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楊憲益,可能有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實際上,這個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於一身的知識分子。
抗美援朝時,為支援前線、我國曾發起一個義捐運動。在運動中,楊憲益變賣了珍藏了多年的名貴古畫多幅,妻子戴乃迭甚至還把丈夫當年在英國給她買的鑽石訂婚戒指和來到中國後婆婆給她的「見面禮」——金銀首飾、翡翠瑪瑙和各式各樣的藍寶石、綠寶石全部變賣,湊錢捐了一架飛機。
楊憲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鮑集鎮梁集村,1915年1月12日出生,是天津中國銀行首任行長楊毓璋的唯一公子,從小就穿著袁世凱贈送的、象徵王公身份的清廷黃馬褂。
從幼年起楊憲益就不是一個用功讀書的人,中學畢業後到英國牛津學習時成績也不出色,但他的文採和聰慧在牛津卻有口皆碑。在牛津,他結識了共度一生的妻子戴乃迭。戴乃迭(1919年1月19日-1999年11月18日),原名Gladys Margaret Taylor、婚後更名為Gladys Yang。
戴乃迭出生在北京,父親是一位傳教士。戴乃迭自幼就對中國、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情感,是牛津大學攻讀中文學位的第一人。在校期間,楊憲益主持的牛津中國協會反日活動十分活躍,成員有1000多人,錢鍾書、楊絳、俞大縝(zhěn)、俞大絪(yīn)等皆是協會成員。
戴乃迭跟著楊憲益到處發文章、演講、募捐,成了堅定的反日戰士。楊憲益後來曾寫過一本自傳,在義大利出版時的書名是《從富家少爺到黨員同志》,大陸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漏船載酒憶當年》,香港版的書名叫《白虎星照命》。
1940年,楊憲益畢業回國時,戴乃迭跟隨他來到中國。在重慶,兩個人結了婚;做證婚人的是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此後,夫婦二人在中國西南的各個城市之間奔波,從事英語教學等方面的工作。
1951年,楊憲益夫婦接到中國外文出版社的邀請來到北京。當時外文出版社(現中國外文局前身)剛剛創立英文版《中國文學》雜誌,這標誌著向西方社會系統介紹中國文學作品的開始。
在這一時期,楊憲益夫婦以驚人的速度翻譯了大量中文作品,如《史記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長生殿》、《聊齋選》、全本《儒林外史》等。
三卷本的《紅樓夢》英譯本便是此間的作品,這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中國人翻譯的全譯本。在國外產生廣泛影響、並廣受好評。除此之外,他們還翻譯了《魯迅選集》、《王貴與李香香》、《白毛女》、《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現代文學作品。
1953年,楊憲益作為政協特邀委員,跟一群科學家、藝術家一起接受毛先生接見。他在後來回憶時說:
他(毛先生)身體已經發福,但看上去非常健康,他走過來,挨個和我們握手。周恩來跟在他身邊,依次把我們向他介紹。
周恩來當時特別對毛先生說: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毛先生熱愛中國古典詩歌,《離騷》正是毛先生最喜愛的作品之一。他伸出汗津津的手掌和我熱烈地握了握說:」你覺得《離騷》能夠翻譯嗎?」
「主席,諒必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可以翻譯的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的反應是微微一笑,欲言又止,頗有幾分不以為然。後來我想,毛先生顯然不相信《離騷》這樣的偉大詩篇能夠翻譯成其他語言,當然,他懷疑得有理……
毛先生本人就寫詩,他又不是不懂。可惜再沒有機會跟毛先生討論這個問題。
據戴乃迭回憶,他們合作譯出屈原名篇《離騷》時,是楊憲益將中文譯成英文,戴乃迭把它改寫成對偶敘事詩的。譯文發表後,著名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斯大吃一驚,幽默地評論道:「這部《離騷》的詩體譯文在精神上與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巧克力製成復活節彩蛋和雞蛋卷的相似程度一樣。」
「大衛是我和乃迭的好朋友,我們都覺得他說得很好玩。」楊憲益自己承認對於《離騷》原作並無尊敬之意,所以在翻譯時充滿了嘲諷與誇張,「我始終認為《離騷》是一首偽作,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幾個世紀的漢代淮南王劉安。既然原作都是贗品,譯作就更可以天馬行空了。」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後,楊憲益的生命仿佛一起離去、停止了所有的翻譯工作。2009年11月23日,楊先生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如去向二老致敬,願楊憲益、戴乃迭兩位先生在天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