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寧波工作的包臘 是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老外

2020-12-05 浙江在線

  包臘

  包臘相冊中的海關公寓,兒子包羅注為「我們的房子」,意為他和艾塞爾出生在此。位於解放橋江北側東,今已不存。

  第一個翻譯《紅樓夢》的是一個曾在寧波浙海關工作的英國人,叫包臘,他還曾率領首個中國使團訪歐、組織中國首次參展世博會。前天晚上,主持《海關洋員傳記叢書》翻譯工作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愛麗,做客寧波三聯書店·築蹊生活,講述了以包臘為代表的洋大臣們在中國的奮鬥傳奇。

  包臘是海關洋員中的佼佼者

  李愛麗說,中國近代史是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洋人勢力大規模介入中國政壇,左右著當時的中國局勢。洋人勢力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各國在華工作的各級洋員以及傳教士。相對而言,在華海關洋員更接近權力中樞。為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策劃出版一系列10本的《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目前,該叢書已經出版2冊。其中一冊就是以包臘父子為主人公的傳記《龍廷洋大臣:海關稅務司包臘父子與近代中國(1863-1923)》,包臘曾於1867年至1870年間在寧波浙海關稅務司工作,之後也長期在寧波生活。這部傳記由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德雷格撰寫,1966年在倫敦出版。中文版由中山大學教授潘一寧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戴寧合作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有關史料和寧波等地的地方史書。

  曾把冰廠的模型帶到了柏林漁業博覽會

  包臘在寧波浙海關工作期間,負責「和各級官員維持親密友好的關係」「為商業發展提供各種便利,助合法經營者一臂之力」,還要「通報周邊地區的一切趣聞軼事,並且每兩周遞交一份公函」。包臘的女兒艾塞爾和兒子塞西爾相繼於1868年、1869年出生於寧波(塞西爾正是這部傳記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包羅)。

  李愛麗從英文版的史料記載得知,包臘曾經親自組團參加在柏林舉行的漁業博覽會,把寧波和舟山的海產品和海洋生活方式介紹給世界。「清單中顯示,烏賊是當時寧波主要的海產品,還有魚鯗、鰳魚等,還有捕魚的工具,如各種編織法的漁網、魚簍,灘涂上使用的泥船等。」

  當時,包臘甚至把冰廠的模型也帶到了柏林漁業博覽會。在英文中,用「Ice-house」來表示。一層冰加一層稻草,下面有出水口,還有專門的取冰的門。資料特別說明:「寧波的冰廠儲藏的冰可以使用三年,是怕第二年遇上暖冬。」這是寧波海洋漁業生產方式的生動寫照。

  1872-1873年,包臘任中國政府維也納世博會負責人。值得一提的是,傳記中還提到,包臘特意向曾工作過的寧波地區徵集藏品,傳記中寫道:「沒有徵到滿意的展品,他自作主張,增加了選送物品種類,如家具、珠寶、銀器、瓷釉器皿和漆器,還有帽盒、寧波塔(義塔)模型,以及諸如動物脂油、蟲蠟、靛青的原材料等。」這也說明寧波的物品曾出現在中國首次參加的世博會上。

  海關洋員們翻譯《紅樓夢》,編寫《寧波方言音節》

  包臘是個很有語言天賦的人。據說在來華的船上,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漢語口語,可基本與中國人進行口頭對話交流。後又專門到北京學漢語官話和書面語,尤其是公文漢語(官文應用寫作)。他還寫了不少文章在上海和香港的雜誌發表,並翻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其中《紅樓夢》前八回的譯文文本發表在《中國雜誌》上,這是《紅樓夢》第一次被翻譯成英文。

  在寧波浙海關工作過的另一位洋員穆麟德曾經編寫了《寧波方言音節》,他還在1876年出版了《漢學書目》,把幾乎所有外國人寫的有關中國的書、雜誌和文章作了匯總。

  因在寧波長期生活,包臘父子留下了不少寧波的照片。在包臘的相冊中,201張相片裡有136張註明或被證實攝於寧波,另有12張疑似攝於寧波,是考察中國沿海近代歷史的珍貴影像史料。目前,這批照片由英國國家檔案館入藏,並在近年分別由英國、法國的兩所高校作為圖像史和東亞史研究項目之一進行了高清數位化。

  這些照片中有寧波老城、鎮海、鄞縣一帶的城市景觀,慶雲樓、天后宮、天封塔、天童寺、育王寺、舊寧波府城牆、鎮海老城等皆在其中,也有幾張鄞江橋居民和附近採石場工人生活、工作場景的特寫,還有在江北岸居住的外國官員、傳教士及其家眷的肖像,和旅途中所見的中國人的特寫,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19世紀晚期,朝鮮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紅樓夢》的全譯本;日本學者翻譯《紅樓夢》,窮盡一生,不斷修改,可以說「至死方休」;而西方對《紅樓夢》的摘譯和節譯甚至比日韓還要早,當時的外交官要來中國工作,他們為了學習中文,把《紅樓夢》當成了教材。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經濟觀察網 裴鈺/文 近日,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病逝,他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那就是《紅樓夢》英語全本翻譯的時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落下了厚厚的帷幕。因此,楊憲益是《紅樓夢》最後的英文翻譯大師。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70餘年後,西方語言的全譯本俄文本《紅樓夢》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目前為止,影響較大的外文全譯本是兩個日文版本。直接用《紅樓夢》作為全書標題的譯者是松枝茂夫先生,他是日本較有影響的漢學家,從1940年開始翻譯《紅樓夢》,1952年結束,大概花費12年時間。這個譯本反覆修訂,多次出版。從1940年-1985年,他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國人如何閱讀和評價
    《紅樓夢》共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  李晶首先強調,《紅樓夢》的翻譯不僅是外國語言的翻譯,還有少數民族語言翻譯。馮其庸、李希凡先生主編的1990年版《紅樓夢大辭典》,裡面的譯本研究是當前譯介研究的基礎。  全世界最早的《紅樓夢》外文全譯本是漢朝對照文,朝鮮的樂善齋藏的一百二十回譯本。
  • 用英文唱的《紅樓夢》即將上演!它為啥如此火?
    該怎樣給老外講述「中國故事」?歌劇《紅樓夢》背後的人將《紅樓夢》以歌劇形式搬上西方舞臺,最初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旨在弘揚和傳播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機構——傳龍基金會向舊金山歌劇院提議的。時任舊金山歌劇院院長的大衛·高克利非常熱衷於推動新的原創作品,他主動聯繫到曾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美籍華裔作曲家盛宗亮,邀請他作曲及編劇。盛宗亮又找到出生於美國、曾獲美國託尼獎的劇作家黃哲倫一起創作劇本。歌劇《紅樓夢》的成功離不開強大的製作團隊。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1《紅樓夢》共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李晶首先強調,《紅樓夢》的翻譯不僅是外國語言的翻譯,還有少數民族語言翻譯。馮其庸、李希凡先生主編的1990年版《紅樓夢大辭典》,裡面的譯本研究是當前譯介研究的基礎。
  • 老外愛看古裝 國外也有中國電視劇「神翻譯」
    近日,一個國外的中國影視作品論壇「Asianfanatics」走紅網絡,這個論壇主要負責把中劇翻譯成英文字幕,古裝劇是老外們的最愛,其中又以胡歌與林依晨主演的《天外飛仙》最受關注。記者了解到,論壇的成員大多以興趣為出發點,不以營利為目的,也有一批鐵桿的「中劇」粉絲。那麼國外電視迷們眼中的中國電視劇,到底是什麼樣的?
  • 寧波一英語老師翻譯外文書 展現150多年前的寧波市井
    昨天,記者從寧波三中獲悉,由寧波三中教師劉犇翻譯,中國礦業大學邢峰萍校對的譯本問世。  翻譯的老師是一位80後  一篇捉牙女醫生深深吸引了她  劉犇是寧波三中的英語老師,一位80後,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翻譯這本書。
  • 怎麼把修仙手遊的「元嬰期」給老外翻譯成英文?
    雖然聽起來像是老外該幹的事情,但實際上,從事中譯英的國人譯者並不少見。中國人在做中譯英的項目,尤其是手遊項目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糾錯」優勢,正如我在之前的這篇文章:《不是英語專業的人,如何成為一名專職遊戲翻譯?》中提到的那樣。
  • 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塵封半世紀
    [摘要]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在日本發現。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是一位著名的「紅迷」,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林語堂之女林太乙所著的林語堂傳記中,曾附有「林語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譯作品總目」,未提及林譯版《紅樓夢》。此次發現林譯本的是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屆博士宋丹。
  • 中國網絡小說徵服百萬英文讀者 老外自發追著翻譯
    原標題:老外也愛中國網絡小說(文學新觀察·中國文學在世界)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老外也愛看中國網絡小說。不是十個八個愛看,而是十萬百萬愛看;不是我們花錢請人來看,而是老外自發追著翻譯;不是因為獵奇才看,而是沉迷到不可自拔。   中國網絡小說在東南亞地區早就成為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如今每年被翻譯到東南亞地區的中國網絡小說至少有數百部。
  • 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芝萍 鄭俊朋 記者 陳素萍2018年,寧大外國學院學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活動提供翻譯服務11月30日,寧波大學翻譯教學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很快,學院便組織成立了一支50餘名師生組成的戰疫志願翻譯服務隊伍,負責收集新冠肺炎疫情外貿準入影響數據和疫情國家管制信息,迄今已採集上報近三百萬字。與此同時,學院師生不懼疫情風險,配合寧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投身涉外案件的調查和問詢現場口譯工作,發動學院公共服務口譯團隊的寧波本地學生深度參與,提供口譯服務20餘場次。
  • 翻譯界泰鬥楊憲益辭世:他們創造了翻譯史上的奇蹟
    楊苡聽哥哥講過,並不喜歡《紅樓夢》,但還是硬著頭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譯了出來。  楊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國人。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楊憲益、戴乃迭聯袂將中國文學作品譯成英文,從先秦散文到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老殘遊記》,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紅樓夢》,達百餘種。戴乃迭的母親曾對她說:「如果你嫁給一個中國人,肯定會後悔的。」
  • 讓老外嚇傻眼的中式菜名翻譯,第4個笑翻了!
    原標題:讓老外嚇傻眼的中式菜名翻譯,第4個笑翻了! 內容來源 :新晚報,ID:xinwanbao;視頻來源:《嗨,老外》。編輯:荔枝。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中華文字也同樣博大精深,菜名往往有很多的寓意,中國人肯定是秒懂的,(不排除為難死人也不懂的)但是要想翻譯成英語,那可就非常困難了。(所以中國人為什麼要自己為難自己?)
  • 公園英文翻譯被指老外都看不懂
    原標題:公園英文翻譯被指老外都看不懂   南都訊 記者楊希越 何文宣 昨日,吳先生帶著自己6歲的女兒去越秀公園遊樂場遊玩,無意中看到了海盜船設施貼出的中英雙語標識,吳先生說:「根本讀不通,像是對照漢字一個詞一個詞硬翻譯出來的。」
  • 見識外國中餐廳菜單的英文翻譯!網友:你敢翻譯,老外還不敢吃呢
    現在去到很多國家,這中餐廳都是非常多的,大多都是中國人開的,這餐廳裡面的菜品也是很不錯的,見識外國中餐廳菜單的英文翻譯!網友:你敢翻譯,老外還不敢吃呢在中國的餐廳,這菜單當然是寫著中文了,但是到了國外,自然就要入鄉隨俗了,這些菜單也就需要寫上一些當地的文字,不過大多還是寫著英文,這是比較通用的一種語言。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很多都並不是用英文能翻譯得出來的,所以有時候就會鬧一些笑話了。
  • 老外強行翻譯中文是什麼感覺?尬死我了!可又迷之搞笑……
    這種讓老外笑掉大牙的中式翻譯,見多了還挺讓人臉紅的。不過話說回來……你以為這種囧雷囧雷的翻譯只有中國才有嗎?雖然前面說到的翻譯大多傻出天際,但在許多真正學習中文的老外心中,的確有一些中文詞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 老外怎樣翻譯西遊名詞?看到第三個就要噴飯!
    (蝸牛看西遊第1573期)文/牽著蝸牛散步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西遊記》不僅在中國是四大名著之一,在國外也是影響非常巨大,是目前翻譯版本最多、傳播最廣的古典文學,沒有之一!而這些東西,對老外來說,是絕對不可理解的!比如吃了仙丹可長生,吃了童男童女可長壽,吃秋石(童子尿中提煉出來之物)能修煉成仙……更不理解五行為何物,為何孫悟空叫心猿,八戒叫木母,沙僧叫黃婆,唐僧為何會成為他們的領導者……只要給他們解釋,他們就會大叫賣噶得,中國老兒是不是瘋了?這樣能長壽,能成仙?
  • 老外的中國映像:中國現在的年輕人都是「世界公民」
    波蘭漢學家、翻譯家馬烏戈熱塔-雷利加(Matgorzata Bozena Religa)在近期的「老外的中國映像」短視頻節目中談到她對現在中國的「映像」時說。  馬烏戈熱塔是華沙大學的教授,曾多次往返中國。她第一次來到中國是1985年,90年代曾在中國學習居住了四年。「我最喜歡90年代的中國了。我對中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時候。」
  • 北京部分路牌英文翻譯不一難倒老外
    近日,記者走訪多地發現本應為市民帶來方便的指路牌卻存在諸多問題,一些路牌指錯了路,一些路牌上的字跡剝落,還有同一路段的兩塊路牌,對一樣的路名卻有兩種英文翻譯,讓不少外國遊客犯暈。5月25日記者來到該處發現,該塊指路牌有字跡剝落,指路牌一面中「LISHI Hutong」的「Hutong」看不清楚,另一面幾乎整個英文翻譯都看不清。  與禮士胡同情況類似的還有東城區報房胡同,路牌上「報房胡同」中「同」字僅剩下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