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技術改變人類生活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在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上天50年後,儘管「太空」對於普通人似乎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太空技術實際上已經對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今天,「太空科技」這個詞幾乎成了一種欺騙的代名詞。如果你聽到某種產品誇誇其談的廣告,聲稱自己使用了美國宇航局的「太空科技」,多半你會自己檢查一下它到底是不是在騙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從「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升空以來,太空技術已經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並且仍然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衛星照片:讓救災、氣象監測變得簡單有效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發生了7.6級大地震,數萬人在這場百年不遇的地震中喪生。災後救援成了當時一個非常緊急的任務。一些救援人員想到了此前一個叫做GoogleEarth的軟體有可能為救援提供幫助。

     Google Earth 最初是由美國加州一家小型公司開發的衛星照片瀏覽軟體,後來被Google公司收購,於2005年重新發行。這一軟體此前是網民手中的玩具,它擁有一個可以隨意縮放的三維界面,可以讓使用者很方便地察看地球上一些地區的高解析度衛星照片。

    此時,巴基斯坦地震災區在GoogleEarth上還沒有高解析度的圖像。此前, Google Earth曾在2005 年9 月的美國紐奧良洪災救災中發揮過作用。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派出了一架無人駕駛飛機,拍攝了紐奧良受災地區的航空照片,這些照片被發表在GoogleEarth上面。巴基斯坦沒有災區的航空照片,但是在地震發生之後幾天,災區的衛星照片被更新到了GoogleEarth上。利用這些最新的災區照片,救援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災區的情況。

     Google Earth 所使用的衛星照片來自幾家商業衛星照片公司。這些公司使用的是民用陸地成像衛星,例如Quickbird和IKONOS衛星,它們可以提供解析度在1米左右的陸地照片。這是軍事偵察衛星的簡化版。長久以來,軍事大國都擁有自己的軍事偵察衛星,可以拍攝地面的精細照片。但是只是在不久之前,才有像GoogleEarth這樣把大量衛星照片提供給公眾使用的服務。類似的服務還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 )的World Wind軟體。一幅最知名的地球照片是阿波羅8號飛船的太空人在繞月飛行時拍下的。但是拍攝地球照片還有更重要的用途。一些衛星每天不停地拍攝地球照片,它們的「作品」出現在每天許多人收看的天氣預報節目中,這類衛星就是氣象衛星。

    自從1959年以來,已經有數十顆氣象衛星發射升空。它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它們就像通訊衛星那樣,停留在赤道上空距離地球3.6萬公裡的地方,從固定的位置上拍攝地球的照片。另外一種是極軌衛星,它們的軌道穿過南北極上空,由於地球的自轉,這種衛星會不斷掃過地球表面,可以提供更精細的圖像。

    氣象衛星的照片可以幫助氣象學家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天氣——在太空中觀察氣象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你可以很容易發現一個颱風誕生和運動的軌跡。氣象衛星的照片主要顯示雲的變化,但是它們也能提供其他的信息,包括沙塵暴、大氣汙染、降雪,海洋洋流甚至火山爆發的情況。

    衛星照片也可以用於環境保護。例如,今年6月,美國科學家利用衛星照片評估了非洲中部地區的森林被砍伐的狀況。他們使用過去30年間陸地資源衛星(Landsat)拍攝的照片,研究了剛果盆地伐木道路的擴展情況。伐木道路可以當做測量原始森林被砍伐情況的一個指標。結果,他們發現該地區的森林砍伐區域正在迅速擴展。在實地詳細記錄森林被砍伐的情況似乎是不太可能的,衛星照片為科學家監視森林保護的狀態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

    通訊衛星:在地球任何角落都能與人取得聯繫

    與我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太空技術或許就是通訊衛星。有趣的是,用衛星傳播廣播電視信號的概念早在斯普特尼克1號上天之前就出現了。1945年,英國的一位空軍軍官阿瑟·C·克拉克(後來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首先提出了用衛星在地球之外進行無線電信號中繼的概念。

    克拉克指出,在距離地球約3.6萬公裡的赤道上空放置衛星,可以實現與地球「同步」。這在後來被稱做地球靜止軌道。也就是說,從地面上看去,衛星始終固定在天空的某一個位置上。如果你要接收這種衛星的信號,只需要一次性地把天線指向特定的位置,不用再次調節。(在地面觀察者看來,極地軌道衛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需要不斷調節天線的方向才能跟蹤到衛星。)克拉克還提到了把三顆衛星按照等間距(120度)的方式放置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就能實現覆蓋全球(除了南北極的一些地區)的通訊。

    1962年,美國發射了由美國、英國和法國合作研製的通訊衛星「電星1號」(Telstar1),這顆近似球形的衛星運行在一個橢圓形的傾斜軌道上,只能斷斷續續地提供跨大西洋的信號中繼服務。直到1964年,美國的「辛康3號」衛星才實現了克拉克的預言。這顆地球靜止軌道通訊衛星位於東經180度赤道上空(位於太平洋之上)。它參與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工作,這是電視信號首次越過太平洋。

    此後,通訊衛星的數量不斷增加,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在大容量的海底光纜興起之後,衛星通訊仍然是一種補充的通訊手段。對於電視節目而言,通訊衛星仍然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地球村」這一概念的誕生,也要部分地歸功於通訊衛星。

    還有另一類特別的通訊衛星,它們可以提供面向個人的電話服務。這類衛星中最著名的是「銥星」,這是一個由77顆衛星組成的低軌道「星座」(和銥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相同,故被命名為「銥星」)。在理論上,使用手持式的衛星電話設備,人們能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取得聯繫。它的優勢體現在缺乏通訊設施的偏遠地區,例如沙漠和無人區。(我們平常使用的行動電話不是通過衛星而是通過地面的基站轉發的。)類似的衛星還有國際海事衛星。

    全球定位系統:為你的出行準確導航

    衛星定位技術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這是一個最初為軍事目的設計的衛星系統,例如可以為巡航飛彈導航,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逐漸免費開放了GPS供民用,2000年後,又提高了民用定位信號的精確度。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如今的GPS接收設備只有火柴盒大小。利用幾顆GPS衛星提供的導航信號,GPS設備可以立刻計算出所處的位置。這一技術已經促進了電子地圖的發展,許多汽車安裝了GPS設備,用於道路導航。

    另外,GPS也是愛因斯坦的勝利。GPS衛星攜帶了一個小型原子鐘,它產生的時間信號對準確定位至關重要。然而根據相對論,在太空中運行的原子鐘不可避免地會改變運行的速度。因此GPS衛星的原子鐘需要根據相對論效應進行調整,而且相對論可以很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

    燃料電池:清潔高效的能源裝置

    還有一種轉為民用的太空技術是燃料電池。20世紀中期,美國的載人航天及登月計劃需要為飛船找到一種合適的發電裝置。普通的電池過於笨重,太陽能電池當時的效率又不高。最終美國宇航局看中了燃料電池。早在19世紀就有科學家提出了燃料電池的原理,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它才逐漸變成現實。阿波羅登月計劃採用的是一種氫氧燃料電池。氫和氧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生電化學反應,這個過程會輸出電能,供飛船使用。採用燃料電池還有一個額外的優點:它的反應產物是水,可供太空人飲用。

    如今,燃料電池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能源裝置。一些公司開發的試驗性質的燃料電池可以讓筆記本電腦運行更長時間,遠遠超過目前的鋰電池。更吸引人的應用領域是汽車。利用燃料電池驅動的汽車不會排放汙染環境的廢氣,而且它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更高。儘管燃料電池汽車還沒有商業化,它的美好前景還是吸引了許多科學家對其加以改進。

    太空望遠鏡:讓人類獲得更多地面無法獲得的信息

    自從1990年這個以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命名的望遠鏡進入太空以來,它已經成為最多產的天文望遠鏡之一。這要歸功於它的環境優勢:在距離地面數百公裡的軌道上,它不會受到大氣層的幹擾。大氣層在保護人類的同時,也過濾掉了大量珍貴的來自宇宙的信息。地面上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因此望塵莫及。哈勃望遠鏡的重大發現包括拍攝到了遙遠星系的「引力透鏡」和新的恆星誕生的「搖籃」等等。天文學家越來越熱衷於把望遠鏡送入太空,從而獲得更多在地面上無法獲得的信息。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太空技術轉為民用。在美國實施「水星」載人飛行計劃的時期,地面的人們對太空人在太空中的生理狀態知之甚少。在後來為阿波羅登月計劃做準備的「雙子座」載人飛行計劃中,使用了新的生理監視系統,人們可以在地面上監視太空人的心跳和呼吸等生理狀態。如今,這類系統已經被廣泛用於病人特別是重症病人的監護。

    促進人類對整個宇宙的理解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射了一系列代號Vela的核試驗監測衛星,用於監視蘇聯對1963年籤署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履行情況。這種衛星在無意間發現了現代天文學的一個疑案。在衛星開始監視工作之後,它發現了一類伽馬射線(一種波長極短的電磁波,也是核爆炸的跡象之一)突然增強然後減弱的現象,但是這顯然並不是核爆炸造成的,它每天可能出現一、兩次,而且來自宇宙空間。

    這種奇異的現象直到1973年Vela衛星的觀測資料解密才為科學家所知。它很快就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當時沒有人知道這種宇宙伽馬射線暴究竟是什麼造成的。上世紀90年代後,科學家開始傾向於認為我們所觀測到的伽馬射線暴都來自於銀河系之外,一次伽馬射線暴釋放的能量十分巨大,它是宇宙中最暴力的事件之一。如今,科學家認為伽馬射線暴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死亡並坍塌成黑洞時出現的現象。

    除了科學上的理解,對太空的探索也促進了人類對自身的反思。來自各國的太空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美麗而脆弱的形象之後,都由衷地表示應該珍惜、愛護人類這個迄今為止唯一的家園。

    對其他行星的拜訪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太陽系的歷史。人類曾一度認為金星上也有適宜的環境,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金星的探測已表明,金星經歷了一場失控的溫室效應,今天金星表面溫度超過了500攝氏度,可以把金屬鉛熔化。對火星的探測也有類似的意義。科學家已經有很大的把握認為火星上曾經也有大量的液態水。或許移民火星還是過於遙遠的事情,至少,這些發現越來越顯示出保護地球的重要意義。

    照片:使用GoogleEarth能很方便地察看地球上一些地區的高解析度衛星照片,甚至能找到你所居住的小區。

    

相關焦點

  • 改變太空探索,也改善人類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倫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推進有可能改變人類太空探索方式、改善人類生活的技術。這裡的科學家與工業界通力合作,推出了多項技術創新。最近,NASA官網介紹了該中心最新的5項創新成果,包括記憶合金、極端電子設備、夾層太陽能電池等。探測煙與火當探測到空氣中的危險時,快速而明智的反應可挽救生命。
  • 太空電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從小生活在俄國,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所有的知識來源都是靠自身自學所得。他本人非常推崇向太空殖民,並且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一直生活在搖籃裡」,同時也認為人類的科技水平會得到大力發展,最終能夠操控一切,包括時間在內。
  • 科技改變生活——十項技術顛覆人類出行方式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下是未來十年可能改變人們生活的一些科技創新。也許你已經對它們有所耳聞,也許你對其中一些科技感到難以置信。過去的一個半世紀,前所未有的科技創新讓人們的許多想像變成了現實,然而,擁有的更多,人們就希望將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轉化為現實。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 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
  • 英國《焦點》雜誌:太空時代改變我們的生活(圖)
    自此以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上只攜帶了一個最原始的無線電發射機,但它的出現卻為太空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有人對太空探索嗤之以鼻,認為這種勞民傷財的活動置地球上的問題於不顧。但事實上,問題要複雜得多,太空時代以許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 五大登月創新改變人類生活
    自此,太空推進和衛星技術迅速發展:1959年1月4日,「月球1號」(Luna 1)無人探測器脫離地球的引力場試圖撞向月球,但並沒有成功,在掠過月球之後開始圍繞太陽公轉。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地球軌道,花1小時48分鐘繞地球一周後平安返回地球,成為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 量子力學有眾多謎題未解,卻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甚至改變人類未來
    而且他覺得很可能人類對於量子理論,有很多需要重新建立的一些架構。量子力學發展到最近十幾,二十年,科學家找到了很多證據,顯示出愛因斯坦以往提出的理論確實是不正確的。量子力學本身的架構,並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現在量子力學對於人類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未來會。讓人類的命運出現改變,因為量子力學的能量非常非常巨大,很可能人類自身都無法控制。
  • 反重力裝置發明成功,人類生活格局將改變
    ,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是或許將來人類實現了反重力裝置的發明,那麼人類生活的格局必將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在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以及科學認識的層面上,很多人都認為反重力是無法實現的,但是誰又知道將來會走向什麼方向呢,或許將來就會出現反重力裝置,最終人類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本文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反重力的相關知識,並且介紹人類在反重力研究上所作出的探索。
  • 太空旅行會以奇特和不尋常的方式改變人類大腦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事實證明,人們在太空中生活一段時間就會改變大腦,可能需要不停地旋轉身體才能避免這種傷害。自從人類進入太空以來,研究人員就一直在探索太空飛行如何影響人體的生理和健康,例如:美國雙胞胎太空人的太空飛行測試,揭曉了太空生活對人體構成多種影響,甚至涉及到基因表達。
  • 人類無法走出地球?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相信每一個熱衷於航天事業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希望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航天飛行,就像是乘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很明顯依靠人類現在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樣做的能力。目前有能力有資格生活在太空中的,就是被各國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人類無法走出地球?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相信每一個熱衷於航天事業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希望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航天飛行,就像是乘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很明顯依靠人類現在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樣做的能力。目前有能力有資格生活在太空中的,就是被各國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未來50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創新
    科技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時間。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的時代,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可能改變世界的的 10 項科技創新。
  • 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整整20年
    作為技術和外交勝利的象徵,從2000年11月2日至今,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20年每天都有人在上面生活和工作。這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上連續生活、工作20年的一段「歷史」。  國際空間站這座在軌實驗室是人類迄今建造的最昂貴、技術上最複雜的物體之一:價值1500億美元的增壓棲息艙,長達一個足球場,以每小時約27360千米的速度飛在地球表面以上408千米左右。過去20年,全世界共有241名男女太空人曾暫時稱之為家,有些人甚至一次在上面待過將近一年。
  • IBM 2019年科技預測:五年改變人類生活五項技術
    北京時間6月6日消息, IBM連貫性發布五項被認為會在接下來五年中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5 in 5」), 從2006年開始已經推出的55項預測中,很多已經變成了現實
  • 「量子狂人」鄭韶輝:量子技術革命將改變人類現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4月21日,在第三屆長江商學院總裁返校日論壇上,浙江九州量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韶輝作出了結論:「量子+」將取代「網際網路+」,開啟人類第二次信息革命,依託於網際網路的BAT巨頭不久將走上「夕陽產業」的道路,一批依託於量子技術的新型企業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 嫦娥奔月或許是人類最早的太空夢想,探索人類之外的世界
    一直是先人們的夢想,但是人類真正開始探索地球之外,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奧秘從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人類在月球上第一次留下自己的腳印,逐漸達到高峰,在今天隨著人類外太空探索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視野開始逐步擴大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
  • 改變現代人類生活的仿生科技!
    隨意人類科技的進步,現已進入仿生身體時代,從大腦意識控制的機械手臂至電子眼球等,這些仿生機械部件已改變了人類生活。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人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許多機械肢體的故事情節,現今機械肢體已不再神秘特殊。一位33歲前女警妮基-唐納利,她曾在一次執勤任務中出現車禍導致腰部以下癱瘓,安裝一副機械外骨骼之後,她能夠送女兒到學校。
  • SpaceX公司的「星艦號」或可改變人類與太空的互動
    同時,火箭所使用的易於獲得的燃料不僅可以形成通往月球、火星及更遠地區的繞行星網絡,也可以一次將100噸貨物或100多人帶入軌道,這意味著人類可以向太空發送更多的東西。目前,人類每年向太空發送約500噸貨物,其中約一半由SpaceX公司的Falcon系列火箭(包括Falcon 9和Falcon Heavy)完成,而「星艦號」計劃每天飛行3次,或每年飛行1000次。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太空飛行會改變人類心臟細胞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稱,太空飛行會改變人類的心臟細胞,但回到地球後,大部分心臟細胞會恢復正常,這些發現有望幫助理解太空人的心臟為何會變化以及如何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以往研究發現,太空飛行會降低太空人的心率和血壓,並增加心臟泵出的血量,但相關研究都在動物或整個人體組織或器官上進行。
  • 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未來的生活是什麼?
    如果它發生,電影中的場景將成為我們未來生活中的一個罕見的部分。你知道嗎?所謂的生活教練,就是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給予受助者其他幫助的專業人士。這個新興職業最早興起於美國,後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近幾年在我國開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