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2020-07-27 科技蝦說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外太空環境也越來越感興趣,利用其高真空,高輻射的特點,在太空可以開展很多的在地球環境中無法進行的實驗,從而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除了之前被廣泛利用的太空育種,動植物突變以外,太空實驗已經向著培育新生物,甚至構建人體組織的方向發展了。

眾所周知,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嚴重依賴於地球的重力環境,幾萬年的進化已經離不開重力的誘導。比如,植物根系有專門感受重力的系統,從而向下生長,但是一到太空,這種感應發生紊亂,會導致根系錯綜複雜。


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人工智慧時代的帶來,3D列印無論從概念還是技術方面,都已經對人類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在生物科技領域,科學家可以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構造人體器官,為器官移植病人帶來便利。甚至在前一段時間打造了半人造子宮,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些技術將更加成熟更加貼近生活。

設想一下,未來太空,就像電影星際救援那樣,人們自由的在太空中旅行,工作和生活,甚至就醫,所有生活條件都和地球無異,如果皮膚或者肌肉等組織受到創傷了,就用實驗室構建的人體組織來彌補和修復,從而長期健康地在太空旅行和居住。

但對於生物3D列印技術呢,在地球上其實也是高度依賴於重力環境的,不然生物組織無法相互粘附進而生長分化成組織。由於太空高真空的特點,這一技術暫時不能應用於太空,但是這也阻擋不了科學探索的精神。


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好消息就是,近日,國際空間站內的部分科學家,克服了重力這一重要限制條件,成功地構建了人類軟骨組織,為太空生物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他們的核心技術是利用磁性替代重力,具體來說,他們在國際空間站安裝了一臺特殊的磁懸浮生物組織設備,利用磁懸浮的性能,即使沒有物理支架和重力加速度,生物組織也可以被固定到某個位置,簇擁到一起組裝成所需的人體結構,同時,磁懸浮也可以抵消其他加速度對實驗的影響,比如飛船的運動,太空星體的影響。

當然,該實驗得克服一個長久以來的偏見問題,我們通常認為,生物組織沒有金屬那種特性,在磁場的作用可以運動,但是,2015年,有兩位科學家證明,活細胞在順磁性流體介質中,同樣可以像金屬一樣,被操控和固定。


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但條件也是極其嚴苛的,因為磁性運動不顯著,實際情況下需要將兩個強大且相對的磁體無限靠近,以產生高梯度磁場差,因為細胞是反磁性的,而流體介質是順磁性的,兩個的磁化率之差乘以磁場梯度 ,就是細胞所受到的磁力,讓這個磁力增大到可以平衡細胞重力,細胞組織就可懸浮起來。

懸浮的細胞在誘導條件下,則會遷移到培養基中的同一位置,相互粘附進而組裝成 3D 結構和類器官等組織。在國際空間站實驗室裡,有位科學家將順磁性介質和來自於人類膝蓋和臀部的軟骨細胞一起注射到試管中冷卻,然後放入磁性生物組裝反應器中,按下開始鍵,就這樣,成功組裝了人體組織。

相信,生物科技的每一個小小成就,都將累計起來,為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來源:cnBeta.COM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造出人體軟骨
    美媒稱,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製造出人體軟骨。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7月20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家在生物製造裝置中用磁力取代重力,利用多個單體細胞組裝出人體軟骨組織。研究人員稱,這不僅僅是首次組裝出一種複雜材料,它還代表著一個全新領域——利用磁場在零重力環境下「懸浮」材料。
  • 科學家為什麼要在太空中使用幹細胞列印器官?
    在未來,人類也可以通過幹細胞三維列印出理想的器官和組織。但當科學家使用幹細胞製作器官的時候,會發現「重力」限制了幹細胞發育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在太空中完成實驗是如此有價值的原因。科學家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揭示幹細胞製造人體組織的過程。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太空3D列印案例太空3D列印扳手2014年,NASA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從地球傳輸的文件列印了一把棘輪扳手。
  • 人體某些部位可能在太空中萎縮?俄羅斯太空人成功地找到解決方案
    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對人體軟骨組織進行了生物工程處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有可能在未來改善深空旅行。俄羅斯太空人成功地找到解決方案2018年12月,俄羅斯太空人使用了一臺新的定製設計的機器,該機器利用磁場在太空中組裝軟骨細胞。該太空人在第58/59探險隊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進行了該實驗。在地球上開發此系統的研究人員於7月15日發布了他們的工作結果。在太空中長時間旅行併到達越來越遠的目的地的船員必須自力更生。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3D 列印。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
  • 首次在太空中列印出人類軟骨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首次在微重力空間中製造出了人工人類軟骨。人體組織的生物列印早已存在,但是它們需依靠重力和支架將軟骨細胞聚集在一起。新工藝的巧妙部分是在裝配機內部使用磁力代替重力。藉助磁性,可以抵消微重力和加速度的影響,並且可以將物體(例如軟骨細胞)固定在適當位置以進行組裝。
  • 3D列印「太空牛肉」的問世,或將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生物科技類太空人成功在國際空間站「列印」牛肉,將潛在地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在3D生物列印「太空牛肉」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以色列食品公司「阿列夫農場」10月7日宣布,這是第一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此前有報導稱,月球土壤可作為材料3D列印出火箭零部件。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美國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其首次載人飛行,兩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3天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
  • 我們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嗎?
    3D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3D印表機,於2019年7月搭載SpaceX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了解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變化:當人類前往火星時,我們需要知道將面臨的挑戰。空間站上的長期停留,讓我們發現了人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些晶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以求更好地了解微重力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將其應用於改善地球人健康狀況。 刺激近地軌道經濟:從衛星部署到在軌研究,充滿活力的商業太空經濟已經發展起來,其價值目前超過345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一直是支持這一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
  • 太空中第一個有意義的3D列印物品竟然是扣子
    如今第一臺3D印表機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Cagle說,「直到我們能夠列印人體,我們必須保證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在太空中長時間的作業。」在設計帶扣的時候,Cagle和她的團隊面臨著工程學方面的難題:如何使得設備滿足太空飛行的苛刻要求。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一起來看看吧: 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 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一起來看看吧: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 3D 印表機,於 2019 年 7 月搭載 SpaceX 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在5月7日1時58分,整套系統成功列印兩個預定的樣件。
  • 我國空間站建成指日可待,一起來預習,這軌道上的科學實驗殿堂
    在ISS或者說未來的中國空間站中,太空人要面對三個重要問題,分別是無重力環境下的人體實驗,幽閉環境和太空輻射問題。其中太空輻射是科學家們已經解決的問題,無論是載人飛船還是空間站本身,都做了防輻射屏蔽層處理,可以屏蔽絕大部分太空輻射。
  • 磁懸浮列車原理,磁懸浮列車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然後就可以消除傳統的火車產生的軌道阻力,極大的提高火車的運行速度,這個就是磁懸浮列車原理所在,這個技術最早是由德國提出來的,雖然說在很多國家都實行過,不過最後只有中國在運行,除了這個技術本身的可行性是非常困難,並且對於這種列車的運行模式,還存在也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磁懸浮列車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本文就來為大家進行簡單的介紹一下,讓大家認識一下磁懸浮列車的原理是怎麼回事,磁懸浮列車對人體有什麼傷害呢
  • 3D列印可以解剖模型 使學生了解人體結構
    為了將這一設想付諸實施,使自己的生物課變得更有吸引力,一位生物教師、NVBot教師3D列印平臺的成員僱傭工業設計師Jordan Pelovitz為其設計和3D列印了一個逼真的人體解剖模型,讓學生們可以與之互動,並從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