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臘
包臘相冊中的海關公寓,兒子包羅注為「我們的房子」,意為他和艾塞爾出生在此。位於解放橋江北側東,今已不存。
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是一個曾在寧波浙海關工作的英國人,叫包臘,他還曾率領首個中國使團訪歐、組織中國首次參展世博會。前天晚上,主持《海關洋員傳記叢書》翻譯工作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愛麗,做客寧波三聯書店·築蹊生活,講述了以包臘為代表的洋大臣們在中國的奮鬥傳奇。
包臘是海關洋員中的佼佼者
李愛麗說,中國近代史是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洋人勢力大規模介入中國政壇,左右著當時的中國局勢。洋人勢力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各國在華工作的各級洋員以及傳教士。相對而言,在華海關洋員更接近權力中樞。為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策劃出版一系列10本的《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目前,該叢書已經出版2冊。其中一冊就是以包臘父子為主人公的傳記《龍廷洋大臣:海關稅務司包臘父子與近代中國(1863-1923)》,包臘曾於1867年至1870年間在寧波浙海關稅務司工作,之後也長期在寧波生活。這部傳記由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德雷格撰寫,1966年在倫敦出版。中文版由中山大學教授潘一寧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戴寧合作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有關史料和寧波等地的地方史書。
曾把冰廠的模型帶到了柏林漁業博覽會
包臘在寧波浙海關工作期間,負責「和各級官員維持親密友好的關係」「為商業發展提供各種便利,助合法經營者一臂之力」,還要「通報周邊地區的一切趣聞軼事,並且每兩周遞交一份公函」。包臘的女兒艾塞爾和兒子塞西爾相繼於1868年、1869年出生於寧波(塞西爾正是這部傳記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包羅)。
李愛麗從英文版的史料記載得知,包臘曾經親自組團參加在柏林舉行的漁業博覽會,把寧波和舟山的海產品和海洋生活方式介紹給世界。「清單中顯示,烏賊是當時寧波主要的海產品,還有魚鯗、鰳魚等,還有捕魚的工具,如各種編織法的漁網、魚簍,灘涂上使用的泥船等。」
當時,包臘甚至把冰廠的模型也帶到了柏林漁業博覽會。在英文中,用「Ice-house」來表示。一層冰加一層稻草,下面有出水口,還有專門的取冰的門。資料特別說明:「寧波的冰廠儲藏的冰可以使用三年,是怕第二年遇上暖冬。」這是寧波海洋漁業生產方式的生動寫照。
1872-1873年,包臘任中國政府維也納世博會負責人。值得一提的是,傳記中還提到,包臘特意向曾工作過的寧波地區徵集藏品,傳記中寫道:「沒有徵到滿意的展品,他自作主張,增加了選送物品種類,如家具、珠寶、銀器、瓷釉器皿和漆器,還有帽盒、寧波塔(義塔)模型,以及諸如動物脂油、蟲蠟、靛青的原材料等。」這也說明寧波的物品曾出現在中國首次參加的世博會上。
海關洋員們翻譯《紅樓夢》,編寫《寧波方言音節》
包臘是個很有語言天賦的人。據說在來華的船上,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漢語口語,可基本與中國人進行口頭對話交流。後又專門到北京學漢語官話和書面語,尤其是公文漢語(官文應用寫作)。他還寫了不少文章在上海和香港的雜誌發表,並翻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其中《紅樓夢》前八回的譯文文本發表在《中國雜誌》上,這是《紅樓夢》第一次被翻譯成英文。
在寧波浙海關工作過的另一位洋員穆麟德曾經編寫了《寧波方言音節》,他還在1876年出版了《漢學書目》,把幾乎所有外國人寫的有關中國的書、雜誌和文章作了匯總。
因在寧波長期生活,包臘父子留下了不少寧波的照片。在包臘的相冊中,201張相片裡有136張註明或被證實攝於寧波,另有12張疑似攝於寧波,是考察中國沿海近代歷史的珍貴影像史料。目前,這批照片由英國國家檔案館入藏,並在近年分別由英國、法國的兩所高校作為圖像史和東亞史研究項目之一進行了高清數位化。
這些照片中有寧波老城、鎮海、鄞縣一帶的城市景觀,慶雲樓、天后宮、天封塔、天童寺、育王寺、舊寧波府城牆、鎮海老城等皆在其中,也有幾張鄞江橋居民和附近採石場工人生活、工作場景的特寫,還有在江北岸居住的外國官員、傳教士及其家眷的肖像,和旅途中所見的中國人的特寫,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