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加速國際空間站內宇宙紫外線望遠鏡研發

2020-09-09 白令三維

近日,義大利國際電聯核物理研究所(INFN –國家核物理研究所)採用FDM 3D列印技術,生產出來了可供國際空間站(ISS)使用的零件。在義大利航天局(ASI)與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之間籤訂的臨時雙邊協議下,INFN使用其Stratasys Fortus 450mc FDM 3D印表機生產了首個完整的機械構架。在ASI的幫助下,目前,正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宇宙紫外線望遠鏡上使用。

Stratasys Fortus 380/450mc FDM 3D印表機
為了在國際空間站中研究地球和宇宙紫外線輻射,一臺名為 「Mini-EUSO」(極端宇宙空間觀測站的多波長成像新儀器)的望遠鏡應運而生。它最近被聯盟號火箭送入太空,並成功地放置在俄羅斯茲維茲達(Zvezda)模塊中面向地球的窗口上。

3D列印技術對這個項目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通過在Mini-EUSO機械結構的整個生產過程中使用3D列印聚合物部件,該團隊將項目的總成本降低了十分之一,並節省了一年的開發時間。Ricci說:「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驚喜的結果。不得不說,我從來沒有預料到 3D列印會帶來這樣的貢獻。」

羅馬INFN機械設計與製造部負責人Tommaso Napolitano表示,生產Mini-EUSO的機械結構面臨若干的挑戰。最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需要一種能夠滿足航空航天工業和國際空間站的嚴格認證要求,並能承受火箭發射的機械應力和振動的材料。

Tomasso說:「在滿足材料認證要求的同時要達到預期性能,為此我們探索了多種方法。我們甚至製造了一個完整的鋁製原型,鋁是航空航天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但結果與預期相去甚遠,結構太重,無法提供內部電流所需的絕緣。」

3D列印的微型EUS放置在空間站Zvezd模塊中面向地球的窗口上

ULTEM™ 9085樹脂是理想的替代品。這種材料不僅非常耐用,而且重量很輕,具有優異的絕緣性能,而且具有耐化學性和耐熱性。Tomasso說:「坦白地說,如果無法用這種材料列印微型Mini-EUSO結構,我們就難以達到國際空間站的安全性和重量要求。」

INFN 項目負責人Ricci「 我為項目的執行方式感到非常自豪,並對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興奮。對於我來說,現在很清楚 3D列印為科學研究的成功和技術進步做出了怎樣的重大貢獻。」

INFN是義大利政府的一家研究機構,任務是促進、協調和開展核、亞核和天體粒子物理方面的科學研究。Labatori Nazionali di Frascati(LNF)分部是INFN的四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該中心還與義大利主要大學合作,作為其研究活動的一部分。在LNF,團隊有幾臺 Stratasys FDM 3D印表機用於生產工作,其中最新的一臺是Stratasys的當地合作夥伴、能源集團旗下 CAD Manager額外提供的一臺Fortus 450mc印表機。此外,該團隊最近首次推出PolyJet 3D列印,以進一步推動其設計工作。

相關焦點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太空3D列印案例太空3D列印扳手2014年,NASA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從地球傳輸的文件列印了一把棘輪扳手。該擠出機將插入現有的印表機並使用生物材料(如水凝膠或超彈性骨)進行列印,為空間站提供相關醫療物資。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來源:cnBeta.COM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 3D列印技術「上天」了!去太空旅行一下怎麼樣?
    圖片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嘗試之後,我國在3D列印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方面實現了諸多突破。許多新成果的取得,讓人們對3D列印有了全新的認識。不久前,在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確立明日勢能的今日研發3D列印行業的增長依靠研發的驅動,在3D科學谷創始人Kitty看來3D列印對製造業的升級能力將以創新為「指數」,應用端的引入深度與廣度為「底數」,實現一場冪次方的附價值創造革命。而通過調研情況,雖然2020年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下,3D科學谷發現相比於2019年,2020年國內在增材製造領域的研發上資金投入呈現出30%~40%的增幅。另外在複合材料、過程控制、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投入開始呈現出加速趨勢,這與之前大部分投入集中在設備開發領域有了多樣化的變化。
  • 微生物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
    據俄羅斯馬媒體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通過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調查研究發現,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發現了131個最容易腐蝕的地方,其中兩個地方在廁所。這一發現將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國際空間站科學家表示,微生物滋生最快最多的地方一般出現在屬於「寒冷」的地區,因為那裡的大氣水分凝結的可能性很高
  • 美研發3D列印太空食品(圖)
    原標題:美研發3D列印太空食品利用「選擇性雷射熔融」工藝,用高能雷射束把鎳鉻合金粉末熔化,再根據計算機設計的3D模型「列印」出噴射器(左圖),經過拋光後得到使用級別的噴射器(右圖)。英國《每日郵報》刊發的圖片顯示,美國得州一家3D列印公司能為顧客列印出6.15英寸(約合15.621釐米)的微型「顧客」。據新華社電美國航天局27日宣布,該機構採用3D列印技術製造了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器,它在高溫高壓測試中「完美工作」。這意味著該機構在通過3D列印技術削減太空探索中的硬體成本方面「前進一大步」。
  • Made In Space將把SLA陶瓷3D印表機送入國際空間站
    2020年9月24日,白令三維獲悉,空間製造技術的領導者 " Made In Space"(MIS),將於9月29日將第一臺陶瓷3D列印製造設備送入國際空間站(ISS)。增材製造與國際空間站CMM將是MIS向國際空間站發送的第五個設備。
  • NASA太空人在空間站使用3D列印醫療工具
    時間倒回2014年,第一臺3D印表機被送往國際空間站。對於這項重要成就,最開心的人之一是多倫多醫生Julielynn Wong,她是Made In Space創始人的朋友,以及3D4MD的創始人,3D4MD是使用3D列印和低成本技術向包括外層空間在內的偏遠地點提供保健用品的公司。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根據設計需求,我們可以應用多種不同材料來進行3D列印珠寶,比如多功能塑料、金屬銀,鉑,黃銅,青銅和鋼,針對金和銀等材料。那麼怎麼根據這一些材料進行3D列印呢?目前珠寶3D印表機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能夠直接列印出貴金屬實體模型的3D列印技術,即雷射燒結技術;另一種是運用了3D列印技術先列印出蠟模,然後再應用失蠟法等工藝,將貴金屬澆築翻模,再進行簡單後期加工處理,即可得到珠寶首飾成品。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大幅縮短了產品的研發時間和開發成本。常規製造無法完成的高精度複雜幾何產品,在3D印表機的設備尺寸範圍內,都可以製造。目前,3D列印設備的價格昂貴,原材料特殊。成本限制了無法進入傳統製造業進行普及量化生產。但是在航空航天、軍事、臨床醫學等尖端領域,3D列印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出高度特殊化的部件和模型,令高端製造如虎添翼。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打開APP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撒羅滿3d列印 發表於 2020-03-20 16:28:05 (文章來源:撒羅滿3d列印)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這一期,撒羅滿將帶您走進3D列印技術類型的具體分享,同時為您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帶您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 國際空間站「凌月」
    運行中的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國際空間站(英文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也是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人造天體。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它在一個距離地球大約360公裡的空中不知疲倦地繞地運行,大約每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
  • 【3D專委會】會員單位第七元素牙齒材料與3D列印技術結合實現產業化落地
    第七元素是一家3D列印生物醫用材料及口腔應用的公司,成立於2019年,創始團隊由來自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國際知名院校的海歸、科學家團隊,與來自愛爾眼科連鎖集團、華潤鳳凰醫療集團國內運營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組成。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發明了內固定金屬器材,而且逐漸的進入了臨床,使用這種器材不需要很久的癒合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從而使得康復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
  • 專家:3D生物列印在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很大
    在8日舉行的2017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生物與生命科學技術與產業分會上,記者獲悉,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經與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多年的醫工結合,相關研究與國外同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當日接受採訪時表示,3D列印結合生物技術的再生醫學研究與實踐正在不斷推進中,或將成為撬動未來醫學技術發展的核心。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出艙行走和氣閘艙、科學研究等模塊優化布局糅合或分列在不同艙段內,效率大大提升。俄羅斯獨立後,二者的空間站方案一拍即和,決定共建一個空間站,同時接受世界上主要國家加入的申請,這個方案便是自1998年運行到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它已經是個標準的第四代空間站。相比較第三代空間站,桁架結構的使用則使得整個空間站結構更大、功能更加複雜。隨著和平號的隕落,國際空間站成為整個人類載人航天的寵兒。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比起和平號複雜許多,它需要的組合部分更多,功能要求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