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入門:如何看懂攝影圖片的直方圖?
如下圖:直方圖信息分析:照片的最左側有高度,但是很少。這說明這張照片有陰影,但不多。最右邊也有高度,說明有高光,同樣很少。這就是一張最正常不過的照片了。就像這樣:當然,也有看起來不錯的低對比度圖片,但它的直方圖不會像上圖那樣極端,一般都是沒有純黑,但高光都比較足。
-
王文興敘述「中蘊杯」國際馬文化攝影藝術展
其意義在於:1、中蘊集團黨組織和大展組委會臨時黨支部通過深入學習黨「十九大精神」,結合「文化強國」、「文化自信」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搭建了中蘊國際馬文化攝影藝術交流平臺,目的是讓更多國內、國際攝影人聚焦馬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馬文化和世界各國馬文化,促進國際馬文化交流。國際間的馬文化交流是和平發展、民心相通、民族交往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馬文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主流文化。
-
藝術攝影之後,攝影何去何從?
後現代主義文化已經以各種方式被理論化,並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研究。無論是以從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到管理資本、跨國公司的轉變為前提,或是與新型信息經濟、大眾傳播與全球消費主義的深遠影響相互融合,社會基本結構的變化都要求之後的文化生產也隨之改變。因此,儘管當下存在某種標誌現代主義文化權威正在衰落的反現代主義衝動,不過,後現代主義仍被認為具備自身的批判議程與鮮明特色。
-
他的肖像攝影作品體現了藝術結晶和工匠精神,並且打造了民族品牌
佩雷也是一名高校教師,常年與教育、科學和文化界人士打交道,擅長拍教育家、科學家和文化學者,他拍的每一幅肖像照,藝術價值都超過萬元,佩雷的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結晶和工匠精神,還成為了我國的一塊民族品牌。醫學出身的佩雷不僅自修了攝影技術和美學藝術,還把醫學人文關懷融入到與拍攝對象的交談之中,當被攝人物完全沉溺在自我角色之中的時候,人物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會在一瞬間透過眼睛、雙手和體態流露出來,此時正是值得記錄的一個時刻,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永恆時刻。
-
世界是心的倒影-論攝影
還是在街頭漫步時,看見那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們,都可以用攝影來表達。我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中,每個人對生活的感悟,還記得初學攝影時,對著欣賞的風景,咔嚓咔嚓的猛拍。想要拍出內心中的那個最美的景色。聽人家說一個好的攝影師,使用照片堆出來的,每天都用心去拍,至少拍十幾張好照片,每天堅持去知名攝影網站欣賞與感悟。就這樣累積習慣,大概拍兩萬張以後才能算入門。
-
攝影究竟是什麼?——以喬弗裡·巴欽的攝影概念研究為中心
他最早發表於2000年的《民間攝影》一文就專門提出了質疑:「攝影如何才能恢復它自身的歷史呢?我們如何才能確保這一歷史將會在材料上有更紮實的基礎,觀念上更開闊,就像這個媒介本身一樣呢?」[33]什麼才是巴欽所說的攝影這一媒介本身的歷史呢?或者說,巴欽想如何來重新書寫攝影史?首先,巴欽認為我們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藝術攝影之上,而應該把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民間攝影納入攝影史的敘述之中。
-
如何運用格式塔原理進行攝影創作?
我們通過觀察看到的各種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排列組合的,有序的空間組合,也就是兩個以上的物體能否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攝影創作中,攝影人特別關注的是形狀和形式,排列的組合性,間隔的秩序性、持續性、節奏性、形象和環境、接近性、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和同型性。要了解攝影的構圖,就必須注意了解這些注意事項這些概念和這些原則。
-
唐模景區成黃山市首個國際攝影協會攝影創作基地(圖)
唐模景區成黃山市首個國際攝影協會攝影創作基地(圖) ,唐模景區正式成為國際攝影協會在黃山市首個攝影創作基地。當日,來自國內外400餘名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參加了授牌儀式和現場採風。 據了解,國際攝影協會是由世界各國攝影人、攝影團體自願結成的學術性、專業性的非政治、非宗教的全球性的攝影藝術文化組織,目前協會在世界各地建立了6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會員超過18萬人。
-
攝影好書|與美國人相關的五本經典攝影畫冊
評論家布魯克斯曾經寫道,「漫無邊際的,如廣袤的雲層般覆蓋的理想主義」遍及19世紀的整個民族的文化層面。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影像的描述,瀰漫的,持續不變的。當然,更重要的,不是如雲霧般的理想主義空間,更重要的是在雲霧之下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遍及各地,涉及所有的人。
-
攝影的靈感源於生活也大於生活,人與自然是攝影靈感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是來自英國的艾倫沃克,之前,我曾為藝術家李·迪加德的作品做過專題報導,當我得知她將參加3月份在東肯塔基大學舉行的「與動物共處」會議以便我們最終見面時,我非常激動。當我們作為目的地追逐時,總是躲避我們。馬,就像他們在人類歷史上從公元前第三年,帶我們到那裡。這些照片中的馬的背部體現了地平線;他的背比騎手更能獨自行走。在空間中的身體,在景觀中,可以定義從正式到親密的關係的參數。越過別人的界限,即觸碰對方,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不管是侵犯還是聯繫,都取決於環境。
-
攝影是存在一種絲絲入扣的經驗論
沉思是凝視生活之面龐,讀那可以讀到的,沉思是在經驗中徘徊,獲取結論,沉思是一個人的全部,整個都投入其中,而攝影則整個生活和世界的縮影。攝影與理解圍繞著攝影的影像,已經形成信息概念的新意識,照片是一微小的空間,也是時間,它具有邊界的同時也是任意的,攝影提示我們,通過影像記錄世界原本真實的樣子,而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或許並不完美的空間裡,當然有好和不好的,可是我們必須接受它,理解的一切可能性都根植於有力說服說不
-
——顧錚讀《鐵幕兩邊的德國攝影文化》
而那些對於發生於冷戰時期的攝影文化實踐的研究,或許並無冷戰研究的意識,但卻也不自覺地為之後的有意識之冷戰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基礎與便利。我們今天討論的冷戰研究,或許更是指陳在冷戰之後,以冷戰為背景,時時意識到冷戰對於攝影文化的影響與塑造而展開的對於冷戰當時甚至是之後的攝影實踐的審視。這樣的攝影研究,也許才可以認為是名符其實的冷戰攝影研究。
-
天文攝影100招——夜晚的精靈
【搖光的天文攝影100招】為您聊聊天文攝影那些有趣的玩意欄目主持人:張超(搖光)
-
來天鵝之城 享攝影盛宴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將在三門峽舉辦
朋友們,從今天開始,關於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的報導將全面啟動,通過對歷史回放、現實報導,大眾參與的方式,更多傳播,更多分享攝影藝術的美好。希望媒體朋友傾情支持,並歡迎大家親臨現場。讓我們共同努力,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攝影事業,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
攝影專業絕不能錯過的9部紀錄片
而這部影片打動人心的的精神價值,就是對人類個體精神存在的關懷和共情。這是一部攝影科教片,數百個片段將指導你如何用光,如何選擇合適的色調,如何使你的片子成為經典。 他的一本正經和不認真之間微妙的平衡感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粉絲,在新世紀的日本生活的任何人都會嫉妒的。
-
劉志超:專題視域下人物攝影之考量
世界上幾乎很少有與人毫無關係的專題,有專題必有人物攝影,不論專題何種內容,那裡都有要通過描寫記錄人的情感與足跡來完成專題的全部流程。因此專題攝影除了選好題材、主題思想和必要文字需求外,重要的是如何去拍好適合那個題材內容的人物群,甚至是特定的人物專訪、特寫。人物行為的採集與創作成為專題創作的核心內容和施展作者才華的基本功。我選出幾部分老照片,分出國外人物攝影部分和國內人物攝影部分。
-
中國攝影家首次進入愛爾蘭國際攝影沙龍展評委席
據了解,本屆沙龍展由美國攝影學會(PSA)、愛爾蘭數字影像檔案館(DPA)、愛爾蘭攝影協會共同舉辦。面向世界攝影師徵稿,是該國一個高層次的國際攝影展。之前的評委都是清一色的歐洲、西方人的面孔。這是該沙龍展首次邀請中國攝影家擔任評委。趙旭新先生從事攝影30多年,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外獲獎,現為國際攝影協會主席。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儘管這些照片記錄了很多信息,但它們還是流於表面的,無法替代強調縱深感的田野調查工作,揭示某個社會的制度、結構和文化現象背後的原因。攝影機可以事無巨細地記錄,但它並沒有減少人類學家的工作,反而需要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解釋圖像的內容,這反映了攝影的過剩性(exorbitance)。至於布迪厄,他在親歷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後似乎完全改變了對攝影的看法。
-
攝影大師必備的5個攝影用光技巧
所以,如何恰當用光、用好光,主要在於充分了解和掌握光的特性、光比度和對主光 (也稱為「塑型光」)、背景光、輔助光、輪廓光、裝飾光等一系列光線的合理運用。無論運用自然光還是人造光的拍攝,把光用得好了,就可以使拍攝出來的影像層次及反差,或者色調、色彩還原及視覺感受,都產生良好的效果,從而增強攝影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
【攝影講評】如何用攝影描述心理 第1380講?
圖=阿魯斯 文=劉淼 自從有了照相機,人們似乎一下子有了能夠掌控時間的錯覺,特別是在手機獲取圖像如此輕而易舉的如今,人們逐漸失去了對於按下快門這個動作的敬畏心,哪怕是專業攝影師,大都也沒能體驗過屬於膠片時代的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