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無數患者因為所在的地區醫療資源缺乏,醫療水平落後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還有那些不方便轉院,不能經受長途顛簸的患者,都曾經錯失了很多治療機會。如今利用混合現實技術,人們已經能在小縣城享受到北京等一線城市甚至國外的專家隔空治療。"超時空"遠程醫療已經成為現實。
2020年6月11日,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專家團隊通過模擬專家遠程指導,配合混合現實技術成功完成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該院神經外科專家黃紅星和匡衛平通過顯示屏實時在線查看手術患者的影像病歷資料,與手術室的醫生交流,進行實時精準指導,模擬遠程指導完成這場神經外科手術。
2019年5月,江蘇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陳亮在本部指導位於浦口分院的胸外科副主任朱全及其團隊為一名67歲的早期肺癌患者開展了左上肺聯合亞段切除術。
手術前胸外科團隊已通過混合現實雲端智能分析與影像數據重建,獲得了患者肺部的三維模型,藉助雲端實現兩地醫生的"實時共享"。手術中,陳亮通過語音和標記筆進行"實時指導",輔助手術團隊現場操作,保證手術安全進行。
2019年7月,江蘇省人民醫院浦口分院與本部專家再度聯手,共同為一位72歲的乳腺癌患者成功進行手術。手術前,主治醫生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向戴上智能設備的患者講解手術過程,打消了患者及家屬的緊張和疑慮。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在同院或同市內進行的混合現實遠程手術,其實早在2018年,就已經有了跨省市甚至跨國的"超時空手術"。
2018年1月8日,在新疆進行了一場首例混合現實技術(MR)三地遠程會診手術。手術前,技術人員根據患者的醫學影像數據做成病灶部位的3D影像。手術中,三地醫生都戴上3D全息眼鏡後,患者骨折的部位,以及周圍血管、神經走形的全息影像"懸浮"在眼前。相隔3000多公裡,武漢的醫生可以實時精準指導正在新疆做手術的醫生團隊。
2020年7月19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和MR混合現實技術,遠程指導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了"脛骨骨折髓內釘固定"與"膝關節置換"手術。
混合現實技術不僅提高了偏遠貧困地區的醫療服務質量,而且提升了醫生操作體驗與手術質量,也將助力遠程醫療技術的真正普及。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不僅僅於此,從醫護人員的培養就已經開始了。畢竟技術再發達也不能完全替代醫護人員的作用。科技作為醫護人員們手裡的輔助工具,是為了幫助人們提高醫療水平。
為了解決醫護專業教學過程中實習資源匱乏、真實操作成本高和風險大等問題,全國首個醫護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於2016年被幻境科技研發出來。採用虛擬實境技術逼真呈現實驗實訓的場景、設備、用品工具等,3D動畫演示操作過程,可隨意選擇每個步驟進行操作演示。教學的同時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實時考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該軟體支持VR、AR、MR、PC端等多種形式,支持多人同時在線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在虛擬場景中進行虛擬實訓,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對實習資源的浪費。可以廣泛應用於醫護專業大中專院校、職業技校及有技能培訓需求的企業單位和國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