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官痛說「人情往來」像溫水煮青蛙 誰該警醒
現在,逢年過節送錢送物仿佛成了潮流,送禮者都是那麼理直氣壯。所以,躲得了今天,躲不過明天;躲得了這個人,躲不過那個人;躲得了下級,躲不過同級甚至上級。給我送錢的,絕大多數都是利用節假日「人情往來」,我覺得自己就是被「人情往來」面紗下的銅臭燻倒的。這是原河南省開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森林(副廳級)的懺悔。
-
人情裡的中國人
出臺這樣的規定絕非偶然,因為在中國這樣有著悠久的人情文化傳統的社會裡,執掌公共權力的官員們很容易被人情包圍。在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時,不少官員會為了人情逾規,有的甚至徇情枉法。溫州市紀委副書記徐有平就曾說:「從溫州市近兩年查處的案件來看,不少機關幹部都栽在『熟人』關係上,當講關係、重人情侵入行政領域,協作共贏便被異化成了結黨營私、權錢交易。」
-
新民晚報:專利腐敗是權力異化的新變種
原標題:專利腐敗是權力異化的新變種 貪官的斂財手段,真是無所不至。笑納現金、收受房產、接受古玩字畫之類,都是比較老套的受賄方式。現在貪官的斂財方式有新發明。上月底落馬的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市公安局長武長順,發明及領銜發明了35項專利。但是,武長順和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
-
西安交大原副校長張漢榮獲刑12年,多次辯駁:這是人情往來
(原標題:西安交大原副校長張漢榮獲刑12年,多次辯駁:這是人情往來)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2018年10月16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柏林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引發成人社會對於消費主義過度導致的生活異化多一些警醒與反思。但我希望這份痛感,被共同承擔。iPad2或許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最強烈的消費主義甚囂塵上。沒有人可以否認它進步的一面,但也早就有人指責這款「玩具而不是工具」的產品,攪動了全世界消費的奢靡傾向,大批量的「果粉」在崇尚時尚的旗幟之下,為滿足面子透支自己的經濟實力。
-
人民日報觀點:異化的媒體權力
首先,金錢政治令美國傳媒業壟斷髮展,並進一步破壞了民主政治文化。私有化、市場化、資本化,使媒體將追逐利潤作為首要目標。商業化和低級化引發了公共傳播危機。媒體通過提供缺乏公共性的娛樂節目麻痺大眾,使之出現「政治疏離」或者「政治冷漠」現象。於是乎,民主變成了一種「沒有公民」的政治遊戲。 其次,媒體精英與政治精英合謀,使得民主偏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多數統治原則」。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治理腐敗的文化路徑
當腐敗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的時候,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法制往往就會失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岡納·繆爾達爾在研究某些國家的腐敗情形時發現,這些國家在二戰後腐敗盛行,以致形成了一種「腐敗的民俗學」,這種民俗學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了一種心理文化定勢,「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反對權力腐敗的法律和制度即使再完備,也難逃失靈的命運」。
-
...公開制度 試點工作 核查 防治腐敗 廣東省紀委 等顯性 房產...
更重要的是,此次廣東試點並非一個簡單例行的試點,而是在十八大新的中央領導層再掀「反腐新風」,強調必須「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語境下推進的試點。這樣的試點,已不僅是地方層面的試點,顯然更具有某種全局性的價值和意義。 除了振奮,我們也更有理由期待這個「全國反腐倡廉排頭兵」在落實「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方面總結出系列經驗。這種試點的創造性價值,主要圍繞這樣四個核心問題。
-
有多少人情世故成了人情事故
留心有話:人生在世,少不了人情世故,但如果超過了一個度,就很容易成為人情事故。一個視頻被大家傳閱,一則通告又表明了結果,人情世故成了人情事故。不配合登記,想要靠自己領導身份來通行,在這個全面抗疫的時代,我們絕對支持志願者,任何一種特權都是對民眾的不負責任。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歐也妮·葛朗臺》描繪的是19世紀初的法國外省生活,主要描寫資產階級的發家史以及當時的人情關係。整部小說通過葛朗臺和查理的發家過程,揭露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
-
巡迴檢查組:依靠人情的熊紹鋒能走多遠?馮森的剛直才是人間正道
1、丟掉了本職工作,偏離了方向 看過劇的朋友都知道,熊紹鋒是以網紅的身份出場的,滿面笑容,與誰都能搭得上話。無論是檢察院、橙州監獄還是新聞媒體,他都能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同時,他和上一級領導張友成關係密切。張友成的愛人鄭雙雪分外看重他,張友成的秘書陳明忠更是他推薦的。
-
「白宮」腐敗案舉報人暴死獄中嘲諷了誰
被嘲諷的不僅僅是作為舉報人的李國福;而被舉報人笑到最後的示範效應則足以令後來者噤若寒蟬,卻給被舉報族們吃了一副大大的定心丸:去舉報吧,舉報又能怎樣?被舉報者還不是官位照坐、大權在握?去舉報吧,舉報換來了什麼?舉報換來的是「合法」的報復,甚至會讓你性命難保!舉報人頻遭報復,而不論社會、有關部門,甚至連受理舉報的檢察機關都不能進行有效保護的現象,早已不是新聞。
-
中國人需要一種新的人情體系
隔岸觀我 與其去否定人情、摧毀人情,不如努力去構建一種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人情體系,這種體系的使命在於將人情變成一個附加於契約關係之上的「增值項」。 一位對中國比較了解的歐洲朋友對我說,他一直搞不太懂中國文化裡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尷尬」。我對他說,「尷尬」大概相當於英文中的awkwardness。
-
主耶穌用三個比方來說明人當怎樣預備等候主再來
一、當如何預備?主耶穌用三個比方來說明人當怎樣預備等候主再來:1.「你們腰裡要束上帶」(35節):當時猶太人穿的衣服寬大,為便於工作必須在腰裡束上帶。我們也要腰裡束上帶:努力工作等候主來,行善的不可停止行善;傳福音的更當努力傳揚,做好準備隨時迎接主,免得主再來時手足無措。
-
人情實踐的認同單位與行動邏輯——對「差序格局」的實證性反思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麼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
-
[中安網]時評:天上星星怎多過地上「人情」?
沒等你鬆口氣,什麼「過節禮」、「祝壽禮」、「白事禮」、「蓋房禮」、「搬家禮」、「升學禮」、「參軍禮」等等,一個接一個又來了,不少農民群眾辛辛苦苦一年忙到頭,土裡刨錢,卻又被人情禮「啃」去一大截,真有點叫人招架不住。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費爾巴哈說:是人在努力的實現他們自己,是人而不是上帝,以一些方式異化於自己,歷史與我們努力克服自我異化有關,從而啟發了馬克思。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把他的思想置於兩種觀點之上,黑格爾的辯證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對物質秩序第一性的強教。
-
律師充當腐敗掮客 透視當前司法腐敗案三特點
本周的《瞭望》新聞周刊分析指出,該案折射出當前司法腐敗的三個特點,即律師充當「腐敗掮客」的法官受賄模式,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現象和犯罪手段的「超隱蔽性」。 律師充當「腐敗掮客」 參與吳振漢案公訴的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二分院檢察官王偉指出,一般官員的受賄案件往往發生在當事人(行賄人)和權力人(受賄人)之間,是雙方的權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