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2020-07-26 環球網

來源:cnBeta.COM

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視頻截圖 viaPhysicsWorld)

傳統的人體組織工程再生方法,涉及將細胞播種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上。一旦細胞組織完成了 3D 器官的自組裝,支架材料就可被生物降解掉。

但是現在,俄羅斯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更新穎、更靈活的解決方案,擺脫了對支架的依賴。新技術可使細胞自行完成組裝,而無需藉助生物結構材料。

據悉,研究人員已使用可移動的支撐物和靜電場引導等技術。但在無支架的前提下製造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就是利用磁懸浮技術。

俄羅斯研究人員需要將細胞懸浮在含有釓(Gd)離子的順磁性介質中,在電場強度和電勢梯度的引導下,組織細胞可以精確地進入特定的位置。

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在該方法起作用的所需濃度下,離子對細胞是具有毒性的,且可能導致危險的壓力不均衡。

解決這些問題的潛在方法之一,就是藉助微重力環境下的懸浮組裝,於是我們最終見到了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這項最新實驗。

據悉,研究人員首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製造了基於人類軟骨細胞的組織球體,然後將其嵌入可逆的水凝膠中,密封在試管中並發射到國際空間站。

在國際空間站上提取出細胞之後,相機會捕捉其自組裝的過程。與數學和計算機模型相比,其表現出了相當高的一致性。

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 3D 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的最新進步。

相關焦點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而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同時,3D列印技術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臨以用潛力強。
  • NASA太空人在空間站使用3D列印醫療工具
    時間倒回2014年,第一臺3D印表機被送往國際空間站。對於這項重要成就,最開心的人之一是多倫多醫生Julielynn Wong,她是Made In Space創始人的朋友,以及3D4MD的創始人,3D4MD是使用3D列印和低成本技術向包括外層空間在內的偏遠地點提供保健用品的公司。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太空3D列印案例太空3D列印扳手2014年,NASA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從地球傳輸的文件列印了一把棘輪扳手。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當人類前往火星時,我們需要知道將面臨的挑戰。空間站上的長期停留,讓我們發現了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意想不到的變化。 ▲雙胞胎太空人天地對比實驗 在軌測試組織晶片:組織晶片是一個U盤大小的設備,在其3D矩陣中內置人體細胞並代表某個器官的功能
  • 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外太空環境也越來越感興趣,利用其高真空,高輻射的特點,在太空可以開展很多的在地球環境中無法進行的實驗,從而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除了之前被廣泛利用的太空育種,動植物突變以外,太空實驗已經向著培育新生物,甚至構建人體組織的方向發展了。眾所周知,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嚴重依賴於地球的重力環境,幾萬年的進化已經離不開重力的誘導。
  • 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造出人體軟骨
    美媒稱,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製造出人體軟骨。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7月20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家在生物製造裝置中用磁力取代重力,利用多個單體細胞組裝出人體軟骨組織。研究人員稱,這不僅僅是首次組裝出一種複雜材料,它還代表著一個全新領域——利用磁場在零重力環境下「懸浮」材料。
  • 3D列印加速國際空間站內宇宙紫外線望遠鏡研發
    近日,義大利國際電聯核物理研究所(INFN –國家核物理研究所)採用FDM 3D列印技術,生產出來了可供國際空間站(ISS)使用的零件。在義大利航天局(ASI)與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之間籤訂的臨時雙邊協議下,INFN使用其Stratasys Fortus 450mc FDM 3D印表機生產了首個完整的機械構架。
  • 3D列印「太空牛肉」的問世,或將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生物科技類太空人成功在國際空間站「列印」牛肉,將潛在地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在3D生物列印「太空牛肉」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這在食品生產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項實驗證明我們可以在地球上的惡劣環境培育人造肉。
  • 首次在太空中列印出人類軟骨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首次在微重力空間中製造出了人工人類軟骨。人體組織的生物列印早已存在,但是它們需依靠重力和支架將軟骨細胞聚集在一起。新工藝的巧妙部分是在裝配機內部使用磁力代替重力。藉助磁性,可以抵消微重力和加速度的影響,並且可以將物體(例如軟骨細胞)固定在適當位置以進行組裝。
  • NASA太空人首次收穫國際空間站上種植的蘿蔔作物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空人Kate Rubins加入了太空「園丁」的行列。 她於11月30日收穫了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第一次種植的蘿蔔作物。NASA稱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收穫」。太空人此前已經種植了各種蔬菜,包括生菜、捲心菜、芥菜和甘藍。雖然其中一些最終出現在菜單上,但許多被送回地球進行分析。這就是Rubins收集的20個蘿蔔的情況。
  • 兩名美國太空人結束國際空間站任務
    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長達兩個月的任務後,兩名美國太空人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美國東部時間8月1日下午5:30登上名為「奮進號」(Endeavor)的SpaceX「龍飛船」,並於7:30左右離開國際空間站,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他們將歷經19個小時的飛行旅程,於美國東部時間8月2日下午2時48分左右,在墨西哥灣的著陸點降落。
  • 美國「龍」飛船首次執行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太空人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
    經過逾兩小時的艙內壓力檢測,本次任務的4名太空人於美東時間11月17日凌晨1時40分進入國際空間站。這是SpaceX為美國宇航局(NASA)首次執行商業載人飛行任務(Crew-1)。美聯社消息,美東時間11月15日晚7時27分,「獵鷹9」號火箭從位於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臺發射升空,它將載人「龍」飛船上乘坐的4名太空人送入軌道。經過27個小時的飛行後,飛船完成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經過逾兩小時的艙內壓力平衡和檢測後,穿著紅色Polo衫的太空人們進入國際空間站。
  • 人體某些部位可能在太空中萎縮?俄羅斯太空人成功地找到解決方案
    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對人體軟骨組織進行了生物工程處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有可能在未來改善深空旅行。俄羅斯太空人成功地找到解決方案2018年12月,俄羅斯太空人使用了一臺新的定製設計的機器,該機器利用磁場在太空中組裝軟骨細胞。該太空人在第58/59探險隊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進行了該實驗。在地球上開發此系統的研究人員於7月15日發布了他們的工作結果。在太空中長時間旅行併到達越來越遠的目的地的船員必須自力更生。
  • 美太空人盧傑在國際空間站上漢語問候楊利偉
    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居留的華裔美國太空人盧傑,於美國當地時間15日用漢語向首次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致以問候。在美國宇航局電視頻道播放的錄像畫面上,盧傑和同樣身著藍色服裝的俄羅斯太空人尤裡·馬連琴科輪流拿著麥克風,祝賀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我們首先要表示祝賀,」盧傑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 中國嫦娥帶貨返回地球,NASA:美國將以月壤列印月球空間站
    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現已於預定區域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執行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未來將開發使用月面塵埃3d列印空間站的技術,而不必大費周章把地球資源運送上去。NASA的目標是在2024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預計到本世紀末建立永久性登月基地。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二十年前的本周,即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
  • NASA太空人最後一次搭俄太空飛行器前往國際空間站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14日上午10時45分,一枚聯盟號火箭從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的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向國際空間站。而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後一次付錢,讓美國太空人搭乘俄航天局的飛行器。據報導,14日發射的「聯盟號」MS-17載人飛船將攜帶俄羅斯太空人萊茲可夫(Sergei Ryzhikov)和庫德-斯維契科夫(Sergei Kud-Sverchkov), 以及美國太空人魯賓斯(Kathleen Rubin),大約用時3小時到達國際空間站。
  • 太空人回到國際空間站,可怕漏氣了
    國際空間站(ISS)上的太空人已成功地縮小了小型空氣洩漏源的範圍,該洩漏源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託德(Kenny Todd)說,洩漏是一年多以前首次發現的,但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有所增加。美國宇航局在周二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說:「一夜之間發現的洩漏量歸因於該站上的臨時溫度變化,總體洩漏率保持不變。」
  • 四名美國太空人將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大選投票
    延續從太空投票的悠久傳統,四名美國太空人計劃在國際空間站上為本次美國總統大選投出神聖的一票。第一位在選舉前抵達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是凱特·魯賓斯(Kate Rubins),她計劃於10月14日和兩名俄羅斯太空人一起乘坐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魯賓斯告訴美聯社,她計劃在軌道上投票。
  • 4名太空人即將返回國際空間站
    NASA正式批准了歷史上首個能載人往返國際空間站的商業飛船包括獵鷹9號火箭和相關地面系統在內的SpaceX載人龍飛船系統,是自近40年前的太空梭以來,第一個獲得NASA認證、可定期搭載太空人飛行的新型飛船。目前用於發射龍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已完成靜態點火,擬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14日19時49分點火發射,正式開啟SpaceX的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Crew-1。本月15號將有四名太空人搭乘載人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