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攝影並不是攝影分類的專用名詞。如果按人像攝影層面分類,也可從這層面再細化出燈光人像攝影、室外人像攝影種類等,這種方式常常集中於照相館集體合影、個人特寫、工作照、印證性公務照等。當時帶有藝術眼光的人物照相稱其為藝術人像和肖像人物。而我所談的人物攝影係指各門類人文攝影含專題攝影中提取以某個人和某些人物為主體的人物攝影,同時也含照相館業務。世界上幾乎很少有與人毫無關係的專題,有專題必有人物攝影,不論專題何種內容,那裡都有要通過描寫記錄人的情感與足跡來完成專題的全部流程。因此專題攝影除了選好題材、主題思想和必要文字需求外,重要的是如何去拍好適合那個題材內容的人物群,甚至是特定的人物專訪、特寫。人物行為的採集與創作成為專題創作的核心內容和施展作者才華的基本功。
我選出幾部分老照片,分出國外人物攝影部分和國內人物攝影部分。兩大部分的照片涵蓋了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藝術攝影以及創意攝影等門類。這些照片都是在國內外即拍專題又拍單幅截選的,還選了70至80年代我拍的部分老照片。除個別是20年前在美國法院門前拍總統大選打官司、遊行場景的重大新聞攝影題材外,還摘選了有專題痕跡的印度、尼泊爾、納米比亞、中國西藏、新疆等地的照片,其它照片均按單幅而獨立呈現。試圖通過這些零散照片,談談攝影創作中對人物形象、肢體語言、氣質風度、精神狀態、情節、細節等諸多方面在專題與非專題創作中相互關係的作用與把控;談談人物攝影中,人文精神、思想靈魂對託出作品主題內涵的統領作用。
我簡要把人物攝影創作概括為八個突出。
第一突出思想:凡是以人為主體的採風創作更需體現作品的思想性,思想性體現在視覺平面上是情感、狀態、符號、元素等影像因子所綜合構成隱寓的作品主題思想。思想性的萌生常常是攝前縝密思考、設計構思和攝前想像力與預見力的高遠,專題攝影常處於這種創作狀態。但也有諸多作品並不都是在攝前考量的,而是在長期經驗教訓積累中,觸景生情,激發創作靈感而應運而生。
第二突出真實:人物攝影最基本要素是真實,真人真事真現場,真實的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狀態和走向。筆者認為我們不應用過多筆墨去研討紀實攝影(包括新聞攝影)拍得是不是真人真事,還是假人虛事,或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事物。這就需要作者有其較高的思想水平、敏銳的觀察力、精準的判斷力來作出是非判斷選擇。雖然歷史上曾有作者的取材取向發生錯亂從未停止過。但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作品真實性是經得起歷史推敲的。從學理與實踐中講,不論揭露還是讚美、糾正還是傳承都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除某些抽象人像、某項藝術人文創作、超現實人物設計以外)。
第三突出故事:單幅、多幅、專題都應發掘被攝人物具有故事情節內容的拍照與編輯線索,用故事的文脈來延伸作品的價值意義,讓受眾者在動心、動情的審美中受益。實踐證明,人物攝影首先是在精選故事,而不是選人,選出有時代印記、有鮮活思想啟迪、有豐富多彩的感人業績、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點燃讀者激情的細節,甚至有典型的環境、氛圍、時節,才能使讀者有了生活取材的源泉,在作者富有想像和預感的思考與提煉中,故事才能縷出點線面的文脈,湧現出你想感悟和表現的時代人物。
第四突出情懷:攝影的本質意義早已不再是繪畫的附屬工具,不僅有記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景交融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新聞趣事、社會百態的多維影像,向人們詮釋百科案例、描述曠世驚奇,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攝影成為表達人生態度、家國情懷、凝心聚力的心靈窗口和表達意識形態的文學藝術載體。情懷的表達不能單純靠編寫文字來抒懷,主要靠作者對專題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的把握。主要靠作者鏡頭對人物形象氣質、心理活動、形態舉止、真情實感的傾情刻畫,把融入心靈的純情喻意、萬般風採轉化為可視化、可想、可回味的視覺語言。把好的作品通過人物的情節、細節、環節以及主人公動容的形態和感人肺腑的心靈之美,給人們帶來向上、向善的精神與力量。
第五突出形神:攝影創作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作品都有形神兼備的共同特徵。筆者認為,風光攝影越拍越難,弊端在於風光攝影的景致大都是大自然固化、亙古不變又可再度複製的天然物體,為突破創新帶來挑戰。而人物攝影創作範圍、題材變換、觀察視角浩如煙海、豐富多彩,從相對角度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本體又區別於他人的獨有形象、不可複製、不可再生。影像中既有人物表象的肢體語言,又有人物內象的視覺語言,人的眼神光、人的肌膚質感與力量、人的音容笑貌的相映成趣,都會構成區別於他山之作~人的體態之美、心靈之美、服飾之美、生存環境之美、人與社會之美、自然之美都會為攝影帶來無以窮盡的構思與夢想。
第六突出個性:人物攝影大都融入某一門類攝影中,為其作者所關注的內容服務。但藝術創作的規律告誡我們,尤其是涉獵到人物、甚至是特寫,更需把握與選擇好人物的個性特徵、人物的入鏡入心入情的典型瞬間,讓動人心弦的人物未受外界任何幹擾,自由自覺自然地步入作者主觀的心靈世界,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從直覺與心靈深處領悟到影像主人翁個性的魅力與思想上的感染力。個性不光是肖像的光彩,還有本土、選擇題材命題的個性,還有作品的品質、氣派、風格、特色等要素。
第七突出創新:創新是21世紀人類呼喚與踐行頻率最高的使命。而中國攝影創新是追夢文化強國目標的可續動力。創新決不僅僅追求的是樣式創新、內容創新和傳播方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理論創新、觀念創新、思維方式的創新,以及思想性與藝術性、人民性與時代性、主觀性與客觀性、傳承性與獨創性兩者關係有機融合的創新。專題攝影不同於一般性憑藉興趣隨機採風,他具有某行業、某領域、某項目、某些群體、某件事物的目的性很強的專訪活動。我們只有緊緊植根於中華文化之沃土,才能從深層學創中,激活理論細胞,把攝影學科,拓展到其它學科領域。深化於本土文化、屬地文化的滋養中,發掘和提升出更適應時代需求的專題攝影創作文案和其他個案攝影創作題材與水平。
由此可見充滿生機、生命活力的人文攝影、肖像寫生、個人專訪,會加速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第八突出價值:攝影步入這個世界180餘年間,它的本質、本真、本體、本色不斷在毫無邊界的浮光掠影收益價值中,被人們不斷地修正改寫對它的價值判斷和境界的評估。攝影作品在多媒體、網際網路的高速傳播中,圖片的實證價值、文獻價值、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市場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也在翻番增值。充滿激情熱血的精神力量與人性光輝的人文攝影越來越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和心靈的期盼。能在各門類攝影中關注人文精神的發掘與拓展是攝影人時代的擔當。提升其作品價值就應深扎大地,研究那裡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被拍攝的主客體,懂你方能找到精神層面的切入點,充分把握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典型情節、典型亮點、典型時段,拍出熟悉中的陌生、滿意中的驚喜、契約中的深情。新的創作約定,正在以無標準的答案,驗證作者幾個主要的能力:①選擇策劃能力;②調研採訪能力;③觀看思辯能力;④把控選擇能力;⑤文字編輯能力;⑥設計傳播能力。
以下利用我未公開發表的零散老照片作為案件,僅供大家批評糾正。
人物攝影案例摘錄 劉志超 攝影
作者:劉志超,遼寧大學二級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原遼寧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博士生導師、省政府參事。現任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旅遊攝影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高教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新華社中國圖片社特聘攝影師。
1977年至1980年任遼寧大學校報編輯、1981年作為遼寧大學歷史系檔案專業創始人之一,創立了縮微攝影等教學體系。2003年作為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創始人之一,創立了攝影專業。從1993年至2016年先後擔任省攝協副主席7年、省文聯委員、副主席、省攝協主席16年。
從1991年至2016年出版學術藝術著作20餘部,其中國家級4部,發表國家省級論文40餘篇,承擔國家級、省級多項重點研究課題,2部著作獲遼寧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2項―等獎,其中與攝影有關的畫集10部。中攝協成立五十周年榮獲「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曾獲全國高校攝影專業委員會最高獎「中國攝影教育紅燭獎」、瀋陽市、遼寧省勞動模範。省攝協成立60周年榮獲「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2018年至今為遼寧《影像評論》創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