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在5月7日1時58分,整套系統成功列印兩個預定的樣件。太空列印的優勢太空3D列印技術對航天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是太空產業化之路的關鍵所在。就拿中國此次試驗的目的來說吧。首先是要支持空間站長期有人照料的運營維護,其次是支撐我國未來空間站的在軌拓建。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作為人類艦隊的旗艦之一,自然選擇號在推動劇情發展上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龐然大物乃至小說中的整個人類艦隊無不依賴於龐大的地球軌道建設系統。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在太空中建造代替從地球發射輸送,它代表著可持續太空旅行的一大進步。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伴隨科技的進步,3D列印,又稱增材製造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方式快速成型的一種全新構造物體技術。歐美和俄羅斯在3D列印技術的研發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第一臺金屬3D印表機誕生在英國。俄羅斯在2018年首次在太空使用了生物印表機列印了動物器官。太空失重的環境讓器官的存活率更高。我國在3D列印技術應用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利用3D列印成功試製出為發動機提供穩定動力輸出的最關鍵部件:一體化噴注器。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航天發射。這次航天發射創造了四個首次:一是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二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首次發射;三是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首次試驗;四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截目到5月7日,四個首次中已經有兩個取得了成功,即長徵五號B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首次太空3D列印試驗成功。
-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此次實驗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 央視新聞報導航天科技集團「太空3D列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負責人介紹,這次列印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蜂窩結構(代表太空飛行器輕量化結構),另外一個是航天科技集團CASC標誌。
-
祝賀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盤點黑科技太空微重力列印研究現狀
近年來,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全面邁入了空間站時代。據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導:7月23日,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又往前邁了一大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基於3D列印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多元化商用價值,美國、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已經在3D列印技術、3D列印新型材料、3D列印核心裝備等方面展開布局,力求在新一輪國際市場科技、經貿競爭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競爭力。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成品什麼樣?為什麼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者 | 楊懷超 張昊責編 | 高佩雯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
中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
央視網消息,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那麼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建太空站邁出第一步
鳳凰衛視9月29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領導人到賀何亮亮:作為中國空間實驗室雛形的這個「天宮一號」今天晚上成功發射升空了,「天宮一號」在晚上9點16分,在酒泉的衛星發射基地,由改進型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之後火箭助推器以及整流罩相繼分離
-
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 我國首次空間出艙取得成功
這標誌著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取得成功。整個出艙活動持續時間25分23秒,空間出艙活動獲得成功。 這次航天員實施空間出艙活動穿著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由我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製。航天服總質量120千克,可為航天員艙外活動提供至少4小時生命安全和工效保障,重複使用次數不低於5次。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但要是有一種方法能在需要的時候,在太空中製造出幾乎所有物品,或在一部分物品使用後融化掉再重塑使用會是怎樣呢?我們正在向這方面發展。 在2014年,美國公司太空製造(Made In Space)首次將3D印表機送去ISS,它被用來證明在微重力下列印出來的零件和在地球上列印出來的一樣堅固。
-
Made in Space為NASA開發可在太空混合3D列印系統
【PConline 資訊】Made in Space已經在太空中製造中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該公司負責有史以來第一臺發射到太空的3D印表機,以及隨後在國際空間站繼續3D列印的增材製造設施。Made In Space現在正在研製一款巨大的機器人3D印表機Vulcan,該印表機將能夠在外層空間的真空中構建自由形態的物體。近日,Made In Space贏得了NASA新的合同,繼續開發Vulcan混合製造系統。該系統可以使用各種材料(包括金屬)進行3D列印,這與目前ISS上的3D印表機不同,後者只能用聚合物列印。
-
太空中第一個有意義的3D列印物品竟然是扣子
該帶扣是由前飛行醫師以及太空人Yvonne Cagle設計的,目的是在失重的情況下收緊壓縮帶,防止肌肉受損,維持心跳強度,這對在空間站中健康的生活非常重要。Cagle說,「直到我們能夠列印人體,我們必須保證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在太空中長時間的作業。」
-
中科院太空製造技術團隊介紹太空立體光刻3D列印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在王功研究員帶領下,成功實現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太空製造的零的突破。關於此次實驗的重要意義及研究過程中的難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王功研究員。
-
3D列印「太空牛肉」的問世,或將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生物科技類太空人成功在國際空間站「列印」牛肉,將潛在地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在3D生物列印「太空牛肉」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以色列食品公司「阿列夫農場」10月7日宣布,這是第一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