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7-04-09 17:57 來源:澎湃新聞
3D模擬技術逐漸滲透到醫療行業,除了骨科、口腔科外,也正在神經外科領域逐步應用推廣,為腦血管和腦腫瘤患者的精準治療、個性化的顱骨定製帶來極大幫助。
4月7日-4月9日,由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區協作組等聯合主辦、上海市浦南醫院承辦的「三維模擬技術在顱底及腦血管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
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與以往手術有所區別,專家在手術前先通過3D模擬技術,將腫瘤的位置與周邊相鄰的組織清楚地顯示出來;在神經導航設備的指引,高清手術顯微鏡、神經監察儀等輔助下,手術經歷近10個小時,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澎湃新聞記者獲悉,這臺手術由世界頂級醫生、美國杜克大學神經外科Fukushima教授與上海市浦南醫院院長劉衛東教授共同完成。
劉衛東教授表示,這名患者發病已近6年,腫瘤生長部位特殊,給手術造成了極大難度。
「病人腫瘤位於左側顱內、顱頸交界區,和周邊顱內眾多神經、血管相鄰與交織,手術切除的難度極大。」 劉衛東教授認為,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不僅僅是要切除患者的腦部腫瘤,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患者的神經以及腫瘤周邊組織不受到影響,「前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後者是關鍵,可以保護好患者的各項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3D模擬技術可以給醫患雙方帶來多大幫助?劉衛東教授進一步指出:「過去,實施手術醫生需憑自身經驗,在腦海中將這些二維信息轉化為三維信息,提前做好手術規劃。但是,醫生在腦中構建立體圖像,由於主客觀因素影響,難免會存在誤差,而3D模擬列印出來的模型和人體實際的誤差不差過千分之一毫米,為醫生規劃好手術方案提供極大的便利。」
劉衛東教授打了個比方,「3D模擬技術讓醫生擁有了一雙可以透視的眼睛,提前獲取患者的腦部結構圖,同時可以通過3D影像設備同步顯現在屏幕上,這樣一來,手術中可以極大減少誤差,而對於需要術後顱腦修復的患者來說,3D模擬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定製個性化顱腦,確保無縫隙,有利於後續治療。」
大會專家表示,臨床上腦部的神經外科手術一直難度很高,也較為複雜。而從1997年起,我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地先後引進神經導航設備,並開展臨床應用研究,2000年後國內一些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同時也投入了對對神經導航儀的開發。近幾年,國產神經導航設備已經在深圳和上海投入市場,如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和華山醫院就研製開發了FDM神經導航系統,並獲得了國家批准上市。
對於3D模擬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的前景,與會專家均表示肯定。劉衛東指出,神經外科醫師通過3D列印或軟體成像的方式可以精確診斷病變部位,多角度分析患部結構,從而達到切除病灶、保護周邊的神經和血管效果。同時,對手術醫生可開展術前模擬手術訓練,尋找解決難點方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更能成為培養年輕醫師的有效手段,並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也認為,3D模擬技術將來的發展方向會更加多元,「如細胞列印,幹細胞列印、腫瘤細胞列印等,對將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發生過程,為臨床篩選更好的藥物,將提供更多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3D模擬技術 腦部結構 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