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波蘭西裡西亞工業大學(Siles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Tomasz Blachowicz和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Bielefel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Andrea Ehrmann近期在Micromachines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題為「3D Printed MEMS Technology—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文章連結為:https://doi.org/10.3390/mi11040434。
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已廣泛用於現代各類電子應用,無論是在醫學、測量、微流控,還是在物聯網等各領域中,均可以看到它的身影。MEMS元件常用作微型傳感器或執行器,通常由矽製成;近年來使用聚合物製成的MEMS器件也比較常見。典型的矽基MEMS器件有: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噴墨列印頭等。
與單純的微電子學相比,MEMS製造的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較難引入新的器件結構;但是如果將MEMS技術與3D列印相結合,就可在某些領域中更輕鬆地製造新器件結構,從而為新應用輸入「新鮮血液」。研究者指出,MEMS 3D列印技術經常面臨各種挑戰,但近期許多技術發展可能將受益於3D列印的最大優勢——更高的生產效率以及更大的經濟效益。3D列印的常用聚合物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或聚乳酸(PLA),也可使用聚醯胺(尼龍)或聚碳酸酯。
「儘管3D列印為MEMS技術的施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但只有平均不到1%的3D列印相關研究集中在MEMS技術上。」研究人員表示,「這與MEMS製造中3D列印技術的潛在優勢形成了鮮明反差,特別是3D列印還可避免因各向異性蝕刻圖案未對準而導致的3D結構欠蝕刻的相關問題。」
「可以預期,3D列印方法允許以所需的方式剪裁3D形狀,從而通過適當調整工藝參數,使器件結構更可靠。」
然而,該技術也存在一些挑戰,比如解析度、熱收縮等參數的範圍有限。
典型3D列印技術介紹
Blachowicz和Ehrmann在論文中介紹了2013年Leary等人開發的用於器官晶片和3D列印微流控器件的MEMS通道的研究。不久之後,Lifton等人開始探索在微流控和晶片實驗室領域的3D列印技術,並且比較了製造MEMS器件的各類技術。除了在毒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篩選,作者還討論了關於技術的選擇,如光刻、雙光子與多光子聚合、噴墨3D列印、金屬增材製造工藝以及組合與融合技術。
將3D列印與拾取和放置功能結合,可製造用於聲波流體粒子操縱的3D MEMS器件。圖片來源: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3D列印應用於MEMS傳感器和執行器
3D列印也可用於各類不同的傳感器和執行器,如化學傳感器,物理傳感器,開關和振動執行器等。
(a)圖為3D列印的MEMS開關概念圖,當在固定的底部電極上施加電壓時,由於靜電作用,在懸浮電極上將產生下拉力;(b)圖為3D列印的工藝步驟。(圖片來源:美國化學學會)
在航空航天應用中,研究者探索使用MEMS介電彈性體執行器(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s)與3D印表機翼骨架相結合。當使用MEMS介電彈性體執行器時,由於其有潛力擁有更大的承載能力、更高的工作密度以及高頻工作的能力,可利用仿真來優化機翼。
圖為微型飛行器的概念設計,由MEMS技術與3D列印相結合製造而成
Khandekar等其他研究者使用陶瓷聚合物複合材料為微型衛星的微推進器3D列印了相關部件。
「大約20年前,首次出現了3D列印MEMS器件的想法,並在結合這些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對於微流控系統和一些MEMS傳感器和執行器而言,如今已可通過各種3D列印技術來實現。」研究者在文中總結道。
「如雙光子聚合技術等新增材製造技術,可製備尺寸小於1 µm的最小器件特徵。而對於更成熟的3D列印技術來說,出現了如何縮小最小特徵尺寸的新思路,從而使3D列印越來越符合MEMS製造的要求。」
更多國內外新聞資訊,請關注公眾號:M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