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2020-11-20 望潮科技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一起來看看吧:

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

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 3D 印表機,於 2019 年 7 月搭載 SpaceX 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在微重力條件下培養的細胞不會形成二維層,並且能在沒有支架的情況下保持理想的形狀。它們被帶回地球後會如何。事實上,重力的增加確實會對這些生物列印的組織結構施加很大的物理壓力。

Techshot 是一家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合作設計 BFF 的公司,開發了一種細胞培養系統,可以使組織變硬,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重力的影響。活組織的生物列印可以在一天內完成,然後放置在這個該系統中,進行 12 到 45 天的強化。經過這一成熟過程,新的生物列印組織會變得更健康,功能更強,更有活力,能夠承受返回地球的旅程。

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

近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更是受到蚯蚓和樹根的啟發,為現實版「神盾局」——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研發了一款用於軍事行動的快速隧道挖掘機器人。

該項目的目標是,在存在爭議的環境中開發並展示快速建立的地下基礎設施的戰術用途。快速鑽出戰術隧道,有利於緊急軍事行動,比如可以實現快速彈藥補給、救援任務或其他緊急需求。

這種機器人能夠靈活地做出急轉彎、在狹窄的空間中穿梭、靈活地拾取或移動大小、形狀迥異的物體。他們設計了一個幾英尺長的機器人原型,其液壓人工肌肉可以模仿蚯蚓在土壤中移動的敏捷性,同時也擁有著樹根穿透軟巖石的力量。

在實驗室裡,GE Research 演示了機器人原型穿越土壤的過程。目前看來,機器人能以 10 釐米/秒的速度移動,一次能挖掘一條長 500 米、直徑至少 10 釐米的隧道。

這一項目將會持續 15 個月,目前這種軟體機器人也還是處於實驗室階段,究竟三個執行團隊最終會向 DARPA 拿出怎樣的方案,目前還是未知數。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裡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受象鼻的啟發,基於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PAMs),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柔性機器人。

該團隊在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型的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HC-PAMs)。

根據論文,HE-PAMs/HC-PAMs 主要是由端部配件、彈性管、編織管和嵌入式柔性框架組成。

當 HE-PAMs/HC-PAMs 膨脹時,將產生繞軸的彎曲、旋轉運動,使致動器產生螺旋變形,類似我們曾在動物園見過的象鼻彎曲旋轉的運動過程。

而區分伸展還是收縮,主要取決於「編織角度」——編織角度 > 54.74 度時為 HE-PAMs(下圖 i);編織角度 < 54.74 度時為 HC-PAMs。

在此基礎之上,研究團隊通過一個仿象鼻的高自由度柔性臂來探索 HE-PAMs/HC-PAMs 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的潛在應用。研究人員表示,HC-PAMs 輸出、負載能力很強,而 HE-PAMs 可產生更多的變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研究提出了統一的理論方法,將會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該團隊通過實驗、分析,建立了氣動人工肌肉的廣義彎曲行為模型,並在相同的理論框架下研究了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的特性。

據了解,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方向,比如軟體分類機器人、搜索機器人、生物機器人、運動輔助外骨骼、力反饋可穿戴設備等等。

— END —

相關焦點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 我們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嗎?
    3D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3D印表機,於2019年7月搭載SpaceX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 科學家為什麼要在太空中使用幹細胞列印器官?
    在未來,人類也可以通過幹細胞三維列印出理想的器官和組織。但當科學家使用幹細胞製作器官的時候,會發現「重力」限制了幹細胞發育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在太空中完成實驗是如此有價值的原因。科學家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揭示幹細胞製造人體組織的過程。
  • 前沿熱點丨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雷德伍德市的一家名為Carbon公司獲取了該項技術,該公司採用了一種半滲透窗,可以將氧氣注入液體樹脂,從而形成一種能防止固化的薄的「死區」(dead zone)。在該區域上方,光線將樹脂固化成固體。機械臂緩慢地將不斷增長的固體從樹脂中拉出,使其他材料得以固化和黏附,這種技術無需一系列層合界面,因此產品更加堅固。
  • 前沿洞察丨一鍵開啟你的專屬移動車庫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可以把車套住的太陽能供電車庫;靈感來自變色龍舌頭的軟機器人;研發金屬和塑料製成的微型血管機器人......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俄州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luizbertassoni博士說:「使用專利持有者非常容易,它可以像lego一樣堆放在數千種不同的配置中,以匹配幾乎任何東西的複雜性和大小。」
  • 太空食物未來能用3D列印技術製造
    自從「3D列印」成了時下熱度越來越高的科技詞彙,它的應用前景已經顯得越來越「異想天開」。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將這一技術用在製造太空食物上。  編譯:記者 李文  實習生 賴鈞楊  3D食物印表機  有望讓太空人吃得更豐富  3D列印技術被認為會在傳統製造業、醫療器械製造、飾品製造等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最近的新消息有點顛覆我們的日常觀念。  此前,已有研究者研發出了「3D食物印表機」,如今,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將這項研究進一步向前推進。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3D列印也稱為「增材製造」,它是一種新型的快速成型技術,與傳統的減材製造工藝不同,3D列印是以數據設計文件為基礎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我的父親說,『這東西能夠列印人類器官。』」加藤霍爾姆回憶道,如今他仍覺得驚詫不已。「我說,『胡說八道!』之後,它列印出了一個小小的軟骨。它不是軟骨,但它看上去讓人覺得它可能就是軟骨。那一刻,我覺得,『這簡直太酷了!』」很早就擁有一臺普通的3D印表機的加藤霍爾姆當時就在想,他想要在3D生物列印領域幹出點什麼來。
  • 前沿洞察丨不靠電池和晶片,塑料瓶就能傳信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技術:沒電池沒晶片也能傳輸通信的塑料瓶;可以避免生物系統運動對藥物運輸影響的微型機器人;美國首位機器人消防員Thermite RS3上崗 ;......,可以使用3D列印的塑料製造一種設備,在沒有電池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數據的傳輸和設備之間的通信。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我浙機械工程學院傅建中教授課題組日前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器官列印工藝,在列印組織結構的同時列印出內部的營養輸送通道,成功解決了3D列印細胞的營養維持問題。  有了營養,細胞就能「活」得更久,這使得大尺寸器官3D列印成為可能!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生物3D列印,是全球的策略性發展研究的一個重點研究團隊在領域內具備前沿科研基礎,居國際領先地位。他們將與國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蘇州諾普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醫療、研究機關和企業合作,在3D列印裝備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列印技術,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臨床前試驗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