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譯圖書出版迅猛發展,一些高質量翻譯圖書樹立品牌的今天,部分翻譯圖書質量滑坡,粗製濫造的作品急劇增多。早在1994年,季羨林先生就對「翻譯的危機」提出警告,現在,翻譯質量下降已成為出版界及廣大讀者廣泛議論的話題,同時也是出版界與翻譯界無可迴避、亟待解決的問題。翻譯質量下降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譯者與出版者受經濟利益驅動,產生浮躁逐利心理,置國家法律、社會責任、商業信用與職業道德於不顧:譯者或炮製急就章,或不自量力,做力所不能及之事,甚至發展到剪刀加糨糊,大行剽竊之能事;出版者或不顧譯者、譯作之優劣,「拿到籃裡就是菜」,或給譯者下死命令,限期交稿,不對拿來的稿件進行嚴格審查就匆匆推出,更有書商請一些粗通外語甚至不懂外語的人用別人的現成譯本,對行文稍做改動,買個書號就推出新譯本。甚至還有假託某個出版社的書號非法出版圖書,由於其價格低廉或封面鮮豔,矇騙了一大批不明就裡的讀者,使其反過來埋怨正規出版社「利慾薰心,追求高額利潤」。事實上,這些行為不僅有違譯德,其中許多更是違法,而鑽法律的空子推出所謂「新譯本」的作為更是市場經濟競爭下翻譯圖書的危險潛流。翻譯界的如許現象離間並「摧毀了讀者進一步和原作直接聯繫的可能性」,影響到讀者的實際利益,日益敗壞著翻譯作品本身的聲譽和翻譯界的名譽,助長拜金主義,降低社會的文化品位,成為翻譯圖書市場良性運行的嚴重掣肘,不啻為文學翻譯界乃至整個當代文化的悲哀。
國際譯聯將「翻譯職業道德」定為2001年「國際翻譯日」的主題,足見各國對翻譯質量的普遍重視。的確,翻譯質量是不容忽視的大事,尤其是政治、經濟、科技論著,往往會因一字之差而離題萬裡,出現差錯則後患無窮。如過去對共產主義分配原則的翻譯,到底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還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幾字之差意思大為不同,影響到一代人的基礎教育,是翻譯質量責任重大的一個明證。所以過去有遠見卓識的翻譯家本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職業道德,把翻譯看做崇高的事業,往往「一名之立,旬月躑躅」,這種精神在現在尤其值得大力提倡、大力宏揚。去年,季羨林、馮亦代等12位著名學者、老翻譯家致函《光明日報》,呼籲恪守譯德,提升翻譯質量。他們的真誠熱望對當下身在激烈競爭的圖書市場中的譯者和出版者都是有力的警戒與鞭策。
要把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介紹給中國讀者,翻譯工作是神聖的事業,譯者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而出版者更要愛護自身的光榮。為了提高整體翻譯質量,作為擔負著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責任的出版社,必須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全社會造就輿論氛圍,積極開展健康活躍的翻譯批評與討論,重視培養高品質的譯者隊伍,迎頭痛擊拙劣、偽劣的翻譯作品。當然,僅僅依賴輿論和思想教育,依靠呼籲道德規範還遠遠不夠,強有力的行政管理和法律監督是重要舉措,因此如何加強管理和執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作者:譯林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