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頻道11月24日綜合消息 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楊憲益先生,昨天(23日)早晨6點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
24歲譯《離騷》驚動周恩來昨天下午,居住南京的楊憲益先生的小妹楊苡女士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楊憲益患的是頸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療過,這次又復發,但已經晚了。
楊憲益從幼年起就不是一個用功讀書的人,在留學英國牛津時,幹盡調皮搗蛋的事,但他的文採和聰慧在牛津卻有口皆碑。出於好玩,他一口氣把《離騷》翻譯了出來,譯作充滿了嘲諷與誇張。這一年,他24歲。「我始終認為《離騷》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幾個世紀的漢代淮南王劉安。」他認為,既然原作都是贗品,譯作就更可以天馬行空了。1953年,楊憲益跟一群科學家、藝術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見。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毛主席握了握他的手說:「你覺得《離騷》能夠翻譯嗎,嗯?」
和夫人一起翻譯《紅樓夢》「毛主席當時的意思是《離騷》應該翻不了,我哥哥覺得什麼東西都可以翻。」楊苡聽哥哥講過,並不喜歡《紅樓夢》,但還是硬著頭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譯了出來。
楊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國人。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楊憲益、戴乃迭聯袂將中國文學作品譯成英文,從先秦散文到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老殘遊記》,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紅樓夢》,達百餘種。戴乃迭的母親曾對她說:「如果你嫁給一個中國人,肯定會後悔的。」但戴乃迭沒有後悔,她說:「愛上了中國文化,才嫁給了楊憲益。」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楊憲益也停止了翻譯工作。
楊憲益夫婦所譯英文三卷本《紅樓夢》。
留英老友錢鍾書欣賞他的詩近日,楊憲益最後一本著作《去日苦多》由青島出版社出版。書中的文章大都以「白」為特徵,平白如話。除了翻譯,楊憲益寫得最多的是打油詩,但他寫來也並不刻意,而且隨寫隨扔,寫過算完。曾出版的詩集《銀翹集》。有一次他寫《無題》一詩,頸聯為「有煙有酒吾願足,無黨無官一身輕」,與他同時留學英國的好友錢鍾書知道後,寫了一封信,說他很欣賞這首詩,但「覺得"吾願足"和"一身輕"對得不夠工穩,建議改為"萬事足"和"一身輕"」。他看了只是一笑,就放在一邊,也忘記了回他的信。不是以為錢鍾書改得不好,而是覺得工與不工,他根本就無所謂。
幫助四千件甲骨文送交南博楊憲益在南京期間,曾幫助找回流落的四千餘件甲骨文。那時,南京剛剛解放,西方國家措手不及,紛紛關閉大使館。加拿大駐華使館的代辦叫朗寧,是他們夫婦的朋友,他撤離南京前,告訴楊憲益,他在收拾使館財物時,發現一隻舊木櫃,內藏紙包的骨片,並刻有文字。朗寧認為這是中國文物,不能帶出國,就問楊憲益怎麼處理。楊憲益去看了這批文物,肯定是殷商甲骨,然後叫了一輛三輪車,送交南京博物院,曾昭燏院長專門致信感謝他,並告知這批甲骨文已交到北京研究保存。
楊苡告訴記者,最為感動的是,文革後,坐牢4年的楊憲益出獄時,將一生收藏的200多件書畫文物,無償捐贈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我不會寫詩,我只能吃酒。
謝君意殷勤,持筆嫌字醜。
我家有大麯,待君日已久。
何當過敝廬,喝它三兩鬥。
題丁聰為我畫漫畫肖像少小欠風流,而今糟老頭。
學成半瓶醋,詩打一缸油。
恃欲言無忌,貪杯孰與儔。
蹉跎漸白髮,辛苦作黃牛。
一九八二年
楊憲益簡介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貴州貴陽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華大學教授,1943年後在重慶北碚及南京任編譯館編纂。
自1953年起,楊憲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
上世紀60年代初,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於1974年完成並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該三卷本《紅樓夢》在國外皆獲好評,有著廣泛影響,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1993年,楊憲益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82年,楊憲益發起並主持了旨在彌補西方對中國文學了解的空白「熊貓叢書」系列,重新打開了中國文學對外溝通窗口。這套叢書裡,既有《詩經》《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鏡花緣》等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也收錄了《芙蓉鎮》《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從文、孫犁、新鳳霞、王蒙等人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綜合揚子晚報、新華網報導)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