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2020-09-09 天文在線

將重型機械吊入太空既麻煩又昂貴。但很快,這將不再是個問題。

卡達·奧康奈爾報導。

(圖註:一個藝術家對小行星採礦前哨站的印象。)

用「複製器」按所需創建任何物品,是星際迷航中成員的一大技能優勢。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

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之後將有潛在可能在其他星球建立棲息地,使用其他星球上的自然資源,或是利用小行星來補充地球日益減少的金屬儲備。

這些科技將使人類從暫時進入太空發展變成永久存在。

3D列印工具

航天機構通常在載人任務中裝載大量的備件,以應對所有可能的突發事件——發射每公斤的成本約14000美元。國際空間站(ISS)內,這些備用品的估價為14億美元。大部分備用品永不會用到。

(圖註:自2011年以來,《太空製造》已經承擔了超過3萬小時的3D列印技術測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但要是有一種方法能在需要的時候,在太空中製造出幾乎所有物品,或在一部分物品使用後融化掉再重塑使用會是怎樣呢?我們正在向這方面發展。

在2014年,美國公司太空製造(Made In Space)首次將3D印表機送去ISS,它被用來證明在微重力下列印出來的零件和在地球上列印出來的一樣堅固。

兩年後,此公司開創了二代3D列印技術,被譽為先進的生產設備(Advanced Manufacturing Facility),此後它一直為NASA和其他實驗人員提供製造服務。迄今為止,該公司專注於塑料但其正在研製的VULCAN系統也將能夠列印金屬。

另一些美國公司,繫繩無限公司(Tethers Unlimited),在11月5日將他們的3D印表機送往ISS。Refabricator的特點是能回收利用塑料,包括大量投放包裝填料,將其轉化為3D列印材料,節省特種列印燈絲的製作成本。

也許這方面最極端的想法是回收人類的排洩物。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人員正在設計細菌,將人類排洩物轉化為「天體塑料」(astroplastic),一種名為聚羥基丁酸的3D列印材料。

在軌工廠

顯著的挑戰是克服填充物在太空中喪失地心引力。沒有地心引力意味著沒有對流,也就擾亂了熱傳遞。但是對於太空工程師來說,最初的問題可能是讓第一個軌道工廠離開地面的關鍵因素。

高質量的光纖對洲際通信和高速網際網路至關重要。目前網際網路和電信行業都是建立在矽基纖維的基礎上,但另一種基於氟化玻璃的纖維ZBLAN(來自鋯、鋇、鑭、鋁和鈉元素)的效率可能要高得多。問題是,至少在地球上,對流導致ZBLAN中形成微小的微晶體,使得ZBLAN多雲,效率較低。

1998年美國的光導纖維製造者Thorlabs試圖在「嘔吐彗星(vomit comet)」上製造ZBLAN材料。「嘔吐彗星(vomit comet)」會在一分鐘左右的自由下落過程中模擬微重力的飛機飛行,並且它成功了。在微重力條件下製造的ZBLAN纖維有更少的微晶體,而且傳輸能力更強。

如今太空製造(Made In Space)與Thorlabs合作,看他們是否能製造出在太空中使用的高品質光纖。他們的光纖製造者在2017年10月將製造品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目前正在進行第一次試驗,有可能從4公斤的原材料中提取出4公裡長的纖維。如果成功了,這將是首次有人在太空中製造出商業產品。

太空建設

足夠諷刺的是,在空無的太空中,太空人的生活和工作範圍都不能超過貨櫃。這是因為所有ISS中的組件,我們送入軌道的所有事物,都被發射火箭的尺寸所限制。

但如果我們能在太空建造,我們就有可能建造出在地球上承受不住自身重量的巨大建築:更寬敞的空間站,足球場大小的望遠鏡,能接收巨大太陽能的巨型衛星。當然也有專門的部分,例如柔性焦距透鏡組和太陽能電池將仍需要在地球上製造,而將一切連接在一起的支架當然可以在軌道上製造和組裝。

軌道建造師的第一個例子是太空製造(Made In Space)的Archinaut。這是一個內置3D印表機的機器人組裝機器。他的印表機擠壓支柱和連接器,手臂按到需要的位置。它像個太空樂高。Archinaut可以使用美國宇航局批准的以聚碳酸酯為基礎的高強度塑料,這種塑料的強度足以在低應力軌道環境下將巨大的太空結構連接在一起。Archinaut已經在「嘔吐彗星(vomit comet)」上的真空測試和微重力測試中證明了自己,並將於2019年發射到國際空間站。

小行星礦業

最終,甚至建築的原材料也可能來自太空。行星資源公司是由谷歌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和維珍執行長理察·布蘭森等投資者於2009年在美國成立的。這是他們的第一步嗎? 開採小行星。投資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翁將在這個新興行業賺大錢,這可能成為21世紀的淘金熱。

技術

最需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些富含黃金或鉑等貴金屬的小行星。不幸的是,雖然有大約18000顆小行星在軌道上接近地球,但其中只有大約4%可能含有貴重金屬。因此,該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勘探工作,這就是為什麼包括英國的小行星採礦公司在內的幾家公司正在致力於架設衛星,以便掃描太空巖石,尋找潛在的金礦。

其他公司,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和深空工業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認為未來最重要的不是貴金屬,而是水。除了為口渴的太空人提供水分,水還可以很容易地轉化為火箭燃料(氧氣和氫氣),只需通過電流。通過從冰巖中開採水,這些公司計劃為登月、火星或更深入太空的任務建立燃料站。

當然,找回材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目前為止,從一顆小行星上只帶回了大約一毫克的物質——這是2010年日本「隼鳥(Hayabusa)」號宇宙飛船收集到的幾粒塵埃。

2016,NASA發射了歐西裡斯雷克斯飛船,對小行星Bennu進行了為期7年的任務。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它將帶回大約150克的材料。

但NASA的更大計劃——捕獲一顆50米長的小行星並將其送迴繞月軌道——被川普政府擱置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估計,這樣的「小行星返回」任務將耗資36億美元。這是一筆不小的資金,但與在地球上開礦的啟動成本相比,還是不算太遠,尤其是考慮到一塊精心挑選的巖石可能蘊藏著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資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經濟的供求規律;成千上萬噸的黃金或鉑金重返市場,可能會導致市場崩盤,因為曾經的貴金屬會變得像晶片一樣便宜。

與世隔絕的棲息地建設

我們能把巨大的3D印表機送到月球或火星上去製造嗎?

第一個3D列印的房子已經在地球上建造。最簡單地說,這些巨大的印表機看起來就像水泥攪拌機,有一個機械手臂,操縱噴嘴將建築材料一層層擠壓出來。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在研究如何用火星或月球上的灰塵來替代水泥中通常使用的沙子。2014年,義大利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用類似月球風化層(覆蓋固體巖石的物質層)的材料建造大型建築。

與此同時,NASA正在資助一項自主機器人競賽,這些機器人可以收集、改進和3D列印其他世界的棲息地。最後一輪比賽將於2019年4月舉行,雙方將爭奪280萬美元的獎金。即使是在預製結構上覆蓋一層緻密的風化層,也能幫助未來的殖民者免受輻射、小型流星襲擊或沙塵暴的傷害。歐洲航天局設想發射一個月球車在月球表面滾動,收集表層風化層並將其與粘合劑混合。之後,漫遊者會把材料包裝在一個充氣的棲息地上,有點像你把人埋在沙灘上的沙子裡,在有人到達之前加固結構。正如航天業的人所說,野營和定居的區別在於你所帶的工具。

FY:圓賚

作者: sciabc - John Staughton-CATHAL O'CONNELL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空間3D列印技術,讓太空探索插上了飛躍的翅膀
    NASA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包含銅合金和鉻鎳鐵合金的雙金屬火箭發動機點火器。由於點火器一次加工成型,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這兩種金屬在內部產生了粘結融合,進一步增強了點火器結構的穩定性。歐美和俄羅斯在3D列印技術的研發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第一臺金屬3D印表機誕生在英國。俄羅斯在2018年首次在太空使用了生物印表機列印了動物器官。
  • 太空食物未來能用3D列印技術製造
    自從「3D列印」成了時下熱度越來越高的科技詞彙,它的應用前景已經顯得越來越「異想天開」。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將這一技術用在製造太空食物上。  編譯:記者 李文  實習生 賴鈞楊  3D食物印表機  有望讓太空人吃得更豐富  3D列印技術被認為會在傳統製造業、醫療器械製造、飾品製造等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最近的新消息有點顛覆我們的日常觀念。  此前,已有研究者研發出了「3D食物印表機」,如今,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將這項研究進一步向前推進。
  • 3D列印「太空牛肉」的問世,或將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生物科技類太空人成功在國際空間站「列印」牛肉,將潛在地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在3D生物列印「太空牛肉」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以色列食品公司「阿列夫農場」10月7日宣布,這是第一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 改變未來的十大新科技介紹
    我們總是說「科技改變生活」,實際上,每一年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具有創新意味的科技成果。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你精心推薦的改變未來的十大新科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改變未來的新科技1 十大新科技,改變你的「未來」縱觀古今,人類之未來,在於科技。從遠古「舊石器時代」代開始,猿人掌握技術學會了使用工具和火焰而進化為智人。
  • 太空技術改變人類生活
    在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上天50年後,儘管「太空」對於普通人似乎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太空技術實際上已經對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今天,「太空科技」這個詞幾乎成了一種欺騙的代名詞。
  • 3D列印VS無人機,誰在未來更賺錢?
    如果說3D列印會顛覆傳統製造業,屬於基礎的工業範疇,那麼,另外一臺潛在印鈔機:無人機,有可能深刻改變農業,電子商務,影視業,乃至在地球爆炸之前,幫助人類去到火星上...3D列印較之於傳統的模具製造,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後者是去除材料加工,而前者採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型、通過逐層增加材料來生成3D實體,單就從概念上,3D列印技術就能為製造業省下大量的原材料,這是第一個賺錢切入點。
  • 【材料】Nature:來自未來的科技——超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
    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商業3D立體印表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在逐步發展,其應用範圍也在迅速擴大,包括文物修復,運動鞋部件、牙科陶瓷、貴重飾品和航空航天部件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微流體、醫療設備和人工器官的製造等等,但這一技術目前仍然有諸多缺陷,例如非列印區域也會呈現固體,列印速度慢、解析度普遍較低。
  • 中國3D列印以及3D列印+的現狀與未來
    南極熊注意到,在「中國(長沙)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分論壇」上,盧秉恆院士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3D列印演講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增材製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端醫療器械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盧秉恆院士,在本次論壇上做主題是《中國3D列印現狀與未來》的演講文字實錄。
  • 金屬3D列印技術:打破常規,根本上改變傳統催化反應方式​
    然而,金屬3D列印本身所具備的化學性質和催化功能卻很少被提及。近日,來自日本富山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煤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金屬3D列印產品本身可以同時作為化學反應器和催化劑(記為自催化反應器或SCR),直接將C1分子(包括CO、CO2和CH4)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
  • 3D列印神助攻!
    SpaceX持續挑戰航天科技與人類想像力,推動全球科技發展,智慧創新,為世界、為孩子、為未來,樹立了楷模。龍飛船照片大航天時代來了嗎?此次載人龍飛船執行的任務為何有如此高的關注度?載人航天相比普通火箭發射的難點在哪裡?中國載人航天的未來規劃是什麼?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 奇點大學:我們用未來技術改變10億人!
    該項目學習到的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生物科技和生物信息學、能源與環境系統、醫學和神經科學、納米技術和數字製造、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太空和物理科學。同時還有設計、企業管理、金融和經濟學、未來學和預測,政策、法律及倫理等支持性知識。在為期10周的夏季課程一開始,學員就被安排一個巨大挑戰——他們要想出各種方法來使至少10億人在接下來的10年中得到幫助。
  • 比3D列印還厲害?可以列印時間空間?
    隨著長徵五號載人火箭的升空,上面就帶有一個3D的印表機同時帶回來了在上面列印的樣品。3D列印的應用領域已經到達了太空。那麼4D列印還有其應用領域嗎。正是因為其材料單特向所以4D列印的用途更加廣泛。運輸過程中只是一塊板,到了實地後通過改變環境溼度或溫度可以迅速展開並成為一個立體的指揮中心等,還有其運用在醫學領域的 4D 列印技術的,生產出質量輕、硬度大、穩定性好的 4D 列印材料,這些材料可以作用於人體相對狹小的環境中來為人類治療之前的各種疑難雜症。
  • 未來50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創新
    科技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時間。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的時代,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可能改變世界的的 10 項科技創新。
  • 詳析3D列印、快速成型與快速製造技術
    3D列印技術「列印」的產品是自然無縫連接的,一體成型,結構之間的穩固性和連接強度要遠遠高於傳統方法。  3. 未來製造業必須走低碳環保之路  「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真正興起和全球化傳播,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息息相關。具體來說:一是至20世紀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漸枯竭,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的持續生存帶來了危機。
  • 3D列印:帶領人類探索各大領域的微觀世界
    同時在航天領域,對於零件的性能要求的敏感度較高,對價格相對不敏感,也有利於3D列印技術的採用。對於塑料件,由於目前3D列印材料種類、性能的限制,目前更多是在研發階段做試製。金屬件由於成本高昂和生產效率較低,無法在大規模的批產件上使用,因此更多局限於高端車型的性能改進零件。 在醫療領域,齒科已經廣泛使用3D列印,金屬植入體的製造規模也在擴大。
  • 量子力學有眾多謎題未解,卻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甚至改變人類未來
    愛因斯坦一直沒有承認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同時他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善的。而且他覺得很可能人類對於量子理論,有很多需要重新建立的一些架構。量子力學發展到最近十幾,二十年,科學家找到了很多證據,顯示出愛因斯坦以往提出的理論確實是不正確的。量子力學本身的架構,並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現在量子力學對於人類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未來會。讓人類的命運出現改變,因為量子力學的能量非常非常巨大,很可能人類自身都無法控制。
  • 微量金納米粒子的神奇效果,3D列印變色杯會隨著光線改變顏色
    3d列印的高腳杯是二向色的,意思是它在不同的光線下會改變顏色。視頻顯示,當光線通過杯子時,杯子會從透明的紫色變成不透明的棕色。幾個世紀以來,納米顆粒一直被用來給材料著色,儘管工匠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們會有這樣的光學效果。 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金色納米粒子製造出了這種二向色溶液。他們使用檸檬酸鹽將金離子還原為金納米粒子,這種二向色溶液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神奇顏色。
  • 從無所為到有所為,3D列印能否承載未來製造的想像?
    可以說,三維的形狀就是功能的基礎,列印出了形狀,也就列印出了功能。此外,與「減材製造」相對,3D列印又稱為「增材製造」。對於現階段的製造業來說,目前通常所使用的材料加工技術多為「減材製造」技術,即對原材料進行去除、切削、組裝等加工,使原材料具備特定的形狀並可執行特定的功能。而「增材製造」則直接將原材料逐層堆積成特定的形狀,以實現特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