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5月7日一次小小的波折之後,8日下午13點30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返回東風著陸場,此次發射和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長徵5B運載火箭太空之旅,一次發射,兩次返回,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新記錄。除了被大家稱為「高達墊」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返航時出現了偏差之外,此次任務堪稱完美。
新飛船返回艙開傘降落
從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航畫面來看,它與之前的神舟飛船重返地球不太一樣,比如它採用了兩具減速傘和三具主傘,與它三倍於神舟飛船返回艙的重量一致。而在接觸地面的瞬間,神舟飛船返回艙採用的是制動火箭,這次的新飛船試驗船採用的則是6個氣墊,可靠性和舒適性都要超過神舟飛船的制動火箭,還可以重複利用,而且非常適合在海面上降落。至於兩型載人飛船其他的區別,小編在以往的文章中詳細對比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成功著陸的返回艙
這次發射和返回,雖是新一代載人飛船正樣試驗船的第一次天地往返,但對於我國負責飛船的航天團隊來說,則是第13次。此前,我國還發射了11艘神舟飛船和1艘天舟貨運飛船,這13次發射全部成功。從此以後,我國將同時運營3種不同型號的飛船,未來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新一代空間站同時對接神舟、天舟和新飛船的壯觀畫面。
中國新一代空間站
神舟飛船還會繼續服役
對,和大家想像不同的是,在新一代載人飛船成熟之後,神舟飛船並不會馬上退出現役,它們將共存一段時間,並不是替代關係。按照原計劃,在2021年,咱們先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新一代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號,然而派出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滿載貨物,與空間站對接,再然後用長2F發射神舟12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太空人。此後,神舟13號、神舟14、神舟15號等載人飛船將向太空站開通定期航班。
神舟飛船將開通天地往返定期航班
既然神舟如此繁忙,還要開通定期天地往返航班,那麼咱們為啥還要專門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呢?實際上,答案就在新一代載人飛船龐大的體型中。新飛船高近9米,最大直徑4.5米,重量超過20噸,差不多是神舟飛船的3倍,搭載航天員的數量達到了美國太空梭的標準,也就是6到7人,如此「身寬體胖」的載人飛船顯然並不只是在近地軌道玩玩,它真正的目標是更深遠的太空、月球、火星,也就是傳說中的星辰大海。
新載人飛船的目標是月球火星
新一代載人飛船採用的模塊化建造方案,並且可以重複利用10次以上。基本型往返太空站,加上一些艙段之後,就可以變成中國的「阿波羅」飛船,搭載中國航天員登陸月球,再加碼之後,還可以登陸火星。所以說,從新一代飛船開始,咱們中國人登陸月球和火星就不再是空想了。
拍照雖然很小,但是飛船其實很大
網友PS照片
當然,要想登陸月球和火星,僅僅依靠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加強勁的運載火箭。目前我國正在同時研製兩種巨型火箭——921火箭和長徵9號,也稱為「胖9」,它們都是美國登月火箭土星五號一樣的龐然大物,一枚助推器都比現在咱們最大的長徵五號還要大。而有了921火箭和長徵9號,新一代載人飛船要想真正登陸月球和火星,還可能需要深空空間站的助力,採用多次發射的方式,然後在空間站進行組裝和換乘,最後再去火星。
未來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成功發射和順利返回,只是一個開始,後面還需要經過十幾次的太空飛行和驗證,不管前方的路是怎樣的,請相信,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