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8日表示,3D列印結合生物技術的再生醫學研究與實踐正在不斷推進中,或將成為撬動未來醫學技術發展的核心。 芊燁 攝
中國3D生物列印漸成真 專家:或將成撬動未來醫學技術發展的核心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記者 陳靜)在實驗室裡用3D列印出軟骨,「種」在裸鼠的背上,將裸鼠作為活體生物反應器,培養10周,軟骨就活了。這不是科幻場景,3D生物列印已漸成現實。在8日舉行的2017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生物與生命科學技術與產業分會上,記者獲悉,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經與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多年的醫工結合,相關研究與國外同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當日接受採訪時表示,3D列印結合生物技術的再生醫學研究與實踐正在不斷推進中,或將成為撬動未來醫學技術發展的核心。
據悉,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承辦的生物與生命科學技術與產業分會是2017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主要活動之一。生物與生命科學技術與產業分會聚焦「中外再生醫學與3D列印」。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醫學院院士、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主席NicholasA.Peppas在內的眾多全球該領域專家聚首黃浦江畔,圍繞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幹細胞治療和3D列印技術等主題進行精彩分享,並共同探討基礎研究向轉化研究、臨床應用和產品研發轉化的途徑。
眾多全球該領域專家8日聚首黃浦江畔,圍繞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幹細胞治療和3D列印技術等主題進行精彩分享,並共同探討基礎研究向轉化研究、臨床應用和產品研發轉化的途徑。 芊燁 攝
據了解,如今,3D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引領現代臨床醫學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利用3D列印技術可快速實現各種個體化醫學模型、輔助器械、植入體等產品的製造,有助於實現臨床個體化、精準化治療。
當日,戴尅戎介紹了基於3D列印、組織工程和活體生物反應器技術的軟骨與骨再生研究。這位院士表示,自本世紀初起,以組織工程為基礎的再生醫學就成為醫學前沿熱點研究領域。據悉,傳統組織工程有三要素:支架、細胞與生長因子,以此「再生」出新的肌肉、神經、骨頭等人類所需的組織乃至器官。
戴尅戎說,隨著3D列印的發明與應用,它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孕育出了新的發展前景。據悉,最早的3D列印是用於製造支架、定製支架,比如根據患者需求,「列印」一個定製關節。戴尅戎指出,這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支架,但當科研人員將帶有生長因子的細胞投入3D印表機,這就不僅僅是列印支架了,而是列印出了帶有生命的支架。這被形象地叫做「3D生物列印」。據透露,這些設想已在實驗室階段實現。
戴尅戎院士表示,3D生物列印在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很大,比如,通過列印一小塊肝臟來做藥物試驗,既避免了存在倫理爭議的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又可以順利排除藥物毒性、尋找更有效性的藥物或治療策略,以便對患者實施更精準用藥。
據透露,由戴尅戎院士牽頭的上海交大醫學3D列印創新研究中心已經成立,並啟動相關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