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知名翻譯家齊聚浙大:好翻譯要能傳達原作者的「調調」

2020-11-30 澎湃新聞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中哈利·波特兩次用「昏昏倒地咒」(Stupefy)擊飛盧修斯,在《鳳凰社》魔法部預言廳大戰時,鄧布利多軍的同學們用這個咒語阻擋了不少食死徒,因此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咒語之一。

可是令馬愛農感到頭疼的是,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Stupefy的翻譯。「為了翻譯,就需要根據前後文反覆揣摩這個咒語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周圍場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咒語,又必須要朗朗上口,有特別的威懾力量。」馬愛農表示,好的翻譯應該是讓中國讀者無限接近原著讀者在閱讀時得到的故事和文學體驗。

 「要重視傳達作者的『調調』。」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曾翻譯過村上春樹的許多作品,他表示,自己的貢獻不在於告訴讀者村上春樹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傳達了村上春樹講故事的自由與孤獨。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林少華對「審美忠實」的孜孜追求。他將翻譯分為亦步亦趨、貌似忠實的工匠型翻譯,中規中矩、刻意求工的學者型翻譯,惟妙惟肖、意在傳神的才子型翻譯三類,「譯者只有具有相應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悟性、文學悟性,才能真正作出美的判斷。」

是不是越接近原作者,越能還原其寫作的真實狀態?在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兒童法案》譯者郭國良看來,譯者和原作者最好處於「暗戀關係」。「文學最大的魅力就來自它的曖昧性和豐富的解讀性,而譯者作為最有耐心、最細緻的特殊讀者,應該自己去尋找答案,研究暗戀對象的方方面面。」郭國良說。

網絡文學和人工智慧雙重衝擊

文學翻譯任重道遠

在《聖經•創世紀》中,上帝耶和華為了防止人類建造出通天的巴別塔,變亂了人類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人類也就失去了團結一致協作的能力。

「文學翻譯家敢於反抗上帝,把各個民族的文學轉換成不同的語言,實現人類文明的交流與溝通。」著名英俄文學翻譯家、《苔絲》譯者吳笛用「崇高」一詞來形容文學翻譯家承擔的使命,用「橋梁」來比喻文學翻譯對於人類文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隨著網絡文學大行其道,消遣與娛樂的目的取代了翻譯文學言志載道的崇高使命,文學翻譯面臨邊緣化的問題。「儘管這是當前文化市場的一個現實,但快捷而淺薄的快餐文化肯定滿足不了一部分讀者對崇高和美的精神需要,這時充滿了崇高和美的文學形象和意境的外國文學經典便顯示了它的價值和意義。」著名翻譯理論家、《中國比較文學》主編謝天振說。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流浪的星星》譯者袁筱一也同樣持樂觀態度,她提醒廣大文學翻譯者,當閱讀更加強調效用時,譯者需要的,第一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第二便是要有耐心。

這種耐心讓文學翻譯者們面對「人工智慧會讓翻譯失業」的質疑時,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人工智慧不是在理解語言,它只是在不斷地編碼與解碼。」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文敏曾嘗試過使用機器翻譯,可她發現,在簡單的句子的翻譯上,效果尚可,但碰到文學作品時,翻譯效果會大打折扣。「人工智慧或許會摧毀底層很基礎的一部分性翻譯工作,但是並不能完全的取代人工翻譯。」

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

讓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互生

 「翻譯不是一本書和一本書之間的事。」在論壇現場,著名作家畢飛宇以一位翻譯文學讀者的身份,闡述了文學翻譯對於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沒有鳩摩羅什等翻譯先驅,唐朝的詩歌就不可能氣象萬千。」言外之意,直指文學翻譯的使命在於傳承文化。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理論家許鈞曾在《譯入與譯出:困惑、問題與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國文學作品譯入和譯出比從2008年的6.5:1縮小到2013年的2.3:1,顯示出中國文化正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構建起鮮明的主題形象。「翻譯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場域」許鈞說。

 「我們成立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的初衷,就是要在強化浙江大學人文精神、促進浙江大學文科融合發展的同時,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從內向式向建設中國學術體系轉變,用中國的視角解決全球的問題。」校常務副校長任少波說。

作為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的發起人和創始人,許鈞也希望能藉助這一平臺,為推進浙大辦學國際化、回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出貢獻。

 「下一步,我們將有計劃地推出《中華翻譯研究》、《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等系列叢書,持續性地邀請著名作家、翻譯家、思想家來校交流,做好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手稿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從而樹立起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翻譯家的精神坐標。」許鈞說。

【新聞+:名家箴言解密文學翻譯

畢飛宇:譯者是道更是佛,由不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大的不知。

郭國良:相見不如暗戀,文學翻譯最大的魅力就來自它的曖昧性和豐富的解讀性。

林少華:「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文學翻譯的第一要義便是審美忠實。

馬愛農:翻譯需要吃透原文的精神。

王理行:不忠實,非翻譯。

文敏:翻譯家需要在性格演員與本色演員之間不停切換。

吳笛:譯者不是媒婆,譯者本身要超越中介的層面去創造生命。

許鈞:翻譯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場域。

袁筱一:因為文字是最大的單位,所以翻譯的價值是無限延展的。

朱振武:作者與譯者之間應該有相同的心境況味,能夠有相同的感受。

相關焦點

  • 15位作家、翻譯家、出版家獲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12月18日在京舉辦隆重表彰為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突出貢獻的15個國家15位獲獎人榮獲本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表彰獎勵的15個國家15位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分別是:
  • 浙大有位「寶藏」宿管阿姨:做過翻譯 用英文出板報
    幾天前,浙大的學生小林發了這麼一條朋友圈,她發現浙大紫金港校區青溪女生宿舍的宿管阿姨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掃地僧」。小林好奇地問這位阿姨為什麼要讀英語,這位今年年初剛入職的宿管郭紅萍笑著說:「我現在快把我在國外做翻譯的英語基礎忘光了,沒事還是要複習一下。」
  • 如何跨校考上浙江大學翻譯碩士-浙大翻碩MTI考研初試經驗乾貨
    這麼好的院校是不是很讓人嚮往呢?我們請到了2019年跨校考入浙大翻譯碩士的學姐做一下考研乾貨分享。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本科是翻譯專業的,就讀於一本高校,非浙大本校生,初試成績考了382分,排名第二。
  • 翻譯家的寂寞與翻譯界的清冷
    生前寂寞逝後哀榮,曾被用來形容很多離世的文化人物,媒體在知名文化人去世後予以大篇幅的報導與評論,也成為一種獨特的紀念方式,這種紀念有助於總結人物創造的文化成果,藉以反思學界的一些問題,也會讓這個喧囂的信息世界得以清淨一兩秒鐘。但謝素臺的去世告訴我們,翻譯界太清冷了,乃至於如此之重要的一位翻譯家去世,都是通過微博這種熱鬧的網絡場所傳遞出來的。
  • 會阿拉伯語、做過翻譯……浙大有位「寶藏」宿管阿姨
    為了女兒來浙大應聘入職成了同學們的「郭阿姨」去年9月,郭紅萍的女兒考入浙大,原本在家全職照顧女兒的郭紅萍突然閒了下來。「剛開始我每周都會坐高鐵來杭州看女兒,次數多了也很麻煩。我就想不如來浙大應聘宿管。」於是今年春節後,郭紅萍就應聘入職了。
  • 將已發表論文翻譯成英文後投稿被識破,該作者直接被撤23篇文章
    據出版商稱,這些文章的29位作者中有12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的同一所機構,該機構正在對此進行調查。 大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是Jesus Silva,他現在因為這23篇撤稿而登上了知名撤稿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撤稿排行榜。還有一些文章的第一作者顯示為Amelec Viloria。
  • 比錯誤翻譯更致命的是,輕視翻譯!
    我們還在調查中,但是我能告訴你一件事,(疫情)比你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要嚴重,我們只是想避免引起恐慌,不然的話情況只會更糟,請為我保密。現在美國已經有超過1000例了。I am revealingthisbecause our safety is at risk here.
  • 【偏見】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她舉著名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為例,說翻譯就如表演一樣,一個好的演員去飾演其他人,雖然惟妙惟肖,但仍然可見個人的藝術風格。  平田俊子:當下的詩歌翻譯缺少歷史動力  日本女詩人平田俊子談論了日本文學翻譯的情況。日本的文學翻譯是從江戶時代、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的,當時有幾位翻譯家最早將英法詩歌譯入了日語之中。
  • 98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8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2011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得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迄今為止,全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翻譯家。
  • 97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宋詞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7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撰稿丨孫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另一位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1958年至1960年在東京平凡社出版第一版函套版《紅樓夢》,屬「中國古典文學全集」一種。該系列還包括《史記》《聊齋志異》《今古奇觀》《三言二拍》等中國典籍。1969年至1970年,他又出了全面修改版。1973年在1969年版的基礎上再次修訂。1996年-1997年,到了晚年他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2020-11-2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標題:「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他摩挲著《局外人》的封面,仿佛摩挲著他那顆「小石粒」 「一生只為打造一個人文書架」無心插柳,憑副業贏得至上學術榮光為小孫女翻譯一本兒童文學名著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翻譯 2018年11月24日上午
  • 翻譯要重「神似」
    如果我們的思路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句話是否可以翻譯成:「比賽的懸念在於,『這個獎項對於球技已達到登峰造極水平的洛杉磯湖人隊球星科比•布萊恩特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表面上看似乎與原文略有游離,但實際上,放在整個上下文中看,既合乎邏輯,語氣也十分連貫。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翻譯要像傅雷先生說的那樣,要重「神似」。
  • 中國籃球第一翻譯的告別與啟程
    「我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作為翻譯,一方面是把原話傳達給隊員,比賽中作為教練組的一員我也很生氣,我需要讓隊員感受到鬆懈的不滿,我當時也是發自內心的。」對於這段在網上點擊量超高的視頻,郭維盛並沒有太過看重,傳達教練意圖和傳遞情緒,是他這些年做得再基本不過的事情。
  • 本地化地獄:三位資深遊戲翻譯詳述他們最悲慘的項目
    …… USgamer.net的這篇系列訪談,通過對三位遊戲本地化行業做過巨大貢獻的翻譯者的採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這個行業的另一面。但對於參與者而言,要搞定實現這一新元素的最佳方式,他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USgamer:能談談為第一次涉及配音的作品所做的工作有多複雜嗎? Alexander O. Smith:好吧,當時沒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就連日本那邊也一樣,這些導致了項目的預備階段出現了關鍵性的傳達錯誤。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翻譯思想如何發展為翻譯理論? 這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1.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的混淆 翻譯家對翻譯的認識是翻譯學研究的寶貴財富,必然引起研究者的興趣。那麼, 傅雷與嚴復二人同是翻譯家,譯學界對其有關翻譯的思考是如何定位的呢?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19世紀晚期,朝鮮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紅樓夢》的全譯本;日本學者翻譯《紅樓夢》,窮盡一生,不斷修改,可以說「至死方休」;而西方對《紅樓夢》的摘譯和節譯甚至比日韓還要早,當時的外交官要來中國工作,他們為了學習中文,把《紅樓夢》當成了教材。
  • 餘中先:一個高產、廣博而純粹的大翻譯家
    翻譯家是慢慢成長的,總能在早先的譯文中發現自己的錯,但後來再讀,往往也追不到那個時候譯筆的妙處。  中華讀書報: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翻譯法國文學的?  餘中先:剛到外文所時,柳鳴九先生正在主編一套「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研究叢書」,當時出版了《薩特研究》《新小說研究》等好幾種,在文學青年中反響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