的三大預後因素[1]。
  • 不開顱不鑽孔從鼻孔「伸刀」
    用神經內鏡切除垂體瘤手術中 生活報訊(記者劉暢言)腦袋裡長了腫瘤想切除,很多人都認為要麼是開顱手術,要麼是打孔微創手術。然而,近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高成做了一例腦瘤切除手術,沒開顱也不鑽孔,而是從鼻孔進入,利用神經內鏡把腦垂體瘤切除了。 52歲的市民李強(化名)近幾年來視力一直下降,近日來更是看什麼都模糊,而且兩眼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兩邊,嚴重影響生活。為此,他特意去看過眼科醫生,卻查不出病因。但是醫生提醒,有腦內腫瘤壓迫視覺神經導致視力問題的可能。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用三國語言答題
    側臥在手術臺上的是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由於患有腦部腫瘤,他在工作中頻頻「失語」。為了讓小周能夠繼續流利地使用德語、英語和漢語,醫生採用「術中喚醒」的方式,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大腦掌控不同語言的「功能區」。
  • 61歲男子路邊突然暈倒 系開顱手術後遺症所致
    中國江蘇網10月25日訊 22日,鎮江長航公安鎮江派出所及時出警,在大港救助一名暈倒在路邊的患病男子。當日下午4時20分左右,長航公安鎮江派出所接110指揮中心指令,稱在鎮江新區臨江路大港港口2號門對面有人暈倒,民警立即趕至現場,發現一名60歲左右的男子趴在路邊,昏迷不醒,過路行人因不明情況均不敢救助。民警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5分鐘後,急救車到達現場,120醫生在民警的幫助下現場對昏迷男子進行了施救。
  • 史前開顱術書寫神奇 出土開顱人手術後存活兩年
    392號墓是在1995年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中被發現的,位於發掘墓葬區中部。該墓葬為長方形墓,葬具為一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為一成年男性,年齡在35歲至45歲之間,在頭部左側有隨葬陶鼎一件。根據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和碳十四年代數據分析,該墓年代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