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2020-12-06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19世紀晚期,朝鮮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紅樓夢》的全譯本;日本學者翻譯《紅樓夢》,窮盡一生,不斷修改,可以說「至死方休」;而西方對《紅樓夢》的摘譯和節譯甚至比日韓還要早,當時的外交官要來中國工作,他們為了學習中文,把《紅樓夢》當成了教材。近日,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中,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冷知識,比如它翻譯成了哪些語言,以及有哪些比較重要的譯本等等。

最早的外文全譯本是朝鮮文

李晶介紹說,到現在為止,《紅樓夢》的外語翻譯一共有20多種,加上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一共翻譯成30多種語言。

亞洲語言裡翻譯過《紅樓夢》的一共有七種,朝韓算一種之外,日文翻譯的也比較多,其他還有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阿拉伯文和馬來文。

歐洲語言相對來講更多一點,歐洲語言當中翻譯過《紅樓夢》的有羅馬尼亞文、匈牙利文、希臘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俄文——俄文也是西方語言當中第一個出現《紅樓夢》全譯文的語言——後面有義大利文、荷蘭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亞文、瑞典文、法文和英文。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它是一個人工語言,不是自然形成的語言,就是世界語。世界語也有一個《紅樓夢》的節譯本。

全世界最早的《紅樓夢》外文全譯本是漢朝對照文,朝鮮的樂善齋藏的一百二十回譯本。這個譯本大致在朝鮮高宗二十一年,也就是西曆1884年前後完成。譯者是朝鮮的翻譯官李鍾泰等人,他們是專職的翻譯人員。原文是120冊,現存的大概117冊線裝本。朝鮮文的全譯本比西方語言全譯本的出現早70餘年。

最早的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是俄文本,它是1958年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

影響最大的外文全譯本是日文本

李晶說,到目前為止,影響最大的外文全譯本是日文本。

一是巖波文庫出版的口袋書。巖波文庫是日本比較有名的叢書。文本是從1940年-1952年,大概花費12年時間,由東京的巖波書店陸陸續續出齊的。日文版《紅樓夢》的標題直接用漢字「紅樓夢」,譯者是漢學家松枝茂夫。譯本共14冊,雖然每一本都比較小,但是放在一起還是比較有規模的。這個譯本後來反反覆覆修訂,出版很多次。松枝茂夫80年代到中國來訪問過,他訪華前後還在修訂譯本。據統計,從1940年-1985年,松枝茂夫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

最下功夫、最花時間的譯者,不止松枝茂夫一位。最勤奮的《紅樓夢》譯者,當屬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他的譯本最早是東京平凡社1958年至1960年出版的,這是一個函套版,分上中下三冊,是平凡社的「中國古典文學全集」的一種。這個「全集」裡面包括《今古奇觀》《聊齋志異》《三國志演繹》《今古奇觀下》《史記》《三言二拍》等。

伊藤漱平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目前我們看到的翻譯家,就他們對《紅樓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言,總體來說伊藤漱平應該算是數得著的一位特別用功的譯者。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大中華文庫」《紅樓夢》的中日對照本的時候,選擇的就是伊藤漱平的譯文。

翻譯《紅樓夢》的譯者,一生一世基本只翻譯這一套書。他們自從愛上翻譯《紅樓夢》之後不做別的事情,用現在網上的話可以說是「至死方休」。每一位譯者都是到晚年翻譯不動為止,一直在修訂自己的譯文。

最新的日文全譯本是井波陵一先生翻譯的《新譯紅樓夢》,也是一百二十回本,一共七卷,這是2013年至2014年,也是巖波書店出版的。這個譯本是獲獎書,它於2015年2月榮獲日本66屆「讀賣文學獎」,這是日本比較有分量的一個獎項,他榮獲了這個獎項的研究與翻譯獎。

日文譯者裡還有一位對《紅樓夢》用功比較深的,就是飯冢郎。飯冢郎年輕的時候為《紅樓夢》寫過一個「同人文」,把《紅樓夢》主要的人物角色、人物形象提取出來,按照現代小說大致的形式編譯了一個他自己的《私版紅樓夢》,實際上他是改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日本學術界比較嚴謹的文化傳統,也許他認為他改寫《紅樓夢》可能做得不是盡善盡美,隔了二三十年之後,他又把《紅樓夢》全文翻譯了一遍,並且他選擇的底本是程乙本,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的文字。所以飯冢郎對《紅樓夢》既有改編,也有全譯,這是日文《紅樓夢》翻譯當中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

《紅樓夢》西方語言的摘譯和節譯,甚至比日韓還早

西方語言的譯文中,法文版《紅樓夢》裝幀非常精美,是法國「七星文庫」叢書中的一套。這個全譯本是中國的譯者李治華和他的法國妻子雅歌合譯的,他們的合作貫穿所有的一百二十回。

一般說到誰翻譯的《紅樓夢》,我們提及英文譯者喜歡說「楊憲益譯本」,提及法文譯本喜歡說「李治華譯本」。這兩個譯本背後都有一位特別嚴謹、認真的審定者,幫他們審定譯稿,給他們提修改意見。法文版的譯稿是法國著名漢學家鐸爾孟先生幫他們審校修訂的。鐸爾孟先生是過去老派的漢學家,老中國通。他在中國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將近50年,他也是中法大學的創辦者之一,也是李治華的老師。

法文譯本於1981年出版。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對《紅樓夢》的翻譯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年份。《紅樓夢》英譯的「雙璧」——楊憲益英譯本和霍克思英譯本,以及1981年李治華的法譯本,這三個譯本的出版,是《紅樓夢》譯介史乃至中外文學交流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事件。

法文譯文出版的時候,法國《快報》周刊發表評論說:「全文譯出中國古典名著中最華美、最動人的這一巨著,無疑是1981年法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現在出版這部著作的完整譯本,從而填補了長達兩個世紀的令人痛心的空白,這樣一來人們就好像突然發現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相對法文讀者來說,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也都是外國文學巨匠,他們把曹雪芹和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相提並論,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紅樓夢》和曹雪芹在當時的法國讀者和研究者心中的地位。

事實上,《紅樓夢》最早的摘譯和節譯本,甚至比我們能夠查到的一些日韓翻譯還要早。早到什麼時間呢?1812年。這是因為當時有很多西方來中國工作的外交官、傳教士,中西文學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很多時候開始得非常早,而且這方面的工作者用功非常深,遠遠超過一般人能夠想像的。

當時那些老外為什麼要讀《紅樓夢》呢?最早他們是為了學中文。而他們為什麼要學中文呢?因為他們要來中國工作。而且當時翻譯官是很少的,最早來中國工作的人都陸續變成了最早的一批譯者和翻譯官。

德國一個傳教士卡爾·古茲拉夫撰寫於1840年代的文章,則得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說「寶玉是女人」。他這篇文章發表在1842年廣州出版的《中國叢報》上,非常早。他其實是把黛玉和寶玉混為一談,甚至把寶玉的性別都給弄錯了。

外國人如何評價《紅樓夢》

那麼,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紅樓夢》的?

李晶談到,大英百科全書的《紅樓夢》辭條裡,是把《紅樓夢》作為最好的中國小說和世界文學裡最優秀的小說來介紹的,提到《紅樓夢》裡面大致描述了賈家這個封建大家族的衰落,書裡陸陸續續寫到四百多個人物,有三十多個主要的人物和三百多個比較次要的小人物。

至於英文學術界對《紅樓夢》的評價,漢學家閔福德教授為2010年喬利譯本新版寫的前言中,對《紅樓夢》有一個介紹,大致能夠體現出歐美學術界對《紅樓夢》的概括性的描述。他是這麼說的:「《石頭記》,又稱《紅樓夢》,是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偉大的一部。明朝時期湧現出形形色色的說書人,《紅樓夢》繼承了他們孕育出的白話小說的驕傲傳統——譬如橫空出世的冒險英雄故事《水滸傳》《三國演義》,或是對猴王在取經路上的艱險娓娓道來、充滿諷喻與奇幻想像的《西遊記》。最重要的一個傳承來自晚明的風俗人情小說《金瓶梅》。……《紅樓夢》建築在這一豐厚的講故事的傳統上,但又為這一傳統拓展出一個全新的方向。它首次將中國的主流小說改造成一種流暢動人、精雕細琢的工具,用來傳達自省式的自傳、心理學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以及作者的回憶和反思。與此同時,小說致力於對『道』(人類經驗的意義)之所在的一種詩意的、解謎般的詢問,將讀者引入禪宗啟悟之途上的一次妙趣橫生的遠足,同時舉起一面探照鏡,照見俗世『真』『假』之間的矛盾。小說的寫作技藝高超,篇幅極長,全書超過百萬字,涵括了來自各個生活階層中三百多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說到《紅樓夢》的創作及成書過程和作者生平,閔福德說:「這部小說最初撰寫於18世紀中葉,作者是曹雪芹,他的祖父是曹寅。曹寅是滿清王朝(大致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第二大帝康熙的富貴寵臣,不過到曹雪芹長大時,業已家貧。曹氏家族曾經烜赫一時,飽嘗財富與特權的滋味。曹家是滿族正白旗包衣,皇家近侍……雍正統治期間,曹氏家族被貶斥、摧毀,曹雪芹在北京西郊度過了一生的絕大部分時光。他在一貧如洗中追憶年少時的「黃金時代」,並以小說的形式記述下來,重塑了他的「夢」,深情切切地詳細描述了少年時期身邊的那些貴族翩翩少年……至19世紀,《紅樓夢》已經成為中國上流階層家喻戶曉的作品,影響深遠。正如俗諺所云:「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

無獨有偶,伊藤漱平先生日譯本《紅樓夢》中也有「解說」,開頭提到的也是這句話:「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非常客觀地描述了《紅樓夢》在中國讀者當中家喻戶曉的地位。

(編輯 高淼)

相關焦點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70餘年後,西方語言的全譯本俄文本《紅樓夢》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目前為止,影響較大的外文全譯本是兩個日文版本。直接用《紅樓夢》作為全書標題的譯者是松枝茂夫先生,他是日本較有影響的漢學家,從1940年開始翻譯《紅樓夢》,1952年結束,大概花費12年時間。這個譯本反覆修訂,多次出版。從1940年-1985年,他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經濟觀察網 裴鈺/文 近日,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病逝,他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那就是《紅樓夢》英語全本翻譯的時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落下了厚厚的帷幕。因此,楊憲益是《紅樓夢》最後的英文翻譯大師。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國人如何閱讀和評價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曾在寧波工作的包臘 是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老外
    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是一個曾在寧波浙海關工作的英國人,叫包臘,他還曾率領首個中國使團訪歐、組織中國首次參展世博會。前天晚上,主持《海關洋員傳記叢書》翻譯工作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愛麗,做客寧波三聯書店·築蹊生活,講述了以包臘為代表的洋大臣們在中國的奮鬥傳奇。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影響世界的100部名著——《紅樓夢》
    影響世界的100本名著,第2本《紅樓夢》。《紅樓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書,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一般認為是清代曹雪芹創作,現在被列為四大名著之首。整個故事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的視角對其中的各色女性進行了描寫。將人性的悲壯寫了出來。
  • 翻譯家趙振江:我們有80多個版本的《唐吉坷德》卻只有一個西語版...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11月2日,80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上,和在場100多位詩人、詩評人和學者,分享了自己翻譯中國傳統經典《紅樓夢》的故事。趙振江表示,截至201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唐吉坷德》多達80餘種,前後十多位中國翻譯家曾翻譯過這本西班牙名著;但與之相比,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卻只有一個版本的《紅樓夢》,「我雖然是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也百思不得其解。」
  •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老友錢鍾書贊其詩作(圖)
    出於好玩,他一口氣把《離騷》翻譯了出來,譯作充滿了嘲諷與誇張。這一年,他24歲。「我始終認為《離騷》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幾個世紀的漢代淮南王劉安。」他認為,既然原作都是贗品,譯作就更可以天馬行空了。1953年,楊憲益跟一群科學家、藝術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見。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毛主席握了握他的手說:「你覺得《離騷》能夠翻譯嗎,嗯?」
  • 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
    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 2017年05月31日 08:54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世界空間是由具體的「外語中國」所構成的,沒有某一語種的「中國文化」館藏,就很難有具體外國的「中國文化」。·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塵封半世紀
    [摘要]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在日本發現。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是一位著名的「紅迷」,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林語堂之女林太乙所著的林語堂傳記中,曾附有「林語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譯作品總目」,未提及林譯版《紅樓夢》。此次發現林譯本的是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屆博士宋丹。
  • 專訪96歲翻譯家許淵衝:翻譯做到真不足為奇,但做到美很難
    許淵衝 視覺中國 資料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身著西服,仰靠在家裡最時髦的家具——一把米色仿皮搖椅上睡著了。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半小時,他語音高亢地連續「喊」話,實在是太累了。央視《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許淵衝迅速走紅。
  • 翻譯界泰鬥楊憲益辭世:他們創造了翻譯史上的奇蹟
    該三卷本《紅樓夢》在國外皆獲好評,有著廣泛影響,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1993年,楊憲益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82年,楊憲益發起並主持了旨在彌補西方對中國文學了解的空白「熊貓叢書」系列,重新打開了中國文學對外溝通窗口。
  • 紅樓夢裡男女偷情事為什麼總能被人發現
    《紅樓夢》傳世以來有多個名字,脂硯齋比較喜歡《石頭記》這個名字,曹雪芹比較喜歡《金陵十二釵》這個名字,紅樓夢還有一個名字叫《風月寶鑑》,這個名字是曹雪芹為懷念自己的弟弟棠村而保留的。所謂「風月」指的就是男女之間的那些事。
  • 用英文唱的《紅樓夢》即將上演!它為啥如此火?
    歷時五年,花費三百多萬美元,眾多華人頂級藝術家傾力加盟,歌劇版《紅樓夢》於2016年9月在舊金山世界首演,大獲好評,震翻歌劇界。文化批評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劉巽達是這樣看待歌劇《紅樓夢》的:哪些「中國元素」最容易輸出?舌尖上的輸出,就比較簡單直接;武術的輸出,也容易偏於「術」的層面;書法藝術的輸出,雖其要在形式美,但象形文字的深奧容易讓老外望而生畏。
  • 《紅樓夢》為何那樣紅?
    對於中國人而言,四大名著耳熟能詳,而其中的《紅樓夢》更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其聲名自誕生之日起就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周汝昌說:「它是我們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著作。」吳世昌:「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
  • 「資深翻譯家」王宏印:文海漫遊 播種真知
    筆耕不輟40餘載,出版文字約2000萬字,這位事跡載入《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中國教育專家名典》(國際版)、《中國翻譯大辭典》的著名中外文化典籍翻譯家不久前剛獲得了由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生命的寒冬悄然而至,時間最終定格在了2019年12月17日:王宏印教授走了,享年66歲。
  • 翻譯家的寂寞與翻譯界的清冷
    生前寂寞逝後哀榮,曾被用來形容很多離世的文化人物,媒體在知名文化人去世後予以大篇幅的報導與評論,也成為一種獨特的紀念方式,這種紀念有助於總結人物創造的文化成果,藉以反思學界的一些問題,也會讓這個喧囂的信息世界得以清淨一兩秒鐘。但謝素臺的去世告訴我們,翻譯界太清冷了,乃至於如此之重要的一位翻譯家去世,都是通過微博這種熱鬧的網絡場所傳遞出來的。
  • 翻譯界界英才楊憲益去世 生前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他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的高校教學研究通常採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併,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他還翻譯了《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
  • 《紅樓夢》擁抱《聖經》 中國文化走進西方主流社會
    在形式上,我們採用捆綁銷售,用封套將兩本口袋書緊密結合在一起,那內容方面,《紅樓夢》與《聖經》有什麼樣的相容和相通呢?我想請既是基督徒又是紅迷的吳漠汀先生談一談。吳漠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當劉金星跟我說起紅樓夢與聖經之間那種靈魂的聯繫時,我很震驚。這是一個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