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

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根據給定的CAD文件,印表機逐層放置材料構建形狀。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

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以下是其中六項主要研究進展。

1. 列印帶有血管的活體皮膚

倫斯勒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從人體皮膚細胞中提取的液體生物墨水列印了人造皮膚,然後在皮膚內自然生成血管系統。

倫斯勒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從人體皮膚細胞中提取的液體生物墨水列印了人造皮膚。圖片提供:倫斯勒理工學院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倫斯勒爾理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Pankaj Karande說,有了正常的血管系統來循環血液,患者可以更快地吸收移植組織。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

「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Karande說,「如果皮膚替代物不被人體排斥,則宿主與移植器官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

目前,需要植皮的患者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自體植皮,即醫生刮去一塊健康皮膚覆蓋受損區域;另一種是用牛膠原蛋白、聚合物泡沫等製成的人造皮膚產品。兩種方式各有缺點。自體植皮會造成疼痛並產生新傷口。Karande補充說,人造皮膚產品有一系列局限性,它們通常只是暫時性的,不能覆蓋深部傷口,或者與人體皮膚不相像。

Karande表示,目前其團隊的治療方法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

2. 培養可發育為組織的細胞

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用來搭建支架的塑料絲束上刻出凹槽。然後,他們在凹槽中植入可促進新組織生長的細胞或其他生物活性劑。

萊斯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這種生物相容性植入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解,最後只留下自然組織。圖片提供:萊斯大學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萊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Antonios Mikos說,與許多實驗室正在研發的細胞支撐水凝膠支架不同,這一過程產生的硬植入體可以通過手術移植來癒合骨骼、軟骨或肌肉。這種生物相容性植入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解,最後只留下自然組織。

他表示,在通常情況下,3D列印的支架會均勻地植入細胞。

「要想在支架的不同位置植入不同的細胞群,以前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現在可以了。」他說。

Mikos稱:「這種技術主要的創新點是能夠在空間上裝載擁有不同類型細胞群和不同生物活性分子的3D列印支架。」

3. 人體心臟部分的生物列印

據卡內基梅隆大學發明這項技術的研究人員說,這種首創的方法使組織工程領域向3D列印全尺寸成人心臟又邁進了一步。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構造了人體心臟的功能性部件,比如圖中的心臟瓣膜。圖片提供:卡內基梅隆大學

這種技術被稱為「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FRESH),它克服了現有的3D生物列印療法帶來的挑戰。生物醫學工程教授Adam Feinberg所在的「再生生物材料和療法團隊」曾負責過這項工作,他表示,使用柔軟的活體材料,能達到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逼真度。

人體的每個器官,例如心臟,都是由稱為細胞外基質(ECM)的生物支架聚集在一起的特化細胞所構建的。這種細胞外基質蛋白構建的網絡為細胞提供了正常功能所需的結構和生物化學信號。

Feinberg稱,到目前為止,傳統的生物構建方法無法重造複雜的細胞外基質結構。

「研究表明,使用細胞和膠原蛋白,可以列印出真正的功能性部分,比如心臟瓣膜或正在搏動的較小心室。」他說,「通過應用人體心臟的核磁共振(MRI)數據,能夠精確地重造專門針對患者的解剖結構,並對膠原蛋白和人體心臟細胞進行3D生物列印。」

Feinberg實驗室的博士生Andrew Hudson表示,由於膠原蛋白初始形態是流體,因此對它進行3D列印很困難。

「如果嘗試在空中列印它,它只會在你的構建平臺上形成水坑。」Hudson說,「我們目前已經開發出一種防止它變形的技術。」

「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可讓膠原蛋白在凝膠支撐槽中逐層沉積,使膠原蛋白就地凝固,不會被移出支撐槽。列印完成後,將凝膠從室溫加熱到人體溫度,使支撐凝膠融化,研究人員就可以在不破壞由膠原蛋白或細胞組成的列印結構的情況下,將支撐凝膠移除。

4. 3D列印生物材料皮膚修復傷口

另一項最新研究進展是手持式3D印表機,它可以將生物材料皮膚塗敷在大面積燒傷傷口上。這種生物材料也能加速癒合過程。

手持式3D印表機將生物材料製成的傷口癒合帶覆蓋在燒傷傷口上。圖片提供:多倫多大學

該設備由多倫多大學和多倫多日溪醫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它可以將生物墨水以帶狀逐條地塗敷在燒傷傷口上。這種生物材料由生物墨水製成,其本身是由間充質幹細胞(MSCs)組成,這些幹細胞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分化為特殊的細胞類型。

生物醫學博士研究生Richard Cheng說,在這種情況下,間充質幹細胞材料可促進皮膚再生並減少疤痕。RichardCheng是該學校機械工程副教授Axel Guenther所主導的項目的負責人。

「我們之前已證實可以將細胞塗敷在燒傷傷口上,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對傷口癒合有任何好處;現在我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Guenther說。

當該研究團隊於2018年推出其第一臺皮膚印表機原型時,人們認為它是同類設備中第一款能就地形成組織,並在兩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塗敷並讓組織固定到位的設備。

5. 創造人體組織的可列印生物墨水

德克薩斯A&M大學機械工程學副教授Akhilesh Gaharwar說,針對患者的3D列印骨移植可以為患有關節炎、骨折、口腔感染和顱面缺陷的患者提供創新型療法。目前他的研究團隊正在負責這項研究。

他表示,他們研製的生物墨水能同時滿足3D列印和組織工程的需求,很好地解決了生物墨水稀缺的問題。

德克薩斯A&M大學研究團隊研製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NICE)生物墨水配方專門用於列印3D骨骼。圖片提供:德克薩斯A&M大學

「理想的生物墨水必須在經過擠壓後能形成穩定的3D結構,同時能在列印過程中和列印後保護細胞,並為重塑目標組織提供適當的環境。」Gaharwar說,「但遺憾的是,傳統的水凝膠很不牢固,列印效果較差。」

該團隊研製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NICE)生物墨水配方專門用於列印3D骨骼。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生物墨水是兩種強化技術的結合。這兩種技術結合應用,能將列印效果進行有效強化,使骨骼結構更加堅固。Gaharwar表示,這種生物墨水可以精確地控制物理性能和降解特性,可對3D結構的物理彈性和纖維化結構進行自定義。

一旦生物列印過程完成,充滿細胞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網絡就會交聯,形成更牢固的支架。通過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已經能夠對人體部位進行細胞友好型全方位重造,包括耳朵、血管、軟骨和骨段。

6. 脊髓生物列印切片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取得了3D列印人體器官替代品方面的進步。

雖然大多數3D生物列印技術都是在培養皿中完成的,但該校研究團隊的實驗卻能夠在實驗鼠身上完成。

該校的科學家們列印出由軟凝膠製成的小型植入體,然後用神經幹細胞填充它們。圖片提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科學家們首先列印出由軟凝膠製成的小型植入體,再用神經幹細胞填充它們。然後通過手術將這些植入體放入老鼠脊髓的小縫隙裡。該校納米工程教授、團隊負責人Shaochen Chen說,這種精確的3D列印技術讓軟凝膠和細胞基質能夠精確地嵌入縫隙或傷口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神經細胞和軸突在動物脊髓切面處生長並形成新的連接。這些神經細胞不僅彼此相連,而且與作為宿主的實驗鼠的脊髓組織以及循環系統相連。該校神經科學教授Mark Tuszinski稱,實驗室培育的細胞隨後成功地彌合了脊髓的縫隙,並部分恢復了動物後肢的運動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生物列印組織可以用來測試藥物的治療效果,並最終實現3D生物列印技術目標:列印出可以培養的完整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

Jean Thilmany是來自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獨立作家。

原文來源: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

原標題:《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目前,不同的醫院或機構一直在研究新材料,也很難找到實用的材料。而現在,瑞典的初創公司CELLINK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這種墨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列印保真度,使列印複雜結構更簡單,可適用於多種應用。該公司的目標是減少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在列印人體組織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經費。目前,該公司正在尋求投資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3D列印完整的人體器官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目標。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醫藥生物行業是目前3D列印技術擴張最為迅猛的行業。3D列印技術能夠為醫療生物行業提供更完整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生物3D列印技術將促進再生醫學領域在人造活體組織與器官的研究。在個性化解決方案方面,比較典型的應用有3D手術預規劃模型、手術導板、3D列印植入物,以及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
  • 一文看懂生物3D列印技術如何構建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支架
    高溫熔融生物列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對高強度、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器官列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帶您深入淺出的看懂這種技術和未來的發展空間。3D列印的進展生物3D列印技術以細胞、蛋白質、生物材料等作為構造單元,構建生物學模型、生命系統和治療產品。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再生醫學技術與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源於背後龐大的需求。而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同時,3D列印技術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臨以用潛力強。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微型生物列印平臺,通過內窺鏡進入人體,在體內進行組織修復。為了測試這種新方法,研究人員在胃模型中通過生物列印雙層組織支架成功修復了胃部傷口。 10天的細胞培養顯示,列印的細胞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活力和穩定的增殖,這表明列印組織支架中的細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功能。 該工作是生物列印和臨床科學領域的創新進展。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有研究發現,液態光敏樹脂可以列印成可生物降解組織工程支架,利用光固化快速成型技術製造形成的支架與人松質骨有比較相同的機械性能,並且具有促進成纖維細胞黏附與分化的作用。迅速發展的光固化樹脂材料不斷促進口腔醫學的進步,有利於口腔醫學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作為一種新型的快速成型及快速製造技術,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受到醫學領域學者的青睞。3D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已獲得應用,它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1∶1的實體模型;(2)無生物活性的材料;(3)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細胞及完整生命功能的器官。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走在前列,骨科領域中第1、2點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第3點應用也有相關報導。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他們將會夥伴國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蘇州諾普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醫療、研究機關和企業合作,在3D列印裝備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列印技術,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臨床前試驗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並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生物3D列印中心。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摘要2019年,蘇州諾普再生、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北京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合作的關於「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研究項目,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這也是是現時唯一對港澳地區撥款資助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
  • 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Analysis)虛擬年度會議上,幾項新的研究發現,3D 列印會釋放出危害人類健康的有毒顆粒,並且這種顆粒對兒童的毒性更強。鑑於這些未知的風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進行研究,了解這些釋放物及其在室內環境中的具體成分、顆粒大小和停留時間,從而產生可納入可靠的暴露和風險評估的數據。在風險分析協會虛擬年度會議期間舉行的 3D 列印和新興材料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幾項研究表明,3D 列印過程中釋放的顆粒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來源:cnBeta.COM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上海矽酸鹽所在3D列印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小組首次提出將骨組織工程與光熱治療相結合的思想,在製備用於治療與修復骨腫瘤缺損的光熱功能化的生物活性陶瓷支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通過3D列印技術製備出生物陶瓷與氧化石墨烯複合支架(見圖1),在超低功率近紅外光下可使支架溫度迅速升高,且其光熱性能可控。在體外骨腫瘤細胞殺傷率達到90%(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