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中哈利·波特兩次用「昏昏倒地咒」(Stupefy)擊飛盧修斯,在《鳳凰社》魔法部預言廳大戰時,鄧布利多軍的同學們用這個咒語阻擋了不少食死徒,因此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咒語之一。
可是令馬愛農感到頭疼的是,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Stupefy的翻譯。「為了翻譯,就需要根據前後文反覆揣摩這個咒語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周圍場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咒語,又必須要朗朗上口,有特別的威懾力量。」馬愛農表示,好的翻譯應該是讓中國讀者無限接近原著讀者在閱讀時得到的故事和文學體驗。
「要重視傳達作者的『調調』。」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曾翻譯過村上春樹的許多作品,他表示,自己的貢獻不在於告訴讀者村上春樹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傳達了村上春樹講故事的自由與孤獨。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林少華對「審美忠實」的孜孜追求。他將翻譯分為亦步亦趨、貌似忠實的工匠型翻譯,中規中矩、刻意求工的學者型翻譯,惟妙惟肖、意在傳神的才子型翻譯三類,「譯者只有具有相應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悟性、文學悟性,才能真正作出美的判斷。」
是不是越接近原作者,越能還原其寫作的真實狀態?在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兒童法案》譯者郭國良看來,譯者和原作者最好處於「暗戀關係」。「文學最大的魅力就來自它的曖昧性和豐富的解讀性,而譯者作為最有耐心、最細緻的特殊讀者,應該自己去尋找答案,研究暗戀對象的方方面面。」郭國良說。
網絡文學和人工智慧雙重衝擊在《聖經•創世紀》中,上帝耶和華為了防止人類建造出通天的巴別塔,變亂了人類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人類也就失去了團結一致協作的能力。
「文學翻譯家敢於反抗上帝,把各個民族的文學轉換成不同的語言,實現人類文明的交流與溝通。」著名英俄文學翻譯家、《苔絲》譯者吳笛用「崇高」一詞來形容文學翻譯家承擔的使命,用「橋梁」來比喻文學翻譯對於人類文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隨著網絡文學大行其道,消遣與娛樂的目的取代了翻譯文學言志載道的崇高使命,文學翻譯面臨邊緣化的問題。「儘管這是當前文化市場的一個現實,但快捷而淺薄的快餐文化肯定滿足不了一部分讀者對崇高和美的精神需要,這時充滿了崇高和美的文學形象和意境的外國文學經典便顯示了它的價值和意義。」著名翻譯理論家、《中國比較文學》主編謝天振說。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流浪的星星》譯者袁筱一也同樣持樂觀態度,她提醒廣大文學翻譯者,當閱讀更加強調效用時,譯者需要的,第一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第二便是要有耐心。
這種耐心讓文學翻譯者們面對「人工智慧會讓翻譯失業」的質疑時,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人工智慧不是在理解語言,它只是在不斷地編碼與解碼。」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文敏曾嘗試過使用機器翻譯,可她發現,在簡單的句子的翻譯上,效果尚可,但碰到文學作品時,翻譯效果會大打折扣。「人工智慧或許會摧毀底層很基礎的一部分性翻譯工作,但是並不能完全的取代人工翻譯。」
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翻譯不是一本書和一本書之間的事。」在論壇現場,著名作家畢飛宇以一位翻譯文學讀者的身份,闡述了文學翻譯對於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沒有鳩摩羅什等翻譯先驅,唐朝的詩歌就不可能氣象萬千。」言外之意,直指文學翻譯的使命在於傳承文化。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理論家許鈞曾在《譯入與譯出:困惑、問題與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國文學作品譯入和譯出比從2008年的6.5:1縮小到2013年的2.3:1,顯示出中國文化正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構建起鮮明的主題形象。「翻譯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場域」許鈞說。
「我們成立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的初衷,就是要在強化浙江大學人文精神、促進浙江大學文科融合發展的同時,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從內向式向建設中國學術體系轉變,用中國的視角解決全球的問題。」校常務副校長任少波說。
作為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的發起人和創始人,許鈞也希望能藉助這一平臺,為推進浙大辦學國際化、回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出貢獻。
「下一步,我們將有計劃地推出《中華翻譯研究》、《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等系列叢書,持續性地邀請著名作家、翻譯家、思想家來校交流,做好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手稿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從而樹立起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翻譯家的精神坐標。」許鈞說。
【新聞+:名家箴言解密文學翻譯】
畢飛宇:譯者是道更是佛,由不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大的不知。
郭國良:相見不如暗戀,文學翻譯最大的魅力就來自它的曖昧性和豐富的解讀性。
林少華:「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文學翻譯的第一要義便是審美忠實。
馬愛農:翻譯需要吃透原文的精神。
王理行:不忠實,非翻譯。
文敏:翻譯家需要在性格演員與本色演員之間不停切換。
吳笛:譯者不是媒婆,譯者本身要超越中介的層面去創造生命。
許鈞:翻譯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場域。
袁筱一:因為文字是最大的單位,所以翻譯的價值是無限延展的。
朱振武:作者與譯者之間應該有相同的心境況味,能夠有相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