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2020-11-29 逐遊酣星

還記得《三體》中章北海那句「自然選擇,前進四」嗎?

作為人類艦隊的旗艦之一,自然選擇號在推動劇情發展上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龐然大物乃至小說中的整個人類艦隊無不依賴於龐大的地球軌道建設系統

可以預見的是,原本只會出現在小說中的「地球軌道工廠」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2020年5月8日,一臺由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以及其在軌製作的兩個樣品成功隨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地表。

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

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

世界首次

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

在5月7日1時58分,整套系統成功列印兩個預定的樣件。

本次試驗的材料為世界上首次在地球軌道上使用的「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而碳纖維一直是航天界主要零部件上廣泛使用的材料,其以質量輕強度高著稱。而使用連續碳纖維則有利於複合材料的性能提升。

本次列印的兩個樣件均由碳纖維的長絲連續構成,成功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的3D列印技術。

這並非人類首次試驗太空3D列印技術,美國NASA此前也曾進行過一定的科學實驗。

2014年11月17日,世界上首臺太空3D印表機搭乘SpaceX的龍飛船登上國際空間站並成功安裝。

在首次測試中,這臺3D印表機成功按照地面工程師上傳的圖紙列印了一個扳手,並在隨後的幾個月內列印了一些其他部件。

在2015年2月,這些列印的樣品隨龍飛船順利返回地球。

而之所以航天大國們要競相開發太空3D列印技術,是因為這項技術在太空競賽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太空列印的優勢

太空3D列印技術對航天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是太空產業化之路的關鍵所在。就拿中國此次試驗的目的來說吧。首先是要支持空間站長期有人照料的運營維護,其次是支撐我國未來空間站的在軌拓建

簡單說,太空3D列印技術就是為了未來在軌建造飛船而量身定製的技術。對比目前空間站需要地球火箭補給而言,太空3D列印技術有節約「時間成本」與「運輸成本」兩方面的優勢。

首先是時間上的優勢。一般來說,當空間站缺少某種工具或者需要某些新的零部件時,在軌太空人們只能做一件事——等著。只能等著數周乃至數月後地球送來補給,相關需求才能滿足。

如果我們有了太空3D技術,那麼一旦空間站內有什麼特殊的需求,控制中心就可以在地球上設計出所需物品的模型文件,上傳到空間站內列印出來。整個過程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天甚至是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再就是運輸成本上的優勢,太空3D列印技術能夠可觀地降低空地往返所需的運輸成本。儘管目前科學家都會在發射前儘可能保證衛星和飛船的可靠性,但是由於很多未知因素的存在,這些「可靠」的機械仍會面臨系統升級甚至是零部件損壞的威脅。

如果為每顆衛星增加大量備用件會導致發射費用大大增加,甚至發射成本會超過其帶來的價值。

像是當年哈勃望遠鏡剛進入太空時,由於一塊鏡面製造上產生了誤差,導致其觀測拍出的照片十分模糊。你知道當年NASA是怎麼解決這件事的嗎?

NASA最終決定,再進行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為哈勃望遠鏡安裝一塊正確的修正鏡,使得哈勃得以正常工作。

僅僅是一塊鏡面,就需要地面為此花費數億美元。更何況在未來太空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情況的突發事件,如果我們能夠在近地軌道上現場製作零部件,就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帶來很多便利。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你說,額外的新零件需要火箭運輸,3D列印的材料也需要火箭運輸,既然都需要火箭運輸,都需要浪費一發火箭,那為什麼我們不直接弄些成品上去呢?」

其實,太空3D列印所需的材料可以取自太空

想一想,為什麼Space X要死命地搞出來可回收火箭?不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循環利用嘛。太空3D列印也可以借鑑這個思路,通過循環系統解決材料的問題。

3D列印技術本來就是將一堆零散的原料組合成產品的一項技術,它只需要材料。如果太空中什麼零件損壞了,我們直接將這個零件熔化重新再做一遍不就好了。即便在這個過程中原材料可能會有損耗,也不過是再額外補充一點就行了,這樣我們僅需要發射一次原材料上太空就可以用很久。目前很多公司也在開發可重複使用的列印材料。

其次,在未來,3D列印金屬也將是一種發展趨勢,因為使用金屬列印出來的元器件會比常規材料列印的性能更好。

而在軌的報廢衛星數量如此龐大,且因為沒有大氣層,不會像在地球那樣被氧化生鏽,因此在未來我們也可以將這些報廢的衛星當作原材料,進行金屬3D列印。

眼光如果放長遠些,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從遠方其他星球上就地取材印表機器人進行開發和探測。歐洲航天局就曾提出過以月球土壤為原料機器人進行月球基地建造的計劃。那些富含礦物的小行星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材料來源外,太空3D列印也會讓太空探索更加靈活。雖然「送原料」和「送成品」都需要消耗一發火箭,但是成品會受到火箭尺寸的限制,而只送原料就可以在太空中現場製造一些龐大的結構。使得太空探索更具靈活性。

不過與地球3D列印不同,太空3D列印需要克服一些全新的難點。

全新的難點

就像之前所說,在軌3D列印建造可以突破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拓寬空間設計的可行範圍,但是它同樣會受到太空環境的影響約束,尤其是微重力高真空極端溫度這三大要素對材料和宏觀結構設計的影響。

首先是材料方面的問題,由於微重力等的因素影響,原材料在固態、液態、固態之間轉變的力學行為熱應力都與在地球上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由於熱量在微重力環境下傳播不同於地球,因此可能導致材料溫度過熱或過低,會讓3D印表機無法正常工作。

同時,3D列印都是將原材料噴射疊加成一個完整的物件,在微重力的太空,不會有重力引導原材料下沉相互結合,這就對印表機在太空環境下的形態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

其次,在進行空間超大規模建造組裝過程中,其整體結構是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隨著組裝的進行,其質量、體積和一些力學特徵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在列印元器件初期就要考慮到整體結構的動力學分析和控制。

最後,太空建造的零部件不需要承受火箭發射時帶來的超大加速度,因此需要重新優化在軌建設的構建設計模型,使其滿足全新的支撐和實施需求。

綜上所述,使用太空3D列印技術進行在軌建造需要分析三個問題:太空環境下材料成型問題建造過程動力學問題以及全新輕量化設計

而此次過我開展的太空3D列印試驗就驗證了部署器的結構強度、材料性能和空間適應環境,同時此次列印全程均無人參與,有效驗證了無人狀態下3D列印能力。為未來我國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總結

3D列印的可重複性和就地生產等特性可以有效降低我們在太空中生產的成本,人們也可以利用它進一步增強探索太空的能力。

因此在我看來,太空3D列印的普及對於人類航天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這次實驗更是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實現了技術超越與創新。

對此你怎麼看呢?

喜歡文章歡迎點讚、收藏、轉發,記得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航天發射。這次航天發射創造了四個首次:一是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二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首次發射;三是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首次試驗;四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截目到5月7日,四個首次中已經有兩個取得了成功,即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首次太空3D列印試驗成功。
  • 中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
    央視網消息,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那麼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正按計劃在軌正常飛行。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太空飛行器結構的主要材料。此次實驗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試驗,這對於我國的3D列印產業來說,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 我國太空3D列印成功,空間站可自行產配件,網友:太空艦隊第一步
    提到3D列印,對於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在幾年之前,還感覺這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技術,但是近幾年來,我們已經發現,很多的3D列印技術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甚至可以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身邊,令我們不得不感嘆時代和科技的巨大發展,更加為我國快速發展的工業製造和創新能力而驕傲,現在,我們在3D列印領域之內,已經又迎來了一次突破:太空3D列印。
  •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新突破,金屬3D列印已應用於運載火箭產品中
    近日,我國航天領域又傳來好消息,就是我國已實現金屬3D列印技術在運載火箭上的工程應用!據報導,「3D列印」,專業說法叫做增材製造。相對於傳統製造中由一個鑄鍛不斷「減材」進行加工的方式,增材製造通過直接生成數學模型,對零件進行逐層堆積,可以大幅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在這個基礎上,針對鈦合金等航天領域使用較多的高性能金屬材料的3D列印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 祝賀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盤點黑科技太空微重力列印研究現狀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 」探測器點火升空。任務成功發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國家。夢想不再虛妄,理想因此實現。太空中獨一無二的微重力環境是科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寶地,例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性能冷原子鐘、進行胚胎幹細胞培養、研究晶體生長等,都是在地球上難以完成的任務。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在太空中建造代替從地球發射輸送,它代表著可持續太空旅行的一大進步。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SpaceX公司採用德國EOS的金屬3D印表機,成功將發動機製造成功。使用的鎳基超合金材料可以提供更高的強度、延展性、斷裂抗力和更低的可變性。並且將整個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周期縮短為幾個月。NASA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包含銅合金和鉻鎳鐵合金的雙金屬火箭發動機點火器。由於點火器一次加工成型,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這兩種金屬在內部產生了粘結融合,進一步增強了點火器結構的穩定性。
  • 成功返回!新一代飛船開啟載人航天新篇章,向世界一流前行
    在軌運行期間,姿控發動機進行姿態控制,保持了三軸對地姿態以及變軌和制動期間的姿態穩定性;軌控發動機實現多次變軌,並成功執行返回制動,精準操控著試驗船完成太空飛行。再入返回階段,首次採用的新型防熱結構與材料經受考驗。整個防熱結構在重量同比降低超過30%的基礎上,保持了極高的防熱效率。
  • 3D列印新應用!NASA飛船將使用3D列印部件 比原來輕一半
    中國搜索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獵戶座飛船將於明年發射升空,進行繞月飛行。這也將是第一次使用3D列印部件建造的深空飛船。美國財經媒體CNBC網站4月17日發表題為《NASA首次在太空使用3D列印部件》的文章,對此進行了報導,現編譯如下:獵戶座飛船是NASA研製的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船,預計將於明年發生升空,進行繞月飛行。這將是第一次使用3D列印部件建造的深空飛船。NASA想要進行一系列新的月球項目,還希望探索包括火星在內的其他目的地。
  • 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
    原標題: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者 | 楊懷超 張昊責編 | 高佩雯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拉開序幕
    長五B首飛成功,使我國大型運載火箭的技術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與俄羅斯「質子-M」火箭、美國「獵鷹-9」火箭、「德爾塔IV」火箭、歐洲「阿麗亞娜-5」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同時,長五B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化發展的代表,將為後續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提供重要技術積累。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成品什麼樣?為什麼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者 | 楊懷超 張昊責編 | 高佩雯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 「飛船專欄」太空實驗室/太空加工廠
    在用3D技術列印的硬體中央,這種毛細管結構與管道、閥門、泵連成網絡,已測試微重力下的毛細管行為;2018年,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天極望遠鏡成功探測到太陽伽馬射線爆發,成功揭秘黑洞形成過程,找到了人類開啟宇宙奧秘的那把鑰匙。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