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2020-11-28 中國社會..

  「求真」是譯者行為批評的核心概念之一,與「忠實」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對原文忠實,正是譯者求真的結果;對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譯者加入了自己務實性的個人理解,是意志體譯者社會屬性的張揚,即譯者的社會性行為。「忠實」的前提是以原文為中心,是單維面向原文及其意義的,顧及靜態意義,「忠實」的譯文就正確,否則為錯誤。且「忠實」主要用於檢驗譯文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譯文的質量。

  周領順論述過翻譯和翻譯活動性質之別。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譯者的「求真」行為以翻譯上的「忠實」為前提條件,但「求真」並非「忠實」之翻版。「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譯者行為批評中的「求真」與「務實」互相制約,是對意志體人的行為之動態描寫,是多維、立體的,處於翻譯之高級層,是「怎樣譯」的翻譯策略,屬人本批評視域。

  譯者的「求真」行為是在翻譯性質屬性約束內譯者的本能表現(譯者的語言性表現),是以實現務實性目標為終極的務實性求真(譯者的社會性表現)。與「忠實」相比,「求真」的特點在於能動的選擇性、真意的多面性與過程的動態性。譯者選擇原文的某一點或幾點之真而達到相應的務實目標和務實效果; 真意包括原文意義之真和超原文意義之真;「求真」強調無限逼近原文之真的過程,是動態的。

  「求真+務實」——譯者之天職

  「忠實」是單向的,只面對「作者/原文」,忽視讀者/受眾/社會對譯文的反應。譯文若只重求真會令讀者費解,也難以充分展示文章原意。

  根據周領順的觀點,「『忠實』必須有『務實』作補充」。「真」分為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但歸根結底向原文/作者靠攏;「務實」是多方面的,既有譯內的,也有譯外的,但終究向讀者/社會靠攏。「忠實」乃譯者之天職,因為在翻譯的基本層上,譯者可稱為作者之「僕人」,譯者有語言性的一面,此乃「求真為本」,亦即龍明慧「『忠實』之於翻譯的本體論意義」之所在。譯者的天職不限於「忠實」,因為在翻譯的高級層上,譯者或是創造者,可主動迎合社會需要,為了某些人(如譯者自己、客戶等)務實目標的需要,彰顯其社會性的一面,崔啟亮的應用翻譯忠實觀恰好屬於該情況。

  「求真—務實」

  ——譯者忠實度之漸變

  劉雲虹認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力求突破傳統的二元對立式評判模式,將翻譯批評推進到行為視域與文本視域相結合的翻譯社會學研究階段,探索並構建貫穿翻譯過程、聚焦譯者行為、結合翻譯內外的批評新途徑,從而實現翻譯批評的全面與客觀。周領順對譯者行為批評關鍵詞進行了新釋。「求真」,指譯者為實現務實目標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務實」,指譯者在對原文語言所負載的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為滿足務實性需要所採取的態度和方法。

  「求真」是翻譯的必要條件,「務實」是翻譯的充分條件。「務實」分內外兩類:譯內「務實」體現譯者的語言性和社會性,譯外「務實」則體現譯者行為之社會化。「求真」和「務實」多用於譯前規約。「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統評價模式,即在「求真」和「務實」間有各種漸變狀態。該模式多用於譯後描寫和解釋。「求真」和「務實」互為條件,充分體現了翻譯作為一項社會活動的複雜性。該連續統與「作者/原文—讀者/社會」譯文連續統相互協調,譯文在譯文連續統上所處的階段性特徵,必然表現為譯者在譯者行為連續統上實踐的階段性特徵。

  「忠實」層次化

  ——走出翻譯「忠實」之謎

  忠實翻譯觀,在我國翻譯學界影響深遠,但很多學者對忠實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引發了不少爭議。這些爭議為我們深入反思忠實問題提供了契機,有利於我們全面理解翻譯忠實觀。針對以上爭議,周領順通過層次化分析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做出了回應。

  文本到人本層次,主要涉及文本類型的制約和人本因素的考量。經典化程度漸低的過程是通俗化程度漸強的過程,人本因素指人的目的因素及其相應的行為等。文本和人本相互影響,矛盾而又統一。一般而言,文本經典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少;反之,文本通俗化程度愈高,譯者的行為痕跡則愈多。文學翻譯註重忠實,是由於文學文本屬於表達型文本,這是從靜態的文本視角看問題,但因「文學類」文本通俗化程度較高,譯者介入的成分也就較多。譯者為了求取最佳的語境效果甚至市場效果而部分偏離「忠實」屬正常現象,此乃動態的人本視角。

  內部到外部層次,主要涉及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和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語言內、翻譯內的問題,如語言轉換和意義再現問題,表現翻譯之客觀性;語言外、翻譯外的問題,如讀者需求和市場定位等對翻譯產生的影響,表現譯者之主觀性。譯者本身亦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如內在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表現。內外因素作用於譯者,次之作用於譯文,使其釋放的譯文達到一種認知平衡性,或曰使單維指向原文、本該忠實的翻譯在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折中。故而,周領順認為翻譯之道是在「求真」與「務實」間的平衡。

  靜態到動態層次,主要涉及靜態的翻譯倫理與翻譯幅度的制約,以及動態的語境和外圍環境的制約。就翻譯的倫理與翻譯的幅度而論,應忠實於原文,但文學翻譯常常不太忠實,原因在於文學翻譯是務實的,講究語境效果,有別於以求真為主的文化翻譯。譯者對於總體上屬於娛樂的文學也常有娛樂的行為表現,差異因文類而有別。譯者具有語言人與社會人雙重身份,但當其面對市場時,社會人的身份和社會性、社會化的程度明顯增強。

  以上三大層次互相制約、滲透。單維的忠實是靜態意義解讀式的翻譯,並不能反映翻譯作為一項複雜社會活動的實際,而譯者行為批評中求真和務實對於譯者雙重屬性(語言性和社會性)平衡性的協調,卻切實反映翻譯活動和翻譯活動中人的實際。

  譯文忠實度由譯者把握

  原文的意義分為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而語用意義勢必涉及人的因素,使翻譯成了譯者的目的性、選擇性活動,並最終演繹為人的問題。忠實問題實際反映了翻譯之「法理」與人(譯者)之「情理」之間的矛盾,若僅限於單維並作意義解讀式地看待忠實,未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翻譯活動具有目的性與動態性,翻譯忠實研究理應為譯內外相結合之動態研究。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擺脫了傳統的「忠實」之爭和規約「最佳譯法」的理想狀態,注重譯內外多因素制約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的語言性求真與社會性務實的程度,譯者行為呈選擇性,即譯者選擇性地忠實原意或忠誠作者。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原文語言作為風格本身,或作為信息傳達的手段,抑或將其作為文化來傳播;意志體譯者是翻譯過程的操控者,有話語權和處置權。總之,據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翻譯忠實是意志體譯者主動或被動選擇的結果,靜態環境以文本為準,動態環境因需要而異。譯文忠實度的變化反映譯者從語言性求真到社會性務實的社會化過程,而這是由譯者決定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李白詩歌全集英譯及譯本對比研究」(17AZD04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水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兒童文學作品被賦予教化功能,使得「忠實」原則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往往「屈居次席」。兒童文化及兒童文學可視為狂歡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透過與文本及周遭世界的情景式「對話」,譯者應學會尊重原文、兒童的狂歡世界以及自身。譯者和文本只有在互動中產生共鳴,才能確保翻譯的有效性。譯者是化解文化差異的媒介,不是隱身而無聲的文化交流工具,好的譯本可以傳遞出隱含譯者的聲音。
  • 「隱身」的譯者
    翻譯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只有最稱職的讀者,才能成就最優秀的譯者。當然,譯者憑藉自己在語言方面的才華和對作品的精準把握,將作者的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作者和以譯入語為母語的讀者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把譯者與作者之間、或者作者與源語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傳染、傳遞出去。經過譯者之手,作品在另一種語言裡找到了生命,並在該語言的讀者心中紮下了根。
  • 翻譯:原創性求異行為
    而譯者應將心境、語境、情境、需求等多重因素納入考量,並時刻審視和打量譯本,在翻譯過程中保證譯品的新穎性和殊異性。如此,這種語言轉換行為才有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講,翻譯是一種譯者「原創性」的求異行為。譯者亦如此。其次,在面對原作時,除了嚴格遵守規則(包括翻譯規範、倫理和約定條件等),譯者在駕馭規則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同開火車,火車有鐵軌,但如何駕駛火車卻是涉及個體經驗和世界觀的事情了。從原著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發現,原文文本都是歷史產物,產生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中。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第二天,竺家榮在班上同學的鼓勵下壯著膽子跟老師說「我也想去參加考試」,老師看了看她,說了句,「那就給你加一張表吧」,就這樣竺家榮報上了名。接下來是筆試、面試、身體檢查,過了一關才能進入下一關,在忐忑的等待中,終於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不久後的一天,竺家榮在家裡聽到有人「蹬蹬蹬」地跑上樓來,她開門一看,是老師,嚇了一跳。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在翻譯中怎樣去有效傳達這種文字中的激情,是否需要譯者對於語言的力度和文化語境等比較強的感受力?姜乙:我認為要徹底理解茨威格是不容易的。我的體會是,他在這本書中,借用描繪一些歷史畫面,歷史特寫,反思了人性,反思了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舉動和作為。但他並沒有下給論。
  • 復旦博導:「翻譯,唯一的答案並不存在」
    在教學科研之餘,他潛心文學和社科類的翻譯研究工作,譯介了包括巴特《羅馬書釋義》、格拉斯《母鼠》、耶裡內克《死神與少女》、裡爾克《布裡格隨筆》、茨威格《人文之光》、西爾伯曼《文學社會學引論》、霍爾特胡森《裡爾克》、尼採《人性的、太人性的》等一批名家名作,並參與主編側重譯介的《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人民文學出版社,1-8卷)。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我在香港沒看過什麼翻譯的書,因為那時候我打工的錢只夠餬口,根本買不起那些書。你看我的自傳《吃馬鈴薯的日子》就知道,我都是自修,包括看報紙,所以報紙的副刊對我影響非常大。1950年代的香港報紙副刊至少是文字清通,不像今天的報紙,質量參差不齊。我到臺大外文系以後,就是跟同學一起看書,可是我們都不是一般定義下的好學生,但會在下課後找夏濟安老師聊天。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文化標示,好比說食物的名稱,親戚關係,通常會保留原語言,這是一種異化翻譯策略,但是它們對原文讀者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不應當被顯得陌生。)任何翻譯策略——異化,歸化,女性主義或者其他——都需要重新判斷,我們要反思哪些文學特質是原文中固有的,也要衡量怎樣才能儘可能和目標語言的讀者建立聯繫。當我們說起翻譯,我們常常會說這個譯本是否「忠實」。在您看來,「忠實」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 警醒「翻譯的危機」
    在翻譯圖書出版迅猛發展,一些高質量翻譯圖書樹立品牌的今天,部分翻譯圖書質量滑坡,粗製濫造的作品急劇增多。早在1994年,季羨林先生就對「翻譯的危機」提出警告,現在,翻譯質量下降已成為出版界及廣大讀者廣泛議論的話題,同時也是出版界與翻譯界無可迴避、亟待解決的問題。
  • 《誤殺》《流浪地球》資深譯者:國產電影走向海外怎樣選好翻譯
    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陳萱 宋曉可在國產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本期,「藝見」邀請曾參與《誤殺》《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電影中譯英的資深譯者對此進行解讀。
  • 船舶行業翻譯要注意什麼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船舶行業衍生出的新的內容也越來越多,現在的船舶行業不僅覆蓋到通信、智能導航系統、語音、音樂播放等技術領域,船舶行業規模之大,翻譯難度之高大,工作量之大,也對翻譯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下面專業翻譯公司告訴您船舶行業翻譯要注意什麼,希望幫助到您,歡迎查看。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人們所熟知的譯者大都是老一輩的翻譯家: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他們最早把一批世界經典作品帶入了中國。相比起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可能也越加忽視了譯者的地位。每每聽到和譯者有關的消息,大多與負面內容有關。這也將一些問題擺在了眼前:何為優秀的翻譯?翻譯自由度的底線何在?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做翻譯就要「忠實於原文」,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對於翻譯的常識。結果也都讓人深思:《中國文學》雜誌1951年創刊後,於2000年底停刊;《熊貓叢書》上世紀80年代推出,一共翻譯出版了190多部作品。根據世界各地的銷售情況統計,這套叢書有時候可以賣出兩三本,有時候一本也賣不出去。除了個別譯本獲得成功外,大部分譯本沒有產生任何反響。    「摳字眼求準確」理念轉變何其難  「翻譯的譯出行為是有特殊性的。
  • 11位知名翻譯家齊聚浙大:好翻譯要能傳達原作者的「調調」
    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曾翻譯過村上春樹的許多作品,他表示,自己的貢獻不在於告訴讀者村上春樹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傳達了村上春樹講故事的自由與孤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林少華對「審美忠實」的孜孜追求。他將翻譯分為亦步亦趨、貌似忠實的工匠型翻譯,中規中矩、刻意求工的學者型翻譯,惟妙惟肖、意在傳神的才子型翻譯三類,「譯者只有具有相應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悟性、文學悟性,才能真正作出美的判斷。」是不是越接近原作者,越能還原其寫作的真實狀態?在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兒童法案》譯者郭國良看來,譯者和原作者最好處於「暗戀關係」。
  • 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從傑羅姆(347-420)的忠實於原文的翻譯主張、奧古斯丁(354-430)的翻譯指號論、多雷(1509-1546)的五種翻譯方法、德萊頓(1631-1700)的翻譯三分法、泰特勒(1747-1813)的翻譯三原則、到施萊爾馬赫(1768-1834)的解釋學翻譯觀,其主要涉及的內容不是宗教文本翻譯,就是文學翻譯。
  • 譯見||文旭: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事實上,正是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使翻譯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使翻譯學的建設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的需要。」因此,用語言學理論去探討翻譯問題,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將從翻譯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入手,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語言觀/工作假設和表徵方法,探討認知翻譯學的有關問題,尤其是解釋某些翻譯現象的原因。若有不當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 楊絳:翻譯的技巧
    所以翻譯得把原文的句子作為單位,一句挨一句翻。翻譯包括以下幾道工序。一、以句為單位,譯妥每一句我翻譯總挨著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原文一句,不一定是譯文的一句。原文冗長的複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詞組、副詞組等等。按漢文語法,一個句子裡容納不下許多分句和詞組。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曲譯誠然要不得,因為對於原文太不忠實,把精華譯成了糟粕,但是一部書斷斷不會從頭至尾的完全曲譯,一頁上就是發現幾處曲譯的地方,究竟還有沒有曲譯的地方,並且部分的曲譯即使是錯誤,究竟也還給你一個錯誤,這個錯誤也許真是害人無窮的,而你讀的時候竟還落個爽快。死譯就不同了:死譯一定是從頭至尾的死譯,讀了等於不讀,枉費精力。況且犯曲譯的毛病的同時決不會犯死譯毛病,而死譯者卻有時正不妨同時是曲譯。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一、當前軍事攝影批評與視覺修辭的學術研究鏡像(一)圖像理論視角下的軍事攝影研究成果不足美國著名媒介批評家羅伯特L·薩勇曾說,批評大眾媒介便是對人類的探索,從孕育人類命運的用意上看,這比登上月球重要。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的分析、批評,是對媒介產品與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
  • 《鄧小平時代》譯者馮克利:翻譯過程中從未與作者見面
    記者 張帆 攝《鄧小平時代》譯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馮克利與大眾網網友分享翻譯的過程。記者 張帆 攝  大眾網濟南4月16日訊(記者 赫洋)今天,暢銷書《鄧小平時代》的譯者——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克利先生做客大眾網,與廣大網友分享了自己在翻譯《鄧小平時代》時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