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焦點》雜誌:太空時代改變我們的生活(圖)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新華網專稿:英國《焦點》雜誌10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太空時代為我們做的事情」。文章說,1957年10月,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為太空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文章摘要如下。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一顆小金屬球繞著地球飛行。自此以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上只攜帶了一個最原始的無線電發射機,但它的出現卻為太空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有人對太空探索嗤之以鼻,認為這種勞民傷財的活動置地球上的問題於不顧。但事實上,問題要複雜得多,太空時代以許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美國宇航局10月25日發布的這張電視照片顯示的是從「發現」號太空梭上拍攝的國際空間站。新華社/路透

 

    愛因斯坦是正確的!地球軌道衛星上攜帶的精確時鐘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違反直覺的相對論是正確的。地球的引力確實讓圍繞它的空間和時間發生了變化。

    月球的起源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阿波羅」登月行動帶回了月球上的巖石,這些巖石終於講清楚了月球的起源。月球是一個火星大小的星球和剛剛形成的地球發生碰撞後彈射出來的。

    一夜好覺以聚氨酯材料製成的「記憶泡沫」床墊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發明的。用這種泡沫製成的床墊可以釋放壓力,給身體各部位完好的支撐。

    生命保險即使常年有人的空間站仍然完全依賴來自地球上的供給,但是如果發生一次災難性事件,例如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其它星球上建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的計劃可能會最終為人類提供一線生機。

    微型宇宙大爆炸上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軍方發射了「維拉」間諜衛星,用來監測核試驗,但是他們卻發現了伽馬射線暴,這是自宇宙大爆炸之後最強烈的爆炸。人們現在認為這些爆炸預示了黑洞的產生。

    電視革命現代社會的象徵———圓盤式衛星天線是美國工程師格羅特·雷伯在1937年發明的,但最初這種裝置只是應用在射電天文學領域。現在,圓盤式衛星天線已經隨處可見,許多家庭都通過它接收衛星電視節目。

    更聰明的機器人相對於光速來說,人類與探索整個太陽系的機器人的通訊時間太長了,地面控制難以作出「即時決定」。因此,宇宙飛船上的工程師們發明了越來越聰明的人工信息系統,這樣機器人可以在不需要人類控制的情況下自動作出決定。

    更遠的視野「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年剛發射的時候傳回的影像還是模糊的。但是在發射太空梭對它上面的光學部件進行修理後,它開始能夠提供宇宙深處的圖像。

    偉大的電影太空探索激發了電影人的豐富想像力,他們拍攝了《2001太空漫遊》《星際迷航記》和《阿波羅13號》等多部電影。

    失去的城市遙感衛星不但能夠繪製礦產資源和植被的地圖,而且還能顯示人們創造或者改變的一些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風景。例如,遙感衛星透過密密的叢林發現了秘魯叢林中的金字塔以及中國被埋的部分長城。

    行星探索「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太空中的其它一些設備向我們揭示了太陽系之外的其它行星的詳細情況。

    太空時代的設計太空飛行對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催生了一場「太空時代」運動。一些經典的設計包括西雅圖太空針、熔巖燈和皮爾卡丹的女式緊身連衣褲。

    太陽能電池早在19世紀末人類就已經開始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因此人類早在太空時代到來前就認識到了它們的用處。但太空是少數幾個太陽能不可或缺的地方之一,因此太空科學家們一直走在提高光電池效率研究的前沿。

    太空食物超市中的許多凍乾食物就是太空人們吃的食物。

    軌道上的前哨從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禮炮」號航天站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實驗室發射至今,太空站一直都是頗有價值的試驗平臺,可以擺脫地球引力和大氣的限制。它們還考察了太空人的耐力,幫助為人類開發其它星球鋪平了道路。

    全面監控衛星每天24小時地監控著我們,它們執行的任務從拍攝高解析度的照片到監控農業土地的使用,甚至跟蹤罪犯,無所不包。

    人工組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了「生物反應器」供研究使用,這些反應器是用來製造韌帶等人體組織的。它們中和了地心引力,所以細胞能夠像在身體裡一樣生長。

    人工心臟微型心臟泵是利用太空梭上的燃油泵技術研製出來的。

    核均衡太空競賽使一些頗具殺傷性的技術得以發展。兩個超級大國都裝備了大量威力強大的核飛彈,這種以飛彈運載的核武器可在短短幾分鐘內摧毀整個世界。許多歷史學家指出,微妙的「恐怖均衡」有助於防止東西方爆發全面衝突。

    性能更好的絕緣材料研製輕型隔熱膜原是為了保護太空梭免受外層空間極端條件的影響。輕型隔熱膜如今已得到廣泛應用。從馬拉松運動員到災後重建小組,人人都在使用這種隔熱膜。高性能飛機和跑車也在使用這種加厚絕緣材料。

    富人上太空俄羅斯航天計劃資金短缺催生了太空旅遊業。獲得商業資助的太空人在2001年攜60歲億萬富翁丹尼斯·蒂託首次到國際空間站一遊。

    頭條新聞!太空探索和以太空為基礎對象的天文學是最受大眾喜愛的科學領域。太空探測器和天文望遠鏡所發回的大量景象壯觀的照片為無數家報紙的頭版增色不少。

    安全性能更高的結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研究和預測在太空梭發射及進行太空飛行期間需經受的壓力狀況設計了大量工程分析工具。這些分析工具現已應用於包括汽車設計和機械加工在內的其它製造業領域。

    蓋亞假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1961年邀請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幫助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痕跡。洛夫洛克隨後提出了蓋亞假說,即地球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形成了一個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這一觀點一直受到環保主義者和氣象學家的擁護。

    太空疾病(以及治療方法)第一例太空疾病緊隨載人太空飛行而來,這就是失重所導致的定向性障礙。宇宙醫學研製了多種藥物和設備以解決上述及其它由於長期失重所引發的疾病。其中一些方法還可用於治療暈船等常見的疾病。

    保持聯繫美軍已在廣泛使用銥星電話系統。這種通訊系統可讓你與遠方的行動電話發射天線———比如在叢林深處或北極荒地———保持聯繫。

    天氣預報跟蹤天氣變化規律的衛星可對颶風和颱風等災難進行提前預警,並在此過程中挽救了許多生命。這種衛星還提高了日常天氣預報的準確度。

    智能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關下一代太空梭技術的研究將產生廣泛影響。目前正在研究在被改變形狀後仍對原始形狀有記憶功能的「智能」材料。這種材料可能有助於提高製作假肢的技術。

    煙霧警報器現已走進幾乎所有家庭的火情和煙霧探測器最初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承包商在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這種供在太空實驗室使用的探測器此後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政治資本太空探索不僅代表著科學,它一直都與政治和國家自身形象息息相關。出身農民家庭的尤裡·加加林被奉為蘇聯平等社會的象徵,而將自己與太空計劃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政客要屬約翰·甘迺迪了,隆納·雷根和現任總統喬治·布希也同樣鍾情於在星際提升國家命運。

    廉價晶片蝕刻在半導體內的第一個集成電路板是由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傑克·基爾比製造的。正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計算機電路板的需求推動了微晶片的研發和批量生產。這使微晶片的價格在上世紀60年代大幅下跌,從而將計算器和後來的計算機變為現實。

    永不迷失全球定位系統依靠的是繞地衛星網絡。全球定位系統衛星不斷播放時間和位置數據。接收器可根據接收信號用時測算出其與衛星的距離。接收器利用三四個衛星的有關數據便可計算出自己的準確位置。

    體檢用於測量脈搏和其它身體狀況的非侵入式傳感器就是由監測太空人用的類似設備直接派生而來的。

    燃料電池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批准並研發有關技術之前,燃料電池還僅是一種科學奇想。在當今世界,燃料電池是實現在汽車領域和家庭使用清潔動力的一大希望所在。

    世界和平雖然現在的世界看上去可能與太空時代開始時一樣充滿暴力,雖然我們所走過的各個時期都接連不斷出現緊張局勢並存在走向滅亡的危險,但我們確實成功地避免了一場真正的全球衝突。毫無疑問,這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超級大國間的太空競賽。太空競賽的一項秘密日程就是獲得在和平環境裡彰顯火箭技術和國家優勢的能力。

    環保主義探月競賽在催生環保主義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阿波羅8號」太空人在1968年進行繞月飛行期間發回了人類首次從太空觀看地球的照片。上世紀70年代以來,遙感衛星已對陸地、水和空氣等方方面面進行了研究,從而幫助我們理解並監控諸如砍伐森林、臭氧損耗等問題。認識上的進步促使各國政府採取行動,許多政府籤署了減排條約。

    全球村全球衛星通訊的理念要早於太空時代。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早在1945年就指出,在地球赤道上方35800公裡處的軌道運行的衛星可與地球保持相對位置不變,為其發送和接收廣播和手機信號創造了理想條件。1962年發射的「電星」1號衛星便可接收、增強並實時轉發信號。

    我們在1964年發射了第一顆真正可與地球保持相對位置不變的衛星。在半個世紀的運行過程中,通訊衛星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訊衛星不僅引發了廉價即時通訊設備的革命,還使我們增加了對世界遙遠地區的認識。通訊衛星還以廣播的形式讓偏遠地區的人們得以受教育。

    毫無疑問,更緊密地團結的世界便是我們進入太空時代頭50年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相關焦點

  • ALMA望遠鏡拍攝首組太空圖 將改變人類宇宙觀
    據英國媒體報導,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毫米級/亞毫米級地面射電望遠鏡陣於當地時間3月13日落成並投入使用後,拍攝到了首組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顯示,「星爆」現象大約出現在120億年前,當時每年有成百上千顆新星體生成——而現在,銀河系中每年大概只產生一個新星體。
  • 太空電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從小生活在俄國,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所有的知識來源都是靠自身自學所得。他本人非常推崇向太空殖民,並且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一直生活在搖籃裡」,同時也認為人類的科技水平會得到大力發展,最終能夠操控一切,包括時間在內。
  • 後疫情時代舒適的生活方式,UFOU讓「家」成為焦點
    來源:時刻頭條COVID-19席捲全球長達八月之久,我們的生活方式被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家,逐漸被賦予更多的角色和可能性,當家成為焦點,家居空間正在面臨迫在眉睫的改變與革新。我們在混亂中尋找焦點肆虐的疫情不斷調動人們對新工作方式的思考,remote working也逐漸成為了一種長期的選擇。「我的工作空間是否適合在線會議?我的椅子能夠讓我長時間實現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健康坐姿嗎? 我可以通過調節高度的桌子而隨時改變工作姿態嗎?」
  • 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前往職業中專參加了「科普進校園」活動,雖然炎炎夏日,但仍阻擋不了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的濃烈興趣,一到官場,我們的熱情就被點燃了,最先吸引我的,是一臺描述未來生活的機器,轉動機器上面的骰子,可以轉換不同的方面,裡面向我們展示了未來吃穿住行各方面的變化,吃的是天然無害的綠色蔬菜,房間有智能機器管家,有什麼吩咐隨傳隨到,出行時,機器會聯繫好最近的無人駕駛車輛,送你前往目的地,身上衣物更是會自動調節以適應不同溫度
  • 太空技術改變人類生活
    在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上天50年後,儘管「太空」對於普通人似乎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太空技術實際上已經對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今天,「太空科技」這個詞幾乎成了一種欺騙的代名詞。
  • 是我們改變生活,還是生活改變我們?
    今日上班之生活感悟篇。早晨起來,突然發現天氣下雪。從之前規避的上班路線!騎共享單車-到地鐵口做地鐵-再騎共享單車去公司,路程半個小時。今日下雪的原因,路線改為坐公共汽車-到地鐵口-騎共享單車到公司。之前覺得滴滴不安全,各種狀況,今天遇到打的這麼難,我深有感觸,滴滴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為何計程車沒有想到自己改變,因為他們思維慣性,習慣了平常的生活規避,等突然出現了新的事物他們不願改變,也不讓別人改變。從畢業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快10個春秋了,從大學到社會,我們從年輕的豪言壯志,我們將改變世界,世界會因為我們而改變。
  • 從雜誌時代到產業時代 科幻作品因何越來越受關注
    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圖為機器人模仿秀的表演者與市民互動。2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的一場「科幻主題演講」中,科幻作家、編劇陳楸帆,以及《科幻世界》雜誌主編拉茲等嘉賓的觀點引發了廣泛關注。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
  •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的方方面面方便和快捷。網際網路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如今,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了地球村,不斷給人們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 「太空時代」的設計
    例如:基於對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研究,而在英國興起的「波普運動」;試圖顛覆資本社會傳統利益語境的義大利「激進運動」;隨著加加林登月悄然而至的「太空時代美學」;以原始自然為靈感的「嬉皮士風」。無論是對於未來生活的細節描繪、還是對太空生活甚至太空旅行的構想,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的太空電影非常具有前瞻性。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焦點技術,打開了我的思維空間,改變了我的生活
    昨天,在與五班寧*嫦師兄的交流中,寧師兄說我們都掉進了成長圈,我感覺我還在學習圈,這時候寧師兄很肯定地跟我說跟著學院修學,一定是在成長圈的,並拋給我一個焦點問句,
  • 手機會修改我們的記憶?專家說,研究發現數字時代改變人們的看法
    在現代世界的數字時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分心可以改變人們對真實事物的看法。分心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國僅手機一項就可以使人們平均每天分心80次。這是根據科技公司華碩的一項研究得出的。但是,分心不僅僅是分散注意力。根據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人類的感知和表現》上的一項新研究,分心似乎可以改變人們感知事物的方式。
  • 英國太空外交努力:為什麼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
    太空可能將演變成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為什麼會關係到生活在地球上的幾乎每一個人?也許你會想:在地球上已經有沒完沒了的問題需要解決,我為什麼還要關心太空的事情?因為,在那個遙遠的、大氣稀薄甚至是真空的地方發生的變化,影響著你我他的日常生活。
  • 科技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同學們,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豐富多彩的節目時;我們手按滑鼠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暢遊時;當我們沉浸在與同學在電話裡快樂地聊天時……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的變化?是科技!是科技的巨大力量,改變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改變了整個世界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美媒:ZEROe這款太空時代飛機可能永久改變飛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0月3日刊載題為《為什麼這款太空時代飛機可能永久改變飛行》的報導。報導稱,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以及它對航空業的影響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反思飛行技術帶來了機會。
  • 懷舊感十足的手繪圖稿:上世界英國太空科幻故事封面作品欣賞
    精心繪製的太空幻想藝術海報來自英國藝術家羅恩·特納 Ron Turner的科幻藝術手繪海報作品。科幻小說封面與插圖欣賞(2)科幻小說封面與插圖欣賞(3)但是來自同一時期的類似題材創作的,也許甚至更壯觀視角與思維的英國科幻小說藝術常常被人們忽略
  • 【文化·讀書】《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圖)
    稿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2011-08-15 10:13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英國)格裡·巴傑著,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 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集團卻偏偏出了一本新雜誌
    雜誌的名字看上去頗為奇怪,鄧肯在發刊詞裡解釋稱,「我們為雜誌起名《1843》,就是為了紀念《經濟學人》的創立日期與其深重的歷史,並體現兩個出版物的緊密關係。  「兩本雜誌的目標讀者都是同一個類型——那些對思想和文化好奇的人以及想要知道世界的各個地方在發生什麼的人。 」鄧肯寫道,「但是我們兩本雜誌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內容。
  • 這套令全球孩子瘋狂的科學雜誌,為什麼能引爆他們的學科興趣?
    看點本期少年書房推薦的,是能原汁原味呈現擁有174年歷史、164位大能撰稿、英國原版《How it works》雜誌的青少年科普雜誌——《萬物》。這套對標中小學課程中的理工科目的雜誌,具備全面完整的知識全局觀,涵蓋七大學科,用三維視覺圖解科學世界,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好奇心,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全年齡閱讀雜誌。 中國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厲害,可是放到國際上橫向一比,總覺得缺少了一些開創精神和國際化視野 。 有人說中國人改變不了世界,那什麼樣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 外星人可能就生活在地球上?是的!英國太空人這樣說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英國天空新聞網6日消息稱,英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海倫·沙曼在接受《觀察家》雜誌採訪時說:「外星人確實存在,而且他們可能就生活在地球上,只是我們看不見罷了。」1991年5月,27歲的食品化學家海倫·沙曼博士訪問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成為英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