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一再強調過,不能死守辭典的翻譯,特別是《中日辭典》裡面的中文意思,因為僅僅翻譯單詞,往往可以多個日文單詞用同一個中文詞就可以詮釋了。
但是到了句子,卻要因為前後內容的不同,其程度和某種含義會發生變化,而使用不同的翻譯效果,特別是在中文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尤其明顯。
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到庫房去找一件東西(我們庫房沒有庫管,誰都可以進去,非常亂),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於是大叫:「発見しましたよ。ここにあります。(找到了,在這裡。)」
同事急忙過來,「見つけたの。よかった。(找到了,太好了。)」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我使用的是「発見」,而她用的是「見付ける」,而這兩個單詞,在中日辭典裡面都是【發現】的意思
於是我問她,為什麼不用「発見」,畢竟我是用「発見」開的頭,但她卻不用這個詞來接。
她笑著說:「『発見』はね、ちょっと大袈裟だわ。ここでは『見つけた』、或いは『見つかった』と言うの。(『発見』呢,用著這裡太誇張,像這種情況一般是說『見つけた』、或者『見つかった』就可以了)」
為什麼「発見」誇張呢,大家注意到上面「発見」的截圖了嗎?雖然翻譯時【發現】,可是下面的例句,全部是重大事件的大發現,比如:
發現新的細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意識到】也是一種「發現」
同事是個好朋友,經常會給我做延展發問,本次就著【發現】的命題,繼續考我(當過老師的是不是都有考學生的癮?)
她用漢語問我:「把『周圍的人發現我哭了』,這句話翻譯成日語。」
我這一回想的,既然「発見」ちょっと大袈裟,那就應該用「見付ける」,於是張口就說:「周りの人達はオヤジギャルが泣いているのを見つかった。(周圍的人發現女漢子哭了)」
【PS:我說日本朋友就是女漢子,發給她的時候,寫的是美女,她審文以後偷偷改了,哈哈哈哈】她聽了說:「矢っ張りそうだったのか。中國語の表現ですね。ここでは『気がつく』と訳したほうがいい。(果然是這樣子,這是中文的說法,在這裡應該用『気がつく』來翻譯。)」
「矢っ張りそうだったのか」,心在滴血,挖了個坑,我就往裡面跳了。
不過,雖然被「烤」得外焦裡嫩,但是確實學到了知識,我們很多時候,看到一個單詞,都是非常習慣的在腦海裡面尋找對應詞義的外文/中文詞語來對接,幾乎潛意識裡根本沒有考慮目標語言的使用習慣,因此往往翻譯出來的效果差強人意。
不過,反正日本人、美國人和我們說中文,也老有問題,我們也聽得懂,所以我們的日語,日本人也聽得明白,錯就錯,大膽說,不外乎就是:「你這個有點問題,我們一般不這樣說,應該這樣說……」,然後你就知道正確的用法了,難道不該這樣嗎。
大家加油!