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2020-12-05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此次手術過程中,把AR技術與3D列印技術完美應用到骨科領域,在全國尚屬首例。

尖端醫術:「AR技術+3D列印」 切除腫瘤、置換椎體

不久前,家住文登區、今年66歲的林慶(化名)因渾身無力到威海市中心醫院檢查,醫生意外發現他腹部有一個皮球大小的腫塊,經多學科會診,結合CT、磁共振、穿刺取病理等檢查結果,確定為低惡性腰椎部腫瘤。因腫瘤侵蝕第五椎體且巨大,若不及時治療,患者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目前,對於腫瘤侵犯腰椎體,手術切除仍然是治療的關鍵。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主治醫師與患者家屬進行了詳細溝通,最終決定為林慶實施腰椎腫瘤切除3D列印椎體置換術,以醫學影像數據為基礎,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個性化人工椎體,術中植入到患者體內,建立腰椎新的穩定系統。

叢海波(左)和專家們通過AR技術實施3D列印椎體置換手術

21日早8時50分,緊張的手術正式開始,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威海市中心醫院院長叢海波,脊柱外科資深專家張恩忠,創傷骨外科主任馬兆強等專家共同進行手術,血管介入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影像科、輸血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共同配合,藉助上海霖晏科技提供的AR技術,患者腹部11釐米×9釐米×6釐米大小的腫瘤被完整切除,並順利植入3D列印的金屬椎體,歷時4個多小時,手術全過程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按計劃完成手術。

醫生佩戴AR眼鏡進行手術的同時,記者通過外接屏幕進行了觀摩。通過AR眼鏡傳輸的畫面,記者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手術臺上,醫生通過語音和手勢控制AR眼鏡所示畫面,在術中對動脈、靜脈、骨骼進行切換顯示及拖拉平移等操作,記者可以通過外接屏幕,以主刀醫生的視野來觀看這場精細的手術。

據了解,3D列印技術應用於骨科手術,在威海市中心醫院已不罕見。不僅大規模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此次AR技術的應用,使患者的血管、組織、病灶部位360度呈現在醫生眼前,大大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

外接屏幕上的影像與AR眼鏡中的同步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對各種科技詞彙理解並不透徹?術後,叢海波作了詳細解釋。

第一步:用3D列印技術,「克隆」人體組織器官

叢海波說,實施手術之前,患者和家屬多有忐忑。因為現在大多數的CT、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結果,看起來也就是黑白光影,非專業人士無法辨識。病灶具體多大,精準位置在哪,從何處著手切除,會不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這些都是患者的疑慮。

對於這個困惑, 3D列印技術就能解決。術前,臨床骨科、影像科、普外科醫師及計算機工程師,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將腫瘤、骨骼及周圍重要神經血管組織等進行重建,利用計算機模擬合成三維立體影像。這樣一來,根據這個立體影像,用特質材料和技術,列印出一個形狀完全相同的、內部結構層次分明的腰椎部模型,病灶的部位也能一清二楚。醫生拿著模型放在患者面前,給患者講解,方便很多,醫生也更加心中有數。醫患交流實現了形象化,提高了醫患之間的理解。

第二步:用增強現實(AR)技術,讓患者變成「透明人」

現如今,AR技術已不僅僅是個「看上去很美」的概念,更不是像普通人想的看看視頻、打打遊戲這麼簡單。事實上, AR技術正與傳統醫學發生「親密接觸」。這次手術,利用CT、核磁共振多角度拍攝的片子,計算機還原出一個虛擬卻又無比逼真的患者人體構造,病人和醫生可以更加清楚手術要如何實施。

醫生戴上AR眼鏡後,通過聲控和手勢指令,虛擬的病灶就完全可以剝離出來,醫生可以在這樣生動逼真的世界裡,模擬手術全過程。

第三步:臨場應用增強現實技術「透視」手術部位

叢海波介紹,這個過程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將增強現實(AR)技術,與真實手術無縫對接。在手術中,如果碰到棘手的部位,可以戴上眼鏡,眼睛掃過的地方,視野裡就會出現一個逼真的虛擬場景,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出現在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兩種信息相互補充,患者病灶整個部位的構造也就一清二楚了。術者就像長了「透視眼」,可以直接透過皮膚看見腫瘤的位置、大小、深度,避開重要血管、神經、組織,提高手術安全性。

總之,3D技術椎體腫瘤切除+ AR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術前、術中全過程的精準可視,患者得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性大大提高。

即將植入人體的金屬3D列印椎體

未來可期:高科技技術會更廣泛應用

「這次AR技術的成功應用,既是一次嘗試更是一次偉大的突破。」叢海波告訴記者,接下來,威海市中心醫院將更加深入對於數位化醫療和精準醫療的探索,促進「3D列印」技術、「AR」技術的從骨科領域向更廣闊的醫學領域拓展,緊跟醫學發展前沿步伐,全面造福百姓。

「3D列印很『時髦』,AR技術很高端,但它們的根基在數字醫學,沒有精確的數位化設計,就沒有『漂亮』的3D列印和完美的虛擬實境技術。」叢海波介紹,2016年,威海市中心醫院就成立了數位化醫療中心,勇敢跟蹤醫學前沿,迎接精準醫學、個性醫學時代的到來。

據介紹,中心實驗研究室開展的基因測序、藥物基因敏感性檢測等項目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同時介入技術、胸腹腔鏡、腦室鏡、椎間孔鏡、關節鏡等技術已非常成熟,為臨床數位化醫療的全面開展夯實了基礎。今後,威海市中心醫院將繼續重科研、重創新,廣泛吸納人才、提升醫護人員的基礎研究能力,追尋前沿醫學的腳步,確保數位化、精準化診療在全院落地開花。

(原標題:我國首次藉助3D列印+AR技術做手術)

相關焦點

  • 當AR遇上3D列印 一場高科技的骨科手術嘗試成功
    【PConline 深度報導】3D列印技術應用在醫療行業,尤其是骨科手術中,已不罕見,該項高科技的技術不僅大規模的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但是你見過3D列印技術配合AR技術,共同完成一場手術的情景嗎?就在不久前,我國便成功完成了一場3D列印+AR技術骨科手術。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3D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已獲得應用,它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1∶1的實體模型;(2)無生物活性的材料;(3)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細胞及完整生命功能的器官。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走在前列,骨科領域中第1、2點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第3點應用也有相關報導。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料,闡述關於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及展望。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用3D列印出一段胸椎,替換部分脊椎,讓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的脊柱重新「立」起來。這是浙大一院骨科最近完成的3D列印兩節段人工椎體技術應用於胸椎腫瘤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將此項先進技術運用於脊柱多節段的手術。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二、3D列印在骨科的應用 (一)常用於骨科3D列印的技術及材料 3D列印技術無需工業模具,產生廢料極少,單個製作與批量製作成本相比差距不大,因此在非批量製作中具有明顯的成本和效率優勢,極大地簡化了從設計到產品實物的過程。
  • 世界首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南方醫院脊椎及骨病外科鄭明輝副主任醫師在嶺南名醫陳建庭主任和朱青安教授指導下,與華鈦三維工程師陸國贊合作構思設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增材製造研究中心主任吳鑫華院士團隊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個性化鈦合金3D列印工藝研究,成功列印出符合病人要求的人工椎體/腰間盤一體化"植入物。這次手術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的3D列印植入物技術在骨科醫療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飛利浦首次亮相3D列印和增強現實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程序
    飛利浦董事在西班牙IDIS基金會(健康發展與整合研究所)創新委員會的演講中解釋了他們的新外科技術如何使用3D列印,增強現實(AR)和原位監控來減少住院時間和術後併發症。我們已經介紹了如何使用3D列印製作手術指南和解剖模型,飛利浦通過將AR,圖像融合(將MRI和PET等不同類型的掃描結合到一張圖像中以獲取更多信息)從本質上擴展了這些技術。 ),以及實時監控。
  • 基於3D列印技術骨科康復學的發展前景
    背景:3D精準列印在骨科康復醫學中的應用正受到臨床醫生、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重視。目的:綜述3D列印技術在骨科康復學方面的發展情況。方法:應用計算機檢索CNKI資料庫、萬方資料庫、PubMed資料庫及Elsevier資料庫中2011至2019年收錄的相關文獻,中文檢索詞為「3D精準列印、骨科康復醫學、人工智慧」,英文檢索詞為 「3D Precision Printing,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我院完成我省首例金屬3D列印三翼髖臼假體全髖關節翻修術
    近日,哈醫大一院骨科一病房3D列印團隊,應用3D列印技術,通過術前列印骨骼模型進行模擬假體安裝,成功為一名70歲,全髖關節置換術後15年,髖臼骨缺損巨大,髖臼上部坐骨、髂骨存在巨大空洞型缺損的患者實施了我省首例金屬3D列印三翼髖臼假體(Triflange)+股骨柄假體髖關節翻修術,為患者更換了一個新的、穩定的髖關節。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 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 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海南完成
    26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據悉,來自海南的57歲患者吳先生接受了此次手術。  據介紹,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中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黃金標準」,這個手術最重要的就是膝關節假體。
  • 省醫成功完成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4月2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省醫19日成功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的個體化定製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據悉,該手術使患者髖關節置換翻修後的髖臼骨缺損得到精細化及個體化的完美重建,恢復髖關節功能,解決了複雜人工髖關節置換翻修後骨缺損個體化重建的臨床難題。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目前,3D列印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建築等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未來將深刻的改變世界製造業的理念、方法和格局。3D列印在醫療行業甚至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AR增強現實技術的原理及現實應用
    AR 增強現實技術通過將虛擬信息與真實環境影像疊加的方式進行即時性信息數據交互。虛實交融的AR 增強現實將我們周圍的整個世界變成交互式對象,這種新的信息交互模式亦會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增強現實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 開啟醫療新探索,虛擬動點OptiTrack動作捕捉系統與增強現實手術...
    全球首例通過光學空間定位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手術,是由一家名為Holosurgical的數字外科手術公司完成的。最新的技術手段幫助外科醫生縮短了手術時間,有效減少軟組織的發病率,並且顯著的優化了顱骨和脊柱神經外科手術過程。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醫藥生物行業是目前3D列印技術擴張最為迅猛的行業。3D列印技術能夠為醫療生物行業提供更完整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生物3D列印技術將促進再生醫學領域在人造活體組織與器官的研究。在個性化解決方案方面,比較典型的應用有3D手術預規劃模型、手術導板、3D列印植入物,以及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
  • 3D列印手術導板幫英國小夥兒重塑面部
    除了醫生的經驗和技術,在複雜手術中使用3D列印的手術導板也是實現精準手術的保證。本期,3D科學谷將與谷友一起了解英國Morriston 醫院是怎樣藉助3D列印手術導板成功完成一臺面部重建手術的。手術導板正是在手術規划過程中完成設計的。製造手術導板的設備是英國雷尼紹公司(Renishaw)的選擇性雷射熔化3D印表機,列印材料是鉻鈷合金粉末。
  • AR增強現實的應用領域及表現方式
    AR增強現實的 應用領域 01 體育娛樂與遊戲 增強現實的發展,對於娛樂業有著極大影響。 增強現實產生的三維虛擬事物,能夠增強我們的娛樂感觸,將各種娛樂,變成當今最前沿的科技體驗。 增強現實目前常用於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中。
  • 4WEB醫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獲得FDA市場準入許可
    金屬3D列印的特殊優勢是人工椎體被製成微孔結構,形狀像海綿一樣,類似我們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椎體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二者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骨整合。2016年7月27日,3D列印骨科植入物的行業領導者4WEB 醫學公司宣布,該公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已經獲得FDA的510K市場準入許可。
  • 3D列印脊椎成功植入人體
    從醫學上來說,除了通過手術把腫瘤切乾淨以外,別無它法。而切除腫瘤就意味著要切除部分脊椎。  日前,袁先生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教授主刀,成功植入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在他的脊柱上完成長達19釐米的大跨度支撐,以替代被徹底切除的椎體。  手術6個多小時後,袁先生被推出手術室。由於術中出血量小,生命體徵平穩,術後他未被推進ICU,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 新型 3D列印設備增強二氧化碳排放捕獲能力
    3d列印強化裝置安裝在包裝元件之間的柱的上半部分。「在設計我們的三維列印設備之前,很難在CO中實現熱交換器概念2吸收列,因為列的填充元素的複雜幾何圖形。通過三維列印,質量交換器和熱交換器可以在一個多功能的、強化的設備中共存,」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ORNL的Xin Sun說。在包裝元件的瓦楞紙板內添加了嵌入式冷卻液通道,以允許熱交換能力。最終原型測量 直徑20. 3 釐米,14.6 釐米高,總流體體積容量為 0.6 升。
  • 淺析AR技術在醫療手術中的應用
    隨著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技術的逐步成熟,AR和VR正在向病患管理、醫療運營維護、檢測診斷、治療康復等環節滲透。 眾多科技初創公司正在將AR技術應用到手術中,通過數據化和3D技術,將傳統的二維圖像信息立體化,使醫生的病患分析和手術治療更加輕鬆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