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2020-11-25 澎湃新聞

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7-04-09 17:57 來源:澎湃新聞

3D模擬技術逐漸滲透到醫療行業,除了骨科、口腔科外,也正在神經外科領域逐步應用推廣,為腦血管和腦腫瘤患者的精準治療、個性化的顱骨定製帶來極大幫助。

4月7日-4月9日,由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區協作組等聯合主辦、上海市浦南醫院承辦的「三維模擬技術在顱底及腦血管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

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與以往手術有所區別,專家在手術前先通過3D模擬技術,將腫瘤的位置與周邊相鄰的組織清楚地顯示出來;在神經導航設備的指引,高清手術顯微鏡、神經監察儀等輔助下,手術經歷近10個小時,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澎湃新聞記者獲悉,這臺手術由世界頂級醫生、美國杜克大學神經外科Fukushima教授與上海市浦南醫院院長劉衛東教授共同完成。

劉衛東教授表示,這名患者發病已近6年,腫瘤生長部位特殊,給手術造成了極大難度。

「病人腫瘤位於左側顱內、顱頸交界區,和周邊顱內眾多神經、血管相鄰與交織,手術切除的難度極大。」 劉衛東教授認為,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不僅僅是要切除患者的腦部腫瘤,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患者的神經以及腫瘤周邊組織不受到影響,「前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後者是關鍵,可以保護好患者的各項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3D模擬技術可以給醫患雙方帶來多大幫助?劉衛東教授進一步指出:「過去,實施手術醫生需憑自身經驗,在腦海中將這些二維信息轉化為三維信息,提前做好手術規劃。但是,醫生在腦中構建立體圖像,由於主客觀因素影響,難免會存在誤差,而3D模擬列印出來的模型和人體實際的誤差不差過千分之一毫米,為醫生規劃好手術方案提供極大的便利。」

劉衛東教授打了個比方,「3D模擬技術讓醫生擁有了一雙可以透視的眼睛,提前獲取患者的腦部結構圖,同時可以通過3D影像設備同步顯現在屏幕上,這樣一來,手術中可以極大減少誤差,而對於需要術後顱腦修復的患者來說,3D模擬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定製個性化顱腦,確保無縫隙,有利於後續治療。」

大會專家表示,臨床上腦部的神經外科手術一直難度很高,也較為複雜。而從1997年起,我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地先後引進神經導航設備,並開展臨床應用研究,2000年後國內一些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同時也投入了對對神經導航儀的開發。近幾年,國產神經導航設備已經在深圳和上海投入市場,如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和華山醫院就研製開發了FDM神經導航系統,並獲得了國家批准上市。

對於3D模擬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的前景,與會專家均表示肯定。劉衛東指出,神經外科醫師通過3D列印或軟體成像的方式可以精確診斷病變部位,多角度分析患部結構,從而達到切除病灶、保護周邊的神經和血管效果。同時,對手術醫生可開展術前模擬手術訓練,尋找解決難點方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更能成為培養年輕醫師的有效手段,並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也認為,3D模擬技術將來的發展方向會更加多元,「如細胞列印,幹細胞列印、腫瘤細胞列印等,對將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發生過程,為臨床篩選更好的藥物,將提供更多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3D模擬技術 腦部結構 神經外科

相關推薦

評論(12)

相關焦點

  • 3D列印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優勢
    神經外科:是研究人體神經系統,如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並探索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技術的一門高精尖學科。背景:神經系統解剖結構複雜,相關疾病種類繁多,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它不僅要求醫生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還有避免術中對重要神經、血管及功能區造成損傷,因而臨床上一直在探索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的治療方式及相關輔助手段。3D列印是一種快速成型的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行業。
  • 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高清攝像頭連接於遠視鏡後,進行光電信號轉換的同時可為視頻圖像提供變焦、聚焦等調節,上置焦距調節、圖像放大等控制鍵,是手術醫生與外視鏡系統的主要交互元件。 ④顯示屏。實時顯示術區影像,為手術醫生及助手提供手術畫面,如術者和助手位於手術臺兩側,可分別於手術臺兩側放置顯示屏供術者及助手使用。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近日,首次成功運用在新疆的腦瘤手術中。  新疆網訊(記者趙劍塵)11月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一間普通手術室裡,誕生了一個新疆醫療史上的新紀錄:腦部島葉膠質瘤手術中首次成功運用術中喚醒技術。  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術中喚醒是一種新技術。來自呼圖壁縣五工臺鎮、37歲的農民許順成,成了第一個有勇氣決定嘗試新技術的腦瘤患者。
  • 腦部手術可不在顱骨上鑽洞?美研發新型腦外科手術機器人
    點擊查看 未來,某些腦部手術甚至無需在顱骨上鑽洞就能夠完成。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外公布了一臺目前還處在研發階段的新型手術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從臉頰對腦區進行精準定位——從臉頰進入腦部可以避免重要的顱腦區和神經系統。
  • 研究人員模擬蜜蜂複眼 造3D腦外科手術儀器
    當醫生為他做大腦掃描檢查時,在他大腦深處發現了一顆腫瘤。經過6年的搜尋,他找到了關鍵的外科醫生和專家,他們以傳統手術方法為他成功切除了腫瘤。但是尋找更好外科手術方法的想法繼續留存在他的心裡,他不斷考慮並試驗以微創方式進行大腦手術的各種方法。在過去25年裡,微創外科手術已經變得司空見慣。在手術中,一根細小的管鏡會通過手術或者自然存在的通道插入體內。
  • 3D直播神經外科手術 專家議多學科協作促神經科學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中外數百位專家學者就國際神經科學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交流。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治療風險大,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建立一整套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快速有效處理原則及協作模式,既是神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疾病診療的迫切需要。
  • 手術室裡的跨界黑科技:MR混合現實技術助力「超時空」手術
    如今利用混合現實技術,人們已經能在小縣城享受到北京等一線城市甚至國外的專家隔空治療。"超時空"遠程醫療已經成為現實。2020年6月11日,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專家團隊通過模擬專家遠程指導,配合混合現實技術成功完成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
  • 南華附一醫院神經導航精準手術水平再上新高
    紅網時刻 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說到導航儀,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車載導航或是手機導航,卻很少知道利用導航儀也能開展神經外科手術。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利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神經外科導航系統(又稱為「大腦GPS」),成功實施了一例高血壓引發的腦出血微創手術,將患者從癱瘓邊緣拉回。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攻入顱腔》丨以人腦研究人腦的手術
    當外科醫生能夠遊刃有餘地在腹腔中進行手術後,他們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人類靈魂的居所——大腦。大腦是人體最為脆弱、最為隱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準地為病人實施腦部手術?擺在神經外科醫生面前,是一條漫漫長路。
  • 3D列印人體器官 助力醫療技術革新
    「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 「鏡面人」患上心臟病,怎麼手術?3D列印技術復刻心臟結構,助力精準...
    疲乏、胸悶、心悸等症狀就醫檢查被診斷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更特殊的是吳先生還是一位「鏡面人」所謂「鏡面人」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發病率僅百萬分之一,這類患者體內的各器官位置左右對調,心臟位置、心內結構均徑向反轉
  • 患者南京做開顱手術 醫生與他聊著天切病變
    1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鼓樓醫院獲悉,專家在一位腦腫瘤患者的開顱手術中途,停用麻醉藥物,把他喚醒,和他聊聊天說說話,讓他動動手指腳趾……在確認他的運動神經沒有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醫生準確徹底地切除腦部腫瘤。大腦開刀,進退兩難這位患者是一名35歲男性,近一個月來,四肢抽搐已經多次發作,每次發作時意識不清。
  • 前沿| 數字神經外科在中國
    通常採用的傳統神經影像和直視手術較難有效地區分腦腫瘤和腦功能結構,術中易造成腦功能結構的損傷,導致患者術後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癱瘓。腦功能區腫瘤的手術治療是神經外科面臨的一個專業性難題。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手術技術在神經外科應用的典型表現。這類技術也是數字醫學在神經外科領域的重要環節,近十餘年來已得到了可喜的發展。數字醫學實際上是由計算機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聯姻」所產生,多年來,國內相繼開展了中國數字人、外科手術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診斷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藥學系統等研究與應用。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概述 神經導航技術又稱無框架立體定嚮導航技術或影像導向外科技術。以該技術為基礎發展的神經導航系統,能將數字影像數據與神經系統實際解剖結構建立動態關係,實時向神經外科醫生反饋手術過程。,以及神經外科精準醫療、微創外科理念提出,神經導航技術也迅速發展。
  • 醫生使用3D列印技術為2歲男孩做複雜腎臟移植手術
    蓋伊和聖託馬斯倫敦NHS基金會信託基金會的外科醫生正在使用3D列印技術來提高幼兒在救治複雜器官方面的成功率,近日,他們成功的為兩歲的德克斯特克拉克完成了腎臟移植手術。很明顯,他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手術,而他的父親布蘭丹克拉克則是可能的捐獻者。然而,德克斯特體型非常小,體重不到10公斤,而他父親的腎臟比一般成年男性的腎臟還要大得多 , 留下的外科醫生們的難題是植入腎臟到達德克斯特腹部的潛在可行性和安全性。
  • 開顱手術中醫生喚醒病人,聊著天就把腦部腫瘤給切了!
    近一月來多次發作四肢抽搐伴意識不清,另一家三甲醫院查頭顱CT和功能MRI發現右側額葉功能區佔位伴周圍水腫,考慮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大,建議行藥物治療觀察,後輾轉來到鼓樓醫院,住院用藥期間患者仍發作癲癇。神經外科主任杭春華教授組織我院膠質瘤多學科診療組(MDT)神經外科、影像科、腫瘤科、病理科、手術麻醉科等專家討論,最終決定採用神經導航下顯微手術切除病變,同時術中喚醒麻醉下配合皮質電刺激定位功能區,並且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手術方案。   手術切除腦功能區病變一直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挑戰,易造成神經功能損傷,術後易出現偏癱、失語等併發症。
  • 應用3D-Slicer設計腦出血3D手術穿刺導板(續)
    3D Slicer在中國的應用普及,還有中南大學數字醫療與虛擬實境研究中心廖勝輝教授為代表的E3D中文軟體在全國的推廣應用普及,3D列印技術在腦出血微創治療中越來越廣,他們無形中奠定了Mimics、3D Slicer、E3D等軟體在全國臨床神經外科應用拓展的代表,在他們周圍聚集了一大批3D神經外科臨床應用、科研、開發愛好者,正是這一大批3D臨床專家、學者、計算機工科科研人員無私奉獻地推動者3D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
  • 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昆醫大附一院
    7月9日,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KINEVO900)落戶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具備的一系列創新技術,為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帶來更好的操控和更精準的手術診療,也將為複雜性腦部疾病治療帶來新機遇。
  • 小夥腦腫瘤手術後不說話 醫生彈唱英文歌喚醒他
    小夥腦腫瘤手術後不說話 醫生彈唱英文歌喚醒他 2017-02-09幾經輾轉,2017年1月13日,小葉家人帶著他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由神經外科黃柒金教授接診。  經檢查,小葉腦部的腫瘤有大半個網球大小,位於三腦室並累及中腦,處於大腦中央深在部位。  「難以置信!他之前身體很好,可愛運動了,最喜歡打籃球。」小葉的姑姑說,全家一下就懵了。  「必須手術切除腫瘤,我們也有一定把握。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