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手術中突然醒來,這不是麻醉師和外科醫生的失誤,也不是驚悚電影裡的橋段,更不是人工智慧的夢境入侵,而是武漢協和醫院手術室裡真實的場景。
「手術中『夢醒』時分的感覺輕鬆自如,好奇妙。」昨天中午,46歲的孝感數學老師黃先生來協和醫院神經外科複診時,講述了他在開顱切瘤手術中被喚醒,與醫生交流的奇特經歷。
手術患者:
被喚醒的20分鐘一點也不痛
今年46歲的黃先生,身體向來沒大問題,不料在9月16日上數學課時,突然沒辦法說話了,隨後出現了頭痛伴右下肢無力的症狀。9月26日,黃先生到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就診,頭部MRI檢查發現,他顱內左側顳頂交接處長了個血管瘤,需要手術治療。
令醫生棘手的是,該腫瘤位於大腦的語言和肢體「功能區」,切除風險非常大,極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肢體活動和言語障礙。科主任趙洪洋主持科室討論並和麻醉科溝通後,決定採用術中喚醒麻醉,以準確定位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
術前,主刀醫師姜曉兵副教授和王海均主治醫師與患者進行了詳細溝通,「訓練」他在手術中如何配合,安慰他醒來後一切聽從醫生指令,不要怕。
9月27日下午3點半手術正式開始,下午4點半開顱後,麻醉的黃先生被「喚醒」,醫生邊切除腫瘤邊對其肢體活動和語言進行檢查。按著醫生的指令,黃先生分別做出1、2、3的手指動作,並按要求分別抬高左腿和右腿。整個「夢醒時分」持續了約20分鐘,待醫生根據患者反應完整精確切除腫瘤後,黃先生又進入「熟睡」狀態,直到傍晚6點半手術結束,術後黃先生肢體活動和語言功能正常。
黃先生昨天複診時回憶:當時感到很輕鬆自如,一點也沒有痛的感覺。
麻醉專家:
現代麻醉可精確到分鐘
全國麻醉醫師協會會長、協和醫院副院長姚尚龍教授介紹,黃先生的「夢醒時分」專業上稱為「神經安定鎮痛狀態」,其奇妙之處在於,既能讓患者醒過來,又不感到痛苦,還能和醫生交流。
「現代麻醉已能預定患者的『夢醒時間』,並能精確到分鐘。」姚尚龍教授說,過去麻醉靠經驗,現在麻醉靠科學。在現代麻醉藥品的幫助下,麻醉師已可做到要患者幾分鐘麻就幾分鐘麻,要幾分鐘醒就幾分鐘醒,並在麻醉監測儀的輔助下,觀察病人是處於深度還是淺度麻醉狀態。
「但在開顱手術中喚醒患者對麻醉師仍然是一個挑戰。」姚尚龍教授解釋,麻醉師既要在劇烈的手術刺激時,為手術提供足夠的深度催眠、鎮痛,又要在關鍵環節快速喚醒病人,以便能配合手術;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又不至於產生呼吸抑制。
神經外科專家:
術中喚醒可避免後遺症
本次神經外科術中的「喚醒術」,在湖北地區還是第一例。「往常大腦功能區腫瘤的切除患者易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等後遺症,而且術後復發率高。」趙洪洋主任稱,術中喚醒手術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新策略,相當於給患者加上了「雙保險」。
記者伍偉 通訊員黃冬香 塗曉晨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