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

2021-01-15 環京津網

原標題: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同時,為充分發揮任務效益,試驗船還搭載了不少「乘客」,開展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一起來看看!

試驗船艙內情況

1

空間液體潤滑材料摩擦學行為研究實驗

有運動必有磨損,比如大家常見的機械運動機構,其構件由於相對運動必然發生摩擦並產生磨損,形成稱為磨屑的摩擦產物,常堆積於運動部位附近並可能對周邊表面有所汙染,在衛星、飛船及空間站中這一現象同樣也不能避免。因此基於降低運動零件的磨損,延長運動零件的使用壽命的目的,通常需要對運動零件摩擦表面加注潤滑油、潤滑脂或固體潤滑進行潤滑。

試驗船上搭載了一個「材料摩擦行為實驗裝置」,以我國空間站運動機構所使用的液體和固液複合潤滑材料為研究對象,在軌驗證了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不同表面形貌和不同功能化表面的潤溼行為,以及在摩擦化學作用下形成摩擦產物的爬行、遷移規律,為高可靠、長壽命空間潤滑系統研製提供理論指導,也可為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故障分析和診斷提供基礎數據。

2

寬量程多精度空間微重力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時,會受到地球引力之外多種作用力的幹擾,如大氣阻力、太陽輻射光壓、重力梯度效應、軌道機動、姿態控制、設備運轉和乘員活動等,從而達不到完全「失重」狀態,而是一種「微重力」環境。「微重力」是對「失重」的偏離,其大小可以通過太空飛行器所受幹擾力的加速度值來度量。為了掌握並消除各種幹擾對太空飛行器內科學實驗載荷影響,為科學實驗提供所需高微重力水平實驗環境,就需要準確測量科學實驗載荷微重力水平。

本次任務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寬量程、寬頻段和多解析度三種不同類型的加速度測量技術試驗,驗證空間站高微重力實驗櫃懸浮實驗系統和流體物理實驗櫃主動隔振系統中關鍵的加速度測量模塊功能性能,確保正式產品滿足任務要求,同時也為未來空間高精度微重力測量提供技術儲備。

3

時間觸發控制電子系統試驗

採用新一代綜合電子信息體系結構設計,通過飛行試驗,驗證了系統在空間環境下的適應性,以及全局時序分配、分時分區數據流調度、大容量數據高安全高可靠傳輸等,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等新型太空飛行器電氣系統研製提供技術和數據積累。

4

洩漏碰撞檢測系統試驗

通過對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艙壁結構內聲信號本底進行採集,以及對模擬碰撞及洩漏聲發射信號檢測,驗證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算法,以及聲傳感器和洩漏碰撞檢測儀在軌工作性能,為後續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軌洩漏及碰撞定位提供技術儲備。

5

光纖光柵傳感系統試驗

通過布設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內的溫度、應變兩種光纖光柵傳感器,獲取真實飛行環境下試驗船的溫度、應變等狀態,驗證光纖光柵傳感器應用於太空飛行器狀態監測的可行性,為飛船結構優化設計提供基礎數據。

6

金屬/陶瓷材料在軌高精度成型實驗

在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設備和材料的「補給線問題」,一直阻礙著人們飛向更遠空間。隨著太空3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實現太空飛行器零部件的「自給自足」正在成為可能。

為進一步提升製造精度、擴大可用於太空製造的材料譜系,本次實驗針對太空失重環境配製亞微米級精細軟物質材料(金屬陶瓷材料),通過調整其流變性能,在軌完成對材料形態的精確控制,實現首次空間高精度(表面粗糙度0.2um)立體光刻增材製造技術驗證,為我國立體光刻增材製造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7

基於金屬3D列印技術的立方星部署器

試驗船搭載一個立方星部署器。立方星部署器採用國際最先進的金屬3D列印技術、最新的3D列印設計優化算法與材料,大幅降低了設計重量,提高了結構強度;本次飛行驗證了立方星3D列印新型部署器的結構強度、材料性能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為「3D列印+航天」的大規模應用和未來空間站在軌釋放、機動部署微納衛星提供了數據,儲備了技術。

8

微生物採油菌種搭載實驗

試驗船搭載了華東理工大學的微生物採油菌種。微生物採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動或代謝生物表面活性劑等產物提高原油採收率、延長油田開發壽命的新技術,目前為國際上油田開發領域研究熱點。實驗利用太空極端環境對原始野生菌株進行誘變,有望獲得特異性強、性能更加突出、有工業應用價值的突變菌株。

除此以外,試驗船內還有不少其他「乘客」——

自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每次飛行試驗任務中,都安排了實驗類搭載項目,先後搭載過特色花卉、野生菌、中藥材、經濟作物等近百個品種的籽種、枝條、菌種,促進太空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太空育種基地

神舟十號搭載培育的龍膽草

此次任務試驗船在軌飛行約67個小時,軌道高度約300~8000公裡。在軌飛行期間,試驗船穿越的範艾倫輻射帶,接受的空間總輻射劑量和微重力環境均與以往神舟飛船、天宮實驗室所經歷的空間環境不同,為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與實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會。因此,試驗船中還安排了航天育種、空間生物等相關實驗類項目75個。既有來自雲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具有戰略合作關係的地方政府項目,也有由中國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推薦的特色項目。涵蓋農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藥種子和生物菌種實驗裝置,還有對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動物實驗樣本,搭載樣本總數達988件(份)。

試驗船中搭載的部分種子

相關焦點

  • 剛剛,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美麗的降落傘碩大的氣囊返回艙離地面越來越近5月8日13時49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安全回歸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來源:人民日報圖為返回艙著陸現場。汪江波攝(新華社發)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研製畫面首度公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太空食譜」再添新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成功著陸!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凱旋歸來,技術領先收穫多多
    據央視等媒體報導: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著陸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20年5月5日,我國長徵五號B型火箭發射上天並取得圓滿成功,其載荷主要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一個柔性空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兩者進入一定軌道後,負責於5月6日下午返回地球,但是返回過程中「出現異常」,說明該裝置和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 剛剛,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這樣的著陸方式適用於登月嗎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首次飛行任務中,成功將重達20多噸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上了地球軌道。經過2天多的在軌飛行,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2020年5月8日下午順利返回了地面。
  • 現場畫面: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著陸全過程
    北京時間5月8日13時49分,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
    新華社酒泉5月8日電(李國利、鄧孟)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 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上面竟用了神舟十一號上的「老設備」
    在三朵巨大紅白傘花的拖曳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於今天13點49分成功著陸在東風著陸場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被長徵五號B火箭託舉入軌多次軌道控制一路爬升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試驗太空千兆區域網
  • 航天時事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運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5月15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順利運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並在此舉行了歡迎及交接儀式。後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人員將對返回艙試驗艙帶回的相關數據及空間實驗成果開展進一步採集和研究分析。(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開發和製造的面向中國空間站運營及未來載人探月需求而研發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器
  • 新飛船太空打水漂!返回艙一身焦黑落地,目標:實現載人登月任務
    自從「長徵5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入軌後,其能否順利返回地面便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近日據航天部門消息稱,經過67小時的在軌飛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在預定區域,從現場照片看,返回艙整體焦黑一片,這說明它的任務是要實現後續載人登月的偉大目標。
  • 試驗圓滿成功!中國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科研人員一陣歡呼
    據環球時報5月8日報導,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穿越大氣層返回地球,準確返回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意味著新飛船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各地人民紛紛在網上留下賀電,這對於國人來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消息!
  • 剛剛,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現場珍貴畫面曝光!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餘波蕩漾滿人間
    2020年5月8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在我們中國人民喜慶自己這一面向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天地往返飛行器試驗成功的時候,這一事件在國際上的震動與反響絲毫不亞於國內。
  •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表現讓人振奮,專家:滿分
    據央視軍事5月10日報導,當地時間5月8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準確返回酒泉東風著陸場。在試驗船抵達預定地點後,搜索回收分隊第一時間利用蟒式全地形履帶車,連夜將返回艙運出沙漠;工作人員在戈壁灘露宿一夜後,將返回艙吊裝至運輸車上,火速運抵酒泉廠房,展開後續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試驗船項目負責人表示此次成功著陸,還透露出了一個細節讓人振奮!
  • 新載人試驗飛船返艙成功,哈一機快速完成全地形車,坐等探索太空
    科技的發達離不開這些科研人員我國最新的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經返艙成功著陸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由於新一代飛船返回艙質量比較大,大約是神舟飛船返回艙質量的兩倍,加上落區地形複雜,對回收和運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哈一機北方防務公司接到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專用的吊運一體蟒式全地形車製造任務,準備了蟒式全地形車,具備了完成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吊裝和運輸能力。
  • 新載人飛船返回艙黑匣子公開!海外網友:中國航天實力已超乎想像
    圖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新一代飛船試驗船順利返回,我國已有3種飛船,13次發射全部成功
    在經歷了5月7日一次小小的波折之後,8日下午13點30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返回東風著陸場,此次發射和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長徵5B運載火箭太空之旅,一次發射,兩次返回,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新記錄。除了被大家稱為「高達墊」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返航時出現了偏差之外,此次任務堪稱完美。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大底框架結構
    南極熊導讀:這次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其返回艙防熱大底框架原來是3D列印出來的——雷射沉積金屬3D列印技術!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 全金屬3D列印製造,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大底框架結構
    南極熊導讀:這次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其返回艙防熱大底框架原來是3D列印出來的——雷射沉積金屬3D列印技術!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