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2020-11-23 醫脈通

作者:南昌大學醫學院南昌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鮑立傑


3D列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數據為基礎,運用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製造物體模型的技術,即通過逐層疊加材料來組成3D實體模型。作為一種新型的快速成型及快速製造技術,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受到醫學領域學者的青睞。3D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已獲得應用,它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1∶1的實體模型;(2)無生物活性的材料;(3)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細胞及完整生命功能的器官。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走在前列,骨科領域中第1、2點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第3點應用也有相關報導。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料,闡述關於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及展望。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主要是以下幾種:(1)1∶1實物模型的製作;(2)骨科手術輔助材料的列印;(3)骨科內置物材料的列印。1.13D列印1∶1實物模型3D列印技術術前根據患者CT三維重建的數據構建出1∶1的3D模型,幫助醫生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為患者和醫生提供觸覺與視覺上的體驗,對疾病的診斷、術前手術方案的設計、術前手術操作的演練、術中輔助手術操作以及術後恢復等方面擁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極高的應用價值。


3D列印的模型對疾病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例如在複雜骨折的分型、脊柱側彎的分型、骨腫瘤的鑑別、關節損傷的嚴重程度等。並且對骨腫瘤的患者,可根據CT值列印出腫瘤的範圍,指導腫瘤的界限,術前制定手術計劃,模擬操作,對腫瘤準確的切除及個體化製作材料和重建提供準確參數,簡化手術,減小創傷及併發症,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根據3D列印的骨關節原型,可計劃插入髓腔內的器材尺寸,為髓腔結構變異與器材結構差異的患者更好的置入假體,提高手術安全性和精確性。還可以預見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如術後遺留骨缺損區域的三維外形,內固定器或個性化假體的參數、內固定物螺釘定位等,充分的術前準備,有助於手術療效改善。


對於脊柱手術最主要的是準確置釘,減少手術併發症,頸椎的椎弓根細小,置釘風險大,所以列印紙做的鑽孔導板尤為重要,在鑽孔導板輔助下進行椎弓根螺釘置入,使用簡便,手術也更加簡單,個性化的設計使得精確度增加,術前可直接找到合適的螺釘尺寸及設計螺釘置入的軌道,減少螺釘的偏離。在脊柱側彎的患者中應用價值更大,不僅可以指導準確置釘,還可直接測量畸形的角度,設計螺釘置入的順序及節段,在椎弓根螺釘的鑽孔導板下很容易操作,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團隊及患者的輻射量,減少置釘穿孔率及方向錯誤率,椎弓根置釘準確率達到98.08%,遠高於傳統置釘準確率。並且可縮短椎弓根釘置入的學習曲線。


在複雜四肢骨折中,快速成型技術對骨折分型及手術復位演練有著重要的意義。並對幹骺端骨不連截骨、骨盆骨折、髖臼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跟骨骨折等不同患者進行術前建模,利用3D製備的模型或者使用導板輔助螺釘及內固定材料準確置入,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併發症發生,手術效果令人滿意。

現已證實,數位化三維模型能夠更直觀、更準確地反映骨骼病變的三維立體結構,對臨床醫生的診斷、手術計劃、內固定選擇等有較大幫助,並且減少手術的操作時間,手術切口最小化,術中透視少、精確度高,但術前CT三維重建,增加費用,延長術前計劃時間及導板的製作。在一項關於3D列印對脊柱及骨盆手術作用的調查中顯示:大多數醫生認為3D列印技術有助於手術計劃制定、術前操作、與患者交流及增加手術的安全性,並縮短手術時間。


骨科手術輔助材料的列印


在3D列印領域,材料是技術的核心之一,可以使用的材料有很多,如金屬、陶瓷、塑料甚至細胞等。根據不同的原料可製作不同的產品,如鋼板、關節、骨骼支架材料、骨外固定架等,均可通過3D列印技術生產。3D列印產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精準、複雜成型、個體化,這正好符合醫生的要求。現在3D列印的骨科器械及材料工具主要有:個性化手術工具中最為典型的是手術置釘導板,包括骨盆導板、關節導板、脊柱導板等。3D列印的導板可提高腫瘤切除範圍、精確度及置釘的準確性。3D列印個體化製備的置入物進行組織缺損的修復,可以大大提高外科手術的精確性與安全性,傳統的假體並不能完美的匹配患者骨骼的個體差異,各種疾病導致的骨缺損使骨骼的外形更不確定,3D列印技術設計與製備的置入物能夠完美解決這些問題。3D列印手術器械也得到應用,其製備的手術器械價格便宜而且能達到傳統手術器械相同的手術要求,使用的材料是清潔材料,對手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骨科內置物材料的列印


3D列印骨科內置物替代骨組織包括兩種,一種主要起支撐作用,第二種不僅起支撐作用還富有生物活性。如今很多置入物採用磷酸三鈣等材料,有實驗顯示如果多孔的磷酸三鈣支架中混入氧化鎂或氧化鍶將更加有利於骨骼的生長。利用3D列印技術製備的生物支架,豐富的材料保證了支架具備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支架孔隙的大小、形狀更加符合種植細胞的遷移、增殖與分化,能夠為組織缺損的修復提供優良的環境,納米微孔技術有利於細胞的生長與爬行。


2005年,戴尅戎教授施行人工半骨盆置換以保全患者的臀部和下肢,其將3D列印技術在國內正式引入臨床,手術非常成功,列印的半骨盆主要起到支撐效果。同時現有列印的富有生物活性骨骼替代物主要為支架,尚處於研究及初步應用階段,列印的支架混有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或生長因子等)或者直接由細胞列印成的物質。


3D列印技術製備的羥基磷灰石/聚己內酯/脫鈣骨基質置入兔子體內不僅在支架周圍成功誘導骨生成,同時能夠引導骨細胞在支架的孔隙內爬行並產生新生骨,假如支架混有PLGA/β-TCP、BMP、DMB、軟骨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促進成骨細胞生成骨骼,現在許多支架直接採用可水解的材料作為原材料,其置入後可在體內自然降解,成骨的速度可以完美的匹配支架的降解速度,可修復大段骨缺損。3D列印的大段人工骨已應用於紐西蘭兔,組織學及影像學顯示無免疫反應,並不幹擾骨與纖維組織的生長及長入,加入DMB後更加容易形成新骨長入。如今3D人工椎體、椎間融合器、髖臼假體等即將完成臨床觀察。現今列印的生物活性骨骼已可直接植入到人體。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前景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產業方向主要有2個,一個是快速成型,一個是快速製造。快速成型:目前的3D列印技術,主要應用在快速成型方面,如製作模型、製作導板、製作匹配的骨替代物等都屬於快速成型。然而快速製造實現了生產線式的製做,3D列印有望在人工假體、手術器械、骨移植物等實現快速製造。同時具有生物活性人工替代骨組織的製造方面也將發生巨大的進步。隨著電腦技術及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3D列印技術應用的價格變的越來越低,並且媒體的推廣也不斷為人們所認識,越來越多的人接受3D列印技術。在骨科領域中具有生命特徵的活性人造骨骼的3D列印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物材料、幹細胞、組織培養等多學科的科技突破,將替代壞死、缺損的骨組織部分的具有生物活性人工骨組織直接列印出來,這項技術突破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了。

 

來源: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5年2月第23卷第4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本文旨在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進行概述,並對其在未來的發展提出展望。目的是加深臨床醫生對3D列印技術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其臨床轉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一、什麼是3D列印技術 3D列印技術又稱為"快速原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或"增材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
  • 基於3D列印技術骨科康復學的發展前景
    骨科康復學:主要研究骨與關節、肌肉及神經系統和軟組織的損傷、畸形和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礙及康復處理,是骨科學的一個分支。背景:3D精準列印在骨科康復醫學中的應用正受到臨床醫生、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重視。目的:綜述3D列印技術在骨科康復學方面的發展情況。
  • 3D列印MEMS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波蘭西裡西亞工業大學(Siles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Tomasz Blachowicz和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Bielefel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Andrea Ehrmann近期在Micromachines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題為「3D Printed MEMS Technology—Recent
  • 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此次手術過程中,把AR技術與3D列印技術完美應用到骨科領域,在全國尚屬首例。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醫藥生物行業是目前3D列印技術擴張最為迅猛的行業。3D列印技術能夠為醫療生物行業提供更完整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生物3D列印技術將促進再生醫學領域在人造活體組織與器官的研究。在個性化解決方案方面,比較典型的應用有3D手術預規劃模型、手術導板、3D列印植入物,以及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目前,3D列印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建築等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未來將深刻的改變世界製造業的理念、方法和格局。3D列印在醫療行業甚至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當AR遇上3D列印 一場高科技的骨科手術嘗試成功
    【PConline 深度報導】3D列印技術應用在醫療行業,尤其是骨科手術中,已不罕見,該項高科技的技術不僅大規模的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但是你見過3D列印技術配合AR技術,共同完成一場手術的情景嗎?就在不久前,我國便成功完成了一場3D列印+AR技術骨科手術。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
  • 3D列印骨科植入物中的三重周期性最小表面(TPMS)應用邏輯
    由於使用功能梯度開孔多孔金屬生產骨科植入物的可能性,增材製造技術越來越引起植入物製造領域的關注。金屬3D列印被應用於製造骨科植入物的主要目的是模仿骨骼的複雜結構,以增加植入物的骨整合。多孔材料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骨骼與植入物合金之間的彈性模量不匹配,減輕了應力屏蔽效果並改善了植入物的形態,為組織向內生長提供了生物材料錨固效應。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打開APP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撒羅滿3d列印 發表於 2020-03-20 16:28:05 (文章來源:撒羅滿3d列印)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這一期,撒羅滿將帶您走進3D列印技術類型的具體分享,同時為您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帶您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3D列印主要優點包括:提高製造精度、簡化繁瑣的製作過程、節約加工材料和人力資源,經濟環保,縮短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個性化製作。在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技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以及研究,其中口腔修復學、口腔種植學、口腔正畸學、口腔內科學都有涉及,還包括生產用於牙科種植導板、顱頜面和整形外科植入物的製造,以及用於植入物和牙齒修復體的內冠和骨架的製造等等。
  • 3D列印人體器官 助力醫療技術革新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人民網8月6日電(王宇鵬)在建築設計、汽車零部件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3D列印技術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力。近年來,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3D列印技術可以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哪些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如何?產品上市還有哪些困境亟待突破?
  • 臨沂市中醫醫院應用3D列印技術完成腫瘤關節翻修術
    近日,臨沂市中醫醫院骨二關節骨科在副院長何勇帶領下,利用3D列印技術個性化定製假體,成功為一例腫瘤髖關節術後近10年鬆動脫位的患者實施了關節翻修術。解決了髖關節翻修手術中巨大骨缺損的技術難題,填補了臨沂市在該項領域的空白。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世鎮為3D列印技術落地指路
    本報訊  11月24日,廣東省醫學3D列印應用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火炬開發區醫院臨床基地正式揭牌,95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的奠基人、有著「數字人之父」之稱的鐘世鎮參加了此次活動。3D列印技術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標誌之一,是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用3D列印出一段胸椎,替換部分脊椎,讓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的脊柱重新「立」起來。這是浙大一院骨科最近完成的3D列印兩節段人工椎體技術應用於胸椎腫瘤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將此項先進技術運用於脊柱多節段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