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2020-11-24 健康界

醫藥生物行業是目前3D列印技術擴張最為迅猛的行業。3D列印技術能夠為醫療生物行業提供更完整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生物3D列印技術將促進再生醫學領域在人造活體組織與器官的研究。在個性化解決方案方面,比較典型的應用有3D手術預規劃模型、手術導板、3D列印植入物,以及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在再生醫學領域,研究人員已經在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培養人造器官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進展。本文主要觀察了2017年第一季度,醫用3D列印技術在如下7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1手術規劃模型

對於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術前規劃十分重要。傳統上,通過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設備獲取患者的數據,是做醫生手術預規劃的基礎,但得到的醫學影像是二維的,之後還需要利用軟體將二維數據轉成逼真的三維數據。3D印表機可以將三維模型直接列印出來,既可輔助醫生進行精準的手術規劃、提升手術的成功率,又方便醫生與患者就手術方案進行直觀的溝通。此外,即使在治療失敗,3D列印也可以為醫患雙方提供可溯源的依據。

世界首例Mr混合現實技術輔助的乳房重建手術完成

2017年3月,湖南省腫瘤醫院醫生術中頭戴已經輸入患者三維影像信息的HoloLens眼鏡,術前3D血管數據個性化精確設計切取面積為22cm*14cm的股內側穿支皮瓣游離移植一期重建乳房,手術歷時6個小時就得以安全順利完成。

輔助腫瘤手術的3D列印肝臟模型普及有望,僅需不到150美元

3月初,波蘭克拉科夫一醫學團隊通過展示了肝臟內部腫瘤、內循環系統,以及對外科醫生或將面臨的種種問題予以參照。研究者以一名52歲的女病人的肝臟為樣本,先獲得其肝臟CT掃描,再使用PLA彩色材料的標準3D印表機,進行六個部件的列印。隨後搭建起「肝薄壁組織的支架(liverparenchymascaffold)」,再填充矽膠材料。完成後的模型即能清晰可見肝臟,包括形狀、質量,還有腫瘤及內部些許血管。總共花費約160小時,模型成本低於150美元。相比於2015年日本筑波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此項3D肝臟模型將成本拉至可接受的水平,讓大部分病患能承擔得起,定製化的治療方案對手術成功率提升亦有所助益。

3D列印心臟模型挽救洛杉磯嬰兒生命

當18個月大的NateYamane由於心臟肺動脈變窄開始危及生命時,兒科心臟病專家FrankIng意識到他需要一個支架,一個用於治療狹窄或弱動脈的小網狀管。使用Nate的心臟CT掃描數據,醫院團隊創建了阻塞區域的3D列印模型。Ing博士製作了一個特殊的小型支架,以適應從狹窄動脈的3D模型。結果是成功的:Nate的氧水平隔夜得到了改善。

廣東完成首例3D列印換脊骨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骨腫瘤科團隊成功為一名脊索瘤患者切除了脊椎,並植入3D列印人工椎體,這是廣東完成的首例3D列印換脊骨手術。個性化的3D列印人工脊柱更有利於保護神經,並利於術後骨癒合。

2手術導板

手術導板是將手術預規劃方案準確的在手術中實施的輔助手術工具。在多個學科都有應用,例如:關節類導板、脊柱導板、口腔種植體導板,還有腫瘤內部內照射源粒子植入的導向定位導板等。

Materialise製造兒科3D列印手術導板獲FDA許可

這意味著患有先天性骨疾病或骨骼受傷的兒童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療。該3D列印導板是三維的,根據對患者骨骼的掃描數據生成,可以讓醫生獲得最真實的信息,從而更好地規劃手術。另外,其製造成本也不高,即便普通患者也負擔得起。

3植入物

一些植入物是通過鑄造或傳統的金屬加工方法來製造的,需要首先製造出模具,對於只需要一件或者少量的植入物來說,單件生產成本十分昂貴。再加上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植入物材料本身的高價格,骨科植入物的總製造成本是十分昂貴的。對於結構複雜的特殊植入物,使用從傳統技術也難以實現。而3D列印技術用於製造骨科植入物,可以有效降低定製化、小批量植入物的製造成本,並可以製造出更多結構複雜的植入物。近年醫療行業越來越多地採用金屬3D列印技術(直接金屬雷射燒結或電子束熔融)設計和製造醫療植入物。在醫生與工程師的合作下,使用3D列印技術能夠製造出更多先進合格的植入物和假體。3D列印技術也讓定製化植入物的交貨速度得以提升,從設計到製造一個定製化的植入物最快時可以在24小時之內完成。工程師通過醫院提供的X射線、核磁共振、CT等醫學影像文件,建立三維模型並設計植入物,最終將設計文件通過金屬3D列印設備製造出來。

OPM公司的3D列印骨植入物獲得歐洲專利批准

牛津高性能材料公司(OPM)的「用於骨替換的定製植入物」將利用新興的OsteoFab植入物製造工藝。OPM現在將把其高性能添加製造工藝應用於3D列印定製植入物,以執行骨替換操作。該歐洲專利最初於2011年底提交,於2016年12月21日生效,並將持續到2029年8月7日。目前,OPM仍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獲得FDA510(k)批准的3D列印患者特異性聚合物基植入物的公司。

澳洲成功實施首例3D列印鈦-聚合物胸骨植入手術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墨爾本醫療植入物公司Anatomics和英國醫生聯手,為一名61歲的英國患者Edward Evans實施了3D列印鈦-聚合物胸骨植入手術,這也是全球首創。之前這種植入物一般都會用純鈦製造,新型胸骨植入物能夠比之前的純鈦植入物更好地幫助重建人體內的「堅硬與柔軟組織」。Evans術後僅12天就能出院,並且目前恢復十分迅速。


印度MedantaTheMedicity醫院的醫生們讓一名一直患有脊柱結核的32歲婦女再次行走。這也是印度首次進行此類手術。女患者的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頸椎嚴重損傷,這意味著在她的顱骨與下頸椎之間沒有任何骨骼支撐。藉助先進的金屬3D列印技術,醫生們3D列印了一個鈦椎骨,並用它替代了患者脊柱中的受損部分,從而有效填補了第一節頸椎和第四節頸椎之間的空白。手術一共進行了10小時。這也是世界上第三例此類手術。

首個植入3D列印脊椎患者已能開車騎車

2016年6月12日,世界首個3D列印脊椎植入手術在北醫三院完成。2017年1月初患者的CT顯示,該患者當時被植入的長達19釐米的3D列印內植物與他原有脊柱穩穩地連接在一起,內植物與脊柱的連接處可見到高密度影,已有骨融合的跡象。

鼓樓醫院國內首創3D列印導航治蝶顎神經痛

南京鼓樓醫院團隊對患者進行了頭顱薄層CT掃描,設計並3D列印出個性化的蝶顎神經節介入導航模板,術中以模板引導穿刺至目標靶點,以少量局麻藥物精準地完成了蝶顎神經節阻滯,阻滯完成時患者即刻感到鼻塞感及眼部的酸脹感明顯緩解,左面部的持續性隱痛也明顯好轉。隨後,團隊利用該導航模板進行了一次蝶顎神經節脈衝射頻治療與兩次阻滯治療,患者左面部的疼痛完全消失。3D列印個性化導航模板,不僅極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手術的創傷,對需要進行多次手術操作的患者,更是極大的幫助。

4康復醫療器械

與3D列印鈦合金定製化飛機零部件和超級轎跑個性化零部件一樣,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同樣具有小批量、定製化的需求,並且設計具備複雜性,傳統數控工具機受到加工角度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難以實現。此外,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單個定製化康復輔具的成本會顯著下降。

3D列印康復醫療器械的推廣需要專業的醫療器械服務商介入,從數據採集、設計、成型以及產品的認證方面進行專業的操作。

史上最小3D列印定製鈦金屬助聽器問世

Phonak與德國3D列印公司EnvironTEC合作開發出定製式鈦金屬助聽器VirtoB-Titanium。這一定製模式的亮點在於外殼和主要部分均為3D列印,並且外殼不是由傳統的助聽器外殼丙烯酸構成,而是使用重量更輕,強度更高的鈦金屬製成,為此,外殼的厚度在同等安全程度的情況下減少了50%(0.2毫米)。通過3D列印技術,不但大大縮短了助聽器定製的時間(據了解,該設備可在1小時內製作65個助聽器殼或45個耳模),還將更加精確地適配聽損者的耳道形態,這種技術幾乎不受傳統耳模製作人員的技術差距影響。

5 3D列印在口腔科的應用

牙齒修復和治療的成本是牙科診所、實驗室需要考慮重要因素,很多有先見之明的牙科診所、實驗室已經引入數位化口腔技術,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近年來,以軟體設計為基礎的牙科修復變得普及,很多牙科診所、實驗室或專業義齒生產企業都引入了3D列印技術。結合了3D列印的數位化口腔技術為牙科行業帶來了精度高、成本低、效率高,以及符合規範化生產鏈相符的口腔數據。

許多牙科診所或實驗室都有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患者牙齒模型。製作模型需要的三維數據可以通過直接掃描口腔來收集(掃描整個口腔大約需要2分鐘),或者通過間接掃描傳統的物理模型的方式來收集。牙科3D模型可以用作模具並使用傳統方法輔助生產牙冠、假牙等。另一種作用與骨科、腫瘤手術3D模型類似,即用來模擬、規劃手術過程,或與患者溝通手術過程。

直接3D列印義齒也已經可以實現。Envision TEC公司已經有一種列印材料獲得了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這些3D材料可以直接用來列印臨時牙冠。該臨時牙冠給患者佩戴的時間甚至可以長達5年之久。不少專業人士預計,到2020年以前,大多數牙醫都會逐漸開始使用3D列印的牙冠,從而不需要牙科實驗室進行高度專業的生產,同時也滿足了病人對於牙冠的不同需求。

此外,通過3D列印技術生產的牙齒矯正器也走向應用。比起傳統的牙齒矯正器,3D列印透明矯正器不僅隱形、美觀,而且尺寸更適合患者在矯正期間每個階段的牙齒狀態。相比傳統方式下需要依靠牙醫的經驗進行調整,這種矯正技術更具優勢。在國外ClearCorrect公司已經使用Stratasys公司的3D列印設備和材料生產透明矯正器。國內也有時代天使這樣的隱形矯正器品牌。

用3D列印技術製作金屬材料的牙冠固定橋等修復體也成為牙科行業應用的技術。總之,3D 列印將數位化口腔技術的效率帶到生產階段。通過結合使用口腔掃描、CAD/CAM 設計和 3D 列印,牙科實驗室可以準確、快速的生產牙冠、齒橋、牙科模型、矯正器等一些列的牙科產品。

在牙科行業常用到的3D列印技術主要有:光敏樹脂選擇固化技術(SLA)、選擇性雷射熔化技術(SLM)、噴墨列印技術(Polyjet)、金屬雷射燒結技術(DMLS),實質上也是SLM技術。但每種技術適合加工的牙科產品不同。SLA技術主要用於牙科手術導板、臨時牙冠和牙橋製造,以及失蠟鑄造的樹脂模型。牙冠固定橋等修復體所採用的材料主要有牙科用金合金、鈦合金、鈷鉻合金和不鏽鋼等,這類修復體對精度要求很高,且修復體的形狀比較複雜。SLM 技術因具有快速、可直接製造精密的、個性化的複雜金屬結構,所以在口腔修復體製造中有很大優勢。Polyjet技術在製作牙模、手術導板、貼面模型、牙齒矯正器、遞送和定位託盤以及各類模型的相關實驗室和業務設計方面有許多應用案例。DMLS技術工藝原理出自選擇性雷射熔化(SLM),Traini T等已採用此技術直接製造功能梯度鈦材料的多孔牙科植入體。

不論是三維口腔掃描、CAD設計軟體還是用3D列印牙模、牙冠,這些數位化技術的意義在於,使醫生逐漸不必再親自動手製作模型、義齒等牙科產品、承擔牙科技師的工作,而是將更多精力回歸到口腔疾病的診斷及實施口腔手術本身。對於牙科技師而言,雖然遠在醫生診室之外,但只要獲得患者的口腔數據,就可以根據醫生要求定製出精準的牙科產品。

6 生物3D列印

之前提到使用金屬、塑料等非活體組織材料3D列印的定製化假肢、牙科、骨科植入物、助聽器外殼等醫療器械都屬於「初級階梯」。而列印血管、軟骨組織這類單一的活體組織屬於「中級階梯」。3D列印的人工肝臟、心臟等人工器官則屬於「頂級階梯」。

無論是人造血管、軟骨組織,還是肝臟組織、腎臟組織,其核心是特定類型細胞的分離(或定向誘導)及大規模擴增。而生物3D列印技術,在人工組織、器官培養過程更多承擔了三維形狀的構建,即讓人體細胞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形狀來生長。因此人造器官、組織的發展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日本京都大學研發出促進神經再生的生物3D列印導管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 來自Cyfuse Biomedical的Regenova 3D生物印表機創建管狀導管,可以促進受損的神經細胞再生。研究人員在六隻老鼠身上使用8mm3D列印導管橋接神經中的5mm間隙;對於其他六隻,使用當前標準的矽管。研究人員發現,3D生物列印導管有助於促進老鼠的神經再生,速度比矽膠管更快,這進一步表明生物3D列印導管有一天可以用於幫助患者的神經損傷恢復。

3D列印血管植入動物體內

之前,有報導稱俄羅斯生物科技集團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已成功將3D列印甲狀腺植入一隻老鼠體內。2016年底中國科學家已成功將3D列印血管植入恆河猴體內,這標誌著在列印血管及其他器官用於人類移植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該可3D印表機列印出約2釐米長的血管樣本,然後將這些血管植入30隻恆河猴的胸腔中。植入一個月後,人工血管中的幹細胞生長成天然血管所需的多種細胞,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細胞與恆河猴的原生血管已變得「不可區分」。

UCSD團隊3D列印出僅5毫米大血管網絡並成功植入動物體內

利用自行研製的數字光處理(DLP)3D印表機,他們成功列印出了複雜的血管網絡,而此網絡在被植入小鼠體內後居然成功與後者的血管系統實現了融合,並且表現出了正常的功能。 與之前出現過的類似項目相比有如下幾個明顯的優點:①基礎是真實的人類血管掃描數據,所以列印出的血管更複雜,連毛細血管都包含。相比之下,其它類似項目很多都只是列印出簡單的一段;②採用的材料除了光敏聚合物還包括了水凝膠和內皮細胞,所以血管網絡的兼容性更好。並且,光敏聚合物的成本還很低。③列印速度非常快,整個過程只用了十幾秒(當然也是因為血管網絡本身就很小,尺寸僅為4毫米x5毫米x0.6毫米),而如果換做擠出式3D列印技術,可能要數小時。在花費1天時間培養了一些這樣的3D列印血管網絡後,團隊將它們植入了小鼠的皮膚傷處。兩周後,他們驚喜地發現,這些人工血管不但與小鼠自身的血管網絡成功融合,而且沒有出現任何堵塞情況—小鼠的血液循環十分正常。毫無疑問,這就為對於人類的器官移植帶來了新的希望。

加拿大生物公司Aspect聯手強生研發3D列印膝關節軟骨


加拿大生物技術公司Aspect Biosystems與強生DePuy Synthes Products達成一項新的研究合作,用Aspect的「印表機上的實驗室(Lab-on-a-Printer)」生物列印平臺來開發適用於手術治療的生物列印膝蓋半月板。

法國完成全球首例「3D列印模具輔助製作定製化支氣管」植入手術


該定製的支氣管是CHU醫院與土魯斯的專業定製化3D列印植入物公司Anatomik Modeling聯合製作的。首先對病人的支氣管進行3D掃描,然後基於所得數據3D列印出等比例模型,最後以此模型為模具進行矽膠鑄造。3D列印的模具精確再現了患者的原始支氣管形狀達到最佳效果。

跨尺度血管結構的生物3D列印

浙大賀永團隊研發了一種血管3D列印工藝,該工藝能實現宏微跨尺度血管結構的列印,宏觀流道可用於各種機械力的加載,微觀通道可用於營養輸送以及化學物質的加載。本血管列印模型可以集成在器官晶片上,可應用於藥物篩選、細胞共培養、細胞力學等領域。

這是一種全新的血管列印方法。其特點是能實現宏微跨尺度流道的同時成形。通過課題組自行研發的血管印表機,利用同軸噴頭製造出中空凝膠纖維,裝載成纖維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凝膠纖維可控沉積在三維列印平臺中的旋轉模板上,內皮細胞種在中空凝膠纖維融合後形成的宏觀通道內。課題組通過大量的工藝實驗,系統解決了跨尺度血管結構的成型問題;通過流體流動實驗演示了多尺度流道的用處;並通過後續的三層細胞培養實驗展示了在組織工程應用中的可能性。

7 3D列印與製藥

通過3D列印成形技術製備藥物緩釋裝置,與傳統壓片方法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3D列印可以實現多種材料精確成形和局部微細控制,得到具有複雜內部結構的裝置;釋藥特徵與所設想的複雜釋藥行為一致。通過3D列印成形技術,將粉末材料粘結成形,可以方便的實現醫學應用中常需要的具有複雜型腔的多孔結構,對於藥物釋放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調整列印液流速、噴頭移動速度、列印液液滴直徑、粉末鋪層厚度、噴塗次數、噴塗角度、噴塗位置等工藝參數,可以改變藥劑中含量、輔料成分和組成,從而改變藥物釋放速率和釋放量,使得具體的生產過程靈活而簡單,通過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為單個患者設計製造理想化的治療方式成為可能。

3D列印協助科學家研習開發可探測病毒的醫用傳感器


3D列印原型探測器,其中包含一個採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來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的傳感器。一種新的、更有效的微小物質檢測方法由此誕生,該方法可檢測癌症生物標誌物、病毒、蛋白質等。這可以改善嚴重感染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讀取器包括四種不同顏色的LED、一個相機和一個3D列印塑料外殼。由於採用了3D列印技術,原型的造價很便宜,但同時也很耐用,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定製化設計。

UCLA推出新型生物墨水,可3D列印成藥物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生物墨水,而這種墨水能夠通過噴射3D列印技術被製成藥物。 UCLA此次開發的新型生物墨水主要成分是透明質酸(一種天然生物分子,廣泛存在於皮膚、結締組織、神經系統中),至於其3D列印過程則大致如下: 1)與光引發劑混合,從而在受到光線照射時固化; 2)與鹽酸羅匹尼羅(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混合,組成藥物原材料—這裡說明一下,之所以會選鹽酸羅匹尼; 作為API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親水性,很容易溶解—這不但有利於人體吸收,而且有利於測算藥物溶解速率。 3)將上述混合物通過壓電噴嘴沉積成型。UCLA團隊對其在模擬胃部酸性環境中的溶解速率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其溶解率在15分鐘內就超過了60%,到30分鐘時更是超過了80%。但是,這種藥物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在1小時的溶解後,會失去一小部分(約4%)。

原標題:輕乾貨!2017年醫用3D列印技術的七個領域應用進展


相關焦點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6、零技能製造   傳統工匠需要當幾年學徒才能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批量生產和計算機控制的製造機器降低了對技能的要求,然而傳統的製造機器仍然需要熟練的專業人員進行機器調整和校準。3D印表機從設計文件裡獲得各種指示,做同樣複雜的物品,3D印表機所需要的操作技能比注塑機少。非技能製造開闢了新的商業模式,並能在遠程環境或極端情況下為人們提供新的生產方式。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由於COVID-19的大流行,2020年是非常動蕩的一年,但即使是最極端的封鎖措施也無法阻止科學研究向前發展。生物3D列印領域的十項最重要的成就,給2020年帶來了一線生機。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新突破!3D列印迄今最大的船體模具
    這家位於印第安納州的製造專家近兩年不斷推出各種令人興奮的新應用最新機型可3d列印51英尺長的遊艇船體模具的部件,這證明了該技術足以列印大型船隻。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涉足遊艇行業——2017年,他們列印一了套陰模,用來生產幾款小型船體。
  • 3D列印MEMS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
    典型的矽基MEMS器件有: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噴墨列印頭等。與單純的微電子學相比,MEMS製造的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較難引入新的器件結構;但是如果將MEMS技術與3D列印相結合,就可在某些領域中更輕鬆地製造新器件結構,從而為新應用輸入「新鮮血液」。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為什麼3D列印技術越來越受船廠青睞?
    實際上,在創新的時間表上,事情進展得有點慢。Habib Joseph Dagher作為該大學高級結構和複合材料中心的主任領導了這個項目,他說最可能的直接結果是在50英尺範圍內製造模具的新方法。緬因州大學在2019年秋季創造了世界上最大3D列印船,破了三項吉尼斯世界記錄。「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列印出不用模具的船隻,」Dagher 說,「但是我們都得等待。」就船隻而言,世界各地都在進步。在羅德島的IYRS技術和貿易學院,數字建模和製造項目已經進入第四年。
  • 預見2021:《2021年中國3D列印材料產業全景圖譜》(附發展現狀...
    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D列印材料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3D列印產業的發展。多方因素助力3D列印材料行業發展,我國3D列印材料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在3D列印行業中的比重也水漲船高。由於3D列印在裝備製造業中應用較廣,金屬類3D列印材料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未來我國3D列印材料行業將逐一解決行業發展痛點,不斷向更高質量,更嚴標準,更多產品的方向發展。
  • 北大深圳新材料學院在3D微納列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以新能源材料的設計與理論計算、能源採集、能源存儲、能源轉換及材料在原子和納米尺度的可控制備等五大方面為總體發展布局,力爭成為新能源材料基礎到應用研發創新的樞紐和支撐平臺,學院以薛面起、陳繼濤、潘鋒等教授領銜的納米微米3D列印材料與技術實驗室最近在3D微納列印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特別是,對細胞活力影響有限的溫和加工條件,以及它們在加工具有廣泛性能的材料中的靈活性,使得該技術成為有吸引力的候選者。
  • 前沿熱點丨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
    導語3D列印技術是製造業的未來,發展至今列印速度和規模得到了極大提高,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也逐步擴大。近年來,3D列印技術發展如何?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一文,在分析3D列印技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概述了連續液體界面生產技術、高面積快速列印技術等3D列印新技術。文章指出,3D列印技術正不斷擴展應用領域並取得顯著發展,如汽車零部件、體育器材、生物醫學、房屋建造、火箭製造等領域。
  • 【3D專委會】會員單位第七元素牙齒材料與3D列印技術結合實現產業化落地
    致力於數位化3D列印仿生牙齒材料,擁有3D智能醫療生物材料的核心專利技術,可以填補世界口腔醫療新材料的市場空白,避免口腔行業傳統減材工藝50%的誤差率,仿生原牙99.9%,縮短了11個小時的就診時間,實現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3D科學谷在中國市場建立了增材製造洞察力體系,並通過近年來的市場研究和分析工作推動了中國市場在實施方面的進展。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軟體、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第二期的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情況。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3d列印的材料有些在自然界中是很少存在的,有些即使存在,也很少運用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更不可能大規模的運用到3d列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