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是譯者行為批評的核心概念之一,與「忠實」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對原文忠實,正是譯者求真的結果;對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譯者加入了自己務實性的個人理解,是意志體譯者社會屬性的張揚,即譯者的社會性行為。「忠實」的前提是以原文為中心,是單維面向原文及其意義的,顧及靜態意義,「忠實」的譯文就正確,否則為錯誤。且「忠實」主要用於檢驗譯文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譯文的質量。
周領順論述過翻譯和翻譯活動性質之別。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譯者的「求真」行為以翻譯上的「忠實」為前提條件,但「求真」並非「忠實」之翻版。「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譯者行為批評中的「求真」與「務實」互相制約,是對意志體人的行為之動態描寫,是多維、立體的,處於翻譯之高級層,是「怎樣譯」的翻譯策略,屬人本批評視域。
譯者的「求真」行為是在翻譯性質屬性約束內譯者的本能表現(譯者的語言性表現),是以實現務實性目標為終極的務實性求真(譯者的社會性表現)。與「忠實」相比,「求真」的特點在於能動的選擇性、真意的多面性與過程的動態性。譯者選擇原文的某一點或幾點之真而達到相應的務實目標和務實效果; 真意包括原文意義之真和超原文意義之真;「求真」強調無限逼近原文之真的過程,是動態的。
「求真+務實」——譯者之天職
「忠實」是單向的,只面對「作者/原文」,忽視讀者/受眾/社會對譯文的反應。譯文若只重求真會令讀者費解,也難以充分展示文章原意。
根據周領順的觀點,「『忠實』必須有『務實』作補充」。「真」分為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但歸根結底向原文/作者靠攏;「務實」是多方面的,既有譯內的,也有譯外的,但終究向讀者/社會靠攏。「忠實」乃譯者之天職,因為在翻譯的基本層上,譯者可稱為作者之「僕人」,譯者有語言性的一面,此乃「求真為本」,亦即龍明慧「『忠實』之於翻譯的本體論意義」之所在。譯者的天職不限於「忠實」,因為在翻譯的高級層上,譯者或是創造者,可主動迎合社會需要,為了某些人(如譯者自己、客戶等)務實目標的需要,彰顯其社會性的一面,崔啟亮的應用翻譯忠實觀恰好屬於該情況。
「求真—務實」
——譯者忠實度之漸變
劉雲虹認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力求突破傳統的二元對立式評判模式,將翻譯批評推進到行為視域與文本視域相結合的翻譯社會學研究階段,探索並構建貫穿翻譯過程、聚焦譯者行為、結合翻譯內外的批評新途徑,從而實現翻譯批評的全面與客觀。周領順對譯者行為批評關鍵詞進行了新釋。「求真」,指譯者為實現務實目標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務實」,指譯者在對原文語言所負載的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為滿足務實性需要所採取的態度和方法。
「求真」是翻譯的必要條件,「務實」是翻譯的充分條件。「務實」分內外兩類:譯內「務實」體現譯者的語言性和社會性,譯外「務實」則體現譯者行為之社會化。「求真」和「務實」多用於譯前規約。「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統評價模式,即在「求真」和「務實」間有各種漸變狀態。該模式多用於譯後描寫和解釋。「求真」和「務實」互為條件,充分體現了翻譯作為一項社會活動的複雜性。該連續統與「作者/原文—讀者/社會」譯文連續統相互協調,譯文在譯文連續統上所處的階段性特徵,必然表現為譯者在譯者行為連續統上實踐的階段性特徵。
「忠實」層次化
——走出翻譯「忠實」之謎
忠實翻譯觀,在我國翻譯學界影響深遠,但很多學者對忠實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引發了不少爭議。這些爭議為我們深入反思忠實問題提供了契機,有利於我們全面理解翻譯忠實觀。針對以上爭議,周領順通過層次化分析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做出了回應。
文本到人本層次,主要涉及文本類型的制約和人本因素的考量。經典化程度漸低的過程是通俗化程度漸強的過程,人本因素指人的目的因素及其相應的行為等。文本和人本相互影響,矛盾而又統一。一般而言,文本經典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少;反之,文本通俗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多。文學翻譯註重忠實,是由於文學文本屬於表達型文本,這是從靜態的文本視角看問題,但因「文學類」文本通俗化程度較高,譯者介入的成分也就較多。譯者為了求取最佳的語境效果甚至市場效果而部分偏離「忠實」屬正常現象,此乃動態的人本視角。
內部到外部層次,主要涉及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和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如語言轉換和意義再現問題,表現翻譯之客觀性;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如讀者需求和市場定位等對翻譯產生的影響,表現譯者之主觀性。譯者本身亦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如內在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表現。內外因素作用於譯者,次之作用於譯文,使其釋放的譯文達到一種認知平衡性,或曰使單維指向原文、本該忠實的翻譯在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折中。故而,周領順認為翻譯之道是在「求真」與「務實」間的平衡。
靜態到動態層次,主要涉及靜態的翻譯倫理與翻譯幅度的制約,以及動態的語境和外圍環境的制約。就翻譯的倫理與翻譯的幅度而論,應忠實於原文,但文學翻譯常常不太忠實,原因在於文學翻譯是務實的,講究語境效果,有別於以求真為主的文化翻譯。譯者對於總體上屬於娛樂的文學也常有娛樂的行為表現,差異因文類而有別。譯者具有語言人與社會人雙重身份,但當其面對市場時,社會人的身份和社會性、社會化的程度明顯增強。
以上三大層次互相制約、滲透。單維的忠實是靜態意義解讀式的翻譯,並不能反映翻譯作為一項複雜社會活動的實際,而譯者行為批評中求真和務實對於譯者雙重屬性(語言性和社會性)平衡性的協調,卻切實反映翻譯活動和翻譯活動中人的實際。
譯文忠實度由譯者把握
原文的意義分為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而語用意義勢必涉及人的因素,使翻譯成了譯者的目的性、選擇性活動,並最終演繹為人的問題。忠實問題實際反映了翻譯之「法理」與人(譯者)之「情理」之間的矛盾,若僅限於單維並作意義解讀式地看待忠實,未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翻譯活動具有目的性與動態性,翻譯忠實研究理應為譯內外相結合之動態研究。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擺脫了傳統的「忠實」之爭和規約「最佳譯法」的理想狀態,注重譯內外多因素制約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的語言性求真與社會性務實的程度,譯者行為呈選擇性,即譯者選擇性地忠實原意或忠誠作者。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原文語言作為風格本身,或作為信息傳達的手段,抑或將其作為文化來傳播;意志體譯者是翻譯過程的操控者,有話語權和處置權。總之,據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翻譯忠實是意志體譯者主動或被動選擇的結果,靜態環境以文本為準,動態環境因需要而異。譯文忠實度的變化反映譯者從語言性求真到社會性務實的社會化過程,而這是由譯者決定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李白詩歌全集英譯及譯本對比研究」(17AZD04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水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