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太空中列印出人類軟骨

2020-08-19 合肥大事件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首次在微重力空間中製造出了人工人類軟骨。

人體組織的生物列印早已存在,但是它們需依靠重力和支架將軟骨細胞聚集在一起。

新工藝的巧妙部分是在裝配機內部使用磁力代替重力。

藉助磁性,可以抵消微重力和加速度的影響,並且可以將物體(例如軟骨細胞)固定在適當位置以進行組裝。

雖然細胞本身不是磁性的,但組裝器中的液體卻是,且可以被用來操縱組織。


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實驗之前,科學家們開發了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來研究可行性,研究微重力如何影響細胞的組裝方式。然後,研究小組開發了基於人類軟骨細胞的球體,這些球體被包裝並與定製的磁性生物組裝器一起發送至國際空間站。

在國際空間站上,工藝過程要求冷卻球狀球體以將其從水凝膠包裝中釋放出來,然後再將它們放入生物組裝器中組裝成正確的形式。

太空人奧列格·科諾年科(Oleg Kononenko)進行了實驗。

史丹福大學的放射學家Utkan Demirci對IEEE Spectrum說:「人們一直在進行生物學實驗並在太空中培養細胞,現在已經能夠使用生物製造工具將這些構件組裝成更複雜的結構。」

再往後,應用磁性組裝方法甚至可以用於為我們更換特製骨頭,好適應外星的重力環境——就像科幻電影裡的一樣。

但是,要達到這一階段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使這種設備適應太空需求——精密的儀器和太空環境並不特別搭。

研究人員自己說,即使面臨工程方面的挑戰,該研究也可以「顯著促進組織工程」的方法。

隨著太空中肉類和水果的種植技術上的進展,去火星的旅程變得不那麼令人生畏了。

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造出人體軟骨
    美媒稱,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利用磁場製造出人體軟骨。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7月20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家在生物製造裝置中用磁力取代重力,利用多個單體細胞組裝出人體軟骨組織。研究人員稱,這不僅僅是首次組裝出一種複雜材料,它還代表著一個全新領域——利用磁場在零重力環境下「懸浮」材料。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
  •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生物墨水可3D列印軟骨
    日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生物墨水,據稱這種墨水最終可能3D列印出可作為手術植入物的複雜組織
  •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目前,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已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樣件列印,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此次實驗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
  • 科學家為什麼要在太空中使用幹細胞列印器官?
    在未來,人類也可以通過幹細胞三維列印出理想的器官和組織。但當科學家使用幹細胞製作器官的時候,會發現「重力」限制了幹細胞發育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在太空中完成實驗是如此有價值的原因。科學家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揭示幹細胞製造人體組織的過程。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了人體組織
    來源:cnBeta.COM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剛剛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 其藉助了俄羅斯研究人員製造的一套磁懸浮裝置,能夠從一些分離的細胞中製造出人類的軟骨。科學家們表示,這項工作有助於開發出在長期太空飛行中製造再生組織的新技術。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然而,在軟骨修復中,開發模仿梯度各向異性結構的仿生構造和不同層中的信號傳導方法以誘導區域依賴性軟骨形成分化和ECM沉積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根據之前的科學研究,具有較小孔徑(100至200μm)的支架可以更好地促進骨軟骨再生中的軟骨形成。然而,在這些具有小孔徑的支架中,成骨作用和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由於這些支架中的微血管向內生長減少,因此顯示出更少的營養物質擴散和更壞的組織整合。
  • 科學家將混合生物墨水用來3D列印結構,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膝關節軟骨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人類的膝蓋容易受傷或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往往最終需要進行手術。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新的混合生物墨水,可以用來3D列印結構,以取代膝蓋中受損的軟骨。半月板是在脛骨關節面上內側和外側的半月形狀骨,在膝蓋中形成C形緩衝,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 科學家將混合生物墨水用來3D列印結構 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膝關節軟骨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人類的膝蓋容易受傷或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往往最終需要進行手術。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新的混合生物墨水,可以用來3D列印結構,以取代膝蓋中受損的軟骨。半月板是在脛骨關節面上內側和外側的半月形狀骨,在膝蓋中形成C形緩衝,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這次航天發射創造了四個首次:一是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二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首次發射;三是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首次試驗;四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截目到5月7日,四個首次中已經有兩個取得了成功,即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首次太空3D列印試驗成功。另外兩個,一個出現異常,另一個還等待返回。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還記得《三體》中章北海那句「自然選擇,前進四」嗎?作為人類艦隊的旗艦之一,自然選擇號在推動劇情發展上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龐然大物乃至小說中的整個人類艦隊無不依賴於龐大的地球軌道建設系統。這並非人類首次試驗太空3D列印技術,美國NASA此前也曾進行過一定的科學實驗。
  •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還記得《三體》中章北海那句「自然選擇,前進四」嗎?作為人類艦隊的旗艦之一,自然選擇號在推動劇情發展上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龐然大物乃至小說中的整個人類艦隊無不依賴於龐大的地球軌道建設系統。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央視網消息: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5月5日發生成功,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軟骨組織
    研究設計方案和支架結構的示意圖圖3. 3D列印梯度化的水凝膠/PCL複合軟骨支架過程生長因子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的影響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從兔骨髓中分離出來,並在基礎培養液中進行體外培養。BMSCs傳代兩次後,加入10ng/ml的TGFβ3因子培養兩周,然後替換為50ng/ml的BMP4因子繼續培養四周,保持每周換液兩次。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 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
  • 為了在太空列印人體組織,科學家也是拼了,將磁懸浮搬進空間站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外太空環境也越來越感興趣,利用其高真空,高輻射的特點,在太空可以開展很多的在地球環境中無法進行的實驗,從而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除了之前被廣泛利用的太空育種,動植物突變以外,太空實驗已經向著培育新生物,甚至構建人體組織的方向發展了。眾所周知,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嚴重依賴於地球的重力環境,幾萬年的進化已經離不開重力的誘導。
  • 無交聯絲素−明膠生物墨水用於軟骨組織工程的生物3D列印
    軟骨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結締組織,由於缺乏血管、淋巴系統和低細胞密度,其自我再生能力有限,因此,該組織的任何損傷都會保留多年,進一步退化,最終導致退行性疾病,如骨關節炎,導致關節功能受損和生活質量下降。在功能組織替代物的製造方面,3D生物列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因為大多數生物墨水材料需要有毒的化學交聯,導致軟骨組織再造面臨巨大挑戰。
  • Mater:生物3D列印高彈性墨水用於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研究背景小知識纖維軟骨:纖維軟骨主要見於膝部,顳下頜關節(TMJ)和椎間盤纖維環(IVD)的半月板中。半月板是無血管的,導致固有的再生能力差,損傷常導致變性。由於受半月板組織變性影響的患者人數增加,關節鏡部分半月板切除術(APM)是最常見的骨科手術之一。
  • 中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
    央視網消息,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那麼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